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天天连萌

<h3>  走进马王堆汉墓陈列厅,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出自于2100年前的西汉时期的展品,流连于这些精美绝伦的文物中,不免惊叹古人的智慧和文化,迫不及待想要去探寻2100年前我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h3> <h3>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五里牌,它究竟是哪位达官贵人的墓地?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说法。1952年,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率领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工作队来长沙进行考古发掘时,曾对马王堆做过实地勘察。夏鼐先生凭着渊博的考古知识断定马王堆是一个汉墓群。 1956年马王堆汉墓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 20世纪70年代初,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时期。1971年的7月30日,驻扎在离马王堆不远的一家部队医院选择了地势高的两座土冢开挖防空洞。医务人员在打孔探测作业时,突然从孔里冒出一股呛人的气体,有人用水灌孔,结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溅出来,用火去点,竟然冒出了神秘的蓝色火焰,面对不可思议的奇怪现象,部队医院将此情况报告了湖南省博物馆,由此拉开了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帷幕。揭开墓葬的神秘面纱。</h3> <h3>  1972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开始了东边土冢的挖掘,挖开封土露出斜坡墓道和四级台阶的长方形墓穴,通过进一步深挖时发现一层白膏泥,白膏泥里惊现碧绿的树叶,那是2100年前的叶子!取出白膏泥后,又发掘出了大量的木炭,清除木炭便见泛黄的竹席,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掀开深埋于地下的26张竹席,一座巨大的椁室就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整个椁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构筑而成,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四块隔板以"井"字形把椁室分为四个部分,周围是陪藏品,中间是内外四层的套馆,最外层是素棺,第二层是黑地彩绘棺,第三层是朱地彩绘棺,最里层是锦饰内棺。考古人员打开锦饰内馆后惊奇地发现,虽历经2000多年,然而棺内这具女尸保存完好。考古专家把这座墓穴定为1号墓。</h3> <h3>  一号墓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从封土算有20.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注意哦,四级台阶和通道以及墓葬的形状是2100年前古人们挖成的)。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0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女尸。<br /> 根据墓冢中的一枚印章上刻写的"妾辛追",得知墓主人名叫"辛追"。</h3> <h3>  1973年12月18日1974年1月13号,发掘了二号墓。由于该墓历史上曾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二百余件文物。但该墓葬中出土的"利苍"、"长沙丞相"、"軑侯之印"三颗印章,使墓主人身份,及其与一、三号墓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最终认定。</h3> <h3>  三号墓是1973年11月19日12月13日发掘的,历时二十五天。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600多件文物。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三十岁左右的男性。</h3> <h3>  在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利苍"三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为第一代轪侯利苍。马王堆是西汉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第一代軑侯利苍、其夫人辛追和他们的一个儿子长眠于此。由于利苍在长沙国的独特地位,所以家族成员生前甘食美服,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也得到了厚葬。</h3> <h3>  在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中,出土的随葬器物极为丰富,置在棺房周围的边箱中,主要是衣服、食品、药材、梳妆品与日常用品、棋类娱乐器具,供装食物与物品的竹筒、漆器和陶器类盛器及漆木器具、竹木器具与乐器、兵器、木俑和明器(制成模型或偶像随葬的冥器),以及"遣策" 竹简。此外,在3号墓中还发现《周易》、《老子》和天文、医学、兵书、相马经等简书和帛书,共28种书籍,计12万余字,以及《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两幅彩色地图。出土文物数量之多,时代特色之鲜明,特别是保存基本完好、制作精美的丝织品、光彩夺目的漆木器、具学术价值的帛书和帛画,令考古专家惊叹不已。</h3> <h3>  利苍及其夫人和儿子,生前穿着绫罗绸缎,享受美味佳肴,茶余饭后歌舞不休。只要看看从一、三号墓出土的大量饮食器具、食物标本以及音乐文物等,您就可以想象到軑侯家钟鸣鼎食歌舞升平的奢华生活。在汉代人们的主食与今天基本相似。一号墓出土的稻谷、小麦、大麦、黍、粟、大豆、赤豆和麻的实物多达十一袋,真可谓"五谷俱全"。其中出土的水稻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已包括了籼、梗、粘、糯四种。您看!这一颗颗谷粒不仅外形完整,而且颜色鲜黄。</h3> <h3>  軑侯(利苍)家食用肉食的范围也相当广泛。这一点可以从一、三号墓随葬的大量肉食得到证实。他们不仅食用家禽、家畜,并且大量从自然界猎取野生动物。据遣策(随葬物品的清单)记载,其中不仅有常见的猪、羊、牛、狗、鸡、鲤鱼、鲫鱼等,而且还有不少珍稀动物如梅花鹿、鹤锦鸡、小鴞、斑鸠、天鹅、鱖鱼等。可以说,天上飞的、水中游的、陆地跑的,各种动物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其食物范围之广,着实令人咋舌。</h3> <h3>女仕俑及彩绘木俑:<br />一、三号墓出土了300多件木俑,他们是軑侯家各种奴仆的替身。他们的大小、造型和服饰均有区别,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各自的等级身份。女侍俑身材修长,衣着华丽,绣花长袍上还用纹锦镶边,应是每日与主人形影不离、随时听遣的贴身丫鬟。与它们相比,彩绘立俑形体最为矮小,出土的数量也最多,造型千篇一律,表情都是愁眉苦脸的。他们是軑侯家中地位最为低下、从事各种杂务劳动的奴婢。因此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与牛、马、羊等同并列。再加上前面我们所看到的歌俑、舞俑和奏乐俑等,可以说各类奴仆形形色色、应有尽有。</h3> <h3>  軑侯家爵高禄厚、富甲一方,生前肯定拥有大量珍奇宝物,但墓中随葬的金钱、珍珠、玉璧等几乎全部用泥、木代替,例如:泥金饼是黄金货币金饼的仿制品,用黏土倒模制成,并涂上黄色象征黄金。这是为什么呢?翻阅史料后我们得知,西汉初期帝王提倡节俭,汉文帝二年曾下诏令"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軑侯家一方面要遵守汉文帝的禁令,另一方面又要显示财富,只好以冥器代替。</h3> <h3>七弦琴<br />一、三号墓出土有琴、瑟、筑、笛、竽、竽律、编钟、编磬8种乐器,以及歌俑、舞俑、奏乐俑等大量音乐文物。这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为研究西汉音乐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而軑侯家轻歌曼舞的享乐生活也由此可见一斑。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七弦琴出自三号墓。出土时琴弦已经不存在了,但我们可以在琴右边的末端看见因长期弹奏手指摩擦留下的痕迹。想必在月明风清之夜,墓主人时常焚香更衣,抚弦弹奏,寄情抒怀吧。</h3> <h3>  您肯定听说过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就是竽</h3> <h3>瑟<br />瑟也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常与琴合奏。所以古人用"琴瑟和鸣"来形容夫妇间十分融洽亲密。一号墓出土的二十五弦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完整的弦乐器。瑟弦由四股素蚕丝搓成。经过二千一百多年,它们至今一根都没有断。</h3> <h3>人们排队体验一把"琴瑟和鸣"的感觉。</h3> <h3>博具<br />除了歌舞作乐之外,博戏、郊游、划船等也是軑侯家平常喜欢的娱乐活动。三号墓中出土了一套当时的娱乐用具博具。它主要有一个博局、十二个大棋子(六黑六白)、二十颗小棋子、四十二根筹、一个骰子组成,装在特制的漆盒里。它是为玩六博而特意制作的。那么,六博的玩法是怎样呢?请看汉画像石中的博戏场面。二人面向棋盘对坐,分别执黑、白两棋,并将棋子置于博具上的十二个L形和T形的曲道上,然后轮流投掷一个十八面球体的骰子。骰子一面刻着"骄"字指一种有利的棋步,相对的一面刻着"妻畏"字,即"骄"的反义词,其余各面分别刻数字一至十六。通过投掷骰子所获得的数字行棋,以获得的筹码多少来决定胜负。博戏在汉代曾经风行一时,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博戏迷。但是晋代以后逐渐衰落,唐代之后便演变成为现在大家都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象棋。</h3> <h3>漆器<br />在马王堆三座汉墓中出土漆器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器形之多样,工艺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西汉,漆器被统治阶级视作很时髦的东西,价钱很贵。一个有花纹的漆杯要卖十件铜杯的价格,而马王堆三座墓中共出土漆器七百多件,该是要耗费多么大的一笔财富!这些漆器在出土时大多保持了完整的外形,而且光亮如新,如果不说明这是出土文物,您可能会认为是最新的仿制品!这批漆器充分说明汉代的漆器工艺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h3> <h3>  这个云纹漆鼎在刚出土打开盖子时,发现里面盛有二千一百多年以前的汤,而且在汤的表面还漂浮着一层完整的藕片。由于藕片遇到空气,而且在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震荡,藕片全部溶解于水中了。地震工作者认为,这一现象说明:二千一百多年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有破坏性的地震。</h3> <h3>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丝绸发源地,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我国就以盛产精美的丝织品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丝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数以百计的丝绸,为人们解开了世界历史上"丝国"之谜,再现了二千年高度繁荣的"丝国"风貌。马王堆汉墓的丝绸和用丝绸制成的服饰绚丽多彩,令人眼花缭乱,它保存之好、种类之全、品种之多,犹如一座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丝绸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h3> <h3>《导引图》</h3><h3>是现存最早的一卷道家保健运动的工笔彩色帛画,共有44幅小型全身导引图,从上到下分四层排列,上下四层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每层各绘11幅图。每图式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其术式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图旁注有术式名,部分文字可辨。</h3> <h3>素纱褝(念dan,同"单")衣&nbsp;<br />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褝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这件衣服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49克,折叠后还不到一两,不盈一握。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缘边,重量就只有半两多一点点,可以说是"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这么轻薄的衣物,汉代的妇女又是怎样穿着的呢?是内穿还是外穿呢?多数学者认为当时人们应该是罩在色泽艳丽的绵袍上穿,使绣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h3> <h1>黄杨篦子 <br />它好象刚做不久似的,刨削光整,分齿均匀,非常精致。宽度仅仅5厘米,却有74齿,比现在一般的篦子还要精细。它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做的呢?至今仍是未解之谜。</h1> <h3>  帛书《五星占》的出土向我们揭示了汉初以前的天象观测,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专著。全书共约八千字,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金、木、水、火、土五大星体的运行规律进行记录,并运用天文星象来占卜吉凶。第二部分,则是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七十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运行位置和会合周期,都与现在的测值极相近。其中以关于金星的记载最为准确,所测的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现在所测的583.92日只多0.4日。更为不易的是,现在的观测数据是借助了大量的精密仪器设备才得到的,而我们的祖先早在二千年多前仅凭肉眼的观测就已取得这样高的成就,着实令人惊叹。 <br />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以250幅绘有云、蜃气、恒星、慧星等各种天象的图象组成,同《五星占》一样,也是一种利用天象来占验灾异变故、战争胜败的图书。此书中最精彩的是29幅慧星图,每颗慧星都标有名称。</h3> <h3>  帛书《五十二病方》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详细记载了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103种疾病的治疗医方,书中有医方283个,药名254种。它的出土,让许多中医学家如获至宝。<br /> 帛书《五十二病方·牝痔》中有一套完整的割除痔疮的外科手术的记载。痔疮,即在肛门内外长了小瘤子,它分为牡痔、牝痔、脉痔、肠痔及血痔五种。《五十二病方》中记录的是针对牝痔即内痔的治疗。大意为:人的直肠若长了痔疮、瘤子之类,就杀一只狗,取出它的膀胱,套在竹筒上,从人的肛门插入直肠内,用嘴把狗膀胱吹胀,这样就将直肠下端的痔疮引出来了,然后用刀慢慢地割去它,并在伤口上敷上可消炎止痛的中药黄芩。但有时直肠难以缩回原位,就在直肠上涂上起润滑作用的软膏,再把人倒悬起来,将寒水泼溅在他的心腹上,使腹腔因受刺激而收缩,马上,直肠就自动缩回到腹腔中了。</h3> <h3>  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以一号墓"T"型帛画最为绚丽夺目,它的内涵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和浪漫奇妙的思想境界,相信每一位伫立在它面前的观众都会为之屏息倾倒。帛画反盖在一号墓内棺棺盖上,遣策中记载其名为"非衣",是因为它的外形象一件长袖欲舞的衣服,"似衣而非衣"而得名。我们则称之为"T"型帛画。这种帛画,据考证是旌旗画幡一类的物品,出葬时,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这幅绘在褐色丝绢上的帛画,底色呈棕色,画面色彩异彩纷呈。全长205厘米,出土时在顶部横裹一根竹竿,在帛画的每个垂角下都系着丝带或麻质带子。整幅画面的内容,被画家艺术地分为天上、人间、地狱三个部分。<br /> 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所绘以神、龙、日、月为主。正上方的神,人首蛇身、披发而坐,其蛇尾缠绕在他身下。神话中女祸、伏羲、烛龙都是这种形象,但传说中由烛龙镇守天门,这与天国部分正下方的两扇开启的大门相对应,所以他极可能是烛龙神。传说烛龙威力巨大,眼睛睁开是白天,闭上是黑夜,而且还能决定天气的阴晴,风雨的起伏,简直是天国至高无上的主宰。烛龙的左右身侧画着五只仰天长啸的仙鹤,这是代表长寿的瑞鸟,它们使天国呈现一片祥瑞的气氛。烛龙的右边有九个红色的太阳,古有十日轮流值班的传说,画中<br />却只有九日盘旋其中,另外一个太阳可能正在值班尚未归来。那只又大又圆的太阳正在焦急地等待接班,它里面蹲伏着一只黑色的类似于乌鸦的鸟,古人称之为"金乌",是古人眼中太阳的精灵,但事实上,这可能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因为无法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因而作出了奇异的想象。这些太阳半隐半藏在弯曲绵长的蓝色扶桑树中,而这种传说中的神树是太阳的栖息地,它生长在东海,有几千丈高。平日里太阳舒服地在其中休息,躲避风雨的侵袭。烛龙的左边则是月宫的描绘,银白色的月牙,弯弯如钩,正是月初的月象。其上有一只体形硕大的蟾蜍蹲伏着,口中还含着一颗可除百病的仙草灵芝。再上面是一只昂首腾跃的玉兔,它轻盈瘦长的身躯与蟾蜍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月亮之下,是一个美丽的女子轻舒广袖翩然而舞,有人说她是月神正托举月亮缓缓升起,也有人说是不甘寂寞的嫦娥偷取了王母的不老丹药不知不觉地向月宫飞去,而这一切,不正是清寒宁静的月宫之景吗?烛龙之下,有两只展翅相对的飞鸟,长颈短尾,这应是楚歌中"鸿鹄高飞举千里"的鸿雁。其下,有两只兽首人身的怪物骑在神马飞黄上,手中牵绳,向左右飞奔,绳上扯着一个呈梯形的乐器铎,"振铎作响"是欢迎升天之人的最高仪式。铎之下是两个呈倒"T"形的天门,门上两旁是神豹两只和紧守通天大道的两位守门神司阍,现在此二神躬手相立,恭敬作揖,他们和天国中所有的神、龙、瑞兽一起,正满怀欣喜地恭迎升天的老夫人。<br /> 人间部分以华盖作屋顶,上有朱雀鸟作为装饰。华盖下是神禽飞廉,这只貌似猫头鹰的怪鸟专司引魂升天。飞廉之下则是老夫人生前的一幅出行图,这位体态丰腴的老太太,锦衣华服、环佩叮铛,形象高贵,正手持拐杖踽踽前行。可以看见的是,她的腰略前弯,给老夫人尸检后得知,她的腰椎间盘已突出变形,这正是此病的写照。老夫人身后有三个贴身的奴婢,身前则是管家跪送丰美的食物。但也有人说是炼丹的方士正献上长生不老丹,这是秦汉时流行的用汞等物质炼成的长生之药,尸检得知,老夫人生前确实患有长期的慢性铅汞中毒,这就是所谓不老药的反作用。下面的图画可能是老夫人去世后悼念的场景,这些身着长袍的男人可能是其儿孙,他们面色青蓝,神色肃穆,尽显哀伤之态,他们头上的乐器"磬"也正在奏出悲乐以示哀悼。<br /> 地狱部分有一个赤身裸体的地神鲧,正平托着白色的苍茫大地,他的脚下踩踏着两条巨大交叉的鳌<br />鱼,传说中只有鲧才能稳住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地府中更有面目狰狞的怪狗和双目圆睁的猫头鹰,它们虽不吉利,却能镇压地府中的妖魔不去侵扰老太太安静的亡灵。<br /> 这是一幅把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统一的杰作,它无处不体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同时,这位出手不凡的画家,具有超神入画的画功,帛画的内容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天上、人间、地狱三部分的承接转合浑然天成,动与静的图案结合自然。而且,还综合运用了后代所说的勾勒法、没骨法等表现技法,既有精细的线条,又有浑圆的涂画,挥洒自然,不拘一格,真是严谨洒脱,奇变浪漫。因而,"T"型帛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h3> <h3>  以1:1的比例复原的辛追墓坑,约20米深,从三楼一直深入到一楼。3D技术动态声光的震撼效果,再现了古人们对于天国的想象及对生命永恒的愿望。</h3> <h3>  椁(念guo,三声)是放置棺木及随葬品的葬具。马王堆汉墓的椁结构十分复杂,它由枕木、椁室、盖板三部分组成。庞大的椁室放置于三根巨大的方形枕木上,椁室由内、外壁构成四个边箱和正中的棺室,椁室中放置多重相套的木棺。这种木椁的构造,沿袭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形式,因其椁中空如井,古代文献上称之为"井椁"。<br /> 现在看到的这具最大的木椁,是一号汉墓的椁。它全由粗大的杉木制成。全椁所用木板七十块均为整块木料,最大的一块椁板长4.88米,宽1.52米,厚0.26米,重达1.5吨。从它的年轮看,仅是利用了树的心材部分,树龄有千年以上,原木直径应在两米以上。仔细观察这些椁板,却看不见一处锯痕,一个刨印,那它又是怎样加工的呢?从椁板上留下清晰可见的斧锛砍伐的痕迹可以得知,它是先将大树按所需长度砍断,再用楔形工具将圆木分成两半,然后再用斧锛加工修理平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副庞大的外椁,在结构上没用一根金属钉子,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木作工艺,以扣接、套榫相结合。工具如此简单,但彼此间却严丝合缝,方正平直,真是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它是目前我国已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汉代井椁实物,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大椁"。</h3> <h3>  辛追夫人历经2100多年而不腐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深埋、密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低恒温、缺氧和无菌的环境而形成的。当然,棺内80多公升具有抑酶和轻度抑菌作用的棺液,以及体内汞的积蓄对延缓尸体的早期腐败同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h3> <h3>  亲爱的朋友们,这里介绍的只是众多马王堆汉墓陈列中一部分展品,如果您有机会亲临现场,一定跟随志愿者们,聆听他们的讲解,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h3> <h3>  亲爱的志愿者们,你们是最棒的。向你们致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