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峰生平

竺容

<h3>陈海峰同志生平</h3><div>1920年8月3日(农历6月19日),陈海峰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篁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8年10月参加新四军,194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毕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在战伤救治、医学教育和卫生科技管理工作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历任新四军团卫生队长、师保健科长、苏浙军区一分区卫生部长,华中军区第一后方医院院长、苏北国际和平医院住院总医师,华东军区第一总医院总院长,华东军区卫生部医政处处长,九纵卫生部长、华东军区第一重伤医院院长,福建省军事管制委员会卫生处副处长、福州市政府委员兼卫生局长和红十字会福州市分会会长,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助理,卫生部卫生干部进修学院院长助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援外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队长,卫生部科委秘书长兼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军管会核心组成员兼业务组副组长,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科教司司长,卫生部科技局局长,青蒿素研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秘书长及卫生部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1982年离职休养、行政10级(副部级医疗待遇)。</div><div>2013年6月17日,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93岁。</div><div>少年时期&nbsp; 由于家境贫寒,陈海峰11岁时被家人送到上海荣华印书馆做学徒,15岁成为排字工人。“七七事变”前,他在胞兄陈剑雄(中共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开始参加革命活动,积极为中共地下党组织传递情报,并将自己的工资提供给陈剑雄作为地下党的活动经费,还曾协助地下党组织荣华印书馆工人举行了一次罢工,取得了胜利。</div><div>抗日战争时期&nbsp; 八.一三事变后,其胞兄陈剑雄(中共党员)根据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意图,回家乡建立抗日武装。陈海峰毫不犹豫地辞掉了印书馆的工作,随兄回乡组建了“澄西抗日人民救亡会”,并在陈剑雄的带领下集体参加了我党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任政治部宣传干事、情报总站副站长。1938年10月,“江抗”三路司令部派他前往皖南新四军军部(皖南抗大)学习。</div> <h3>&nbsp;后排左1为陈海峰</h3><div>他到陈毅带二团在茅山创建根据地。去军部前,在江抗陈毅同志曾接见了他,鼓励他克服困难学到本事,以便更好地为部队服务,还赠送给他一个笔记本,在本子上题写了“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警句。他先被编入军部教导总队集训。不久,被选送到军部第二期公共卫生训练班(皖南医学院)培训。因有“江抗”的任职经历,学习期间,他受到特殊对待,一直与大队领导一起就餐。他学习非常努力,得到所有授课教官的好评。毕业后,他开始从事军队医务工作,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div> <h3>1939年8月8日新四军军部第二期公共卫生训练班学员与史沫特莱及军医处领导沈其震、王聿先、宫乃泉、崔义田、唐克等合影(二排右五为陈海峰)</h3><div>&nbsp;</div><div>1939年10月,他奉命担任新四军三支队五团二营卫生指导员。1940年5月升任五团卫生队长(被授予少校军衔)。同年10月,调军部医院任外科病室室长、军医处卫生巡视员。12月,皖南事变前,他根据军部统一部署,参加了第三批东进北渡的队伍,任军部医院大队第二中队队长,率领数十名医务人员,化妆成小商贩,穿过敌伪几道封锁线,顺利到达长江以北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驻地。他奉命担任了新四军一师二旅五团卫生队长。1941年他因工作出色被新四军一师评为模范卫生队长。1942年后,历任新四军苏中卫生学校教务主任、一师卫生部保健科长,抗大九分校第六队队长,练兵司令部医务主任,苏浙军区卫生部医政科长兼野战医院院长,苏浙军区一分区卫生部长,参加了车桥战役,宿北、泰州、天目山和孝丰战役以及延陵、珥陵和繁昌等30多次对敌作战的战伤救治工作。</div><div>解放战争时期&nbsp; 1945年10月,他根据华中军区卫生部长齐仲桓的指示,在苏浙军区一分区卫生部机关及所属野战医院的基础上扩编组建了华中军区第一后方医院,历任院长、苏北国际和平医院住院总医师、华东军区第一总医院总院长,华东军区卫生部医政处长。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莱芜、孟良崮、昌潍等战役的战伤救治工作。</div> <h3>上图:1946年5月陈海峰和俞曼影的结婚申请批复&nbsp; 下图:结婚纪念照 </h3><div>&nbsp; &nbsp;&nbsp;&nbsp;&nbsp;1947年年中,华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崔义田和宫乃泉副部长召见他,要他立即去九纵接替卫生部长耿希晨的职务,并告诉他说任职命令已送九纵。他到九纵报到并与耿希晨部长交接工作后,即参加了九纵的“三大战役”(南麻、临朐、胶河)总结,但战役总结活动还没有结束,华东军区卫生部又急令他立即返回部里,着手组建华东军区第一重伤医院,为淮海战役做准备。淮海战役打响后,他率领华东军区第一重伤医院的一千多名医护人员,先后救治了七千七百多名重伤员。其间,他多次在敌机轰炸扫射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坚持在手术台做手术,20多天没有离开过手术室,经他手术救治的伤员就有上千名,为全院人员做出了表率。战役总结期间,医院各科室纷纷为他请功,因当时医院政治部门负责人的阻挠,未能落实,对此,他无怨无悔。1949年4月他率领全院人员参加了渡江战役,并随叶飞指挥的十兵团一路南下打到福建。根据上级意图,他组织领导了解放台湾的卫勤准备。</div><div>新中国成立后&nbsp; 他历任福建省军事管制委员会卫生处副处长、福州市政府委员兼卫生局长、红十字会福州市分会会长、福建医学院兼职教授等职务。</div> <h3>上图: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任命&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下图: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长李德全</h3><div>&nbsp;&nbsp; 通知书&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签署的聘任书</div><div>1951年底,组织上调他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组建公共卫生学院,后任院长助理兼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党委委员、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常委、统战部长。1956年,卫生部人事司通知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要调他到卫生部直属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任副院长,并要他即刻前往该院就职,但当他到京后,却被告知职务更改为院长助理。对此,他毫无怨言,立即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在此期间,他主办了我国第一届保健组织学高级师资班,主编了我国第一本《保健组织学》教材,培训了我国第一代保健组织学教师,为我国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div><div>1963年初,阿尔及利亚政府向我国提出医疗援助的请求。中央经慎重研究,决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赴阿工作。他奉命与谈泰阶同志率领一支精干的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赛义达省工作。他先任医疗队副队长,队长谈泰阶同志在阿工作一年多因公归国后,他接任队长之职。由于医疗队在阿尔及利亚工作极为出色,赢得了当地官员和群众的一致赞誉,被称为“最可信任的人”,为增进中阿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div> <h3>陈海峰在阿尔及利亚赛义达省牧区巡诊,并与治愈的牧民合影</h3><div>&nbsp;</div><div>1963年12月底,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尔及利亚期间,从阿方官员口中得知医疗队的事迹后,非常高兴,特意指示陈毅副总理和乔冠华同志听取了他的工作汇报,并在奥兰机场前厅与医疗队的同志们照了一张合影,以示鼓励。</div><div>&nbsp;</div> <h3>1963年12月25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阿尔及利亚奥兰机场</h3><div>与中国第一批援外医疗队成员合影(前排右3为陈海峰)</div><div>&nbsp;</div><div>医疗队原定在阿工作一年,但阿方一再挽留,延长至两年半才回国。陆定一副总理接见了医疗队的全体同志,对他们开创性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div><div>从阿尔及利亚回国后,组织上任命他为卫生部对外联络局副局长,但实际上却派他去抓卫生部科委的全盘工作,并兼任国家科委预防医学组组长和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组副组长、卫生部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史杂志》主编等职务,主要负责我国医学科研管理工作,在这些岗位上他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得到组织上的肯定。</div><div>&nbsp;</div> <h3>“文革”期间,他曾任卫生部军管会核心组成员兼业务组副组长,协助军管会在抓医药卫生业务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具体工作。1967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了523任务后,他一直负责卫生部523任务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兼任青蒿素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历经十数年,先后组织了全国几十个单位、数百位医药卫生研究人员进行抗疟药物的联合攻关,直至该项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和本芴醇)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认,大范围使用后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该药的研制成功是中国医药卫生科研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与陈海峰同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h3> <h3>《迟到的报告》一书以详实的史料介绍了523任务研究的全过程,作者均为523任务的组织者,原卫生部长钱信忠题写了书名,陈海峰作序。上图:陈海峰1967年在云南检查523工作时与科研人员合影。</h3> <h3>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后,他以国家代表的身份参加了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保护会议,并在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做了重要发言。</h3> <h3>1972年周恩来总理和陈仁洪(卫生部军管会主任)接见</h3><div>埃及卫生部长时的合影(前排左2为陈海峰)</div><div>&nbsp;</div><div>1973年5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他以卫生部科教司司长的身份,作为国家代表,参加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第26届大会,并根据外交部和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参选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执委,成为我国首位就任该项职务的官员。</div> <h3>陈海峰出席52届联合国世卫组织执委会会议时桌上摆放的标志牌与胸牌</h3> <h3>他连续担任了世界卫生组织52、53、54届执委,并担任过第24、25、27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执行委员。</h3> <h3>上图:1973年5月,陈海峰以国家代表身份在26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发言,后排就坐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巴西的坎道博士。下图:1976年,陈海峰担任世卫组织西太区27届执委时出席南太平洋世卫组织会议时的留影</h3> <h3>《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指南》一书,主编为原卫生部长陈敏章,附件显示,陈海峰为52、53、54届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三届西太区执委</h3><div>&nbsp;</div> <h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陈海峰两次率北京医疗队赴西北救灾,挽救了许多群众的生命,这是1974年他率队穿越戈壁滩前往灾情严重的村落巡诊途中</h3><div>&nbsp;</div><div>1978年,他就任卫生部科教局局长,以后因机构调整改任卫生部科技局局长。1982年6月,离职休养,行政10级(副部级医疗待遇)。</div><div>离休后&nbsp; 他一直把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诲和陈毅元帅在新四军军部给他的“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题词,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满腔热情和身体力行,关心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老干部,陈海峰同志具有非常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勤奋好学,实事求是,不顾年迈、辛勤耕耘的作风,受到领导的赞扬,并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周围的同志。</div> <h3>著书立说,教书育人&nbsp; 他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生活上勤俭朴素,但在买书上却十分慷慨,藏书达数万册之多。他常说,知识是无止境的,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常新,做好工作;奉献是无止境的,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不断为社会进步做出有益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指示卫生部编写一部体现中国特色的《医学百科全书》,他离休前,只出版了第一卷。为完成这一历史重任,他欣然接受部领导的委托,担任了该书编委会秘书长,负责组织协调该书的组稿、撰写和编辑出版工作。他亲自聘请和组织全国5000多位医学专家参与撰稿,历经28个严冬酷暑,终于完成了这一巨著(93个分册4000多万字),这其中凝结了他的大量心血。1984年,他主编的《中国公共卫生史》在英国出版,成为一些国际重要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的必修书。他还编著出版了《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史》、《中国卫生保健史》、《医学科学管理学概论》等著作。</h3> <h3>2002年他编写出版了自传式专著《陈海峰影文集》(1238页160万字附有1100张照片),对自己一生从事的军队医务工作、地方医学教育与卫生科技管理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书中收入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史料,受到一些纪念馆、图书馆和研究者的重视。</h3> <h3>离休后,他的生活十分充实,一边认真学习现代医学科技知识,一边结合自己几十年从事卫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应邀到上医、北医、华西医大、同济医大、西安医大、哈尔滨医大、天津医大、安徽医大和福建医学院等2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讲授卫生管理学、医学保健史等课程,年均授课70学时。他授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还陆续向有关医学院校图书馆和社区图书室捐赠了一万多册图书。1999年卫生部授予他“老有所为贡献奖”。</h3> <h3>安徽医大对陈海峰赠书7000册颁发的感谢状</h3><div>心系农村,关心农民&nbsp; 陈海峰同志对农村的医疗卫生情况和农民的健康状况非常关心,经常到农村做调查研究。他针对南方一些地区拍卖乡镇卫生院的做法,自费主动进行了跟踪调研,及时客观地向部党组提交了咨询报告,表明了自己的意见和提出了建议,引起卫生部主要领导的重视。2003年4月中旬,正值“非典”在我国肆虐的时期,他只身前往江苏溧阳、金坛、武进和宜兴农村10个乡卫生院、12个村卫生室以及多个自然村调查农村抗击“非典”的情况。回京后,立即向部领导呈送了《对苏南部分县市抗击非典向农村扩散情况的考察报告》,如实反映了当地民情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农村防控“非典”的建议。《健康报》和《中国老年报》分别报道了他赴农村调研的事迹。</div><div>关心改革,建言献策&nbsp; 离休后,他受聘担任了卫生部咨询委员和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中国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珠海经济特区卫生局顾问、中华预防医学会资深会员、社会医学学会顾问、《中华社会医学杂志》顾问等职。</div><div>&nbsp;</div> <h3>卫生部长崔月犁、陈敏章聘任陈海峰为卫生部咨询委员的聘任书</h3><div>&nbsp;</div><div>他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不顾年老体弱,坚持调查研究,走遍了全国538个县的农牧区,到基层了解情况,查看实情,听取意见,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就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培育当代医学学术权威、重视全国健康教育、办好农村中心卫生院等问题,先后向卫生部党组和主要领导提交了十几份咨询报告,如《关于召开全国卫生大会的几点建议》、《从苏南五县市农村卫生医疗保健网建设看我国卫生体制改革趋向》、《广东卫生改革考察报告》、《江西老苏区基层卫生服务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湘滇黔三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的调查报告》、《赴东北等地参观考察劳动卫生教学研究及卫生防疫站工作的综合报告》、《关于523任务背景材料及争议问题的报告》和《关于抢救和利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医药卫生事业的历史资料问题的建议》等。他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强化管理体制、抓好城市和农村卫生建设重点、完善中医政策问题等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和卫生部主要领导的重视。</div><div>多年来,他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种文章286篇,含著作约600多万字,被誉为我国社会医学和卫生管理学学科奠基人之一,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div><div>&nbsp;</div> <h3>峰彭珮云同志听取卫生部咨询委员关于加强医药卫生改革</h3><div>的意见及建议后与大家的合影(右2为陈海)</div><div>&nbsp;</div> <h3>2005年12月22日在卫生发展高层研讨会上</h3><div>与卫生部部长高强合影(前排左4为陈海峰)</div><div>&nbsp;</div><div>2003年,他被卫生部评为“抗击非典优秀党员”。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卫生部评为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并被中央组织部评为2004年度的“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div><div>&nbsp;</div><div>&nbsp;</div> <h3>陈海峰与卫生部部长陈竺和党组书记张茅的合影</h3><div>2005年,他被发现患有前列腺癌,并已到晚期。但他毫不悲观,一面继续学习研究自己关注和喜爱的医药卫生问题,一面积极与疾病作斗争,带癌生存达八年之久。其间,他还就配合医生治疗自己身患的多种老年病方面的经验教训,撰文提供其他老同志参考,特别是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方面,他通过自费购药,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无任何副作用,最后得到有关医院血液科的认可。</div> <h3>上图:2006年陈海峰与老伴俞曼影金婚合影留念;</h3><div>下图:2009年与儿子儿媳合影</div> <h3>上图:1985年与孙子在一起;下图:2013年与重孙女、孙子孙媳合影</h3><div>&nbsp;</div><div>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的身体极度虚弱,但仍以顽强的毅力,为央视“口述历史”栏目组和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提供了大量有关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卫生工作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医药卫生工作的珍贵历史资料,并撰写了很多有关周恩来总理亲自抓卫生部工作的文章,被《健康报》和卫生部内部刊物采用。</div> <h3>2013年6月3日下午,他正坐在医院病床旁用放大镜阅读《健康报》时,突发脑梗,经抢救无效于17日凌晨4点40分逝世,享年93岁。</h3> <h3>2013年6月25日《健康报》第二版刊登了陈海峰同志的讣告</h3><div>&nbsp;</div><div>生前,他嘱咐家人,自己的后事彻底从简,不举办任何仪式,不在家里设灵堂,不买墓地,给亲朋好友寄一份《生平》,通告一声即可,充分显示了一位新四军老卫生工作者、老共产党员、老干部的高风亮节。</div><div>&nbs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