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九门口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李家堡乡与河北省抚宁县的九门村接壤的地方,距山海关12.5公里,绥中县城65公里。南临渤海,北枕燕山,西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相连。明代以前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明代最重要的关隘之一。 我国长城历来都是遇山不断遇水而绝,唯独九门口长城与别处恰恰相反,它是遇山而断遇水不绝。形成城在水上修,水在城中流之势。所以又被称为“水上长城”。另外,在山中还开凿了一条直通关外的暗道,被誉为明代长城隧道。</b></h3><h3><b> 2017年11月下旬,已是初冬季节。一天下午,我乘汽车来到了辽宁省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台子村境内的九门口景区。用手机拍照记录了此次观看到的景观。在此用美篇按拍照时间顺序为您展示,用影像带您一道游历。</b></h3> <h3> 这是九门口水上长城地理位置。</h3> <h3> 这是空中俯视九门口水上长城。</h3> <h3> 我来到九门口景区大门口,由于是初冬季节,旅游的淡季,所以全包门票为60元。买好门票后先给景区大门拍张照。</h3> <h3> 这是在大门口外侧拍照的景区简介及导览图。</h3> <h3> 进入景区后,在其北侧,有一个慈恩禅寺。</h3> <h3> 继续前行,在北侧有廊亭,远方的山上还可见长城及楼台。</h3> <h3> 九门口水上长城关隘就建造在九江河之上,形成独特遇水不绝的水上长城。河上修筑九孔城门,河水中流,河床铺砌过水条石,水漫其上。过水条石上凿有燕尾槽,然后用铁水浇注成银锭扣,形成牢固的河床,号称“一片石”。</h3><h3> 明代以前,九门口水上长城是重要的军事关口,也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其跨河墙长达100多米。</h3><h3> 这是拍摄的九门口水上长城及标志。</h3> <h3> 九门口,古称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蓟镇长城。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h3><h3> 这张照片的九门口上还标注着″一片石关"。</h3> <h3> 九门口长城还有一奇特之处,那就是城墙下的山体内的一条明代修建的长城隧道。长城隧道沟通长城内外,里面可以驻军,贮存武器粮食,连水井、伙房、厕所也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供奉关公的祠堂,犹如一座地下宫殿。</h3><h3> 这是拍摄的进景区后的南侧,通往明代长城隧道的路口。</h3> <h3> 继续向西前行,其左侧就是九门口水上长城玉石浮雕壁画。</h3><h3> 这是拍摄的一张浮雕标志位置。</h3> <h3> 看这里还有省级文物保护的标志。</h3> <h3> 这是拍摄的廊亭景观。</h3> <h3> 这是在登长城前,看到的供玉蟾之处。</h3> <h3> 九门口一带山势巍峨,巨石峥嵘,沟谷深邃,夏秋群峰叠翠。</h3><div> 这就是拍摄巨石托城的景观。</div> <h3> 九孔城门横跨河上构成一座桥城,桥的两端各突出一座百姓俗称“水牢”的围城,向桥头堡一样与桥上形成交叉的军事力量。围城的设置据说也是长城关隘中独一无二的。它看起来更像个竖井,内侧用砖砌成,有圈门和向外的射击孔,外侧用石砌成,与桥城浑然一体。</h3><div> 这是我登上桥城的"水牢"处,拍摄的″水牢"及说明牌。</div> <h3> 九江河上的过河桥独具特色,在百米宽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条石包砌起8个梭形桥墩,形成9个水门,城桥上部是高峻的城墙,亦如其他长城墙体。</h3><h3> 这是在围城处拍摄的过河桥桥体。</h3> <h3> 九门口长城,长1704米,这一带军事防御设施密集、完备。两敌楼之间相距仅七八十米,在2公里范围内,有敌楼12座,哨楼4座,战台1座,烽火台1座,城堡1座,布局严密,异常坚固。</h3><h3> 这是由围城处拍摄西南向的长城。</h3> <h3> 我要登长城了,长城的台阶陡峭,道路弯曲。</h3> <h3> 已经登高爬长城了,这是回头俯拍九门口水上长城台面及围城。</h3> <h3> 向前上方望去,长城的墙台在望。</h3> <h3> 这是拍摄的墙台说明及建筑。</h3> <h3> 这是由墙台回拍九门口水上长城。</h3> <h3> 这是在墙台上拍摄前行方的战台。</h3> <h3> 这是前往战台途中回拍墙台景观。</h3> <h3> 这是拍摄的战台说明及建筑。</h3> <h3> 这是在战台内回拍来时的路。</h3> <h3> 这是在战台门及窗回拍九门口水上长城、围城及墙台。</h3> <h3> 这是在战台上拍摄前行方的一号敌楼。</h3> <h3> 继续前行,回拍战台顶面建筑及九门口水上长城全景。</h3> <h3> 这是到达一号敌楼时拍摄的说明及建筑。</h3> <h3> 通过一号敌楼前行,可看到前方的二号敌楼及中间的桥堡建筑。</h3> <h3> 这是在桥堡建筑上回拍一号敌楼。</h3> <h3> 这是在桥堡建筑上拍摄前行方的二号敌楼。</h3> <h3> 这是行走在桥堡与二号敌楼间,拍照前行方的二号敌楼。</h3> <h3> 这是行走在桥堡与二号敌楼间,回拍桥堡与一号敌楼。</h3> <h3> 这是到达二号敌楼时拍摄的说明及建筑。</h3> <h3> 这是拍摄的二号敌楼内门洞及窗孔。</h3> <h3> 这是拍摄二号敌楼内上楼非常陡的石台阶。</h3> <h3> 这是在敌楼的二楼,拍摄铺房的门。</h3> <h3> 这是在敌楼的二楼,拍摄的铺房与护墙。</h3> <h3> 这是在敌楼的二楼,拍摄的九门口长城与山体。</h3> <h3> 这是下楼后穿出敌楼,回拍二号敌楼景观。</h3> <h3> 这是在二号敌楼外拍摄的,九门口长城遇山而断的景观。</h3><h3> 由于前方城墙体未修,本次登爬九门口长城到此返程。</h3> <h3> 这是下长城途中拍摄的,九门口水上长城东北向山上的长城及山下旅游设施。</h3> <h3> 我又来到了九门口水上长城桥上,拍照桥面及东北向山上与之相连的长城。</h3> <h3> 走过九孔桥至西北侧,回拍九门口水上长城。</h3> <h3> 拍摄北侧与九门口水上长城相连的未开放的长城段。</h3> <h3> 在九门口水上长城北侧,向南拍摄桥面、长城及远山景观。</h3> <h3> 在九门口水上长城桥上,向东拍摄九江河及景区。</h3> <h3> 下了九门口水上长城后,穿过景区卖货小道。我来到了明代长城隧道的检票处,准备观景,并拍下明代长城隧道简介。</h3><h3> 明洪武十三年,著名将领徐达奉旨修筑九门口段长城,竣工后,徐达大将军和设计师们根据九门口所处的险要地理位置,设计开掘出一条从长城内侧校军场,不经九门城关,而秘密直通关外的山中暗道,这条坐落在长城下面山体中的暗道全长1027米。</h3> <h3> 检完票后,沿着区内小路,穿过动植物园,向隧道口走去。</h3> <h3> 我来到了明代隧道洞口。</h3><h3> 隧道共有两个出口,一个入口。一个出口直对点将台,一个出口为一片石战场。一个出口直通关外,洞内有29个大小岩洞,分别为号钟室、卫生间(茅房)、禁闭室 、中军室、水牢、存粮库、伙房、水井房、碾房、兵器室、练功房、炮室、刑具展室、驻军室、佛室、关公和山神祭拜室等洞室,暗道中既可以屯兵又可由内城突发奇兵至攻城之敌后部如神兵天降,暗道中可以驻扎约2000人,洞内设计了排水系统和通风孔以保证驻扎在洞室中的士兵活动自由,洞内的水井清澈见底水质甘甜清冽,可供2000余人饮用。</h3> <h3> 来到明代长城隧道入口处旁,拍摄的隧道路线图及简介。</h3> <h3> 据文献记载,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79-502年),现存的九门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其后又进行多次修复。近年来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铁炮、石炮、青花瓷碗、大缸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军事防御情况和军士驻守长城的生活。</h3><h3> 这是在隧道口旁展示的铁炮。</h3> <h3> 这是在隧道口旁展示的炮车木轮。</h3> <h3> 这是在隧道口旁展示的明代石臼及清代的雷石。</h3> <h3> 进入隧道前行,可见洞内较窄,光线不足。</h3> <h3> 首先来到了铜号钟位置,这里可以自己投一元钱,撞三下钟。</h3> <h3> 前行不远,又看到了光线极暗的隧道内茅房。</h3> <h3> 继续前行,这里有隧道内的饮水处。</h3> <h3> 在狭窄的隧道前行。</h3> <h3> 来到一个较宽的侧洞,佛祖洞。在这里还可以烧香拜祖。</h3> <h3> 在狭窄的隧道继续前行,有一片石等各种人物场景的屯兵洞。</h3> <h3> 这个洞内就是一片石大战,人物场景。</h3> <h3> 由于各人物场景洞内光线极差,而且人物雕像破坏较为严重。所以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挑选一部分人物拍照。在此为您不分洞号统一展示。</h3> <h3> 这是在洞穴内展示的炮阵。</h3> <h3> 由于时间的关系,未能将隧道内景观逐一观赏。我沿着原路返回出隧道。</h3> <h3> 这是要走出景区前,拍摄景区门内侧。</h3> <h3> 我来到了景区停车场,不到两个小时的走马观花式观景结束了。再拍一张留念,待有时重游故地。</h3> <h3><b><font color="#b04fbb">编后注: 本次九门口水上长城游转,只用了1小时50分钟,爬了长城,钻了隧道。由于时间较短,所以未能细游各处,只能是走马观花。本次拍照所用的手机是小米MAX,共拍照了183张,由于隧道内光线极差,所以拍摄的质量较差,照片只能差中选优,选后照片计132张。照片经过轻微处理,为您展示。如有不适,望谅解!</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