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岁月半世纪军学情谊满京城……墨小萍2017.12.8.

李友珍

<h3>  作者墨小萍是原铁道兵二师八团十四女子学兵连通讯报道员,当年风华正茂的她在工地广播室岗位上。</h3> <h3>墨小萍近照(在去往湖北恩施的路上)。</h3> <h3>  2017年11月24日晚上7时,古城西安火车站,曾参加陕西省襄渝铁路建设的原铁道兵二师八团学生十四连的6名学生代表相继在软席候车室集合,准备整装出发去北京看望当年驻连的军代表。他们分别是学生连副指导员李翠荣、何秀玲,连部通讯员祝海珍、卫生员汪美秀、炊事班副班长黄娅、通讯报道员墨小萍。这是她们47年后的第一次相约结伴到北京,第一次千里迢迢去看望军代表,第一次奢侈一下统一购买了软卧下铺,为的是第二天能够精神抖擞地去见军代表,大家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多激动了。 </h3> <h3>夙愿</h3><h3> 1970年8月,为了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和陕西省关于组织69、70届初中毕业生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决定,当时只有16、7岁的学生娃纷纷报名,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大城市,来到了陕西省安康紫阳县,安排在铁道兵二师八团,和部队指战员及当地的民工一起共同铁道兵二修建襄渝铁路。由于这个团体有别于同一工地的部队和民工,因此被称为"学兵连",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称谓。</h3><h3><br /></h3> <h3>  当时八团共有5个学兵连,分别是十、十ー、十二、十三、十四连,十四连是唯一的女兵连。成为全团指战员共同关注的群体,部队给予了很多特殊的关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批次选派部队优秀的干部战士到连队当军代表。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协助学兵连干部带好学兵,加强与部队的联系,保证完成各项任务不出问题。不仅要跟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还还要同学习同进步同成长。两年零八个月和军代表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战斗生活,在每个学兵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学军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什么时候能够和军代表再次相见已成为全体学兵们的共同夙愿。在岗时大家都忙于工作,退休后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大多是子孙绕膝、家务缠身不能一同前往。光阴如梭、人生如梦,不能再等了!这是促成李翠荣、何秀玲二位下决心组织部分学生代表去北京看望军代表的动因。</h3><h3><br /></h3><h3><br /></h3> <h3>圆梦</h3><h3> 早在今年四月份,李翠荣第一次在西安见到了李友珍李代表,通过她和毕玉玲、王玉秀、赵珍、胡莫愁等部分在京的军代表联系上并建立了微信后,就一直在心里有个梦想,什么时候能亲自到北京去看望军代表?但因种种原因看望的时间久久定不下来。得知十四连王惠萍同学和其爱人原十连副指导员费建新同学,近期在北京工作生活,平时和一些军代表有联系,就委托他们着手联系落实这次聚会的相关事宜。</h3> <h3>  李友珍代表投入了极大地热情,从选定聚会地点到礼品置办等,一点一滴认真落实。胡莫愁代表刚做完白内障手术,也积极参加准备工作。毕玉玲代表腿脚行动不方便,每天都要打几次电话询问准备情况。王玉秀和赵珍代表忙前忙后选购聚会物品。蔡家友军代表专门准备了两箱西班牙红葡萄酒和椰子汁。万事俱备,分别47年后战友重逢的"梦"就要圆了。</h3><h3><br /></h3><h3><br /></h3> <h3>相聚</h3><h3> 2017年11月25日,北京的天氣格外晴朗,陽光明媚。滿載著十四連全体同学的囑託,滿怀着对引領我們成長的軍代表的敬意,我們們終於要在北京相見!机缘巧合的是,學兵們在趕赴聚會的地鐵出口處,碰巧遇上了一同前往的原十四連第一任軍代表胡莫愁排長。魂牵梦繞想見的人竟然在地鐵站相遇,真是意外加惊喜呀!</h3> <h3>  寬敞明亮的北京"大九龍豆花莊"大包間里,军代表们早已等候在那里,尽管分别四十多年大多都未再见过面,但是相见的刹那间,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拥一起互相问候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丝毫没有生疏感和距离感。<br /></h3> <h3>  大家依次入座后,胡莫愁(首任军代表,后任中铁十二局、第四勘察设计院党委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首先对十四连学兵们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西安到北京看望军代表和八团的老战友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他感慨地说,从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一晃四十七年过去了,虽然时光催老了我们的容颜,我们先后亲历了"文革"、"改革开放""新时代"这三个阶段,社会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都经历了人生磨砺,都有各自的生活轨迹,但有一样东西是共同的没有变,那就是在共同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中结下的战斗友谊没有变。这段经历和感情已经深藏在我们心底,化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值得永远珍惜的。最后祝各位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世顺意!并请学兵代表转达他十四连战友的问候。</h3><h3><br /></h3> <h3>  李翠荣(学兵连副指导员),代表学兵们回顾了当年那段难忘的经历,深情的说,当年我们一到大道河,面对崇山峻岭、滔滔江水,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失控了。在最艰难、人心最不稳定的时候,正是军代表对同学们的关心爱护、耐心帮助,才使同学们有了继续坚持的力量和信心。也正是你们的辛勤付出,身体力行、带头吃苦受累,不论是抬石头,扛木头、搬水泥,永远把最重的一头放在自己这边,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带动学兵们安心锻炼、自觉吃苦、磨练意志。两年零八个月和历任军代表朝タ相处已经是心连心了。最后李翠荣再次讲到到,这次能够在京相聚,正是大家的共同愿望促成的,我们要永远延续这份友情。</h3><h3><br /></h3> <h3>  何秀玲(学兵连副指导员)面对相聚的热烈场面,瞬间打开了她尘封多年的感情闸门,她动情地说,当年在最困难的时候,军代表们带着使命和责任来到学兵连,军代表比学兵们大不了几岁,最后一任军代表赵珍还比我们小几岁,他们有的也是来自大城市,也是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但是他们自觉地用高标准要求自自己,给每个学生作出表率和榜样。三线那段艰辛悲壮的经历,让我们苦过、累过、痛苦过、也反思过,但是从来没有后悔过。四十多年来一直支撑着我努力为社会做工作的强劲动力就是三线精神。</h3><h3><br /></h3> <h3>  王惠萍、费建新新(三线学兵夫妇),他们俩说的最多的第一是感恩领路人。学兵们在三线的起步就是在军代表的引领、爱护、帮助下步一步的扎实走过来的。刚去三线时,学兵们普遍出现水土不服,身上被小咬叮后长满了脓包,严重的影响了正常工作和学习,不少同学出现了情绪波动。首任军代表毕玉玲、李友珍立即到师部汇报,请来了医生进行治疗,很快控制了疫情,平稳地适应了最初的三线生活。军代表在连队帮助同学克服困难安心锻炼不断进步的事例举不胜举,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第二就是三线精神永存。</h3><h3><br /></h3> <h3>  从三线回来后,费建新分配到省直机关工作,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扬传承三线精神,反思当年修铁路时山上的植被受到破坏,如何修复植被让安康的山更绿水更蓝,这也是我们三线人的使命。由他们牵头,在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1年3月发起了"营造三线学生防护林"活动。胡莫愁军代表和一千多名学兵参加了活动启动仪式。接着又跟安康市政府联系,修整了安康烈士陵园,在里边修建了三线学兵墓地,把分散在铁路沿线的学兵墓地集中迁到烈士陵园里。后来又建了三线纪念馆,专门设立了三线学兵展馆,用这种方式让三线学兵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h3> <h3>首任军代表胡莫愁与同学们一起参加植树造林活动。</h3> <h3>  宋瑞莉(原二排长)专程从秦皇岛市赶来看望军代表,她激动地说,非常感谢军代表的无私付出,你们是我成长的引路人,当年你们教会了我们很多工作方法,劳动技能,学会如何带领同学团结协作,这次来就是要当面感谢军代表对我的帮助和指导。</h3><h3><br /></h3><h3><br /></h3> <p class="ql-block">  徐美琳(原五班长)听说西安的同学到北京看望军代表,激动得一夜没有睡好,她说我就住在北京以前不知道没联系,这次绝不能错过这个机会。看到多年未见的军代表和同学们,不光是感动还有感谢、感恩。感谢军代表帮助我们成长,感谢三线的经历让我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四十七年过去了,三线精神在延续,三线情缘在延续,这是让我最感动的。</p> <p class="ql-block">  汪美秀(原卫生员)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善言辞,一再表示同学们说出了她的心里话。她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李友珍军代表,是她手把手教我如何打针吃药,是她让我初步掌握了一些医疗常识,后来,李代表要到四医大上学离开连队,我心里难受的就像被掏空似的,个人跑到汉江边放声大哭起来。当时真是舍不得分开啊。她这次来还带着任务,就是原一排长王爱梅同学,现定居在英国苏格兰,她发来一段微信要感谢毕玉玲军代表对她的关心和救命之恩。当年她身患疾病,急需青霉素,连队没</p><p class="ql-block">有,毕代表到处寻找,终于在学生十二连找到后及时治疗把病控制住了。其间,连里组织织同学外出活动,毕代表得知她个人在帐篷休息,就过来陪她,让她很感动很温暖,这段经历她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祝海珍(原通信员)在连部工作接触军代表的机会多,她说他们吃得苦要比学兵多,白天带领大家劳动,晚上还还要开碰头会,及时总结分析一天的情况,抽抽空找同学谈心做思想工作,睡得晚起得早太辛苦了。说到往事,祝海珍情不自自禁的流下眼泪,感染了在场所有的人。已定居英国多年的孔幸(原三班学兵)事先跟祝海珍约定一定要用手机跟大家视频,表达她在异国他乡对军代表的敬意,北京时时间中午十二点多正是英国凌晨四点多,当祝海珍接通微信时,孔幸已在那头等候多时,她向军代表和同学们一一致以问候。谁能想到四十七年后的相逢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实现的,我们有幸赶上了好时代啊!</p><p class="ql-block"><br></p> <h3>  墨小萍(原九班学兵通讯报道员)当时在连里属于年龄小的学兵,她把这次聚会当做一次回顾梳理三线经历的学习机会,最让她有价值的收获是,听了军代表和同学们带有温度的回忆和发自肺腑的感慨后,她对三线的认识再次升华,深刻体会到军代表和学兵们之所以感情深厚,就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大家以不同的角色,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共同的奋斗中成长进步,所以感动!感谢!感恩!就成了聚会上大家共同的话题</h3><h3><br /></h3> <h3>  黄娅(原炊事班副班长)在现场一直忙着为大家拍照录像,生怕怕漏掉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此刻最想说的是感谢感谢!再感谢!感谢军代表的培养教育,感谢军代表的辛勤付出、感谢军代表的一路陪伴。有了你们才成就了我们的今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三线历史不会忘记你们。军代表李友珍、毕玉玲、王玉秀大姐,还有赵珍妺妺都饱含深情地发了言,他们们共同的感慨是,当年襄渝铁路工程建设是在自然条件非常艰苦的秦巴山区,只有16、7岁的女学生们远离亲人、城市参加三线建设,年龄之小、环境之恶劣、施工之艰辛,我们都感到很心疼。三线学学兵连实行严格的军事管理,部队派我们下连队参与管理,其实我们的压力是很大的一方面自己需要成长提高,一方面还要去关心帮助每个学生,保证她们的安全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我们也是硬着头皮在那干。特别别是快人快语的军代</h3><h3>表赵珍,她十四岁参军,到学兵连才十五岁,是最后一批和学兵们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军代表。别看她年龄小、个子不高,干起活来可不示弱,每次扛木头都抢着扛大头。个别别学兵们对她提出过高要求,她总是表现得很坚强,实在受不了委屈了就跑到屋后或江边抹眼泪,第二天照样和大家一起劳动学习。她说当军代表的经历也让她得到了锻炼提高。</h3><h3><br /></h3> 蔡家友军代表(原八团后勤厂厂长)回忆他两次下到十四连,一次是1971年秋季,他扛着缝纫机到连队,主要是为学兵们缝补工作服服,当时同学们抬石头、扛水泥衣服很容易磨破,多数同学都不<span style="font-size: 16px;">会缝补,蔡代表就给大家补衣服,一干就是二十多天。还有次是1972年底到1973年,到十四连来查财务账,前后有个月时间,每天早出晚归直到任务完成。四十七年过去了,他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他感慨地说,早年的女学兵,花季青年英姿飒爽,没有想到如今已古稀之年大家能在北京再相聚,这真是学兵战友修铁路,生死与共手足情啊。</span><h3><br /></h3> <h3>  特邀代表张实红(原八团电影组长宣传股干事、后转入解放军后勤学院教授,他是军代表微信群成员,这次他应邀专程入武汉赴北京参加聚会,作为八团的一名老人、他激动地说,非常荣幸能够见到那么多参加裹渝铁路建设的学兵和的老战友。三线学兵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不仅出色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而且在思想上得到收获,经受了严酷的生活锻炼,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生活的能力,特别是在和部队、民工共同战斗中学到了很多优秀品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兵文化"和"学兵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也在感染和鼓舞着我们,这些老铁道兵人。衷心希望三线友谊长存。</h3> <h3>  胡代表与张实红战友是高中同班同学,他们同时入伍,都在八团后来他们走上不同的领导岗位,此时此刻在北京欢聚一堂感慨万分。</h3> <h3> 联欢<br /></h3><h3> 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着,发言结束后进入了互动环节,大家提议让费建新、王惠萍唱歌,一展他们当年在八团宣传队的风采。费建新当仁不让,唱了段四十多年前他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的选段《早也盼晚也盼》表达了学兵和军代表盼望相聚的心情。王惠萍即兴唱了一首毛主席诗词词《清平乐.六盘山》,这还是当年欧连长带领十四连夜间翻山越岭徒步到驻地时,年仅十七岁的王惠平为鼓舞士气唱的歌,今天再次听她演唱感到非常的亲切。胡莫愁代表为大家唱了首青年歌手云飞的代表歌曲《天边》,赢得大家家的阵阵掌声。</h3><h3>宋瑞莉、汪美秀分别唱了《九儿》和《女儿情》为活动助兴。</h3><h3>祝海珍溦情豪壮的为大家唱了首由王佑贵作词曲的《我们这一辈》,把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全唱出来了,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最后李翠荣提议全体共同高歌,《七律.长征》《铁道兵之歌》</h3><h3>引起了大家的共鸣。</h3> <h3>十四连四班长王蕙平演唱《清平乐.六盘山》不减当年。</h3> <p class="ql-block">  军代表李友珍、毕玉玲、王玉秀大姐,还有赵珍妺妺都饱含深情地发了言,他们共同的感慨是,当年襄渝铁路工程建设是在自然条件非常艰苫的秦巴山区,只有16、7岁的女学生们远离亲人、城市参加三线建设,年龄之小、环境之恶劣、施工之艰辛我们都感到很心疼。三线学兵连实行严格的军事管理,部队派我们下连队参与管理,其实我们的压力是很大的。一方面自己需要成长提高,一方面还要去关心帮助每个学生,保证她们的安全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我们也是硬着头皮在那干。特别别是快人快语的军代表赵珍,她十四岁参军,到学兵连才十五岁,是最后一批和学兵们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军代表。别看她年龄小、个子不高,干起活来可不示弱,每次扛木头都抢着扛大头。个别别学兵们对她提出过高要求,她总是表现得很坚强,实在受不了委屈了就跑到屋后或江边抹眼泪,第二天照样和大家一起劳动学习。她说当军代表的经历也让她得到了锻炼提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学、一排长王爱梅现侨居英国,当得知十四连学生代表来北京与军代表团聚时专门发来微信: 你们去北京看望军代表,付出不少努力,非常感人。实际上,有关我个人的事情,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当时由于卫生条件不好,蚊虫叮咬后,我的身体多处发炎,肿胀,溃烂,化脓,高烧不退。毕代表为我到处寻找抗菌素,她找到的是油剂青霉素,效果缓慢,高烧持续不退,连里决定送我到紫阳师部医院,当晚由军代表是谁?我记不清楚?护送我从汉江上一个小游艇,遇到船不稳时,我记得军代表搂着我。当到了紫阳码头时,是军代表四个人抬着我上了一百多个台阶。当我住院5天后,退烧后,身体情况好转,在没有医生允许的情况下,我为了响应"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 自己偷偷的沿着公路冒着危险,行走了四个多小时,回到连队。至今难忘。</p> <h3>  最后李翠荣提议全体共同高歌,《七律.长征》《铁道兵之歌》会上军代表和学兵们还互送礼物,表达最真挚的友情和敬意。军代表送给学兵们每人一条红围巾,象征着"一朝相聚结半世纪恩,一条围巾系牵四十七载情"。</h3><h3><br /></h3> <h3>难忘胡代表当年在一只手有伤的情况下单手在山上砍竹子为同学搭宿舍,当年我们这些刚刚离开城市、离开父母的同学面对重重困难出现种种问题时是胡代表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同学的敬重。</h3> <h3>当年女子十四连,</h3><h3>响应号召来三线。</h3><h3>汉江岸边来扎寨,</h3><h3>巴山夜雨常作伴。</h3><h3>父母面前是骄女,</h3><h3>西安城里好条件。</h3><h3>陕西紫阳大深山,</h3><h3>修路架桥最艰难。</h3><h3>面对困境不退缩,</h3><h3>脏话累活加油干。</h3><h3>灵魂深处受锻练,</h3><h3>完成任务最圆满。</h3><h3>(李友珍)</h3> <h3>八团十四连同学、付指导员李翠荣。</h3> <h3>十四连同学、付指导员何秀玲。</h3> <h3>八团十连同学、付指导员费建新。八团宣传队队员在八团入伍成为铁道兵的战士。</h3> <h3>十四连同学王惠萍特意穿军装留念,在学兵连时被抽调八团宣传队。</h3><h3><br /></h3><h3><br /></h3> <h3>十四连同学、通讯员祝海珍。</h3> <h3>学生十四连同学、卫生员汪美秀。</h3> <h3>十四连同学、广播员墨小萍。</h3> <h3>十四连五班长许美琳。</h3> <h3>十四连同学、一排长王爱梅。(现定居英国)。</h3> <h3>十四连同学、二排长宋瑞丽。</h3> <h3>八团十四连首届军代表胡莫愁。</h3> <h3>军代表二师医院内科李友珍。</h3> <h3>军代表、二师司令部卫生所毕玉玲。</h3> <h3>军代表、二师司令部卫生所王玉秀。</h3> <h3>军代表、二师八团卫生队赵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