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庆亲王府的家训想到的

解澄海

<h3><br></h3><div><br></div><div> 清朝第三代庆亲王奕劻在其庆王府内的每幢住室和厅堂都有不同的命名,其中最为显著的当属“乐有余堂”,此住室由长子载振居住。“乐有余堂”是以家训“四留”命名的,并以条幅悬诸壁上,嘱后辈励守此训,其词云:<b>“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遗百姓,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书以遗子孙。”</b></div><div> </div> <h3><br></h3><div> 庆亲王的后人以此勉励自身,谦恭待人,严于律己,颇受身边友人敬佩。</div><div> 著名史学家骆宝善先生指出:奕劻从小就经历了自己的祖父、父亲、伯父、堂兄们荣辱浮沉,万分惕憟,养成了对规矩不僭越一步的性格,分得出事情的大小轻重,完全符合皇权专制制度下对一个皇族的规范要求。骆宝善先生进一步分析道:就政治见识而言,维持祖宗江山,尽心大清国事,在奕劻始终是第一位的,心目中本能地绷着满汉芥蒂这根弦,对朝廷忠贞不二。清帝逊位后,载振历经国民政府、军阀混战、日伪、南京国民政府等时期,都曾有人劝他出山,但都被他拒绝了;当他听说孙殿英盗墓案后,他在家中鬱鬱不乐很久;这些例子都足以说明庆王府对清朝廷忠贞不渝的精神,真正将“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落于实践之中。</div> <h3><br></h3><div> 在日常生活中,庆王府的后人对仆人和身边贫穷亲友不但慷慨和善,而且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经济上遇到困难无偿资助,体现了“留有余不尽之财以遗百姓”之传统。</div><div> 载振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农工商部尚书,他也是最早接触西方先进管理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官员,但是由于秉政时期极短,没能发挥其巨大能量。就其在天津投资“天津劝业商场”,就能看出他眼光之非凡,具高瞻远瞩,使这个商场的建筑风格、管理模式、京剧娱乐等,历经百余年而不衰,并且至今还在带动天津市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不是“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的很好证明吗。</div><div> 在庆王府,无论阿哥还是格格,都要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琴棋书画、四书五经是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所以他们后人的书画能享誉社会,就足以说明他们的功底之深厚,不仅如此,古文古诗也是很有功夫的,这也造就了其后人高雅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品德,这是庆王府世世代代不忘“留有余不尽之书以遗子孙”家训的不断传承。</div><div> </div><div> </div> <h3><br></h3><div> </div><div> 此家训据考,是在南宋学者留耕道人王伯大(王幼学)《四留铭》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不同略加改动而成。《四留铭》的原文是:“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慈禧曾命名的“康百万”是跨越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康氏家族,该家族以《四留铭》为家训,四百年不衰,直至解放后家产被没收为止。同治年间进士牛瑄所提“留余匾”成为中华名匾。</div><div> </div><div> 此“四留铭”又何尝不能被我们现代人引用呢:公务员要为国家、人民尽心尽力,谓之“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不挥霍钱财时刻想着贫苦百姓,谓之“留有余不尽之财以遗百姓”;为社会做贡献劳其心智,以身作则,谓之“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为了家业(无论国家还是小家)的兴盛不忘培养人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谓之“留有余不尽之书以遗子孙”。尊此,何愁国家不能早日昌盛!</div><div> </div> <h3><br></h3><div> </div><div> 留余,是一种文化,它是施政、修身、教子、营商的准则。</div><div> 留余,是人生哲学,做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决不做尽做绝,给自己,给子孙,也给他人留点生存空间。</div><div> 宋代诗人王令有诗《寄介甫》云:“终见乘桴去沧海,好留余地许相依”,是啊!留余,是成功的秘诀,更是人生智慧。</div> <h3>天津电视台采访庆亲王载振外孙解澄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