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爱可以将功补过</b></h3><h3><b> </b></h3><h3><b> 我的一个朋友和父母闹矛盾堵气,竟然有大半年没再登父母的家门,我听说后,劝了他很长时间,从他闪烁的眼神中能感觉得到,他并没有往心里去。</b></h3><h3><b> 一年后,他的父亲病逝。在葬礼后,只剩下我们几个好哥们还没有走,他嚎啕大哭,说自己太后悔了,没有听我的劝,一直在跟父母制气,没想到父亲这么快就走了。</b></h3><h3><b> 我还是平静的劝他,不必后悔,还有机会,毕竟母亲还在,还有补过的机会,他也坚定的表态"葬礼的这几天,我就想好了,要好好善待自己的母亲,将功补过",我们为他的浪子回头而感到欣喜。</b></h3><h3><b> 几个月过后,我们在一起吃饭,没等我开口,他就开始义愤填膺地抱怨不止。父亲走后,他把母亲接了过去,怕母亲一个人在家不放心,也想让老人换个环境,以免睹物思人。然而,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这段日子却让他痛苦不堪。</b></h3><h3><b> "吃饭,嫌我们做菜油放的太多,我改了;睡觉嫌我们的床太软,我给换了;看电视还得关掉灯,这也行;可让我接受不了的是她现在成了半个乞丐,每天出去专门到各个垃圾点溜达,回来捡一大堆空瓶子放在阳台,埋汰不说,我丢不起这人,朋友知道了还以为是我让她出去捡的呢。我给扔了两回,她生气了,自己回去住了,我没拦着。她既然能自己过就自己过,省得再惹气,这老人的思维,我是弄不懂,真服了。"一大堆的述苦后,以为会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听后淡淡的笑了一下,和他又一次的深谈。他走后,我的另一个朋友说"白扯,他还是改不了,秉性难移呀"。</b></h3><h3><b> 又大半年过去,我们再次坐到一起,他主动靠近我坐着,和我聊起来,这次是挂着满脸的笑,他说他现在和母亲相处融洽,他每周至少回去看望一次母亲,买些老人喜欢吃的东西,陪母亲在家里吃顿饭,讲讲小时候的趣事,挺好的。</b></h3><h3><b> 他还拿出手机让我看看他前两天给母亲过生日时的照片,老人带着买生日蛋糕赠送的皇冠,双手合十,正在许愿,一家人其乐融融;还有他开车带着母亲到周边景点游玩的照片,一家人充满了温馨和笑意。我看后既高兴又欣慰。</b></h3><h3><b> 另一位同学不解的问道"你上次怎么劝的他,这么起作用,是讲了什么大道理?",我笑着回答"没有大道理,恰恰相反,我只是历数了父母的缺点和儿女的优点",朋友愕然。</b></h3><h3><b> 父母毕竟不是完人,他们同样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特别是我们70后这一代人的父母更是有着先天的缺憾。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磨难,挨饿、受冻、甚至有的经历了战乱之苦。饿不着、冻不着是他们对生活的最高标准,如今却是生存底线;知书达理是他们对教育的最高认知,现在则是启蒙阶段。由于子女较多,他们往往会顾此失彼,照顾不周全所有的孩子,所以有时你会为老人的"偏向"而委屈;他们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甚至连完整的基础教育都谈不上,所以没有文化,缺乏素养,讲话直白,偏爱絮叨,动不动就冒犯了你;他们生活简单甚至粗糙,不懂审美、不会打扮,有时会让你啼笑皆非甚至尴尬苦恼;他们的饮食清汤寡水,下次饭店连摆盘的咸菜都要打包,让你索然无味甚至颜面扫地;他们的兴趣乏味、格调低下,只爱看些家长里短的电视或是乡村版相亲栏目,让你不明其理甚至暗自嘲讽;他们不讲求身份和地位,淹没在大街上和公交里你无法辨别那就是你的父母,让你觉得他们缺乏个性;他们手写的电话薄里有的号码只是儿女和亲人,他们是你的偶尔,你却是他们的全部。</b></h3><h3><b> 和你对比,他们相形见绌。你饱读诗书,你见多识广,你情调高雅,你时髦得体,你出手大方。这种差距正是父母的骄傲,超越他们越多,越是他们的期盼;但什么时候这些不同却成了你对他们苛责的理由。</b></h3><h3><b> 想想他们对你的好吧,不说从前只说现在</b><b>。家里有好吃的了,第一个电话打给你;你要出门了,照看家门,浇花看狗,他们首当其冲;你偶尔有病住院,来回送饭熬汤有他们不倦的身影......。即便做不了这些,只要父母健在,那是自己的家还在。遇到风雨,那里就是港湾;遇到故事,那里就是听众,哪怕一句话不说,陪在父母身边,就坐在那里,也是无比的安心和踏实。</b></h3><h3><b> 纵使父母有千错万错,也可以用他们对你的爱来作抵消,请原谅</b><b>父母的错,爱可以将功补过。</b></h3><h3><b> </b></h3><h3><b> 2017年12月6日夜</b></h3> <h3><b>父母会轻易原谅我们小时候的错,我们为什么不能容忍他们衰老以后的过</b></h3> <h3><b>感谢大家品读,欢迎评论、点赞和转发</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