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天净沙 . 湘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风华正茂 2009.9.1</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洒脱豪爽憨丫,</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眠石醉酒他家,</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鹤影</font>寒塘瘦蛙。</h3><h3> 海棠花下,</h3><h3> 湘江沦落天涯。</h3> <h3> 史湘云是作者最喜欢的艺术形象,也是我的最爱。她的风采、个性、气质给人以开朗、爽快、磊落的感受,恰如《乐中悲》所示:“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其艺术形象自有一种独特的光彩和魅力。<br></h3> <h3> 她脱口而出的诗句,成为海棠诗社的压卷之作;她扮作宝玉更加可爱;她谈诗谈个不了了之;她爱说爱笑,热闹非凡,人未到笑声先到;她喝酒一醉方休,且“醉卧芍药裀 ”,还不停说酒令。其风神韵味和个性更是“非湘云莫属”了。</h3> <h3> 《红楼梦》中着墨最多的是女子形象。</h3><div> 如果说,作者以深沉悲痛的格调写黛玉,以郑重凡俗的笔墨写宝钗,以辛辣尖刻的笔调写凤姐,那么他是带着一种轻快明朗、酣畅愉悦的情调写了史湘云。<br></div><div> 如果说,歌唱黛玉的歌是一首哀婉凄凉的悲歌,那么歌唱湘云的歌却是一曲优美动人的轻音乐。</div> <h3> 如果说,黛玉使人怜,宝钗使人俗,凤姐使人恨,那么湘云则使我们爱,有谁心目中没有一个豪放直爽的“史大姑娘”呢?</h3> <h3> 一、胸怀坦荡</h3><div> 史湘云既有封建社会大家闺秀的风度,又有大观园姑娘群中所没有的豪爽、坦荡。<br></div><div> 湘云是贾母兄弟史鼎的孙女,从小父母双亡,靠着婶娘生活。</div><div> 她一进大观园就自成一格,好像一朵傲然开放在寒风烈日下的野玫瑰,在大观园中“也宜墙角也宜盆”。</div><div> 湘云毫不掩饰自己对宝玉的热情,不隐讳对黛玉的妒忌,不学宝钗故作超然,心底坦坦荡荡,行为正大光明。只要她一来到贾府,就要找宝玉,并“爱哥哥,爱哥哥”地叫着。(因为她咬舌,将“二哥哥”说成了“爱哥哥”。)</div><div> 请欣赏: 湘云进大观园.MPG</div> <h3> 二、天真无邪</h3><div> 史湘云是大观园姑娘群中少有的天真无邪、不拘小节的艺术形象。她是女儿国中惟一的有男子气的小姐,虽是大家闺秀,总喜欢男妆打扮。<br></div><div> 湘云的出场,往往是热闹非凡,总是大说大笑,快人快语,“人未到笑声先到”,留给读者的常常是一串笑语。一次,她穿上宝玉的袍子、靴子,系上宝玉的带子,猛一瞧,活脱儿就像是宝玉,哄的贾母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众人都笑指那是史大姑娘时,贾母才笑道:“扮作小子样儿,更好看了。”稻香村聚会,又“偏她爱打扮成小子样儿”。一个阔小姐偏爱女扮男妆,在贾府确实非人所料。</div> <h3> 有一次,她披着贾母的一件新大红猩毡的斗篷和丫头们在院子里推雪人儿玩,跌了一身泥,引得众人和贾母前仰后合,真是憨态可掬。</h3> <h3> 在这典型的封建大家庭里,有谁敢违犯封建伦理道德,随随便便地女扮男装,甚至竟穿着贾府至高无上的史太君那新斗篷滚得满身泥呢?</h3> <h3> 这既不是处处小心的黛玉,又不是事事留心的宝钗,只能是这位不拘小节、心无城府、天真烂漫的“野玫瑰”——史湘云。</h3> <h3><font color="#010101"> 湘云不仅在动态上天真可爱,在静态上也不像弱不禁风的娇小姐。在第21回有这样的描写:“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一幅桃红绸被只齐胸盖着,衬着那一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显着两个金镯子。”</font></h3> <h3> 作者用精炼洒脱的语言,将黛、湘二人不同睡姿进行鲜明的对比,寥寥数语,使湘云那天真可爱的神态跃然纸上,给读者以很深的印象。</h3> <h3> 有一次看戏,“贾母深爱那做小旦的和那做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去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瞧不出来。’宝钗心内也知道却点头不说;宝玉也点了点头儿不敢说。湘云便接口道:‘是像林姐姐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难道凤姐不知道像黛玉吗?可她却闭口不说反问别人,引得心直口快、没有心计的湘云吐了真言,使那本来就爱伤感的黛玉伤了自尊。</h3> <h3> 这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经匠心独到的作者传神的描写,把一个天真烂漫、心直口快的湘云塑造得栩栩如生。</h3><div> 请欣赏:湘云说小戏子.MPG</div> <h3> 三、豪放豁达</h3><div> 史湘云不仅以她那坦荡、磊落、天真无邪的性格博得了读者的青睐,又以她那豪放豁达的胸怀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div><div> 有一次烧鹿赏雪,她悄悄和宝玉计议,单要了新鲜鹿肉自己烧,又玩又吃,并当众宣告:“我吃了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肉香飘散,诱得大家都来尝鲜。黛玉则打趣他们是群“花子”,说:“今日芦雪庵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湘云立即回敬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div> <h3> 好一个锦心绣口!好一个浪漫心境!纤纤一个弱女子作此豪言,何等豁达,何等透彻。</h3><div> 难怪读者每每这时无不赞叹:“千仞振衣,万里濯足之概。”足见人物的精神气质是怎样感染、净化了读者的心灵,给人以多么淳美的艺术享受了。</div><div> 请欣赏:湘云吃鹿肉.MPG</div> <h3> 湘云豪爽的个性还表现在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才华。她想说就高声大说,想笑就开怀大笑,想饮酒就饮个痛快,想作诗就挥墨泼洒,真是随心所欲,一扫大观园中那些姑娘小姐们的矜持、扭捏。不难看到湘云是一个豪放豁达、有见识有才华、气度不凡的女子。</h3><div> 她那独特的个性在大观园中放射出鲜艳夺目、不同流俗的光彩。</div> <h3> 湘云不仅酷爱诗书,好为人师,而且懂《周易》。</h3> <h3> 丫头翠缕向她讨教何谓阴阳,只见她笑道 :“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树叶朝阳的就是阳, 背阴覆下的就是阴。……手里的扇子正面为阳,反面为阴。”丫头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h3><h3> 湘云拿着绢子掩着嘴笑起来。翠缕道:“说的是了,就笑的这么样?……人家说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湘云笑道:“你很懂得。”(第31回)</h3> <h3> 作者从她俩之口一语道出了阴阳的实质——主者为阳,从者为阴,阴从阳者也。真了不起。</h3><div> 请欣赏:湘云论阴阳.MPG</div> <h3>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第62回)是湘云豁达大度的最好写照。</h3> <h3> 姑娘们都在斯斯文文地行酒令,惟独湘云不耐烦,便和宝玉“三”、“五”乱叫地猜起拳来,还笑着说:“这个简断爽利,合了我的脾气。”简直有点男子一醉方休的气魄。</h3> <h3> 在贾府“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时却忽然不见了湘云,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地走来说: “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凳上睡着了!”</h3> <h3> 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h3><div> 请欣赏: 湘云醉酒眠石.MPG</div> <h3> 当众人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处, 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掉在地上,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他,口内犹说酒令……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h3> <h3> 呵!好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h3><div> 好一派迷人的景色!好一个十足的“睡美人”!</div><div> 这是一幅多么幽静、多么赏心悦目的画面啊!在那封建礼教森严、三从四德的说教下,又有哪一位千金小姐如此开怀畅饮?如此大说大笑?这般醉卧花丛?</div> 她根本不理睬什么“女儿经”、“男儿经”的封建伦理之谈。<div> 她那豪放豁达的性格,给那阴森森的大观园带来一片生气,洋溢着青春的气息。</div> <h3> 《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醉态比比皆是:凤姐醉后泼醋,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宝玉喝醉了要撵乳母,众丫头醉酒唱曲忘了羞臊。</h3><div> 而醉后眠于院子山后,青石为床,落花作枕,梦中唧嘟,犹说酒令,这样娇憨豁达的情态,只能属于史湘云,决不会有第二个。 </div> <h3> 四、才思敏捷</h3><div> 湘云那单纯豪放的个性令人喜爱,那跌宕潇洒的诗句更令人赞叹。</div><div> “海棠诗社”是大观园诗社的奠基,然而真正的主角却是最后请来“补作”的史大姑娘。 请看:大家都忙着组织诗社,不知谁说怎么不见湘云,宝玉听了拍手道:“偏忘了她!……这诗社里少了她,还有个什么意思!”忙差人去请。湘云一来,就有“意思”,不但说 明宝玉对湘云的喜爱,而且说明湘云在众姐妹中的文采不同凡响。</div><div> 果不其然,你看她的到来 :“一面只管和人家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即用随便的纸录出。”</div> <h3> 请看她的《咏白海棠》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廉隔破月中恨。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h3><div> 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看到了,赞到了,都说:“这个不枉做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诗社了!”湘云与众人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可见她才思超脱。</div><div> 这干净利落的文笔,藻丽多彩的措辞,跌宕潇洒的气势 ,隐含着她那从容不迫的气质,激起了众人的共鸣。</div> <h3> 中秋夜是大观园贾府明显败落的第一声悲音。“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在这“社也散了,诗也不做了”的酒阑人散、万籁无声的深夜,黛玉与湘云感喟人生、慨叹身世。湘云透过月光见荷塘的黑影,脱口吟出:“寒塘渡鹤影”,黛玉对道:“冷月葬花魂”。</h3><h3> 这发自两个飘落异乡的孤苦少女内心深处的两句诗,如果不是她们都有着孤苦的命运,怎能发出这令人深省、催人泪下的绝唱!</h3><div> 请欣赏:湘云与黛玉.MPG</div> <h3> 作者通过她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变化,从侧面描写了四大家族之一的史家的衰败过程。</h3><div> 此时史家已不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时代了。眼下却落得“几缕飞云,一湾逝水”,湘云终于看透了功名利禄。</div><div> 湘云那豪爽的性格、出众的才华,却逃不出人生的厄运。</div><div> 请欣赏:湘云与宝玉重逢.MPG</div> <h3> 她的乐观中透出悲怆,放达中藏着隐痛。作者赋予她如此可爱的性格,显然是寄寓着自己深挚的感情,也难怪有人说:“宝玉须眉而巾帼,湘云巾帼而须眉,”把人物理想化了。</h3> <h3> 表面看,好象钗黛并列是《红楼梦》一成不变的格式,其实“林史”才是真正作者意中的并列者。</h3><h3> 怡红院里蕉棠并植,象征着黛湘,因黛玉的居处别号“潇湘”,而湘云每次来几乎都住在此。只有黛湘才是宝玉真正喜爱的两位少女。</h3> <h3> 故《红楼梦》主题歌《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不少读者认为是指“宝黛”、“钗黛”或者 “湘、妙”(刘心武),而我则赞同另一种看法:“水中月、镜中花”指的是 “黛湘”而言(周汝昌)。</h3> <h3> 她那天真烂漫、豪放豁达、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性格特征,无不给人以真情的爱慕、美的享受!无不给人以风韵的赞赏、艺术的叹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