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拥有同一片蓝天 -----志丹县教育局“送教上门”工作纪实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

<h3>  曾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乡村教师把一个个失学的孩子劝回学校,而现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却出现在志丹,为了让所有孩子拥有同一片蓝天,一群教育人把课堂开进了一个个中重度残疾孩子的家里。</h3><h3>  为保障残疾孩子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志丹县教育局今年开展了"送教上门"活动,截止11月底,共计有17所学校参与,送教教师80余名,对学校辖区内的66名重度残疾儿童进行了"送教上门"服务。为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送教上门的时间,全部定在双休日。</h3> <h3>  沙道子小学的孟玉琴、樊文婷老师负责2个女孩和2个男孩的送教任务,4个孩子最大的11岁,最小的7岁,要么脑瘫,要么智障,要么发育迟缓。</h3><h3><br /></h3><h3>  4个学生每次看到老师,都异常兴奋,但开始上课后,他们却无法自控。在学生薛浩博家,正当老师专注地教他读生字卡时,浩博竟一巴掌扇到老师脸上!只见孟老师像没事似的继续读卡,顺口温和地告诉浩博:"打人是不对的。"</h3><h3> 沙道子小学校长张志义告诉我们,安排女老师送教,主要是觉得女老师更有耐心,更有亲和力,容易接近孩子。可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孩子除了智力和肢体的残疾之外,往往情绪容易失控,冷不防就对老师动手。 </h3><h3> "刚开始的时候,女老师也和我讲困难,说一个人去害怕的不行……"</h3><h3> "我跟着去了好几次。"慢慢地,孩子和老师混熟了,对老师特别依赖和信任,基本不会再出现动手的情况了。</h3><h3> 孟老师向我们解释:"孩子怕生,今天主要是来的人比较多,又都很陌生……"  </h3> <h3>  市镇小学刘晶晶老师帮扶的是04年出生男孩常育铭,肢体和智力双重障碍,刘老师的课才上了几分钟,孩子却尿了裤子。刘老师连忙放下课本,帮他换裤子。掀起被子,一股怪味扑鼻而来。可以想象,因为忙碌和麻木,孩子的父母平时对孩子都疏于照顾,站的远远的,看着刘老师把孩子揽在怀里安抚情绪。</h3><h3><br /></h3><h3>  "类似挨打、尿裤子这样的尴尬事,是老师们送教时要面对的常态。"市镇小学校工会主席胡天平说,老师们明白,他们送教的每一名学生,都是一本苦难的书。因为深谙学生的苦,所以他们从不畏难。</h3> <h3>  由于学校没有车辆,送教的交通工具都是老师们自行解决。稍近的送教点,老师们就背上黑板,带着鸡蛋牛奶蛋糕,骑自行车去。较远的送教点,学校一般会安排有私家车的老师去送教入户。</h3> <h3>  "我是数着日子盼着你们来啊!"当保安小学四位老师扛着牛奶,带着书包和益智玩具风尘仆仆赶到东武沟村的高建祥家时,在门外等候的建祥母亲喜不自禁。</h3><h3><br /></h3><h3>  保安小学的送教对象高建祥,是一位10岁的男孩,他因为视力不好,一直辍学在家并且拒绝与人交流,家人为此心急如焚。自从刘鹏老师送教上门后,孩子在才从自己的世界里走了出来。</h3><h3><br /></h3><h3>  介于建祥智力问题不大,有识字基础,老师每次来之前都做足了功课,制定了符合他能力的教学计划,希望尽可能的多教给孩子一些知识。但,困难依旧无法回避,建祥的视力不好,常常因为无法看清画板而伤心哭泣,一起送教的四位老师默契的站成一排,为他挡住强烈的阳光……孩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h3> <h3>  家住永宁镇土门村李佳佳的奶奶李女娃告诉记者,佳佳因智障无法上学,她就算要饭,也要照顾她,怕就怕自己以后走了……</h3><h3> 七年以来,她寸步不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世间最真挚的舔犊情深。她从没做过孩子的上学梦,不料,老师们仿佛从天而降,把课堂开进了她家里。得知永宁山子宜学校的老师们每周都会来家里为佳佳来上课,全村人都高兴不已。因为,一个有残障孩子的家庭是多么需要温暖啊!</h3> <h3>  "送教送的是党的温暖,送的是教育的形象。"</h3> <h3>  面对一个个苦难的孩子和家长,教育工作者们感到责无旁贷。他们一改平日里的&quot;高冷&quot;,对残疾孩子嘘寒问暖,和孩子交朋友做游戏,手把手教他们学知识、学自理,变得那么接地气,可亲又可敬。</h3> <h3>  志丹教育扶贫办公室目前安排的送教入户对象是在册的66名中重度残疾少年儿童,但"送教上门"辐射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11月份,教育系统开展了"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深入到有辍学倾向的学生家庭,与辍学学生家长探讨教育的意义,扭转他们错误的思想观念。很多面临放弃学业的轻度残疾儿童家长,重新承担起了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党和政府都不放弃我们的孩子,作为父母,又怎么能甘心放弃他们呢?"</h3> <h3>  "送教工作必须坚持搞下去。"负责送教上门工作的教育扶贫办公室主任说:我们的工作得到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残障孩子确实有需求,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看着他们失去求知的权利。二是我们有一批不离不弃的爱心老师,他们代表了志丹教育的形象。</h3> <h3>  为了让所有孩子拥有同一片蓝天,我们一直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