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圣塔斯是红山嘴边防连的一个夏季执勤点,因为冬天大雪封山后,根本就到不了那里。所以只有每年七,八,九三个月,派兵来这里驻守。</h3><h3> 别以为这三个月就好,其实更糟。</h3><h3>在这个季节里,沉寂了将近十个月的蚊虫,苍蝇突然倾巢而出,它们要利用这有限的三个月时间,完成繁衍后代的传宗大业。这个时间的圣塔斯蚊虫多的就像雾霭,不小心猛地吸口气,就能往气管里输送一个班的“兵力”,几天后咳嗽吐痰还有残余的尸骸。</h3><h3> 我的一个朋友江卫中,也是老边防(1976年从汉略阳入伍),当年在阿勒泰军分区政治部任职期间,和首长下连队到过圣塔斯。</h3><h3> 据他描述,圣塔斯营房中央,有一个原树干的大圆桌,这个大圆桌下部分的根深深地扎入地底,上部分是战士们用来学习,工作,吃饭的大圆墩桌面。</h3><h3>就在这个大圆桌上,战士们招待他和首长吃了一顿难忘的大餐,有野葱,野蒜苗,野兔子,野蘑菇,还有军用罐头,和军绿色茶缸盛的满满的伊利老窖,摆了满登登地一大桌,丰富的让人直流口水。</h3><h3>按他的描述,我可以想像,当初修建圣塔斯夏季执勤点时,这里有一颗很大的古树。上半截用来修建营房,下半截刨刨平整,就当成了今天的圆桌。一举两得,物尽其用。</h3><h3><br></h3> <h3>短短的三个月,也是经历了各种艰苦的考验。</h3> <h3> 红山嘴边防连,因其特殊的地理和交通,出行主要是骑马了,所以每个官兵都有自己专属的军马,它就好似自己的伙伴,或者孩子,兄弟……时间一长,他(它)的性格,脾气都有相似之处。</h3><h3> 连里有一匹军马,大家给它取名“红马娃子”。它从1975年服役一直到1990年退役,陪伴了许多官兵。</h3><h3> “红马娃子”体格高大,毛色发亮,体力好,速度快,属于“帅哥”类型的,缺点是性格刚烈,胆子小,极易受惊吓,易失控。所以也很少有人乘骑它去执勤。(恃才傲物者的必然结果)</h3><h3>1981年春节,直升飞机开始送红山嘴的官兵换防,大家有始以来第一次坐飞机,都无比兴奋。</h3><h3>这一天飞机送兵,大家一部分去机场迎接,一部分在营区等待。</h3><h3>这时,红山嘴会晤站站长,后来的红山嘴第十三任连长王得志骑着“红马娃子”,第一个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官兵们一阵欢呼,这一下把“红马娃子”惊了,王得志被甩下了马,而且套蹬了。“套蹬”,就是人离开了马,而脚还在马蹬了上套着。(我在“戍边的哥们儿之三”中写过战士王长安“套镫”的故事)“套镫”是很危险的,甚至是会出人命的。</h3><h3> “红马娃子”拖着王得志飞奔,从连队的最东边跑到连队的最西边,官兵们四处堵截,但是就是无法靠近。</h3><h3> 所幸的是,“红马娃子”跑到连队的马厩时,马厩门前的木桩别住了王得志,“红马娃子”还在猛烈挣扎,王得志的鞋底和鞋帮被撕裂了,狂马飞奔而去,王得志得救了。</h3> <h3> 还是江卫中给我们讲的另一个故事:有一年的八月,他随首长到哨卡蹲点,在红山嘴与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同执勤,同娱乐一个多月。收获满满,感慨万千!</h3><h3> 他说:那是一个星期天,吃过早饭,边防连王指导员拉着我来到一班的宿舍,这个宿舍是红山嘴哨卡最大的一间宿舍。</h3><h3> 进去刚一坐下,几个战士就用盖机枪的帆布遮住了窗户。我正纳闷,王指导员起立宣布:哨卡周末电影早会现在开始!</h3><div> 随即一道光束打在了宿舍正中的墙上,回头一看,一架8.75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已“滋滋”地转动,雪白的墙面已映出了片名《大浪淘沙》。</div><div> 这是部好电影,讲述北伐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故事。著名演员于洋扮演了男主人公, 片子也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div><div> 随着剧中人物的道白,我马上发现了端倪,竟然是我后面的战士在同声配音,口型对的很好。我屏心静气一句不漏地看(听)完了这部片子。</div><div> 天啦!两个多小时啊,有台词的人物片子里有几十个,有男有女,有慷慨激昂的集会,也有情人间的呢喃细语,还有人物之间的日常对话,等等等等!战士们的对白虽然有些南腔北调,普通话也不那么标准,但是感情拿捏地非常到位,贴切!操纵放映机的文书更了不得,他要给女主人公配音,还要控制音量,娴熟程度令人叫绝。</div><div> 江卫中激动的抓紧王指导员的肩膀问:说!你们怎么做到的?</div><div> 王指导员笑答:有什么难啦!从去年十月封山到现在,我们每天熄灯前就要看这部电影,傻瓜都能背过了!</div><div> 江卫中听了,又感慨又难过,边防站士太伟大了,他们的生活太枯燥了,寂寞难耐的岁月,都能把他们训练成配音演员了!</div><div> 江卫中说,由此,我再一次更深地了解了边防战士的伟大,理解了战士们的辛苦,也更加理解了我们边防人肩上的分量。</div> <h3> 其实边防站士中确是有能人的。这张照片是一幅剧照。</h3><h3> 198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和新疆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淘金王》就在红山嘴的小金沟拍摄。红山嘴侦查队的战士作为群众演员参加了拍摄。要是没有照片上的说明,谁能看出来他们是战士装扮的?</h3><h3> 他们是具有艺术潜质和文艺系胞的年轻人,只是他们选择了边防军人的角色!</h3><h3> 在这个角色里,他们刻苦地操练军事技能,擒拿格斗是基本功。</h3> <h3>看守国门是他们对祖国平安的保证!</h3> <h3>训犬是他们每天的功课。</h3> <h3>就是有了他们,祖国才能安全,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但是,换了便装,又分明是年少的孩子。</h3><h3> 而就是他们,承担了这一切!</h3> <h3>边疆虽苦,但也有内地看不到的景色。别的不说,光是这满山遍野开得奢侈的雪莲花,就会让其它花朵暗然失色:本花开出百花杀!</h3> <h3>离别三十年,今日回延安!</h3><h3>离别三十年,今日回红山!(同样是萦绕梦魂的地方)</h3><h3>2016年夏天,原红山嘴边防连的一部分老战士回到了红山嘴边防站。</h3><h3>边防战士心中最神圣的就是是国门——界标。</h3><h3>尽管你说她不具备门的元素。是的,她没有门楣,门框,门楼,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石碑</h3><h3>但她是边防军人心中,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庄严国门。</h3><h3>是每个曾经的边防军人梦魂萦绕的家门。</h3> <h3> 今天他们已不再年轻,已不再是当年的连长,(尽管他们有的军阶已很高)今天他们依然是边防战士,依然是老大哥一样的老连长,他们来到了终生眷恋的这片土地,和这些界标。</h3><h3><br></h3> <h3>因为当年,他们的青春留在了这里!</h3><h3>中国汉代留下的一句誓言,激励了华夏人民几千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h3><h3>誓言永恒: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h3> <h3>在老连长的带领下,他们迈着依然坚定的步履,走进了红山嘴边防站。</h3> <h3>五十年前的老兵也回来了。</h3><h3>红山嘴永远忘不了你们!</h3> <h3>三十年以后的红山梁,依然巍峨。</h3> <h3>新老站士,几代人的接力,凝聚成今天强大的国防力量!</h3> <h3>张平老连长看忘当年的牧民。</h3> <h3>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祖国的天空!</h3> <h3>再一次感谢红山嘴边防站纪念册的编辑人员!</h3><h3>感谢张平,江卫中两位老边防提供的素材!</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