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老家

襄韵

<h3>文/原创</h3><h3>图/沉梅.手机拍摄</h3> <h1>很长时间没有回老家看看了,原因有两点,一是老家没有什么亲人了,都搬家到镇里、县城、市城去了,没有常回老家看看的由头,二是老家交通不便,需要步行很远!</h1><h3><br></h3><h3><br></h3><h3><br></h3><h1>这次就着双休和夫人一起回去了一趟,也没什么正儿八经的事,主要是回去看看老家的模样,找找童年那些记忆,寻寻少年那些味儿!</h1><h3><br></h3><h1>沿途森林风采依旧,山上仲冬的景色还是那样诱人,松林的寂静,樟木叶的青葱,小龙木的叶红,晚季枫叶的淡黄,几种野果的色红,彩绘出一幅幅嫣红斑斓的画卷,美不胜收。</h1><h1><br></h1><h1>到了老家,目睹了老家的山和水,路和塘,田和园;细看了屋与宅,场与邻;重温了少年时期的情与景;梳理了儿时的忆和梦。</h1><h1><br></h1><h1>最令我大脑受到冲击的是,道路荒废变窄,水库蓄水底仓,堰塘干枯水少,田间草木茂密,祖传房屋坍塌,门前道场乱象,不堪入目;老家昔日的风采和人气已不复存在,老家昔日的兴盛和美好己成旧影,倍感凄凉!</h1> <h3><font color="#167efb">老家野生小山楂果</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老家古村落</font></h3> <h1>老家原来也算是富庶之地,虽然山比较大,但海拔并不高,一年耕种两季,夏为稻谷,冬为小麦是一年四季的主粮,所在的生产队拥有大小堰塘和小型水库三十多口,种水稻一般不缺水,人蓄饮水也厰开使用,粮食亩产也为中等偏上;原来这里家家养牛,户户养猪,养鸡、养羊、养蜂也随处可见,家庭生活水平相对温饱。</h1><h1><br></h1><h1>山上资源丰富,盛产各种木材,是镇上的主要林区;各种药材较多,如麦冬、桔梗、连翘、梨木寄、伍倍子、九子莲、黄姜、灵芝等三十余种;各种野山菌较多,如黄丝菌、松树菌、野生木耳等;另有煤炭、白山土、野生动物等资源。</h1><h1><br></h1><h1>老家的房子也是祖上传下来的,结构为土木瓦樑,其造型为前五后五两侧厢房、中间为天井院落的两层房屋,占地约三百个平方米,房子造型美观,磅薄大气,其樑、柱、舵、方做工考究,一楼的厢房装有木质地楼,二楼的房间铺装了开光的楼板,天井用规格石材砌成,石材上都有石匠打制成型的钻纹,石门坎、石柱凳、石台阶、石井盖工艺独特,配赋雅致,房屋的墙体用白山土粉刷,屋面盖青灰色烧制小瓦,是一栋典型的庭院式古民居。</h1> <font color="#167efb">老家古民居</font> <h1>我在老屋居住了十七个春秋,现在仍觉得老屋既像个大家庭,又像个大公馆,由于房屋宽厰明亮卢老先生曾在这里办过私塾学堂,大队时期在这里办过学校,大队革委会办公室也设在我家,并装有手摇式电话,架设过好几个高音喇叭,那个时候三全三个大队开大会都放在家门前的道场里,生产队的各项活动也不例外,门前道场也放映过无数场电影,举行过多次民间传统文艺活动,公共人气空前旺盛。</h1><h3><br></h3><h1>这幢老屋坐西朝东,日照充足,空气通透,父母、舅舅、幺姨三姊妹三家曾同住一宅,两代人共生养子女22人,人人身体健康,个个平平安安,长辈们也健康高寿,可谓之人丁兴旺、家兴族旺的风水宝地。</h1> <h3><font color="#167efb">老家石器手磨子</font></h3> <h1>去老家的当日,老屋场子的左侧有一户刘姓远亲在哪儿种植香菇,年纪大我六岁多一点,见我们去了很是热情,一阵寒喧之后又是上烟,又是泡茶,还端上一盘自种的南瓜子招待我们,接着又与我们拉了很长时间的家常,介绍了老家一带的变化情况,我们既感觉到了亲热,又感受到了亲情,也找到了一些回家的感觉!刘姓大哥留我们吃午饭,由于时间不允许,我们宛言谢辞,那个场景让我觉得老大哥为人朴实,热情待客的本质没有变,正如我小时候与他们同住一个屋场、互为邻里、相处有礼有节的为人一模一样。</h1> <h3><font color="#167efb">老家古石凳</font></h3> <font color="#167efb">老家古核挑树</font> <h1><font color="#010101">二O0O年以前的老家一个屋场居住着十几户人家,是西边山上最大的屋场,每户人口在八至十人左右,并有支系小户,是居住人数过百人的大棚户人家。由于交通难、就医难、上学难、农用生产资料购买运输难等问题,这个屋场的住户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搬迁到外地,到目前为止仅有一户就着山上的资源种植香菇临时居住外几乎没人居住,部分老房子相继倒塌,老家变得十分冷清,寂静,没有了先前的生机。</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对于老家空置和祖居倒塌的现象我似乎感到自责,搬迀虽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但我们这一代人弃老家而去,是否辜负了祖辈和祖上传承的夙愿呢?是否辜负了那片曾经养育我们好多代人的沃土呢?值得深思!</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 <h3><font color="#167efb">老家古村落</font></h3> <h1>老屋的现状虽已衰败不堪,但老家还是值得我一生的留恋、怀念,那里是父母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我童年的忆、少年的心、初始的梦!那里有我十七年生活的影子和印记!那里有我启蒙的师、上学的校!那里有我祖上的根!那里有我熟悉的山和水!</h1> <h1>在我们即将离开老屋场的时候,站在老屋场向西望去,老家的阳坡山上呈现出一片一片红色的植物,面广且宽,远看似殷红的云,循影走近这片林子细看,原来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野果——小山楂果,顿时心喜,随即掏出手机拍照了一些,算作是老家对我们重温故里的馈赠吧!也理解为老家这片曾经的热土给予我们心灵的抚慰!</h1><h1><br></h1><h1>这次老家之行虽有伤感,也有收获。伤感的是小时候老家的繁荣景象与此行的场景产生了很大的反差,心情透凉;收获的是拍了一些老家的照片可留作记录和记念。</h1><h3><br></h3><h1>在回来的路上心情复杂,不知怎么的,心里总是觉得有人偷走了我的什么东西,后经思考找到了答案,偷走东西的不是人而是岁月!丢失的东西是老屋已经没有了,童年筑梦的寝居消失了!少时情感的摇篮陌落了!</h1> <h1>在回来后好几天的时间里,刻意忽略回老家一幕幕浸润的情景,而我的心却依然留恋在老家的蓬荜,不知如何放下或收起,心底里、脑海里总是不愿意抹去!</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