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70年,不算长。但,对于一个学校,却在这70年里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我,就是其中一个,那个从高黎贡山下走来,只盼将来顿顿有肉吃的农家孩子。</h3> <h3>在那个年代,上高中,对于农家孩子来说,除了有远大抱负的学生,更多的是考不上中专、师范的学生的第二选择,对于我,应该是介于二者之间。我那时的目标很远大,就是将来能顿顿吃上肉。</h3> <h3>1995年,我以2分之差别了保山师范,在父亲失望、愤怒还带着期盼的眼神中,我背着简单的被褥走进了腾四中,就在同一天,我的母亲搬到了田里,我在我档案里的自传中写过一句,我的高中生活是母亲用甘蔗稻谷油菜和洋芋拼写出来的。</h3> <h3>带着对母亲的内疚,幻想着猪肉的香味,更不想我那脾气暴躁的父亲在三年后再辱骂我,从进学校那天起,我就很努力,记得张泽老师和我父亲说过,在高一两个班里我并不是出类拔萃的学生,那对于我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刻苦和用功。</h3> <h3>学校那时教学楼统一供电,7点15分才会开灯,我每天6点准时进教室,点着蜡烛开始学习,那时最不喜欢的就是有同学带着包子边看书边吃,总会让我感觉肚子特别饿。每天晚上熄灯后还要用手电筒再看上一会书,睡前闭着眼睛把一天所学习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懂的再打开电筒看看。就这样,我以第13名进入43班,一个学期后,我勉强爬到了第1名,和44班的郭兴欣,段天麻比起来还是差距很大。</h3> <h3>高中三年,在半饱半饿中其实挺快,这些年忘记了很多的事。但是那时的很多事情却记忆犹新。宝福仰老师补课时酒色财气四个字的感慨,至今都还能背下来。穆老上课时转身飞粉笔的精准,那非一个“准”字能描述。还有国元老师鼻头那一滴汗水。</h3> <h3>其实,更难忘的,是那些影响了自己一生的人和事。进入高三后,大家开始购买复习资料,对于农村中学农村学生,所能购买的并不多,记得杨明善老师说的一句话,教材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从那天开始,我把所有教材的例题知识点抄了无数遍,尤其是物理和数学,我开始去做反向思考,为何非要这样解这个题呢,难道不能用另外的方法,后来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复习,教材确实是最好的复习资料。</h3> <h3>张文鸾老师其实只当了我一年的班主任,那时她也并不是太看好我,但是这些年,我们和她是走得最近的老师,甚至于我调离腾冲后,每次回去都要去看看她。是她,让我对老师这个职业真正的敬畏。</h3> <h3>杨家令是我小学同学,一起进入五合中学,一起进入四中,他一直是我的标杆,是我父亲教育我时的比照,高一才上了一个月,因为家庭原因辍学回家了,张文鸾老师约着我步行40多公里,从太阳出走到太阳落把他带回了学校。</h3> <h3>李正宗每天上课迟到,张老师每天在教室外等他,看见他走进教室才离开,这样坚持了27天。那时张老师挺时尚呢,晚上上自习,张老师穿着高跟鞋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居然不知道,后来大家就给张老师一个雅号——张仙人,时至今日,这个雅号成为了我们对张老师的亲切称呼。</h3> <h3>还无法忘却的,就是那段青涩记忆了,虽然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但曾是燃情故事,也曾是我除了肉香大业之外的动力。</h3> <h3>回忆了开心的,又得转到悲情世界了。我一直觉得这个国家亏欠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太多了。我们小学时,上大学免费,到我们即将读大学时,大学收费,小学初中免费。面对高考前报志愿,我开始挣扎了,我不能再让我的母亲再在田里种甘蔗种稻谷种油菜洋芋小瓜茄子来拼出我的大学。于是,我专挑不用交学费的学校。</h3> <h3>最后稀里糊涂的上了一个不起眼的军校,入学三个月,不知道教室在哪儿,天天训练场上被几个连高中都没读过的班长辱骂,动摇过,但是一闻到食堂上的肉香,这不就是我高中时的目标吗?闻着肉香稀里糊涂的就毕业了,毕业后又申请回到了腾冲。</h3> <h3>虽然今天,我仍苟且于社会的最底层,仍是边关冷月的生活。但是,我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我们不敢说出让母校为我们而自豪的壮语,却敢说出我们一直在努力。</h3> <h3>【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和校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