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芳华》

品人生

<h3>  青春已逝,愿我逝去的青春记忆永驻于心</h3><h3> 观电影《芳华》</h3><h3>严歌苓小说改编,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在京“点映”。走进放映厅,上座率2/3强。能够看到一些白发老人观影,是有别大部分电影之处。</h3> <h3>《芳华》讲述了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经历着成长中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然而,电影表现的正是每个人脑海中美如画卷的青春岁月。包含着我,还有所有逝去青春的人。</h3> <h3>起初,只因为是严歌苓的小说改编而来,没有什么特别吸引我的地方。</h3><h3>当电影开始,背景音中一句严歌苓原著的名句:“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立刻打动了我:是啊,我青春年华是在文革时期,曾经被歧视过抛弃过。我深知被人小视后,尊重他人的尊贵。影片中,几个情节让我数度落泪。</h3><h3> (一)</h3><h3>文工团员萧穗子,她的父亲78年落实政策平凡了,其父亲托萧穗子的战友从北京捎回来一个沉甸甸的皮箱。萧穗子抱着皮箱喜极而泣。我由心理解也是眼泪哗啦啦的。当年我上山下乡时,爸爸在劳动改造扫马路,他思女我思父,不能相见。下乡第二年,收到父亲为我买的一个木箱子,打开箱子,箱盖子上贴着父亲亲手剪的葵花和“忠”字。最痛心的是离家一年多的70年2月,收到爸爸病故的电报才得以回去父女相见。</h3><h3> “二”</h3><h3>电影女主人公何小萍黑五类子女,父亲劳动改造,母亲带女改嫁到农村。来到文工团后,屡遭文工团女兵歧视与排斥。“一个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集中体现在何小萍身上。她收到父亲的信时,已是父亲的临终遗言。看到这,也会随着剧情落泪的。</h3><h3>文革时,我因没有写“与家庭及有历史问题的社会关系彻底决裂”的文字而受过委屈。上山下乡后的第二个月,学校军代表_孙团长到农场慰问学校同学,特意把我从打稻场上叫出去单谈,第一句话就是笑呵呵地问我“还坚持你的观点吗”,我说“坚持”。我已经是一名农工了,与他无妨了。</h3><h3>82年,我所工作的学校政工科领导找我说,现在都在落实政策和清理档案,你档案里有文革遗风的东西都拿出来销毁了。我心想,原来我离开学校时,我的档案还这么“黑”呀!难怪呀~参军、推荐上学、招工都没我的份儿。</h3><h3>观影时,一幕幕情节都能够与自己对号,自然会融化出滴滴泪水。</h3> <h3>《芳华》里有一幅由革命歌曲、舞蹈、青春渴望谱写的现代中国历史画卷</h3><h3>熟悉的青春舞曲,熟悉的青春旋律,在电影中,用最纯粹、美丽、残酷的方式讲述出来。也正是因此而被打动。</h3> <h3>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的命运大相径庭,也拥有着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h3><h3>青春年华,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h3><h3>这就是《芳华》带给我的收获。</h3> <h3>2017.12.10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