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虞坂古盐道位于平陆县城北20公里处,由张店镇坪头铺西北向下,至运城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山底,全长约8公里。</h3> <h3><font color="#010101">也有传言这条饱经风雨的古盐道是夏禹开凿的,至迟从夏代初年算起,距今也已超过4000年了。它的使命就是将河东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原大地。从春秋时代起,即为运城盐运往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因地处古虞国地境,又名虞坂。在1937年以前,运城到平陆都是走这条路,后修了209国道,原路逐渐废弃。记者发现在古盐道东面盘旋的就是运三高速,看着高速路上的车来车往,再回头拂去那青石上的尘土,不觉怅然谓叹。</font></h3> <h3>那这道路在古时又是如何建成的呢?传说人们要把运城的盐运到中原大地去,就决定在中条山开辟一条路。山中有一段道路都是青石,他们用白矾、盐、硝放在石头上烧,然后用水浇,龟裂的石头就被一层层凿开。顺着山势,道路曲折,形如长槽,故又名青石槽,这也是虞坂最崎险的路面。<br></h3> <h3><font color="#010101">古盐道的绝大部分路段,是在重重叠叠极为坚硬的石山中开凿出来的。我们走完全程古盐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脚底板疼痛难忍,这大概就是那坚硬的所过,在这其中我们大致体会到古人盐运之苦。</font></h3> <h3>如果说,虞坂古盐道是一条掩映在荆棘丛中却依然闪现着熠熠光彩的文化长廊,那么,居于其险要地段的古锁阳关,则为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是不容置疑的历史真实,即便是经历了风雨洗礼,沧桑巨变,但只要伫立于此,便如临其境。</h3> <h3>当我们探索团到达古锁阳关时,我们发现锁阳关虽埋没深山老林,但历史的沧桑却褪不去它的往日的风采。我们仿佛听到了振聋发聩的马蹄声与战鼓声,看到了两军交战的残酷战争场面,看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铮铮铁骨,感受到了虞公惭愧而又无可奈何的悠悠叹息。</h3> <h3>春秋时,晋献公假虞伐虢,回师灭虞,曾两次向虞国借道,都指的是虞坂古道,虞公因贪璧马之贿,不听贤臣宫之奇“唇亡齿寒”的劝谏,甘心引狼入室,致虞虢双亡,为千古殷鉴。这就是成语“假虞伐虢”、“唇亡齿寒”的出处。</h3> <h3>古盐道上因为鲜有人走,已经长满了酸枣树,仅容一人通过,脚下夯实的路面和久经风雨磨砺的石块不禁让人想到它曾经的辉煌:运盐的农夫推着独轮车艰难前行,人的吆喝声、马蹄在石面上的打滑声混合着车轮吱呀作响声,远远回荡在山林中,串串汗珠浸透了脚下的砾石。<br></h3> <h3>踩着四千年前先民们赶着车马磨出的蹄印与车辙,随着青石板路的延伸,曲曲折折,徜徉在过往历史的深邃中。如今,这里遗迹尚存,荒草掩映,人烟稀少,只有些许的访古探奇者前来凭吊一番,这里仿佛被世人所遗忘。</h3> <h3>在建设美丽河东大美运城的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如果放大“古中国”的地理坐标,将虞坂古盐道重新开发,打造成为运城市一处厚重的历史文化景观,使其不至泯灭而得以重生,以期承继前人,泽被后世,光照千秋,则运城幸哉!</h3><div>(文字选自黄河新闻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