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翻旧文,饮二锅头

蝈蝈牛

<h3>  闲来竟翻到以前博客文章。</h3><h3> 06年追逐风尚,开了博客,为聚眼球,怪写文章,持续一段,终觉无趣,遂不登录。09年为作日志类,写些日常感想或流水,登录时竟忘记密码,遂又新开一客。今读以前部分短章,尚有一二趣味。捡几篇录之,方便自己翻阅。</h3><div> 细思断断续续弄笔竟十多年矣!虽为日常记录,也颇可观。可见“日积故可成江河”之功。吾并不敝帚自珍,从无规整文章之心。2013年以来,断博客而续微信,亦缘微信甚方便而已。闲来翻旧,接思绪之断章,忆旧日之情怀,足矣。</div> <h3>两棵树</h3><div>2012-04-13 </div><div> 早上,起床,带上相机登上西山。天是茫茫的,迷蒙,山里的建筑,隐藏在一片薄雾中,像是一场梦。我是要去看那两棵老树的,孤独地偎依在一起,站立半山坡,眺望,守护,不离不弃。是的,我喜欢这意味,喜欢在这苍茫大雪覆盖的山地中,有这样的两棵树,这样地厮守,这样地传达出信息,入我的心,让我感动或遐想。</div><div> 每一次来,都要看望他们。不管是我自作多情还是本来就是,我不能不去看望他们。看望,一个人和他们对视,是美好的。每一次我想,如果不是两棵,一棵树,可能就不是这样的感觉,就不能让我一次次看望。因为是两棵,因为靠得那么近,因为一年又一年的葱葱郁郁,所以,我感动,我感觉到了那力量。虽然不说,在他们寂静的站立中,在簌簌风过的摇曳中,那力量掠过隐喻,直击我心。</div><div> 这次依然。雪,洁白地铺满错落的田地,两棵老树,静静依偎在一起,等候着春天的来临。没有风,没有人语,只有我这个奇怪的人来到他们跟前。我是一个打扰者,在这样安静的早晨,如同一个窥视的人,看到人家的私事。可人家是大方的,依偎就这样,相守就这样,给你看,学会生活和珍惜。只要有爱,一切不成问题,春天会来,夏天会来,好日子会来。年轻人,学着点。</div> <h3>  那一抹蓝色 青海之景</h3><div><br></div><div> 在青海,如果晴空万里,天空出现蓝色,我便会不由自主走出屋外,仰头看天。在蔚蓝、碧蓝、湛蓝的晴空下行走,感觉是一件非常惬意和满足的事情。有的人喜欢有点白云点缀,我偏不喜,我还是喜欢干干净净的,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蓝,没有尽头。蓝得愈深,我愈陶醉,我会感动得像个宗教徒一样。最好是在一望无际的荒原、草原或望绝群峰的山巅,看那样碧空万里的天空,无限远处、无限深处,最美。</div><div> 我偏爱蓝色,以及紫色。蓝色让我感受到镇静、安静、宁静、寂静。紫色有时候会增加一丝轻浮,显得艳丽或张扬了一些。还是蓝色来的沉稳和内敛、本色,不折不扣有礼有节。蓝色有大人气,临危而不乱,宠辱而不惊,从容、大气、含蓄、平和。不然的话,老天爷怎么会选择蓝色做她的底蕴呢?黑色偏阴暗了一点,偏沉重了一点,似乎阴气太重。蓝色相比黑色,又有了些活泼、生气、跳跃感。如果比喻,蓝色似乎就是那些沉稳的中年人,人生的历练和沧桑、生命的追求和激越,一并存在,正是最美的年华。我虽然还没到中年的年龄,但也许是骨子里的事情,我对中年充满了羡慕和期待,如同我一开始就喜欢蓝色。那是激情内敛而又稳妥处世的颜色。</div><div> 我不喜欢白色。虽然白色很纯洁,但显得太浅。也许白色是最适宜着色的颜色,就像婴儿、幼儿。我看到纯白就想到孩童,是的,纯洁,干净,蹦蹦跳跳要欢快的样子。当然,我知道,每一种色彩都美丽,都有人喜欢,都对应着一种性格或心情。七彩颜色,都有感动我们的时候,谁说大红就显得浮躁?当夕阳将落,西方天空红彤彤的时候,那是多么悲壮大气的一幕?!当初春河柳吐翠,嫩黄嫩黄的柳叶映入眼帘的时候,又如何不被那稚嫩的黄色感动于生命的神奇与时空的美妙?!只是,蓝色像宿命一样选择我,看到那一抹蓝,我不由自主地欣喜、欢快、陶醉。如果是一人,我会默默表达我的感动。</div><div> 在青海,这样享受蓝的机会太多啦。如果今天下雨,明天天晴,我会一早起床,在早晨微微的清凉中等待天空慢慢变蓝。我知道雨后天空的蓝色,会更令我陶醉。去拍风景,我会讨厌那云遮蔽了作为背景的蓝天。没有蓝天,我感觉景色逊色很多,会感觉山萎了一些、湖水淡了一些、画面乱了一些、人也俗气了一些。呵呵,我真是苛刻了一些。尤其是下过雨后,山顶有雪,我无限希望看到蓝天下耀白的雪顶,这时刻的蓝天雪山,蓝和白的结合,才是令我最为激赏的大美风景。</div><div> 我也终于知道,为什么西北这地方的人们能够信仰宗教。因 为这样的天,这样的地,这样的雪山、这样的湖泊,无法不让人在她们面前产生敬畏。这敬畏让人心安而不是恐惧,让人内敛而不是张扬,让人阔大而不是狭隘,让人朴素而不是滑巧。我也为这样的天地深深地敬畏,这样广大的天地,这样回味无穷的蓝色。</div> <h3>*对读书的态度*</h3><div> 开心就好,何必学问</div><div> 朋友见我买书多,问我,书看完了吗?这话不止一个人问啦。以前还有愧色,现在则很脸皮厚地大方说:没有。下面还有话没话,我都平静。认为我白浪费钱,或认为我装点,都无所谓。回答没有才本色,倒是说看完了有点唬人。</div><div> 读书如生活,全在一个“悟”字。并非什么都经历才能明白人生,更非要读许多书才有智慧。知识和智慧两码事。知识要靠积累,智慧全在感悟。能从平凡生活中悟出真本,能从几册书中理出灼见,当然才值得推崇。</div><div> 但因此就不必去再买书看书了吗?至少我不是。谁说看书一定要成为什么专家、学者的?我根本不追求“学以致用”,如果“开卷有益”,“益”也是多方面的。只要开心,看什么都行。有的明理,有的见性,有的纯是开心猎奇。想看就买,看了甩在一边,很自在。许多人买书很看重是否“经典”,是否值得收藏,我不是。因为不喜欢看电子书的感觉,书才源源不断买回。买回也不看有什么不对呢?至少看着也高兴。电子书我也存了很多,几乎就没看,照样存。</div><div> 读书于我,如同烟民抽烟,瘾者喝酒,开心就行,多少无所谓,深浅无所谓。能进能出,才是真性情吧。</div><div> 多说一句,书画类书多,但我很少写字画画,中医类书多,更不是中医师。只是很喜欢,客串而已。呵呵。</div><div><br></div><div> </div> <h3>瞎谈点读书</h3><div><br></div><div> 中午还在睡觉,一声电话催醒,网购的书到了。取回书,十几册,蛮重。带回家,看看书架,又得想法给它们挤出空间。买的书多,读的书少,正是说我。</div><div> 书送来,都是悄悄带回办公室,放一二册最想先睹为快的,其余都带回家里。之所以悄悄,是因为大家平日里都不怎么看书,还看书的我象一个异数,何况还经常不断地买回?怕人称呼自己为文化人、读书人。自己当然还算不上真正的文化人呢,这些词人家说出来,愈发显得自己没文化似的。读书也是略带偷偷地,一来文艺类书籍显得太不合时宜,二来甚感兴趣的中医有点显得不务正业。</div><div> 读书太杂,所以不深。常常感动于别人的文字,自己想说的总难以恰如其分表达。时日既久,就认定了自己是读书的命。可能前世说话太多,写字太多,今世就只准看别人的精彩。这样也好,认了这份浅,倒从从容容去读书,不怎么急火火想着自己也要写什么。生活,做个从容的欣赏者,挺好。如同静静听一曲戏曲,看一场电影,感动就感动了,哈哈一笑也是不错的。读书,如同别人的打牌、看报、饮酒,一样,带来快乐就行,不别说什么高雅与否。</div><div> 当然自己心里有喜欢的路数,几个作家、几个画家、几个摄影者、几个演员……默默地象经营一块园地,和他们悄然相通。放下谋生一般的工作,离开热闹闹的应酬,回到家,开灯,坐到满壁图书的书房,不用干什么,就得到惬意的休息。一时间这天地就是我的。不再那么复杂,不再考虑多少人情事务,静静读读书,一切就从容而过。二十几岁的时候是做过作家梦的,也曾不断地沉醉于诗一般的文字。奈何无才,更觉得写的人已经很多,我想说的,多少人已说,多少人准备换个说法说。“百鬼狰狞,上帝无言”。我喜欢这句话。人生的许多事情,愈解释愈莫名其妙。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我们总难忍一吐的快感,匆匆付诸于笔头的文字。心头是有欲望的,清高也好,落俗也好,真实快乐就好。时常看到了写到心坎的文字,还是不免拍案击节。</div><div> 然而,舍弃了读书,还有什么快乐这么容易相得?十几二十块钱,就可以买得一本好书,充满期待和开心地消磨一周甚或更长的时间。且能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最不受什么约束。所以我是不准备读出什么成就的,把喜爱的书读了就是成就啦。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杂七杂八,但凡引起了好奇,就想方设法买一些回来。常常,拿起一本,又惦记着那一本,这种感觉让日子充实实地期待、满足、开心。</div><div> 在林语堂的笔下,中国人是最会享受悠闲生 活的况味的。曾几何时,我们不由自主地进入到匆匆和压力的潮流。悠闲既是奢想,却也是落魄的表现。多少人想的是光环映照成就下的雅致和闲适。这太难做到。耕耘的过程要适当停一停,看看周遭的景色。读一册书,理理心头的情绪,让匆匆稍慢,让熙熙少安,多好。何况还有茶、还有琴、还有窗前静静陪伴的花。</div><div> 这就是我要的读书。聊解心头困,暂得一时乐。</div> <h3>*对物的态度*</h3><div> </div><div> 春节中几日无事,唯与家人一起居家玩乐。新购王世襄先生之《锦灰堆》三册,散漫读来,兴味饶多。愧诸多字不识,又懒于查字典,遂一路误读。某日和某友闲聊,谈及其中内容,友指出多处读音之误,诚愧哉羞哉。然吾向脸皮厚,亦不甚上心耳。 文玩一类,吾喜新不喜旧,唯旧物脏腻,近观尚有恶之,何谈把玩摩挲?玉器更甚。故所购之物皆为新品,价既廉,反易得。何况文玩中陶、瓷、漆等诸物,工艺长进,今物有胜旧物处。如此省钱多多矣!吾不为投资,更不思留作子孙做贵物,自喜辄可,故贵贱由他。</div><div> 最恶人取所谓老物,尤其珠玉一类,摩挲如己,或虽古代之器物,然丑陋恶甚,却以古为宝,现出衷爱之状。家具、佛像、大的陶、瓷一类器物,若光鉴可爱,风格高古简素,不在此列。吾曾闻有人把玩古墓中人口中含玉之则,三日不欲下饭矣。</div><div> 因去杭州过年,初一与家人至西溪游玩,三百元得一竹雕布袋和尚,甚为沉重有质。和尚歪头伸指,宛若袋中得好物,自得之意盎然。吾寻思与己有相似处,且价格便宜,正合吾心,果断购之。几日里来置于案头,不时相对,再环扫四壁,看我一屋便宜货,但抚之有意,赏之有味,不仅窃窃得意如小人也。</div> <h3>*对艺术的态度*</h3><div> 要玩艺术,而不是以此为命</div><div> 最不喜欢艺术家加给自己的“使命”,一看就沉重,似乎上天要惩罚谁,让他来拯救。我的观点,只要玩得开心,不管怎么弄,不管叫什么艺术,都行。反正不能把艺术当使命,非得寻求创新什么的,非得搞出什么成就似的。玩嘛,总是要奇思妙想找点子的,这点子创新也罢,出新也罢,别那么觉得高尚或了不得,艺术嘛,就是用来打发日子的。</div><div> 十分讨厌艺术家把自己高看一等,似乎从事艺术就比别人高明,就比别人充实或有意义。在我看来,艺术就是一种爱好,和一个人喜欢抽烟、喝酒、玩麻将、旅游没两样,本质上是一致的,快乐层面也没有高低深浅之别。子非鱼,何知鱼之乐?快乐,只要超脱肉欲,精神上的,都是一样的体验。以此为命过于沉重,使命感常常让人无趣,圣徒有什么可爱的吗?这世界缺了谁都转,没有艺术吗?生活处处都存在,不需要那个艺术家再多搞一些,所以没必要“拯救”和“担负”。喊出这样的话,只能说明利欲熏心,至少想成名,想立家,甚至想一统思想和意趣,这实在不是好事。</div><div> 还有标榜。给自己贴上“艺术家”的标签,除了个人的良好感觉,可能别人真的没觉得有什么异样。除了那些喜欢崇拜、心灵空洞的人,喜欢把艺术看作多么高明的事。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玩”,只要让生活平安快乐、幸福到老,比什么都更有价值。所谓的使命,那是时势所赋。如果所从事所疲命的没有为自己带来心灵愉悦,大概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下去,包括政治家的“使命”。</div><div> 玩艺术,多好。因为是玩,无论心灵还是形式都轻松。喜爱它,就大大方方、认认真真去玩,像小孩子那样投入,像小孩子那样的初衷,像小孩子那样的结果。哈,玩了,开心,下一次还想,这状态多好。喜欢艺术,就是因为这东西充满无限可能,充满新奇的憧憬,充满创造的快乐。如果你处在这样一个圈子里,当然,你是幸运的,一群臭味相投的玩家,当然不错。如果是一个人自娱自乐,也不错。我见到过许多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在自己的一方天地,玩得不亦乐乎,玩得投入沉醉,那状态才真才纯。我单位的一位师傅,干钳工的,你能想到白天那油腻粗壮的手,晚上却在宣纸上慢慢描绘一幅工笔画吗?还有在网上看到许多博友,玩石头、玩紫砂、玩雕刻、玩茶、玩木、玩竹、玩玉、玩摄影……字里行间,看得出他们的沉迷和挚爱,这样的玩才真的开心好玩啊!</div><div> 日子怎么过都要开心过。台湾的吴淡如写过一本书《人生的目的是快乐》,不管干什么,快乐才是目标。当然,如果那些 “使命”、“意义”、“价值”使你感觉快乐,就去追求吧。心累是难以快乐的,承担太多,当然会心累。我想说的是,一切的一切,要玩的开心才好。艺术是个好东西,别给它当了马骑。</div><div> 因为看到一册艺术杂志,上有说到梵高,涉及诸如“使命”和“价值”等等许多词汇,憋不住闲说两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