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鹅埠镇,隶属于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西部。</h3><div>鹅埠镇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所在地,也是深汕特别合作区重点开发和建设的中心城区。 </div><div>鹅埠镇辖10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委员会( 鹅埠村、蛟湖村、水美村、新园村、西湖村、西南村、上北村、下北村、红罗村、田寮村和 鹅埠社区),共有53个自然村。总人口22310人,其中户籍人口15310人,流动人口约7000人。</div> <h3>鹅埠旧县志载称"鹅埔岭",因圩内上街村后有一小山丘,状似鹅形,建居后称"鹅山"。南宋以后,中原人口南迁,鹅埠得以开发,由于面临南门海,至明朝商运发达,南门海建有码头、渔船、货运船停泊,来往频繁,商贾云集,形成商埠,故称鹅埠。</h3> <h3>2008年,深圳市在汕尾市鹅埠镇建立深汕产业园区</h3><div><br></div><div>2010年8月25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视察汕尾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深圳汕尾两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div><div><br></div><div>2011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上设立的中国首个 双地级市合作管理的副地级市。</div><div><br></div><div>2011年2月18日,省委省政府批准《深圳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明确了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功能定位、合作原则、发展目标、合作范围和期限、组织架构和合作机制,为合作区建设奠定了基础。</div> <h3>深汕特别合作区特别是鹅埠片区近年来加快建设步伐,整个鹅埠所到之处都是大型的建筑工地,一片当年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景象!</h3> <h3>鹅埠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建 鹅埠 。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行保甲制,八都,鹅埠属杨安都。明嘉靖四十年设鹅埠司,专徼诘察事宜。民国三年(1914年)取消都里名称,鹅埠跟随行政区域的变迁,先为三区,后又为四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前设海丰 鹅埠镇公所,后又更改为鹅埠乡公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鹅埠成立了乡、公社、镇一级建置都属。在古代,鹅埠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既是交通要冲, 又是我国南部边陲重地,经常有重兵镇守于此,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上北和下北村委至今还在坊间被称为上北镇和下北镇,就是居于此原由。</h3> <h3>鹅埠镇街区,也就是鹅埠社区之上街、城内等一带区域</h3> <h3>夏深高铁在庭寮背村与大水田村之间穿过……</h3> <h3>大水田村的古城门</h3> <h3>庭寮背村</h3> <h3>充满田园风光的楼仔村和庭寮背村一带</h3> <h3>楼仔村及格田村</h3> <h3><font color="#010101">楼仔村</font></h3> <h3>长郎村</h3> <h3>长郎村</h3> <h3>一片片田园风光的西南田心、桑园、大塘、杨安等村庄,这是西南桑园村</h3> <h3>绿树环绕的西南田心村</h3> <h3>田心村民收稻谷</h3> <h3>大塘村</h3> <h3>西南杨安村</h3> <h3>杨安村</h3> <h3>杨安村前的农田</h3> <h3>杨安村前一大片刚种植的马铃薯</h3> <h3>鹅埠镇古时候的许多村寨建筑很有特色,如水美村、城内村、蛟湖村、楼仔村、庭寮背村、锡坑村、格田村、大水田村、老龙坑村、布心村、鳌湖村等,都有类似的古寨建筑</h3> <h3>锡坑村的古城门</h3> <h3>锡坑村己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楼角</h3> <h3>楼角正门</h3> <h3>楼角鸟瞰</h3> <h3>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核心区域的蛟湖村,未来商业及发展价值不可估量</h3> <h3>蛟湖村民宅</h3> <h3>保护得相当完整的蛟湖村古城墙</h3> <h3>蛟湖关圣帝廟</h3> <h3>清晨,蛟湖村前的大水塘一片宁静</h3> <h3>连在一起的蛟湖和西寨</h3> <h3>西寨村</h3> <h3>跟鹅埠镇街区连成一片的东寨村,远处就是鹅埠街区上街、城内一带</h3> <h3>东寨村</h3> <h3>田寮村四周都是热火朝天的大型建筑工地,跟鹅埠镇其它部分村庄一样,田寮村农村城市化只是时间的问题了</h3> <h3>老龙坑村</h3> <h3>老龙坑</h3> <h3>老龙坑村中的池塘</h3> <h3>别墅林立的下城村</h3> <h3>水美村</h3> <h3>水美村傍成片的马玲薯田</h3> <h3>夏深高铁在水美村美丽的田园间穿梭往来,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h3> <h3>从小漠香坑进入鹅埠境内经过的第一个村庄……紧挨着深汕高速公路的新园村委塭寮村</h3> <h3>桃子园村和横东岭村一带</h3> <h3>下北佈心、黄塘等一带乡村,远处就是惠州市吉隆区域</h3> <h3>下北黄塘村前的菜园</h3> <h3>下北鳌湖村</h3> <h3>鳌湖村</h3> <h3>鳌湖村前成片刚种植的马铃薯</h3> <div>汕尾市西部鹅埠镇的山区里,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畲族,鹅埠红罗畲族村位于 鹅埠镇西北面五公里许的罗裙山麓。"红罗",意为"红色的罗裙山"。罗裙山是莲花山系西南支脉,为海丰赤石、鹅埠两镇分水岭,方圆20余里,由10余座大小不一的山岭组成,最高峰犁头嘴海拔611米。因罗裙山整体向西北呈环状分布,以其环抱如裙裾而得名。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畲族传统的乌饭节,畲族人自称"呵螺"[hole],居住在 鹅埠镇的红罗村,只有40多户一两百号人。族名"畲"字写成俗 字"輋"。畲族是瑶族的一支,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习俗,特别是畲语,是混杂着大量客家话的少数民族语言,畲族分平鬃和崎鬃,蓝、雷、黎三姓(潮安畲族有盘姓), 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古时男女结椎形发鬃,赤足走路。耕种前先把树木山草烧毁,利用草木灰作肥料,再以刀代犁松土耕作,过着贫困的刀耕火种生活。宋末,元兵入侵中原,宋王朝被迫南迁。文天祥扶幼帝到粤闽二省交界处曾组织过畲民与元兵作战,当时畲民有8000余人一直在福建的泉州、汀州与元兵作战,后元朝统治局势已定,才被迫投降,其中部分畲民逃进深山老林,靠狩猎为主,有的逃至惠阳 山区。直至明永乐五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赐畲族银元,细绢衣一裘,还设畲官,畲族从此才重新承认朝廷,每年用兽皮纳税,与汉人交往又渐渐密切起来。现在,因为长期畲汉杂居,畲族大都已经汉化,跟当地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虽然如此,但他们仍有许多自己的独特生活习俗,一直沿续至今。</div> <h3>红罗畲族村寨牌楼</h3> <h3>红罗畲族新村</h3> <h3>红罗畲族以前的老村寨……由于该村搬出山下已经有十多年,老村寨的一些房屋掩没于树丛竹林之中,早就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村貌了</h3> <h3>位于红罗畲族村傍边的下径水库,风光旖旎,美景如画,是鹅埠人民群众饮用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h3> <h3>逶迤延绵的罗裙山脉,是海丰莲花山的余脉,也是鹅埠与赤石的分界山,左边山下是畲族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右边远处就是赤石明热水底山温泉度假庄园</h3> <h3>罗裙山脉,山对面是深汕合作区赤石镇部分区域</h3> <h3>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片区的日月湖度假山庄</h3> <h3>日月湖的风车</h3> <h3>全长二十多公里,从深汕大道鹅埠西湖路段起直达赤石镇的“汕美绿道”,是深汕特别合作区“汕美生态文化旅游谷”项目的配套工程之一</h3> <h3>“汕美绿道”沿途设有四个供游人休息的大型驿站</h3> <h3>汕美绿道傍边的七星伴月农庄,环境优美,价格实在,是三五好友聚会的好去处</h3> <h3>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核心区域的新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及龙晟光电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数码、光纤等高科技产品,是合作区目前为数不多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之一</h3> <h3>位于深汕合作区的广东海崇食品集团公司</h3> <h3>鹅埠古代名胜有上北明代吊牌山、下北碗窑径碗窑遗址、上北鹿湖鹿鸣书馆遗址、谭公仙圣庙、清康熙年间正觉庵(现已重建)、古石桥婆桥、嘉庆年间建狮山深藏、狮山深藏寺宝塔遗址、乾隆年间义学遗址、道光年间九渡水古道等,而其中的上北明代吊牌山和鹿鸣书馆、下北碗窑遗址、狮山深藏寺宝塔、乾隆年间义学遗址等宝贵的历史古迹,由于年代久远,又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现已难寻踪迹,实在令人遗憾!</h3> <h3>正觉庵,位于海丰县赤石镇圆墩村象山,坐东南向西北,左近高速公路三百余米,右距广汕公路之圆墩桥3.5 公里,背倚象山,前临海丰八景之“凤河晚渡”下游,群峰环护,灵气所钟,山光水色,风景清幽,其形势如“瑞象守水口”。</h3><div> 清康熙末年,本能和尚、成泰禅师创建。清乾隆四年(1793) 建“鹅埠义学”时,该庵捐租田60 石(即500 亩) 供作“义学”之费,由是可见佛门奉行众善。民国中期,仅有僧逸霖法师居此,其时,狮山深藏庵、羊蹄岭翦翠庵因无僧人住持,逸霖法师往返其间管理三所之寺务。大革命时期至抗日战争时期,曾作革命根据地,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意义的佛教古迹。</div><div> </div><div> </div> <h3>园敦云台禅寺</h3> <h3>云台禅寺位于海丰县圆墩,著名的海丰八景——“凤河晚渡”,环绕其左,自然景观清净幽雅,峰峦叠翠,祥云缭绕,朝晖夕映。故世称为福泽之胜地。该寺原称“石龙庵”,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为举人黄德燝信士发心而建,清咸丰年重修,后因时乱被毁,古迹渐凋。</h3><div><br></div><div>时逢盛世,乾坤清朗,政府深入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应佛教四众信徒之要求,经县人民政府宗教部门批准,成为合法登记的佛教活动场所,于2004年交给佛教界僧团管理使用。礼请当代高僧上又下果老和尚膺任住持,设立修建委员会,全寺占地面积达三万八千多平方米,总体设计按唐宋古建筑风格,规划建设:中轴线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方丈楼、禅堂,东西配殿:观音殿、地藏殿、祖师殿、伽蓝殿、功德堂、斋堂、客堂、云水堂、寮房,回廊等。建设工程浩大,约需资金五千多万人民币。古德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此修建巨资,并非一方之力所能扶持,佛经云:“一砖一丛林,一花一世界”,必藉众缘而成就功德。常闻诸佛塔庙,良为众生之福田,能施一毫之善,必成无量福慧胜业,利益普熏十方。祈盼十方大德,善长仁翁,坛越护法大居士,发广大布施心,随缘乐助,同结菩提胜缘,聚沙成塔,共襄福德善举,成就云台宝刹之兴建,遂使圣地重光,慧灯高照,法鼓长鸣,让喜舍者同证菩提,乐捐者咸臻觉路,则功无虚弃,福不唐捐,诸佛欢喜,龙天赞叹,是为缘起</div> <h3>送子观音</h3> <h3>笑口常开的佛祖菩萨</h3> <h3>云台禅寺前上香的善男信女们</h3> <h3>谭仙圣廟</h3> <h3>鹅埠古官道上的“婆桥”遗迹</h3> <h3><br></h3><div>在惠州通往海丰鹅埠蛟湖村的古官道上,有一座八米长,二米宽的花岗石桥,名曰“婆桥”。建成至今已近三百余年历史,虽经风雨磨蚀,却仍稳实完整。明清时期,该桥是海邑至归善(现惠东县)官道的交通要冲。说到此桥,就不能不提起其中的一段美好故事了……</div> <h3>清康熙初年,琵琶寨文屋村一文姓人家,有一女儿聪明伶俐,一贯乐于助人,好善乐施,深得父老乡亲疼爱,后与蛟湖村叶慧成婚配。</h3><div>婚后文氏立志为民造福,与丈夫一起做买卖,事农桑,克勸克俭,家业大兴。文氏发家至富后,却有另一番打算,她知道,“田坑仔”是归善通往海邑的交通要道河流,雨期一到,此处河道堵塞,恶水横流,两岸往来受至到隔绝。许多有识之士曾多次架设木桥,皆未成功。文氏蓄足资金后,欲在此架设坚实石桥,以实现她为民众造福的夙愿。</div><div>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文氏与丈夫商议好建桥事宜,不惜钱财,疏通河道,加固河堤,请来能工巧匠,磨制了平滑而美观的规格条石铺造石桥,提高桥面,使河水暢通。方便了无数过往商客和官民。海丰归善两县人民为纪念文氏功德,把这座桥梁称为“婆桥”,并在桥西立一丰碑,上刻:“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民戴其德,在村中建有“叶太妈(文氏)宗祠″以纪其功。</div> <p>拙作《家乡无处不风景之二……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纪实》创作期间,承蒙鹅埠蛟湖村委书记叶启中先生、红罗村委书记蓝容来先生、西南村委书记刘新旺先生、下北佈心村热心人士傅炳田先生、庭竂背村长吴木泉先生、鹅埠文化界知名人士叶沛深先生以及谭公仙圣廟释能印主持、正觉庵释Jia慧演大师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以上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p> <h3>以上部分文字摘自网络,如有错误,敬请谅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