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依旧

彭起顺

<h3>  这个春天,桃花开的是那麽的绚烂,一树一树地挂满枝头,在古都西安的寻常陌巷和深深庭院,在阳春三月和熙的春风里,款款招摇。</h3> <h3>  游走在古都西安,每每遭遇这样的情景,总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唐时的那个崔护,想起他千百年前写在古都西安的那首《题都城南庄》。</h3> <h3>  崔护,为唐贞元年间进士,曾官居广南节度使和御使大夫等职,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政绩”被后人记住,而是以一首看似信手拈来的小诗让后人家喻户晓。</h3> <h3>  这次来西安,我根本没有想到,会让我寻到这首诗中的城南庄,它就在如今西安城的南郊,一个叫桃溪堡的村庄。</h3> <h3>  昨夜的一场小雨,把这古都的天地洒洗的润润丽丽。清早起来走出住所,马路上湿漉漉的。驱车出城,路旁垂柳的枝头上绽出的新绿晶晶莹莹。眼前一片淡淡的绿雾,近看远看,似有若无。太阳出来的时候,风儿轻轻拂过,纤细的柳枝飘逸着,把这郊外春天清晨的阳光摇曳的青青也轻轻。</h3> <h3>  车子驶上略带湿意的乡间柏油小路,湿润的空气便夹带着乡村阡陌间那特有的泥土芬芳扑鼻而来。清丽的阳光笼罩着小路尽头的那个古朴的村庄,周遭的一切显得是那麽的宁静和安逸。</h3> <h3>  远远地就看到有一位早起的老者在村口注目着我们这辆不速而来的车子,近了,停下车子向老者打听,老者十分肯定地说这就是崔护诗中的那个“城南庄”。唐初时这里建村,当时村里大都是李姓人家,所以当时它叫李家庄。崔护当年来此,也许是觉着这个小村庄太普通不过了,以至于崔护认为把自己的诗章命名为“题李家庄”俗气太浓,不能尽情表达自己在此邂逅“人面桃花”的浪漫和日后的伤感,又因为它位于古都长安城南,所以这便有了“题都城南庄”。老者以前是村里的教书先生,十分健谈也也热情好客,老者对崔护命名自己诗名诙谐幽默的讲述听着新鲜也感在理。</h3> <h3>  当我们问及这“桃溪堡”的名字是什麽时候叫的,他只是清楚的记得,这个村以前酷似一座古堡,四周有着高高的城墙,城墙外有宽宽的护城河,城门外有吊桥,城门楼上挂有“城南第一寨”的匾额。只是在文革时期,城墙被拆除,城门被毁,当时人们在拆除城墙时发现城门的一块石碑上刻有“桃溪堡”的名字。老者说,当年村东有条小溪,一到春天,沿溪两岸桃花盛开。而崔护诗中的那位桃花女,就出自这里,当地人传说她的名字叫桃晓春。</h3> <h3>  村子里很静,大概是我们来的早的原因吧,不见游人。在村东南不远的地方,就是今人所建的桃溪山庄。绕过眼前的一面照壁,一条石筑的小径在花草葳蕤的簇拥下蜿蜒曲折而去,小径的尽头连着一座简朴的竹篱院落。走在这花草侵润的小径上,低头注目,不期然间看到了用红色粉笔画在小径上的两个相印的“心”,让我大为心动。画下的两个“心”经过昨夜一场小雨的洗刷,画迹班班驳驳。许是昨天,抑或是昨天以前的某一天,画者在这里精心地画下这两颗“心”,心中涌动着的是甜蜜还是刺痛,不得而知,似有同感,在令自己心动的地方,不免想起动心的人。</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院柴门微启,院中嗅无人迹。院内有正房三间,偏房各两间相对。典型的北方农家小院,青瓦土墙,木制门窗,房前桃花夭夭,菜畦青青,屋檐下数串辣椒灼灼,窗台上几穗玉米灿灿。阳春三月,桃花飞红,春风习习,桃柯柴门。一时间,千百年前崔护在此桃花柴门之中寻春偶遇美丽少女以及一年后故地重游不见人面唯见桃花凝情含笑的失望和惆怅之情是那麽强烈地在律动着自己的心。</font></h3> <h3>  与崔护同时代的孟棨著有一本《本事诗》,专门对唐代诗人所做诗的背景、本源进行记述。书中说年轻英俊的崔护在一年清明时节来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没中,见长安城里的人们纷纷到郊外踏青春游,为排遣自己心中的郁闷,于是也借此机会出城散心。一日他独游城南,一路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直让他觉着心旷神怡,早已忘却了落第的烦恼,不觉之中来至一人烟稀少、人迹罕至之处。正在自己游玩的口渴难耐之时,忽见前面一农家小院,院内种植的几株桃树,枝头的桃花一串串伸出墙头,灼灼耀眼。崔护口渴叩门求饮,不期然间一位美丽少女微启柴门而现。</h3> <h3><font color="#010101">  崔护心头不禁为之一震,随之入院。少女端来茶水,便含羞倚靠在门前桃树之下。崔护喝茶时分回眸望时,恰与少女脉脉含情的目光相遇。眼前这柴门少女的朴素之美,再加之这灼灼桃花之衬托,一时间直让他动心也动情。只是因为初次相遇,更是由于少女含羞不语,虽然两颗青春年少的心互生爱慕,却也不便多言。茶毕,少女倚门依依相送,崔护也眷眄恋恋而归。</font></h3> <h3>  时隔一年之后,崔护再次进京赶考。一年前的偶遇,眼下又逢清明时节,崔护情不可抑,便又急匆匆赶往城南庄。又来到一年前曾经到过的这座小院,却不料柴门紧闭,院内空无一人,无奈之下,崔护奋笔在门前题下了这首小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偶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绵绵相思、重访的殷殷期盼、未遇的深深失望,一时间注满心头。是甜蜜是幸福?是怅惘是感伤?去年自是本看桃花,却无意间遭遇了钟情的少女;今年有意寻访红颜,却只空见桃花烂漫。人面桃花,前者早已杳无音信,后者依旧笑着春风,崔护怏怏而去。</h3> <h3>  就在今人所建的这座桃溪山庄里,柴门右侧门扉上就写着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院内三间正房内的墙壁上画满了依据这一故事情节绘制的精美壁画。这里是不是崔护当年真实的偶遇之地,我想这一切都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今天能在这里建起这样一处去处,让人们游走于此来感受那真实的心境,却是十分的难得。崔护与那个美丽少女偶遇的瞬间创造了这人世间一个完美与永恒的神奇,置身于此,它着实会使人真实的感受到这种神奇的完美与永恒曾经在某一瞬间存在过,虽然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到,但它确确实实地来过这个世界。</h3> <h3>  崔护是一个才气平平的诗人,诗作的断痕也异常明显,但就是这样一首诗,却在其后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至今。我想,这其中绝对是有一种憾其心魄的东西共振了他内心深处的情弦,以至于跃动出“人面桃花”这样的绝响,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其挥之不去的情憾,从此也让其后许多的诗作大家落笔写就过“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纵敛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等诗章,一直纠缠在他“人面桃花”的心理情结之中。更有那些宋元话本、明清杂剧,一代代地把他的这一偶遇演绎的是那麽的缠绵悱恻也凄婉怅惘。只是崔护当年写下的那首诗,心中是忧伤还是豁达、是无奈还是解脱?却只有崔护本人心里最清楚了。</h3> <h3>  崔护多情,桃花如诗。千年时光的流逝,流走了多少世事的轮回,但崔护与那位柴门少女偶遇的瞬间却一直定格在这时空的长河里,璀璨夺目;也流淌在一代代来此的游人心里,汩汩不竭。一首随口而就的《题都城南庄》,它空前绝后,它使《诗经》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故事尽失大雅,也让《史记》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警喻倍感逊色。它荡涤了当时盛唐雄风里那些红拂夜奔的激情,也盖过了今天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的流行吟哦。</h3> <h3>  这庄园里桃林遍布,春风微拂中满眼粉色。庄园里游人寥寥,林间小径上有开着的各色细小的碎花,青草长的密密匝匝。信步林间,不忍心落足于它们秀颀的长茎,踮着脚尖徐徐前行,任落红的花瓣落满肩头。只是满园的桃花不言,我亦始终不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