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做过一个奇怪的梦。</h3> <h3> 他梦见自己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四处飞舞,逍遥快活。但梦中蝴蝶压根儿忘掉自己原本是庄子,一阵风来,蝴蝶一惊,突然醒来,又变成一个忙忙碌碌的庄子。庄子莫名其妙,一会儿蝴蝶,一会儿庄子,心想:究竟是庄子做梦变成蝴蝶了,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子了?</h3> <h3> 这真是一个旷古奇梦!这做梦的奇人,梦蝶的庄子,很值得我们走进他,好好地去了解他。</h3> <h3>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大师。他眼界开阔,心胸宽广,知识广博。他站在"道"的高度,观察着整个宇宙、社会、人生。他那对社会清醒独特的认识,对人生透彻明白的感悟,令世人顿开茅塞。我们可以从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中,挖掘其思想的精华,从庄子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大智大慧中,得到人生的真谛。</h3> <h3><br /></h3><h3> 庄子的人生智慧首先表现在他的"逍遥而游"的思想。这也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色,庄子所主张的逍遥,不仅有安闲自适,形体无所拘束的涵义,而更多的则是精神的逍遥,即心灵的自由。庄子在《逍遥游》中,以其饱满的激情,浓墨重彩,反复描写大鹏,大鹏的形象体现了庄子力图摆脱精神桎梏,追求自由的理想。"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那"其远而无所至极"的高远境界,何等气魄,何等自由,何等逍遥。同时,庄子也认为任何"逍遥"都是"有待"的,即都是有所凭藉的。庄子从理论上论证了一切"逍遥"都是"有待"的观点,从野马、尘埃、斑鸠,到扶摇万里的大鹏和"御风而行"的列子皆是"有所待"的。庄子提到那无所对待,无所依赖,摆脱客观条件束缚的"无待"自由,只是他驰骋的一种幻想,而不是实体,是理想境界,而不是现实人生。他那所谓"成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是要人们以内在的精神力量超越外在的条件限制,自觉地产生与道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内在体现,摆脱世俗一切,达到与天地精神独往独来的境界,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表现了庄子对超现实人生自由的追求。</h3> <h3> 庄子的人生智慧其次表现在他的"全生保身"的理念。"全生保身"也是道家学说的中心问题。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黑暗与政治的险恶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何能知其辩"!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庄子不得不采取避世的生活,这就要求既要躲开荣誉,又要避免刑罚,恪守中道以求得全生保身。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识到无用即是大用。《山木》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这"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处世哲学就是庄子的聪明之处,庄子还从"道"的角度对此进行探究,他认为"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乎免乎累。"而应该"乘道德而浮游""与道为一",这才是全生保身的最佳途径。</h3> <h3> 庄子非常重视养生,重养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他的人生智慧。庄子认为养生可分为养精神和养形体两方面。淡泊物欲可以保养身体,绝对虚静则能修养精神;形神两不亏损,就能使生命之树常青。规劝世人一定要消解意志的错乱,打开心灵的束缚,去除德行的负累,贯通大道的障碍,只有这样才能使内心得到平整、安静和明澈,收到养神护身的效果。</h3> <h3> 庄子在他的《养生主》、《达生》等篇中对养生之发都有详尽的论述。他认为食色伤生,养生必当节欲。人的生存离不开饮食居处,但若一味沉湎于甘食美居,无度追求物质的欲望必然会伤害身体,也有损于精气。要想做到耳聪目明、口爽心静,就应该节制各种物质欲望。庄子还认为尊贵也会伤生,养生必当遗忘荣华富贵。因为富贵人虽然俸禄丰厚、但精神却不安宁,终日思虑重重,患得患失,不能达到恬淡、闲适、虚无忘物的境界,自然就费神伤生。庄子主张在不轻视养形的同时,应尤重养神,心神不宁容易生病,精神愉快宜于养生,人不要过度耗费精力,极度疲劳也会使身体亏损。他还强调养生必当"无乐",并提出"至乐无乐"的命题,也就是说要以一种超脱俗情而求得的内心恬和之乐,来代替世情感官的快乐。庄子以道家的思想看养生,主张抛弃小的智识而获得大的智识,去"小我"而成就"大我",舍弃"有为"而追求"无为",破除一切世间之物欲,游心于外。</h3> <h3> 庄子在《养生主》中借"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人们要能平安生活,不被夭折,不受世俗的物累,获得身体舒适,精神的安逸,享尽天年,就应学习庖丁解牛的方法,处理事情按事物固有的规律,要"依乎天理",对待复杂如牛筋骨盘结的社会矛盾,就应小心谨慎,像刀子游于骨节空隙处一样,眼睛盯准,行动缓慢,徐徐动刀,才能不为外物所伤,庄子认为此乃养生妙法。</h3><h3><br /></h3> <h3> 庄子还对死亡问题有相当深刻和达观的看法。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死亡对生命的威胁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上的恐惧与焦虑,是人的精神不得解脱与超脱的巨大☆。怎样对待死亡呢?庄子对此有过深邃的思考,从中尤可看出庄子的人生智慧。</h3><h3>庄子认为生与死是自然的运动,可以相互转化,并无好坏之分,理应一视同仁。庄子认为生死只是天地之气造化万物的不同形式。《知北游》中说:"生与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所以庄子规劝世人不要过分的喜生厌死,情感不受生死祸福问题的困扰,以寻求宁静超越。</h3> <h3> 庄子在《养生主》中讲了一个故事: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矢去吊丧,哭了几声就出去,弟子怪他对朋友没有感情。秦矢解释说:"一个人出生,是由于偶然的机会;他的死去,是随顺自然的规律,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受到哀乐情绪的侵扰,进入宁静的境界,得到精神的自由。"虽然弟子对秦矢的做法不以为然,但庄子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至乐》中还讲了一个"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丧。只见庄子正坐在地上,敲着瓦罐唱歌。惠子说:"您和她生活在一起,生儿育女,现在她年老身死,你不哭也够得上合情合理了,还敲着盆子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对,她刚死的时候,我何尝不感慨难过。可是探究一下,她开始并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质。混杂在恍恍惚惚之间,变化而产生了气,气变化成了形体、形体变成了生命,现在又变化到死亡。这些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时运行的变化一样,是自然而然进行的。人家安然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在这里嗷嗷地哭,自己觉得这样对生命的常理太不通达了,所以止住了哭泣不再悲哀。"这则故事,表现了庄子对生死的唯物主义思考,认为生死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死亡只是有生命的形体又回归到大自然中。</h3> <h3> 那么,庄子自己面对死亡能否做到超脱、坦荡、无所畏惧呢?《列御寇》中详尽地记述庄子临终时的心态。庄子快要死了,弟子想厚葬他。庄子说:"我把天地当成棺椁,把日月当作双璧,把星辰当作珠宝,万物都可以作我的陪葬,我的葬具难道还不齐备吗?还有比这更好的安葬吗?"弟子说:"我怕乌鸦老鹰吃了先生"。庄子笑道说:"在地上让乌鸦老鹰吃,在地下让蝼蛄蚂蚁吃,夺走乌鸦老鹰里的东西去喂蝼蛄蚂蚁,不是太偏心了吗?"庄子对待死亡是何等的幽默和坦荡。</h3> <h3> 庄子一方面极其珍惜人的生命,另一方面又对死亡采取极其豁达的态度。他这种对生死的彻悟,为他的人生哲学染上了乐观主义色彩,这种乐观主义色彩给人一种静谧、超脱的美感。</h3> <h3> 庄子是千古一绝,是人类的精灵。他的奇思妙想闪烁着哲理的光芒,他冷眼看世界,能把世间万象看穿。但毕竟岁月久远、历史局限,对待庄子的人生哲学,我们应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那关于人生的智慧,似一坛尘封多年的老酒,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品味。 </h3><h3> (作者:李斌 舒城师范学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