黄河岸边“最后最小的”留守小学校

石头

<h3>同样的童年,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活。</h3><h3>她们是祖国贫瘠土地上的嫩芽,在哪远离现代生活,干涸的一方天地里,努力地吮吸着泥土中的一点甘露,顽强不屈地向上生长着,她们被我们称作祖国的“花朵”。</h3><h3><br></h3><div>并非时光的穿越,并非遥远的历史,并非我镜头里过去的记忆。</div><div>她们就生活在你的身边,她们就生活在你的眼前,那个黄河岸边不太遥远的小山村。</div><div><br></div><div>黄河边最后的、最小的留守小学校——榆林清涧玉家河镇舍峪里村小学</div> <h3>舍峪里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黄河在这里走出了巨大的Ω形,村子就坐落在中间的小岛之上,村里的年轻力壮都出门外地打工,村里只有出不去的年老人,和这些无法带出去的年幼孩子,为了照顾这些孩子成长,将本村学校保留,由本村一位残疾农村青年教授孩子们知识。</h3><h3><br></h3><h3>这就是全校的师生。<br></h3><h3>一位民办的老师,和他的全部学生们。</h3> <h3>课间的孩子们,在他们的学校玩耍。</h3> <h3>上课了,一间设置简陋的教室,却零零落落坐着学前至三年级的八九个孩子。</h3> <h3>懵懂的孩子,眼里还有着不谙世事天真无邪的神情。</h3><h3><br></h3><h3>曹文静6岁,曹书瑜5岁,幼儿班。</h3> <h3>学校唯一的老师——刘海燕,45岁,自幼患小儿麻痹,丧失劳动能力,1993年高中毕业后至今一直在该校任教,也是靠这微薄的工资(1万/学期)养家糊口,他精心不怠,教学质量屡屡受奖。</h3><h3><br></h3><h3>老师在对三年级的同学考试,其他年级的同学却认真地做着作业。</h3> <h3>小姐妹一起学习。</h3> <h3>寒冷的冬季来临,孩子们,你们还穿的暖,吃的好吗。你们生活的怎么样。</h3> <h3>他们两个也算是城里的孩子吧,因为无人照顾,只能送回老家,由奶奶婆婆照看,在村里读书。</h3> <h3>王丹(王秀妮)7岁,一年级,母亲有病。</h3> <h3>白瑜(白小毛)7岁安塞人,一年级,无人照看。</h3> <h3>刘承萱,10岁,三年级,老师刘海燕的小孩。</h3> <h3>韦美美,10岁,三年级,父母智力问题。</h3> <h3>韦美玲(左),10岁,三年级,父母智力问题。</h3><div>韦超(右),13岁,三年级,母亲有病。</div> <h3>白荣荣,11岁,三年级,父母外出打工。</h3> <h3>王丹(王秀妮)7岁,一年级,母亲有病。</h3> <h3>白瑜(白小毛)7岁安塞人,一年级,无人照看。</h3> <h3>白荣荣,11岁,三年级,父母外出打工。</h3> <h3>我是一个执着拍摄,陕北黄河流域老百姓的摄影行者,于其说执着摄影,更是执迷于黄土人淳朴情感和生活的痴者,长期行走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山洼洼,行走在黄河一带的乡村沟川。</h3><h3>无意中,我走进这个黄河小村,心灵被这所学校深深的震撼了,这也许是黄河岸边最后的留守学校,也许是一个最小的留守学校,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我的心里泛着无法言语的情感,面对他们的眼睛我不忍直视,走出这村子,让我的心再无法释怀,每每脑海中清晰的映出她们弱小的身影,一双双直达你灵魂深处的眼神,是那样的无助、那样的渴望。</h3><h3><br></h3><h3>无意中,我问小毛,想不想去找你妈妈,孩子瞬间低下了头,这一句话,让这个孩子的脸上再没有出现微笑,这让我深深的自责,她的眼神,刻进了我的灵魂,久久地久久地也刺痛着我的心。</h3><h3><br></h3><h3>冬天到了,下雪了,孩子们,你们还好吗!</h3><h3>谁给你们缝抵御风雪的衣裳,谁给你们煮驱赶严寒饱腹的菜汤,谁陪着你们走过一个个漫长的夜晚。。。</h3><h3>但愿,这个冬天里你们不会寒冷!</h3><h3><br></h3><div>二零一七年十月十日于黄河边——石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