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华夏锦绣之本源

彭彪

<h3>  花岗岩,华夏锦绣之本源!</h3><h3> 黄河是我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岸,从东往西,泰山、嵩山、华山,你看堆砌泰山之雄伟,点缀嵩山之峻极,塑造华山之奇险,何处不靠花岗岩?华夏民族向南扩展,你看黄山、天柱山、普陀山、天台山、三清山、衡山、九宫山、太姥山、峨眉山……数不尽的锦绣名山,何处不是花岗岩?花岗岩,塑造了华夏民族的性格,融入了中华文明的血脉。</h3><h3> </h3> <h3>  其实从地质构造的角度纵观中华大地,无论华北地台、 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还是这些地台之间及边缘的地质皱褶,大多数风光秀丽的山水都离不开花岗岩的点缀。如黑龙江大、小兴安岭,辽宁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河北老岭,北京云蒙山,天津盘山,河南嵖岈山、鸡公山,山东的泰山、崂山、峄山,陕西的华山、太白山,宁夏贺兰山,甘肃祁连山,安徽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江苏的灵岩山、天平山,浙江莫干山、普陀山、天台山,江西三清山,湖南的衡山、九嶷山,湖北九宫山、黄冈陵,四川峨眉山、贡嘎山,福建的太姥山、鼓浪屿,广东罗浮山,广西桂平西山、猫儿山,海南大洲岛、铜鼓岭、七星岭、五指山等等,几乎全部或大部分为花岗岩所组成。花岗岩山地丘陵区大多具有山岭挺拔、沟谷深邃、岩石裸露、多球状岩块、多孤形岩壁、多崩块的特征。因此花岗岩山地丘陵区大多是我国的风景名胜区。</h3><div> 旅游欣赏花岗岩地貌风光,我以为一是要能分辨其地貌形态;二是要大致了解其成因;其三是能知道一些景观融入的历史文化内涵。</div><div> 花岗岩在熔岩分类上属于酸性,二氧化硅含量超过总重量的66%。花岗岩的形成过程,首先是花岗岩岩浆从地下深处向上侵入,到达地壳的一定部位(一般在 3km 以下)而冷凝结晶,形成岩体。在冷凝结晶的过程中体积要发生收缩,从而在花岗岩体中产生裂隙。我们称这种裂隙叫“原生节理”。花岗岩中的原生节理一般有三组,彼此近于垂直,三个方向的节理把岩体切割成大大小小的近似的立方体、长方体的块体。这些节理裂隙则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部分发育成为断裂构造。随着地壳运动,花岗岩的抬升,花岗岩体接近地表,地下水作用增强。在地下水作用下,花岗岩中的主要矿物长石变成了粘土矿物。这种变化最易发生的部位是被原生节理切割成的立方体、长方体的棱角处。久而久之,受原生节理切割而成的立方、长方形的块体,就变成了一个个不太规则的球体,学术上称为“球状风化”,形成的球状岩块称之为“石蛋”。当继续上升出露地表,形成山地,于是就进入了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花岗岩风化剥蚀阶段。</div><div> 花岗岩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div><div> 石蛋及其垒砌造型:花岗岩球状风化形成的石蛋,虽近于球状,但形态各异,分布于山巅溪涧,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成了旅游区的重要景观和神话、传说的源泉。如黄山顶部的猴子观海、华山西峰顶的劈山救母石、福建平潭岛南寨石景区的骆驼石、神龟石、鸳鸯石、厦门的日光岩等。 石蛋垒砌造型,也是花岗岩地貌旅游景区的重要景观,例如碴岈山的八戒醉酒和双猴望月、平潭岛上的海潭天神等等。</div> <h3><font color="#010101">  石柱、孤峰及峰林:当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处于强烈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就会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丛集成为峰林,如黄山的妙笔生花。花岗岩峰林显得极为雄伟壮观,黄山切割深达 500-1000 米,形成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 70 多座。华山则是东西南北中五峰对峙局面。另外,天柱山的天柱峰和九华山的观普峰也都是非常典型的峰林地貌。</font></h3> <h3>  绝壁、陡崖:花岗岩体中或边缘发育有断裂构造时, 由于断裂带岩石破碎, 抗风化能力变弱,或由于断裂的抬升,在花岗岩体的周边或内部产生悬崖绝壁。另外,流水沿直立节理冲刷,也会产生高差较小的陡崖。绝壁和陡崖为花岗岩地貌增添了险俊的美感。这一点在华山体现最为明显。华山之险,名冠群山,是因为华山四周均是绝壁,从东峰沿长峰至石楼峰更是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崖壁,被称之为“华山仙掌”。</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线天:当流水沿花岗岩体中近于直立的剪切裂隙冲刷下切时,形成近于直立的沟壑,沟壑越来越深,形成两壁夹峙,向上看蓝天如一线,这就是一线天。我国花岗岩山岳,如黄山,九华山,华山、太姥山、天柱山、碴岈山、千山和平潭岛的将军山等,都有一线天景观。</font></h3> <h3>  洞穴、石窟:花岗岩是不易溶解的岩石,因此不能形成在喀斯特地区常见的溶洞。但雨水沿花岗岩体内断裂冲刷,断裂上盘岩块的崩塌,能形成不规则的堆积石洞。另外,石蛋地貌发育的地区,石蛋间的空隙也可以构成岩洞。如碴岈山的万人洞,黄山的水帘洞、莲花洞、鳌鱼洞,崂山的白云洞、明霞洞,罗浮山的朱明洞等。当然因花岗岩洞穴实在稀罕,所以一些已经被道士们改造成修道的场所啰!</h3> <h3>  泉、温泉、矿泉:自古名山多聚泉, 泉是花岗岩山地的重要旅游景观。 著名的有崂山的矿泉、黄山的温泉和骊山的温泉等。花岗岩一般含有极少量的放射性元素。因此,从花岗岩中流出的泉水一般均含有少量的对人体有益的具放射性的氡气, 这些泉水可饮可浴,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宝贵的水资源。</h3> <h3>  瀑布:我国的花岗岩地貌大多出现在雨水充沛的东部地区,山高水高,所以在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或较为发育的山岳地区,一般都有瀑布出现。如黄山的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崂山的靛缸瀑布、龙潭瀑布,太姥山的龙井瀑布和九龙祭瀑布,九华山的桃崖瀑布、织绵瀑布和龙池瀑布,罗浮山的白漓瀑布、白水门瀑布和黄龙洞瀑布等。</h3> <h3>  全国花岗岩各景区的成因的不同,导致景观特色出现较大差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样式:</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清山式:三清山地处古地质板块间不安分的碰撞对接带,褶皱和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经过燕山运动、喜马拉雅期的造山运动,山岳进一步大幅度抬升,位于岩体顶部的地层不断地被风化剥蚀掉,岩体逐渐被暴露出地表。山体不断抬升,伴随水力侵蚀的强烈下切,使地势高低悬殊。再加上三清山的断层、节理及裂隙异常发育,风化剥蚀和流水冲刷形成了三清山所特有的花岗岩峰林景观。</div> <h3>  黄山式:黄山式花岗岩景观,属于构造侵蚀与冰川侵蚀叠加地质成因。主要是在区域性块状隆升背景上,以构造切割、冲刷侵蚀作用为主,所以景区较大,后又受冰川刨蚀,山势俊俏。以大型浑圆状和部分锥状山峰相对较少、且分布稀散,其花岗岩峰林景观规模不大、且残留于岩体的中下部。从花岗岩地貌演化发展的阶段而言,黄山式晚于三清山式,早于华山式。</h3> <h3>  华山式:华山式以构造切割冲刷侵蚀作用为主,以高峰陡崖绝壁山体景观为特色,以险峻著称。安徽的天柱山也是类似于华山式的花岗岩景观。</h3> <h3>  泰山式:化学风化作用较强,以浑圆雄厚山体与陡坡、崖壁组合景观为特色,以雄伟著称。花岗岩地貌演化发展的阶段,泰山式晚于华山式、早于普陀山式。类似于泰山式的花岗岩景观有湖南衡山等,但不如泰山雄伟。</h3> <h3>  普陀山式:普陀山式花岗岩的成因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有关,以浑圆状花岗岩低丘和花岗岩石蛋景观为特色。类似的花岗岩景观还有福建的鼓浪屿、万石山、平潭岛等。这类花岗岩景观以海蚀风化作用为主,化学风化作用较强,以大型球状风化丘陵和多种石蛋、柱状石林和石峰造型为多。</h3> <h3>  我国花岗岩造就或点缀的山山水水,不仅风光无限,更重要的是与我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乃至于江山社稷的稳固和传承紧密相连。观花岗岩景观,能否读懂其中的文化内涵显得十分重要。本科普短文不可能逐一叙述,下面仅以泰山有关石刻为例解读有关文化内涵。 </h3><div> 泰山石刻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仅是中国书法艺术品的一座宝库,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释道传教授经,文化名士登攀览胜,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楹联石刻,而泰山摩崖石刻是名山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 泰山石刻源远流第,自秦汉以来至建国后,上下两千余载,各代皆有珍碣石刻。泰山石刻现存1800余处,其中碑碣800余块,摩崖石刻1000余处,大体分布为岱庙157块,岱麓215处,登山东路576处,岱顶258处,岱西80余处,岱阴44处,灵岩寺400余处,神通寺100余处。</div><div> 泰山石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寺庙创建重修记,石经墓铭,颂岱诗文,题景及楹联等5类,大部是自然石刻。其文字: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言,也有黔黎之说。其形式既有雄伟高大的“万丈碑”,也有盈尺小碣,既有龟趺螭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其书法艺术,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既有古拙若痴者,也有龙飞凤舞者,既有大家之手,也有石匠之书。真乃瑰丽多姿,把泰山扮点得更加庄严典雅,无愧为最壮观的“中国天然书法展览”。历代游人谁不为之流连忘返,赞叹无穷。</div><div> 泰山石刻,根据其用途、目的、手段的不同,可分为以下类别:</div><div> 碑碣石刻:即在石碑石碣上刻有文字、花纹,如秦始皇及秦二世所立的《泰山刻石》等。</div><div> 画像石刻:就是在墓室和石祠堂的四壁石块上,用阴线刻、浅浮雕等雕刻技法,镌刻出人物、车马、屋宇等生活画面及神仙灵异、奇禽怪兽等,如建于一世纪时期的长清县孝堂山上传说为汉代孝子郭巨的墓祠。</div><div> 佛教造像石刻:大都刻于石龛、石窟之中,有佛、菩萨、金刚、力士等,也有佛教故事或供养人的造像。如泰山周围所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及其题记等。</div><div> 摩崖石刻:就是在山崖上刻出图画或文字。这类的石刻在泰山及其周围留存遗迹非常多,著名的有刻于南北朝时期的经石峪《金刚经》,经文刻在约三千平方米的大石坪上,隶书,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字大达半米,笔力刚健有力,历代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此外还有在岱顶大观峰崖壁上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由唐玄宗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摩崖石刻等。</div><div> 典籍石刻:如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部溪流中大石坪上,刻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金刚经》等。</div><div> 墓志墓塔铭石刻:主要镌刻死者生平、德行和所任官职等内容,泰山周围留存有大量汉代以后官员和名僧的墓碑和塔铭,如《房彦谦碑》,此碑记载了房玄龄之父徐州都督房彦谦的生平和德行,由虞世南撰文,欧阳询楷书。</div><div> 题咏石刻:泰山及其周围,历代皇帝和文人名士如苏轼、蔡京、康熙、乾隆等留下的题字题诗数量众多,仅乾隆皇帝就在泰山及其周围留下了几十首御制题诗。</div><div> 建筑石刻:泰山石刻中石雕的人物、动物,浮雕的人物、车马、屋宇、禽兽等图像,石刻的文字等,既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有哲学、文学、史学、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同时,泰山石刻中的汉画像石,反映出汉代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又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