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十三陵 寻访明朝那些事儿(下)

姜姜

<h3>  书接上文,继续我们的环徒十三陵之旅。话说离开这个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皇帝陵墓,已经是下午三点半了,11月下旬的天黑得早,而我们还有8个陵没有走,8个8个,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距离天黑3个小时,怎么走得完!!跟着大当家的,<b>"走!一定要走完全程"</b>(PS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自行脑补:在通往各个陵区的马路上,一路徒步的小分队在急匆匆赶路,但他们还是有说有笑!现在回忆起来就是:合影赶路、合影赶路、再合影再赶路,突然想起那首歌:</h3><h3>我们都是飞行军</h3><h3>哪怕那山高水又深</h3><h3>在密密的树林里</h3><h3>到处都安排同志们和兄弟</h3><h3>在高高的山冈上</h3><h3>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h3><h3><b>PS:跪求哪位大神帮忙改改歌词</b>!</h3> <h3>  飞鸿弟弟来不及讲上一两句就又出发了,这里补上一课:</h3><h3>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茂陵,朱见深,庙号:宪宗,年号:成化,在位23年,享年41岁 ,为明朝第八位皇帝。</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朱见深是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到景泰三年,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朱见深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但是随后任用奸邪,荒于政事,宠信外戚朝政败坏,权宦王直祸害天下(开创西厂),术士和尚大练丹药春药国库空虚,这时期可谓妖孽横行。所幸大明王朝根基深厚,天下未有大变。</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奇怪的是</span><font color="#167efb">皇帝的不作为,反而使得帝国提前进入一种制度化的运作,皇帝的权力在这一刻也被限入一种制度化的运作模式,为之后弘治朝君臣共治的盛世奠定基础。</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成化朝也是明王朝一个政治、经济、思想的转折点。</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八乐章 茂陵 朱见深 母子恋CP</b></h3><h3> 15:41分到达茂陵,用时10分钟,最后一个到达的我看到的是:大家眼巴巴地等我合影,好吧,坐下歇会儿,随便照,已经走不动了。有图有真相!</h3> <h3>   说起朱见深,一句话:<b>专情皇帝,热衷母子恋</b>。悲惨的童年铸就了他的恋母情结。</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悲惨的童年,没错,皇帝的童年也有悲惨的。朱见深两岁时,父亲朱祁镇打仗被俘,自己赶快被奶奶立为太子(奶奶孙太后太聪明),接着叔叔继位为皇帝,奶奶知道深宫险恶,便派自己的一个亲信去保护太子,这位亲信就是那年已十九的万贞儿。万姑姑对朱见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的童年能有些许安慰。不幸的是,当朱见深5岁时,叔叔想让自己儿子当太子,就把他废为沂王并搬出宫外,身边也被叔叔一直监视,弄不好就会一命呜呼。虽然这时父亲已经被放回来了但一直被囚禁着,母亲也不得出宫,只剩朱见深和万姑姑相依为命,这样黑暗的生活持续了五年。等到朱见深10岁时,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父亲第二次继位皇帝又重新被立为太子,这时万姑姑已经27岁。之后,在担任东宫太子的日子里,日渐成熟的朱见深逐渐对万姑姑产生了微妙的感情,相信就在这段时间之内,他们的关系发生了特殊的变化。到他18岁即位时,万贞儿35岁,他不忘万贞儿对自己的爱护和体贴,也不因她比自己年长17岁、颜色渐衰而嫌弃,册封她为皇妃。</h3><h3> 后来父亲指定的年轻貌美的皇后都妒忌万贵妃,可惜只当了一月就被废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朱见深在位23年,始终如一地专宠万贵妃,57岁的万贵妃病死时宪宗很伤心,也一病不起,于同年而逝,享年仅41岁!他专宠了万贵妃一辈子。无论怎样,这都是段千古佳话,而朱见深终其一生都只爱万贞儿一个女人。</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宪宗一心想和她有自己的儿子,并且立这个孩子为太子。终于成化二年,37高龄万贞儿得偿所愿为朱见深生下了皇长子,朱见深大喜,将万氏晋封为皇贵妃,同时要立这个心爱之人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可是好景不长,这孩子没到一岁就夭折了。万氏伤痛万分。因为年纪大了,无法再生育,于是万氏变得丧心病狂,自己没得生了也不让别人生,一旦发现皇宫里其他的妃嫔有孕,都想尽办法对其下毒手。以至于成化皇帝很长时间内没有子嗣。</h3> <h3>当年明月评朱见深: </h3><h3> 朱见深是一个奇特的皇帝,在他统治下的帝国妖邪横行,昏暗无比,但他本人却并不残忍,也不昏庸,恰恰相反,他性格温和,能够明白事理,辨别忠奸,出现如此怪状,只因为他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软弱。</h3><h3> 他不处罚贪污他钱财的小人,也不责骂痛斥他的大臣,因为他畏惧权力,畏惧惩罚,畏惧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他只是一个想安安静静过日子的人。</h3><h3> 他应该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农夫,或者是本分的小生意人,被迫选择皇帝这个职业,对他来说,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nbsp;</h3><h3> 朱见深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一个好人,他是一个懦弱的人,仅此而已。</h3> <h3>  投错胎的朱见深从小受尽磨难,作为一国之君,于国于百姓都是无益的,望着未曾漆画的木梁柱,我无法了解他的世界,更不能走进他的内心,唯有慨叹:不是人间富贵花,缘惜错生帝王家!</h3><h3> 耳畔响起了巜二泉映月》那凄惨的旋律🎶,不应该啊,自小生在帝王之家,比底层的小人物要好上多少倍呢?!!</h3><h3> 茂陵同样未开放,陵区大门被一铁栅栏门拦着,只能看到陵恩门。而且疏于管理,时时扑来大粪的味道,那酸爽的味道也是没谁了!</h3> <h3>  虽然成化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其年间的瓷器却如雷贯耳,艺术价值极高。下图是大名鼎鼎的成化斗彩鸡缸杯。</h3><h3> 2014年,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拍出2.8亿港元天价。成化皇帝为了向万贵妃表达自己的体恤恩爱之意,特命景德镇的工匠们烧制各种小巧玲珑的斗彩杯,供她赏玩。这才有了传世至今的稀世珍宝成化斗彩鸡缸杯以及三秋杯。普及一下斗彩 (dòu )的知识:</h3><h3> <b>斗彩</b> 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成化时期最受推崇,所谓斗彩,是在陶坯上用青花勾勒出图案的线条,再上釉高温烧制,这叫釉下彩,之后用粉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烘烤,这叫釉上彩,如此形成了青花与粉彩的交相辉映,故称斗彩。</h3> <h3>如雷贯耳三秋杯</h3> <h3>这是成化斗彩天字罐,名气更大,全世界仅存10余件。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以及东京、伦敦的大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h3> <h3>  下图是首博瓷器展厅的成<b>化斗彩葡萄纹杯</b>,最初知道成化皇帝皆因此物,那是某一期的《这里是北京》,讲的就是这对杯子。</h3><h3>  "1962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欲在其南校门西南角修建房屋,随着挖掘的进行,一层层的土被铲离地面,然而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很多座形制规模各不相同的墓葬,这一对斗彩葡萄杯就此出土。</h3><h3>  由墓志铭得知:这座墓的主人是赫舍里氏,不是那个康熙大帝的皇后赫舍里氏,而是一个七岁的小女孩赫舍里氏,清初重臣索尼之孙女,索额图之女。这个小女孩在七岁那年突遭疾患,不治而死。</h3><h3>  一个小女孩能够有这样高规格的丧葬待遇,一方面是和索家在清廷的势力有关,另一方面,她还是孝诚皇后(康熙的最爱)的堂妹,其身份和地位自然也十分显赫。</h3><h3> "仔细观察,这对斗彩葡萄纹杯中,有一只杯内口沿上有被使用过的痕迹。至于使用者是何人,已无从考证。而另一只保存的还很完整,说明它的持有者对此非常珍惜,更加证明这对斗彩葡萄纹杯的稀有与珍贵。"</h3><h3> 葡萄纹杯胎质薄而细腻,釉色光润,造型精巧匀称,花纹图案繁复,饰有葡萄、桑椹及竹子等植物图案。值得一提的是,成化斗彩中独具一格的姹紫在这对器物</h3><h3>上亦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成化所用紫色是金属锰的呈色,根据科学断定,如果呈色用量超过饱和,则烧成后的色彩就失去光泽。为了弥补画面中这种无光紫色的美中不足,在适当部位略施亮釉,那蓝紫交相辉映的光泽更好地体现了葡萄成熟时的质感,也创造了这种绝无仅有的一品之紫。"</h3><h3>  "杯壁上的🍇完全是用青花勾勒,填色所用色彩相对简单,绿色、黄色还有紫色,其中葡萄所呈现的姹紫极为明显。"成化斗彩的造型很多,但并非每一件器物上都有"姹紫",这也是鉴定成化斗彩瓷器的一大特征。</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九乐章 裕陵 朱祁镇 被洗白白的&quot;聪明人&quot;</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从15:41分到达茂陵,拍照合影出发到裕陵15:55,一路飞奔,累成狗的我借来共享单车小骑了一段,即使这样也勉强追上大部队,看草儿姐姐走着有点儿累了,但速度依然不减!</h3> <h3>60多岁的开心姐姐,在前一天已经爬过山,但今天仍是神采奕奕!</h3> <h3>标志牌前合影留念</h3> <h3>虽然时间紧迫,但仍挡不住我们爱美的心,拍照,个人写真,哈哈😄😄</h3> <h3><b>  </b>裕陵连铁栅栏都没有,门口横着两辆电动三轮,我们才得以近距离接触。在我这个外行看来,陵区的大门和茂陵相比,除了前面的青石牌没有什么区别。但墓主却各有各的精彩!朱祁镇,即使功绩无法与祖上的朱元璋、朱棣相比,甚至做了俘虏、屈杀了忠良,演出了一场场的闹剧,但他终究是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身后的归宿也是常人无法企及的!</h3> <h3>裕陵,墓主朱祁镇 庙号:英宗,年号:正统/天顺,(前后在位22年,享年38岁)</h3><h3>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明朝最传奇的皇帝之一</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1435至1449年、1457至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大明至鼎盛。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在王振怂恿下,亲率五十万大军及随行大批文臣出征瓦剌,回军途中在土木堡遇伏,全军覆没,自身也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京师动荡,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为其太上皇,改元景泰。后瓦剌太师也先放归其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继位后大杀景泰功臣于谦等,宠信奸宦曹吉祥佞臣徐有贞、石亨,为王振、也先立庙祭祀。所幸奸宦佞臣相互残杀,曹石之变后任用李贤,听信纳谏。天顺八年病逝前废除了殉葬制度,</span><font color="#167efb">享年三十八岁。</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纵观朱祁镇一生,起起伏伏,皇帝俘虏阶下囚,遍尝人间辛酸。废殉葬,自此后宫无哀嚎。&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后世评价朱祁镇也是褒贬不一,然作为皇帝朱祁镇一生特别失败,几乎所用非人。亲政后宠信奸宦王振(明朝宦官专权始作俑者)最终导致土木之变,夺门之变任用权宦曹吉祥佞臣徐有贞、石亨等之后又发生曹石之变,政变波澜贯穿一生,大明天下风雨飘摇。</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nbsp;&nbsp;</span><b><u style="color: rgb(255, 138, 0);">&nbsp;&nbsp;&nbsp;朱祁镇一生两大污点:</u></b></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土木之败,使大明从全盛跌落,永乐一来积攒的精兵三大营损失殆尽,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此败国之君。天子被俘,蒙古窥伺更甚不断南下,丢失河套终成大患。</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冤杀忠良,民族英雄于谦为保大明江山亿兆百姓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而因此怀恨在心,以"意欲"之名杀害,此昏君暴君之行径。自此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span></h3><h3>大明天顺奇事:</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瓦剌太师,立庙京城;护驾英雄,下狱拷打。</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丧师辱国,叫门天子,遗祸千秋:明英宗朱祁镇。</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当年明月评朱祁镇:</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位皇帝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鬼都不信。但他是一个好人。 他几乎信任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虽然他一生中干过很多蠢事、错事,但在我看来,他比那些雄才伟略的帝王们更像一个"人"。</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朱祁镇的一生:</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皇帝。</span></h3><h3><font color="#167efb">PS:朱祁镇这一人物评价,是</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飞鸿在讨论于谦时几易其稿而最终成文的。</span></h3> <h3>  在明英宗的这个时代,除了他本人皇帝——俘虏——囚犯——皇帝的传奇经历外,一位堪称明代第二强人的登场也使得这个朝代的事情更加精彩夺目。</h3> <h3>  我绝不告诉你,下面这位便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于谦,那首《石灰吟》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h3><h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h3><h3>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这首托物言志之诗,是于谦自己真实的写照。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h3><h3>&nbsp;&nbsp;&nbsp;&nbsp;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人。</h3><h3>&nbsp;&nbsp;&nbsp;&nbsp; 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亲征瓦剌,被俘,满朝震动,举国哀嚎,因此朝中众人主张南迁,于谦力排众议,坚请固守,使大明免于重蹈南宋的覆辙,因此进兵部尚书。朱祁钰即位后,他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守德胜门,破瓦剌军,保住了明的统治地位,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了也先的要求。也先被迫释放英宗朱祁镇。英宗既归后于谦还是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天顺元年,夺门之变英宗复辟,石亨等诬陷于谦迎立藩王,但查无实据,最终以"意欲有之"的罪名将其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拚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h3><h3>&nbsp;&nbsp;&nbsp; 于谦被杀之后,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里时,才发一个从一品的大官家里竟然如此穷困,房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陈设着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朱祁钰为表彰于谦的功绩,特意赏赐给他的,于谦奉命收下,却把它们锁了起来,从未拿去示人以显荣耀。</h3><h3>&nbsp;&nbsp;&nbsp;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于谦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出自他的事迹。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同是民族英雄,为什么于谦不如岳飞、文天祥那样众人皆知呢?究其原因还是于谦一直秉承着"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念。封建时代,追求的忠君爱国,岳飞就是这种思想的最好诠释,他爱国,抗击金兵,收拾河山,他忠君被迫班师南返。而于谦是忠于社稷,明英宗被俘,于谦选择的是以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为重"另立新君",瓦解了也先以皇帝要挟大明江山百姓的目的。统治者当然要选择宣传岳飞,而封杀于谦,谁会希望自己的部下是"于谦"式的人物,不以皇帝为重。</h3><h3>&nbsp;&nbsp;&nbsp;&nbsp; 唉,如果当年没有夺门之变,于谦也不至于此吧,只是历史没有如果。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h3><h3><br></h3> <h3>  这一段乐曲算是于谦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一起来感受这位忧国忧民的英雄吧!</h3><h3><br></h3><h3>一腔不冷血,两袖清白风。</h3><h3>横空剑气,要救苍生风雨中!</h3><h3>一行无声泪,消尽英雄梦,</h3><h3>仰天一望明时月,兴衰谁能懂?</h3><h3>只手终难扶社稷,自古青史碧血共,</h3><h3>人间最苦民最苦,天下最重民为重!</h3> <h3>  上文曾提到, 发生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改元景泰。后用于谦 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顺天)的进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朱祁镇,但一直软禁于宫中,景泰八年一月,代宗朱祁钰病危,曹吉祥、石亨 、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 ,率领武士攻入紫禁城奉天殿,英宗复辟。<br /></h3><h3> 朱祁钰去世厚后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h3> <h3>  在这里特别想说说<b>景泰蓝</b>。它是瓷器的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正名"铜胎掐丝珐琅"。景泰年间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h3><h3><br /></h3> <h3>在明英宗的这个时代,除了他本人皇帝——俘虏——囚犯——皇帝的传奇经历外,一位堪称明代第二强人的登场也使得这个朝代的事情更加精彩夺目。</h3> <h3>  到了民国年间,景泰蓝这项工艺几近失传,是当时的江南才女、绝代佳人,号称"民国第一女神"的林徽因拯救其于危难之中。</h3><h3> 当年,林徽因与梁思成逛北京海王村旧古玩摊时,被一只景泰蓝花瓶吸引。摊主见他们很喜欢,便说:"二位先生还是有眼力的,这是正宗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是快绝根了。"摊主的话说得有点过,可引起了梁、林对景泰蓝的关注。经过多次走访调研,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抢救景泰蓝的工艺美术小组。</h3><h3> 林徽因对古代景泰蓝只有荷花、牡丹和勾子莲几种图案非常不满意。她找出历代装饰资料,学习研究,和美术小组的人一起设计绘制了一批新的图案,其中祥云火珠的图案简洁、明快,敦煌飞天的形象浪漫动人。</h3><h3> 1955年春,林徽因因病入住同仁医院,当时已极为消瘦,在听完近来手工艺品设计的介绍后,她脸上泛出愉快的神情,"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她每吐出一个字,鼻子上的氧气管就跟着颤动,可字字都真切。</h3> <h3>林徽因设计作品:夔(音葵)龙纹对罐</h3> <h3>裕陵到庆陵的路程不短,来不及和伙伴们聊天了,使劲往前奔,停留拍照加赶路15分钟,16:10到达庆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十乐章 庆陵 朱常洛 史上第一短命皇帝</b></h3><h3>庆陵,朱常洛,庙号:光宗,年号:泰昌,在位1月,享年39岁 。</h3><h3>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能当上皇帝不容易。能当上太子已经千难万难。即位之初很有明君风范,然而,短命到和老爹同年去见了祖宗。</span></h3><h3> 飞鸿弟弟这话说的太到位了。由于朱翊钧想立宠妃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但祖制要求立嫡立长,不得已立了极不喜欢的,宫女所生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郑贵妃不甘心,怂恿白莲教徒张差打入宫内,持棍乱打太子朱常洛,惊动朝廷。这就是梃击案。</h3><h3> &nbsp;朱常洛即位后,郑贵妃为讨好他送8名美女充实后宫,朱常洛因国事劳心,纵欲无度疾病缠身,服用李可灼的红丸,病情稍缓,暖润舒畅,直呼:"忠臣!忠臣!",当日下午又服一丸,于次日凌晨驾崩。由于药丸为红色,故称"红丸案"。红丸是由以铅为主,参茸为辅的诸多重金属组成的药丸,这也是造成朱常洛在位仅29天的原因之一吧!</h3><h3> 宠妃李选侍照顾皇长子朱由校迁入乾清宫。不到一个月后朱常洛死于"红丸案",但李选侍仍住在乾清宫不走。她把朱由校带在身边,企图挟皇太子以自重。群臣对李选侍十分愤慨,纷纷上书,要求李选侍搬出乾清宫。东林党担忧其会垂帘听政,于是上疏力争,大臣杨涟说:"皇太子明天就要登基为天子,哪有天子住在太子宫里,反让一个选侍住在正宫里的道理!今天要是选侍不搬出乾清宫,我们死也不走!"其他朝臣也高声附议。在这种情势下,李选侍只得在九月初五搬到了仁寿殿。朱由校登基后,下旨令李选侍移至哕鸾宫居住,这是明代宫女养老之地。这一搬,李选侍当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愿望化为了泡影。这就是"移宫案"</h3><h3> 著名的"晚明三大案"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却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h3><h3>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当年明月评朱常洛:</b></span></h3><h3> 明光宗朱常洛,作为明代一位极具特点(短命)的皇帝,他的人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苦大仇深。</h3><h3> 出生就不受人待见,母亲被冷遇,长大了,书读不上,太子立不了,基本算三不管,吃穿住行级别很低,低到连刺杀他的人,都只是个普通农民,拿着根木棍,就敢往宫里闯(梃击案)。好不容易熬到登基,还要被老婆胁迫,忍了几十年,放纵了一回,身体搞垮了,看医生,遇见了蒙古大夫,想治病,就去吃仙丹(红丸案),结果真成仙了。更搞笑的是,许多历史书籍到他这里,大都只讲三大案,郑贵妃、李选侍(移宫案),基本上没他什么事,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h3><h3><br /></h3> <h3>  由于朱常洛死的突然,加之国力空虚,他老爸朱翊钧尚未下葬,于是,建陵的时候只得采用了景泰帝的寿陵陵址,把已经被废弃了160多年的朱祁钰的陵重新改建,这就是庆陵,所谓的鸠占鹊巢说啦!</h3><h3> 庆陵就在马路边上,不像其它陵要往里走不近的一段路。陵区没有围墙没有大门,隔着铁栏杆,里面的情况一览无余。虽然天有些暗去,里面的围墙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破败,但黄顶红墙的高大明楼,在苍松翠柏的掩映在下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透出一股静谧,万籁此俱寂,惟闻予语声。虽然墓主只当了29天的皇帝,但仍透出一种皇家的威严与不可侵犯,只有我们这些贸然的拜访者在此谈论前人的功过是非!</h3> <h3>慨叹一番,留影前行,16:25分到达献陵,这速度,不是吹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十一乐章 献陵 朱高炽 宽和的大胖</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b>献陵墓主朱高炽,庙号:仁宗,年号:洪熙,(1425,在位10月,享年48岁)</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font color="#167efb"> 明仁宗朱高炽算是明朝最不出名的皇帝之一,包括他的年号洪熙都没几人知道,可能是他老爸永乐大帝朱棣光芒太盛吧!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叫心宽体胖。</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朱高炽是朱棣与徐皇后(徐达之女)生的长子,朱棣受藩燕王后立为世子,朱高炽自小体弱肥胖,据说要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好儒雅不喜武事,能明白 呵呵,因此不被嗜武的朱棣喜爱。靖难之役朱高炽坐镇北京,没办法也走不动,谁说骑马? 朱棣带着勇武的次子朱高煦出征,战事胶着时曾暗许朱高煦"世子多病,努力!",自此朱高炽的生活变得不安静了(多了个不安分的弟弟)。后来老爹朱棣当了皇帝,朱高炽的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不消说老二朱高煦肯定武将们拥戴(一起扛过枪),虽说大明以文治武,但老爹喜欢朱高煦,还好朱高炽有个天生聪慧的儿子朱瞻基——"好圣孙",也是深得朱棣喜爱,最终朱高炽胜利✌成为太子。当了太子的朱高炽也是如坐针毡,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唐太宗是怎样炼成的。</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朱棣做皇帝仍旧喜欢打仗,很多时间不是从南京往返北京的路上,就是北京往返蒙古的路上,因此让朱高炽接着坐镇南京或北京监国理政。由于老二朱高煦常打小报告,朱棣也不放心老大,派人去监视,还好心宽体胖的朱高炽那是真仁厚,以实际行动感动了老爹,能让老爹裁决的绝不自己作主,自己做不了主的就等着老爹回复。后来老二朱高煦被贬出京城就藩汉王,再后来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四十七岁的朱高炽在太子位上熬了二十年终于登基为帝,可惜只在位十个月就病逝了。人常说皇帝不是人干的,我也想说太子更不是人干的。</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朱高炽在位时间虽短,但称为"仁宗"还是实至名归的。刚登基立足未稳时,就以强大的魄力平反建文冤案(包括灭十族的方孝儒),那可是永乐大帝钦定的铁案,朱高炽勇气可嘉!他仁和宽厚,重用贤臣"三杨"组成明朝最强内阁,奠定"仁宣之治"。</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span></h3><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PS:从这段文字来看,我弟越来越有当年明月的范儿啦!</b></span></h1> <h3>相比较其它陵,献陵要恢弘了许多,三座门,粉饰过的朱红围墙与黄绿琉璃瓦交相辉映,显示出皇家独有的气质,让人看着也赏心悦目了很多,亦如这里的主人一般,如冬日暖阳照在身上,舒服!这里更适合拍照啊,于是各种凹造型,哈哈,这时时间也不是问题啦!</h3> <h3>我开心姐姐多☀️</h3> <h3>献陵远景合照</h3> <h3>来张近景</h3> <h3>大头照</h3> <h3>继续骑着单车往回走,</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献陵的夕阳赞歌</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打了鸡血般,徒行10人组继续前行,献陵返回路上,开心姐姐说了一句"看这夕阳",果然落日红彤彤的。夕阳落下的暮色带着一种诗意的浪漫,让人在留恋感叹之中唏嘘不已。远处天际一片云霞点缀着黄昏,斜阳的余晖照着大地,交织成一幅飘动着的画面,瑰丽无比。</h3> <h3>看着前面的马前卒大哥、开心姐和草儿姐,想起朱自清的那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我到他们的年龄,可以像他们这么开心快乐吗?可以大踏步地行走在这通往幸福的路上吗?</h3> <h3>披着一身的斜阳,16:42赶到长陵。终于到了长陵,终于来到了这位伟大人物的身边,终于可以近距离感受他的气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十二乐章 长陵 朱棣 经天纬地之才</b></h3><h3> 来到长陵,隔着 铁栅栏就能感觉到一股无声的威严倾倒下来,红墙黄瓦从内而外都透着一种王者风范,也许正是这位帝王雄才伟略的气魄吧!斯人已去,只留下这身后栖居之所供后人去凭吊。</h3><h3> 朱棣,当时只是一个燕王,功勋卓著也只是众多藩王之一,原因只是,老爸朱元璋最宠爱大哥太子朱标,可惜英年早逝,无奈立长孙朱允炆以承其嗣,也就是朱棣的大侄子。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他担心众多的叔叔权利过大,于是要削去众藩王的权力巩固中央。当削到朱棣这里时,他以戍边为由把朱棣的守卫精兵调出,原本就有些不甘心的他岂能坐以待毙,在道衍和尚的一手策划下,朱棣以靖难清君侧(清理皇帝身边奸臣)的名义,长驱直入攻下了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朱允炆没有他叔叔朱棣经天纬地的谋略,在朱棣灵活多变的战术指挥下,建文帝的兵马节节败退。于是建文帝神秘失踪,政治斗争,你懂的,不消多说。史称""靖难之役"。朱棣顺利登基大宝。年号永乐,一是为了给自己篡位正名,另外就是取人民安居乐业,永享快乐之寓意,起码我这么认为。</h3><h3> 关于永乐迁都北京,除了诸如巩固政权、统治天下、宾服四夷的原因,我想更合适的一句话便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因为我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因为朱棣是燕王,所以他毅然决然迁都北京,然后又是在道衍和尚的主持下,修建了八臂哪吒城,即北京城。修建故宫、长陵、编纂永乐大典、修筑长城、派郑和下西洋,五征蒙古大胜而归全部是千古留名的好事,全部是让世人仰慕的事。平定天下,非常不容易,开创一个盛世,更不必说,但朱棣做到了。</h3><h3> 当然,他也暴虐成性,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方孝孺诛十族事件。明朝的大臣相比较其它朝代,那是绝对可以说是仗义执言,方孝孺就是其中的一位。朱棣让他写登基诏书,他居然在大殿上痛哭流涕,把纸和笔摔在地上,表示宁死不写登基昭文,朱棣恼羞成怒诛其十族,那个第十族就是方的朋友和学生。自古就是诛九族,哪有十族之理,可就有了!多少无辜之人被杀,性命在朱棣眼里连草芥都不如吧?</h3><h3> 人无完人,高高在上的朱棣承受的压力也并非常人可以想象的,尘埃落定,他的功过是非就随着他深埋在这长陵地下吧!</h3> <h3>长陵</h3> <h3>长陵</h3> <h3>不知道远山和雨后阳光什么时候走的,反正合影时缺了他俩。</h3> <h3>长陵结束后,由于开心姐家里有事就提前离开了,我们7人组坚持,16:57分一行到达景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十三乐章 景陵 宣德 大明的又一位明君</b></h3><h3>景陵,朱瞻基,庙号:宣宗,年号:宣德, 明朝第五位皇帝。</h3><h3> 朱瞻基是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h3><h3> 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在位期间,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一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宣德皇帝开始教太监读书。由于从劳模朱元璋取消了宰相,朱棣常打仗便创建内阁辅政,到宣德时内阁权利过大,皇帝也太累,便培养太监秘书来制衡内阁大臣,明中后期形成皇权、相权、宦权相互制衡的格局。但宣德皇帝怎么也没想到太监居然也能上位权倾天下如王振、刘瑾、魏忠贤。</span></h3><h3> 宣德十年驾崩,终年38岁。</h3> <h3>景陵合影</h3> <h3>走得昏天黑地,已经记不清当时的情景了。草儿姐说, 因为大门🔒 着, 距离太远 , 只让马大哥从门空拉近拍了两张。</h3> <h3>自己看图吧,词穷了,不再赘述。</h3> <h3>  &nbsp;宣德皇帝除了兢兢业业治理国家之外,还特别热衷于制作铜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的焚香之炉。因为始于宣德年间,所以称为&quot;大明宣德炉&quot;。在这之后的不少皇帝也乐此不疲的仿制,受到人们的一再追捧。</h3><h3> 宣德三年,暹(音仙)罗国国王进贡给明朝数吨丰磨铜即黄铜,从宣德开始就开始了黄铜的使用。他认为祭祀的用具粗糙不太好,所以下令所有的祭具用丰磨铜从新铸造,第一批制造了3365个,后来宣德皇帝看后爱不释手,就下令追加制作了第二批铜炉,共计18000个。自此名扬五百年的宣德炉,不管后来哪朝哪代铸的铜炉都号称宣德炉。</h3><h3> 宣德炉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h3><h3> 传世的宣德炉极少,且价格为天文数字,非常昂贵。因此,各朝历代都纷纷仿制,如今很多仿品充斥市场,无论到哪个旧货市场或古玩店,均可见到&quot;大明宣德年制&quot;款的宣德炉,然而如果想从这里找到真宣德炉简直是大海捞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十四乐章 永陵 朱厚熜 人如其名</b></h3><h3>走错路,绕道山上,又返回马路,因此17:23到达永陵。这时天已黑,我这近视眼啊,好吧,两眼一码黑跟着走,于是合影走人。</h3> <h3>还好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让我得见一眼真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规模仅此长陵的永陵</font></h3><h3> 永陵大约经过7-11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告成。建成后的永陵与前七陵相较,确有两大独特之处。<br></h3><h3> 首先,是规模宏大。在古代,陵园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陵园殿庑、明楼及宝城规则。按照《大明会典》的记载,永陵宝城直径为81丈,裬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而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门面阔五间则与长陵相等,其后仅定陵与之同制。</h3><h3> 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古人设计了外罗城,以便将皇妃们埋葬于外罗城之内,其布葬的位置则拟在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亦即明楼前左右宫墙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后来,世宗的皇妃们的墓窒虽然没有按原议定的方案,修在外罗城内,但外罗城则按原定计划修建了。</h3> <h3>  永陵,朱厚熜(聪),庙号:世宗,年号:嘉靖 &nbsp;</h3><h3>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h3><h3> 正德十六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h3><h3> 朱厚熜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他为人聪明,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同时也特别敏感,但是也十分勤奋,批阅奏书票拟经常到后半夜。史书评价嘉靖帝为"中兴之主",说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做了很多大事,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巩固了明代的统治,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嘉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后期好道教,长期服用所谓的仙丹,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爱好礼仪大兴土木</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失败的天才道士皇帝嘉靖</font></h3><h3><br></h3><h3>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是明朝最聪明最自私的皇帝,二十年虽不上朝,却掌控朝局玩弄群臣,以修道来躲避朝臣纳谏,视太监为奴才,终被奸臣严嵩利用。内阁大臣失去太监制衡,君权旁落而死。传奇的是吃了四十年仙丹(重金属)居然能活到六十岁,在位长达四十五年。</span></h3> <h3>  当年明月评朱厚熜: </h3><h3> 嘉靖是个聪明人,十六岁就能控制朝政,操纵群臣,而他的下属大都能力超强,<font color="#167efb">文臣夏言、徐阶、胡宗宪</font>全都权谋老到,<font color="#167efb">武将戚继光、俞大猷、谭纶</font>个个凶狠强悍,可谓是人才济济。</h3><h3> 然而国家却变成了这样一幅样子,<font color="#167efb">正如海瑞所说,百姓穷困潦倒,家家干净</font>,官场腐败横行贪诈成性,国家入不敷出,年年闹赤字,大明帝国逐渐滑向崩溃的边缘。 </h3><h3> 出现如此之怪象,只是因为两个字——自私。</h3><h3> 嘉靖很自私,他认为做皇帝就是来享福的,没有义务,只有权利,而为了享受,就必须分裂群臣,让他们斗来斗去,自己的地位才能稳固。为了享受,就必须修道,这样才能活得更长。至于国计民生,鬼才去管。</h3><h3> 总之一句话,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h3><h3> 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朱厚熜——还是死了。</h3><h3> 不过如此</h3><h3> 所以对他的死,也只有一个字可形容:</h3><h3> 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十五乐章 德陵 朱由校 </b></h3><h3> 17:44到达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德陵。在黑暗中带上头灯,几近崩溃的我,骑上可乐转给的共享单车继续前行,应该是到达无字碑的时候,飞鸿弟弟感叹道"朱由校啊朱由校,为了寻访你啊…....整的我们都像是盗墓滴…..."是啊,一个木匠皇帝,值得我们如此吗?值得,暂不评价人物,单说此次行程,圆满了就好!<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德陵,朱由校,庙号:熹宗,年号:天启</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朱常洛长子,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朱由校在位期间,魏忠贤与客氏专权,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企图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魏忠贤阉党对东林党人的迫害不断激起民变。其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主要忧患来自辽东后金对明朝的威胁。朱由校即位后罢免有胆知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天启元年三月,为稳定辽东,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根据辽东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方布置策。而掌握辽东实际兵权的巡抚王化贞,却不顾当时敌强我弱、容易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力主分兵把守,全面进攻。在阉党策划下,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被杀,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h3><h3> 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药"身亡,终年23岁。</h3> <h3>德陵归途,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头,头灯打出的光勉强照了一张,我们的摄影师必须出镜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六乐章 尾声</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月光下,徒行7人组胜利完成此次任务,多方努力,踏上归程,微弱的头灯照亮前行之路,你绝想象不到乡间小路上急行军有说有笑的情景,有生以来第一次摸黑行路还这么开心😄</b></h3> <h3>看看我们的英雄六爷 ,能够让他感觉到疲惫了 !不容易啊[捂脸](六爷,这是草儿姐说的,不是我不是我)</h3> <h3>2017年11月19日,于我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日子,有生以来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虽然苦者累着,但是快乐着!</h3> <h3>从集合到行程结束,坐上回家的车,全程将近35公里,用时10小时,现在回忆起来都不知道如何走过来的,凭着热情?凭着爱好?凭着毅力?凭着伙伴们的鼓励和他们的精神?都有,总之顺利完成这次环徒活动!</h3> <h3>这一天,我们徒行10人组占领了微信运动榜前列!</h3> <h3>老大的内敛与羞涩😝😝</h3> <h3>想当年金戈铁马</h3> <h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h3> <h3>一览众山小!</h3> <h3>当代徐弘祖</h3> <h3>绵亘蜿蜒</h3> <h3>二哥</h3> <h3>👍👍</h3> <h3>好吧,女汉子也有温柔的一面😝😝</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盗图,逛吃群大佬合影!</b></h3><h3><b><br /></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谢谢小伙伴一路的陪伴,有你们真好!</b></span></h1> <h3>一天的奔波,加神道14处景点,我们坚持下来了,为我们自己👏👏,草儿姐这胜利的姿势,正代表着这次徒行活动的圆满结局!</h3> <h3>  这次下篇的游记更是一波三折,每位皇帝都要反复商讨、修改,当然我只是受到飞鸿弟弟启发,之后再修改。单就于谦这个人就讨论了两天,最后定型之后还不够满意,在研究中飞鸿弟弟发现朱祁镇这个人与往常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一样。我方认为当年明月洗白了朱祁镇,所以又是反复探讨修改,才成就了本文的朱祁镇。还是那句话,我们不搞文史,我们只是爱好者,看待问题会片面会不客观,但我们心之所往。欢迎就此发表您的见解,更欢迎批评指正! </h3><h3> 另,第一次写游记,实在无经验可谈,感觉冗长无趣,更在以后修正!衷心感谢您的欣赏!</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 全篇终</b></span></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 姜姜 于丁酉孟冬</b></span></h3> <h3>PS:</h3><h3>喜欢北京胡同文化及文史爱好者的好友欢迎加入《逛胡同 品小吃》北京群</h3><h3>群主微信号:六爷:wsy0386</h3><h3>群主美篇号: 5680178 </h3><h3>欢迎关注美篇:北京六爷091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