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留尘,我得说说你的诗(续一)

老马

<h3>陈年旧事,不便细说。放两个旧日古风吧,聊为一释。</h3><div><br></div><div>执珠誓</div><div>《随园诗话》“胭脂有泪”一篇,录一女子古风,结为:“要知世事皆前定,明珠一粒遥相赠。非求见物便思人,结缡来世于今定。”吟哦再三,黯然掩卷,作此篇。</div><div><br></div><div>檀珠寂寞垂十七,琢玉成粒紫似漆。</div><div>君言羁旅多磨涅,常佩身侧未敢失。</div><div>今朝与我拢于腕,佑我无灾离大难。</div><div>大难我亦何足惧,只怕君去音书断。</div><div>一帆渺渺桃叶津,逝水不肯渡寒鳞。</div><div>君在山海西复西,绿浪向东空卷尘。</div><div>四载之因今成果,今日之果哪世因。</div><div>因果轮回我亦转,却于今生错一人。</div><div>我闻可定来生事,执珠誓以余生易。</div><div>世世果然不相逢,人间便是长恨地。</div><div>我若修成碧桃花,惟愿灼灼向君家。</div><div>我若依旧双蛾媚,莫忘留尘是小字。</div><div><br></div><div>【知道袁枚的《随园诗话》,也去过南师占据的随园,但从来没有把两者勾兑到一起过。亲近木留尘还是有好处的,今天,我历史性地把它们串起来了。还随手翻了翻《随园诗话》,完成了我今生另一个第一次。《随园诗话》是清代诗坛的主流,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性灵”;同时收录了众多“闺秀之什”(闺秀多有灵性)。袁枚这本书好像是为木留尘量身打造的。</div><div><br></div><div>本来“说木留尘”上期已经结束,发现木留尘的诗挂得有点少,又去她的博客选几首。选来了一看,又想说两句话,于是就留了个尾巴,搞个续集。结果王荧不嫌事大,要求弄个《木诗马说》系列,“不要用劲哒”?游记尚且不易,而况木诗?好在我这个人不嫌烦也不怕累,喜欢各种挑战。怎么弄?上期我已说了:“该怎么弄怎么弄,弄到哪算哪。”也许,“这个小段就这么长”。</div><div><br></div><div>为了不当叛徒,诗句我就不解释了,一解释岂止是叛徒,简直味同嚼蜡。一辈子装聪明、好为人师,这次一定改正,不能退居乡野了还不长进。下面我尽量用事实说话,摒弃个人观点、意见,实在憋不住就对不起了。我会提示一些重点字句,相当于画着重号;翻译几个词语,分辨一下歧义;介绍一点背景,恐怕你检索不便。</div><div><br></div><div>引言中的《胭脂有泪》:明清人受当年一本道家书籍《了凡四训》影响,笃信因果。它不是西式逻辑中的因果律,而是佛家的三世因果,认为“世事皆前定”,而且不差分毫。木留尘的诗中反复提及这个概念,请注意它们的差别。“结缡”:就是结婚。还有上文“闺秀之什”的什是作品、著作的意思。</div><div><br></div><div>“君在山海西复西,绿浪向东空卷尘”:描写情侣、恋人因留洋而生离的太多,用旧体诗写的也有,这句最好,古风味儿十足。还有上一句,“桃叶津”表地点;“寒鳞”表时间。抱歉,又多嘴了。</div><div><br></div><div>最后四句似曾相识,虽有思想准备,还是瞬间被电到了。“灼灼向君家”、“依旧娥眉(木留尘错为娥媚)”,“莫忘小字(就是小名)”,这种流水叙述平淡无奇,饱含的情思却浓得化不开。你感受到这种语言按摩的手法和力度了吗?我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个,你呢?继续多嘴。</div><div><br></div><div>顺便说一句,江苏古籍版《随园诗话》的编者“前言”字句尚不能敷衍周全,怎么就做了主编?】</div> <h3>下面这张画木留尘写了两个字: 般若。</h3> <h3>休洗红</h3><h3><br></h3><div>引:1976年南斯拉夫行为艺术家Abramovi在阿姆斯特丹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侶Ulay,12年后两人感情走到尽头。2010年,Abramovi在MOMA静坐了716小時岿然不动,接受了1500个陌生人的与之对视。唯有一人的出现,让雕塑般的她颤抖流泪了起来,那就是Ulay。——假若他日相逢,我将何以贺你?以沉默,以眼泪。</div><div><br></div><div>按:生逢是幸,死忆是命。</div><div><br></div><div>休洗红,洗多颜色浅。春来着红衣,与子初相见。子本西凉客,行如弦上箭。牵衣江南陌,手赠桃花钿。见花如见我,此外无复念。</div><div><br></div><div>休洗红,洗多颜色淡。夏来着红裙,与子相逢暂。阖睫两千日,启眸容颜暗。泪溃俨妆颊,指环余生憾。子悲与我恨,夜夜摩珠绀。</div><div><br></div><div>休洗红,洗多色在水。朝夕向东流,如血如红鲤。血或心中沥,鲤或水中死。也曾得尺素,渐渐梦不起。天上与人间,万里又万里。</div><div><br></div><div>休洗红,洗多色成缟。人间有相逢,相逢人已老。人间无相逢,新坟覆新草。我犹生兹世,我言年华好。春来披旧衣,苔阶红不扫。</div><div><br></div><div>【Abramovi与陌生人对视的行为艺术作品当年借助互联网传播,真正引爆互联网的是Ulay的出现。Abramovi原先想表现什么?无动于衷?心如死灰?应该不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佛家的一种境界,到了那种境界就无需表演了。就像西方后现代哲学讲“无”与东方道家、佛家的“无”就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消极,后者积极。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一个词,无中生有。Ulay也许是这件作品的亮点,也许就是一个搅局者,不管怎么说,他都延续和发展了作品。前面我们谈语言和艺术哲学时说过,读者面对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Ulay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另外一个例子是卢浮宫里的《泉》——杜尚的(现成品)小便斗。一个中国现代艺术家路过,朝里撒了一泡尿(sui),虽然无视社会公德,被警察带走了,但他毕竟参与了艺术创作。</div><div><br></div><div>前面我们还说过,面对同一件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休洗红》就是木留尘对这件作品的解读,一种中国古典式的、韵味十足的解读。“发乎情”是诗源的命题,没有感情的积淀和喷薄就没有诗。诗中任何外界的浪涛,都可以看做作者心底的波澜。写诗有一种手法叫托物起兴:就是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看似写的是别人,其实句句离不开自己。《执珠誓》、与《休洗红》是一道发表的。所为“陈年旧事”,而且“不便细说”,木留尘认为这两个古风可以“聊为一释”。我只能帮你到这里了,诗里倾诉的对象是谁,我不参与猜测,你看着办。</div><div><br></div><div>木留尘在Abramovi的行为艺术作品中看到的是“生逢是幸,死忆是命”,她关心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这八个字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辨,最后还得统一到宗教思想上。我不打算这么抽象地讨论问题,本来想深入上述理论的底层,从生物演化史的角度展开一大段讨论。主要说生逢的偶然性,生怕又有人说我“嘚瑟”,只得不说。木留尘的语句、用典都是古人的,连思想方式都离不开那个时代。顺便问一句,古风《孔雀东南飞》你们看过吧?没看的赶快看,看过的复习一下,看出什么了?木留尘与它的风格一脉相承。】</div> <h3>下面这张画木留尘在旁边写了一句话——荷花和鱼头更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