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研室到市33小调研总结

<h3>  为了解我海头片区小学数学教学常规工作的现状,2017年11月29日,霞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张颖副主任率领市十八小黄坚冰、陈康沛和二十五小李晓耘主任到湛江市第33小学进行调研工作。调研的主要内容是随堂听课、检查教师教案和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教师座谈交流四项。</h3> <h3>  本次调研活动共听课6节,包括一至六年级各一节课,均以随堂听课的形式,能较真实地体现出教师、学生平时上课的状态,便于教研室分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建议,采取有效的对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年级《左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年级《倍的认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年级《蚂蚁搬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年级《约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六年级《比的应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区教研室张颖主任随堂听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学生课堂练习</h3> <h3>  调研小组检查教案撰写、作业批改情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认真记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生访谈</h3> <h3>  33小所有领导行政和数学、科学老师集中会议室,进行调研小结。</h3> <h3>  区教研室张颖主任小结调研情况,包括课堂教学、 教案撰写、 作业批改等。</h3> <h3>  一、调研内容小结</h3><h3> (一)课堂教学现状</h3> <h3>  张颖主任评课:六年级《按比例分配的练习课》和三年级《蚂蚁搬家》两节课的共同特点是老师上课比较得体,上课有教案,能按时进教室,可以看到教师个人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教材问题串的理解欠佳。如,六年级《按比例分配的练习课》,没能让学生理解什么叫按比例分配就开始练习。老师担心学生不会,个人讲授得过多。对于课本的练习,学生能解决;但一脱离课本,学生答题的正确率明显降低,甚至无从下手。《蚂蚁搬家》一课,老师课前准备功夫不够,没有吃透教材,研读教参,对于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欠缺。</h3> <h3>  黄坚冰主任评课:五年级《约分》一课,对于最简分数概念的理解不清,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强调分子和分母不能再除以同一数就是最简分数,所以学生对于分数中"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时才是最简分数这一概念没有理解透彻,学生总是认为要把大一些的数化成小一些的数才最简,但到底要化到什么程度为止,他们是模糊不清的,导致了解题的正确率不高。而课后练习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h3><h3> 四年级《乘法结合律》一课,老师在教学中通过两组式子的对比,引出了乘法结合律后,直接跳过了问题串四,使学生对于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只停留在"三个数连乘,可以先乘后面两个数,再乘前面一个数",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老师没有通过旧知迁移,让学生在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推导、建立乘法结合律的模型。也没能结合例子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习乘法结合律对于计算更简便的优越性。</h3> <h3>  陈康沛老师评课:一年级《左右》一课,老师设计了4次游戏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左右位置的相对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没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渐渐失去兴趣。另外,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乐于表达、擅于思考的良好习惯。</h3><h3> 二年级《快乐的动物》一课,老师课前准备较充分,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回答问题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设计游戏活动进行教学。但在解决问题串2时,老师没能充分发挥"画一画、圈一圈"的作用,从而培养其几何直观能力。此外,在展示学生思考过程的时,应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h3> <h3>  李晓耘主任小结科学课程开展情况和学生访谈情况。</h3> <h3>  (二) 教案撰写现状</h3><h3>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针对教材内容,根据学生情况而撰写的具体教学过程的实用性文书。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市33小学除了一位老师是打印式的教案,其它老师都是手写教案。书写认真、教学程序清楚,可以看出老师对备课下了一定的功夫。总体而言,二、三年级老师所撰写的教案比较详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h3><h3> 1.教案不完整,有缺课时的现象。</h3><h3> 2.练习的设计没有在教案上体现。</h3><h3> 3.课后反思比较简单,没能起到促进教师思考、研究、提高的作用。</h3><h3> 4.备课一定要基于教材基于学生,这样的教案才是有效的。在循环教学的过程中,部分老师没有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不断修改和调整。</h3><h3> 5.个别教师的教案中对于教学设计写得过于简单,存在马虎应付的情况。</h3> <h3> (三)作业批改现状</h3><h3> 优点亮点:</h3><h3> 1.作业本的类型较全,有练习册、作业本、家练本、堂练本等。</h3><h3> 2.题型练习夯实基础训练,有计算、看图列式、应用题、画图题。</h3><h3> 3.老师批改后大部分学生能订正错题。</h3><h3> 4.有些作业偶有解题的过程和小技巧,还有老师的评语。如四(3)班乘法分配律的作业中,有同学用横线把公因数划出来,便于提取。把大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时,用方框把后面8位数圈出来,便于改写。</h3><h3> 存在问题:</h3><h3> 1. 作业量比较少,题型训练比较单一。</h3><h3> 2.没有注意解题过程的严谨性。</h3><h3> 如,五年级画高,有些同学画高用了实线,多数没有标出垂直符号,还有一些三角形的高超出了三角形底所对角的顶点。四年级画垂线,大多数同学没有标明垂直符号,有些甚至并没有互相垂直。所有的画图题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有用铅笔和尺子进行画图,太随意,缺少严谨的态度。</h3><h3> 3.低年级学生在退位减和进位竖式计算时,没有注意标出退位或进位的小点,导致计算错漏百出。</h3><h3> 4.老师批改作业没有做到全批全改。有些孩子订正了错题后,很少有老师进行二次批改。</h3><h3> 5.作业欠规范。</h3><h3> (1)低年级竖式计算的作业格式不规范。</h3><h3> (2)一年级写数字0至10,大部分同学的书写没有正确,但却没看到老师在本子里作示范书写。</h3><h3> (3)高年级应用题的解答不完整。</h3><h3> (4)中年级解题时列综合算式没有进行脱式计算。</h3> <h3>  张颖主任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h3> <h3>  二、对策和建议:<br /></h3><h3> (一)认真备课上课,做负责任的老师</h3><h3> 按照新世纪版教参编写的意图,是为了让老师拿着教参就能够上出80分的课。打磨一节课需要长期的精雕细琢,当老师应该有匠人精神。&quot;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这是教师的共识,结合我区教学质量较高学校的数学教研教学经验,现提出以下建议:</h3><h3> 1.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组织老师认真研读教参,弄清、弄懂教材的编写意图,至少能用圈的、画的、打勾的方式标注本课的重难点,理顺教材前后的关系来设计教学过程。尤其在平时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中,重点检查教参的有效使用。</h3><h3> 2.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尽量把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展示出来,摈弃老旧的老师"一言堂"教学现象。</h3><h3> 3.紧扣教材内容设计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基础训练、变式训练和提升训练,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h3><h3> 4.课后作业的布置,一要做到全批全改,尤其重视二次批改,对于学生订正的情况及时反馈。二要做到注重细节,在解题、作图、计算等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h3><h3> 5.教师要重视平时检测反馈的信息,增强以数据支撑的学情研究,及时进行查漏补缺。</h3> <h3>  (二)明确学生地位,发展数学素养</h3><h3> 教学用书上对目标的定义不再是"教学目标",而是"学习目标",意味着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过程、操作活动、经验积累、情感体验、观察发现等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不要让学生习惯于在没有经历、不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情况下,自己看着例题照搬答案,把书本填完。过度的预习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操作,这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课堂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使知识的形成、理解和掌握都经过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h3> <h3> (三)落实课程设置,开齐开足课程</h3><h3> 数学课程的设置没问题,但科学科目存在的问题较大。根据我区初中生普遍存在生物、地理等学科较薄弱的现象分析,主要原因是小学阶段对于科学课程的开设欠重视。要保障学生知识的延续和扩展,为中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应该用功、用心去研究教学内容,尤其发挥本校本校男教师较多的优势,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科学课程的开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