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87年,一部改编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后收获了如潮好评。30年过去了,这部电视剧达到的成就,至今为止无可超越,成了不可复制的经典。<b>电视剧《红楼梦》大获成功,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它回归了文艺创作的本心,拾起了匠人精神</b>。</h3><h3><br></h3><h3> 改编自原著的电视剧,往往饱受诟病,原因在于把原著改得面目前非,且嫁接的故事又没讲好,吸引不了观众,容易遭受非议。所以,能否讲好故事,常常是评判一部电视剧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h3> <h3> 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认识,在当时红学界尚有不尽相同的意见,比较统一的意见是此书写了社会的大悲剧,但所写的悲剧是具有多层次性的,其中既有时代的和社会的悲剧,也有人生的悲剧,还有爱情和婚姻的悲剧。</h3><h3><br></h3><h3> 王扶林导演认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是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腐朽和衰落过程的描绘,对封建制度给予无情的鞭挞,从而使人们看到社会没落和崩溃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歌颂了以贾宝玉为代表的叛逆者、反抗者,所以,反封建主义是贯穿全剧的主题,贯穿全剧的情节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家亡”、“人散”的衰亡史。</h3><h3><br></h3><h3>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力图全面地展出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盛衰兴亡的大悲剧,以及宝、黛、钗、湘等众儿女悲欢离合的小悲剧,于是在情节结构上安排了三条线索:贾府的盛衰,宝、黛、钗、湘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和大观园众儿女的悲剧命运,因此,编剧把全剧分为三个单元,展出金陵世家由盛到衰,由衰到亡的过程。</h3> <h3> 第一单元,由原著的第1回至54回,改编成14集。这一单元的基调是繁华里蕴蓄着衰败,喜中有悲,亲热中夹杂着疏冷,表面的欢歌笑语、繁盛显赫,是“残烛将灭的突然光亮”。</h3><h3><br></h3><h3> 第二单元,是原著的第55回至第80回,改编为5集,着重表现贾府衰败的过程。整个趋势是“衰”,但不是直线下降,而是波澜起伏,错落有致。</h3><h3><br></h3><h3> 第三单元,是原著80回以后的部分,改编为17集,表现贾府急遽衰亡,大故迭起,惨象丛生。人物的结局没有采取高鹗的安排,而是按照曹雪芹在原著所暗示的重新创作。于是我们看到了荧屏上出现了一部崭新的《红楼梦》:贾宝玉没有出家,却坐了牢,出狱后当了乞丐;林黛玉不是死于“掉包计”,却是死于贾宝玉已遇难的误传;史湘云沦落风尘;薛宝钗被卖;探春远嫁;香菱被逼致死…… </h3><h3><br></h3><h3> 36集电视剧,一直贯穿着“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意旨,展现了一幅封建大家族的兴亡史。王扶林导演便是通过以上三个单元所概括的情节的起伏跌宕和错落变化,来揭示《红楼梦》的深刻主题。</h3><h3><br></h3><h3> 编剧导演的用心编排,使得这部剧一播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致后来成为了经典。</h3> <h3> <b>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经典。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经典,是因为背后有着那么一群人,在默默锤炼。</b></h3><h3><br></h3><h3> 王扶林导演拍摄《红楼梦》的初衷是因为觉得原著太难读,太闷,又不想一部国学瑰宝就这样淡出普通人的视野。因此,他想将《红楼梦》搬上荧幕,就只是为了普及名著,根本没想到把它拍成经典。</h3><h3><br></h3><h3> 出演87版《红楼梦》的演员是从全国海选来的,剧组历时1年,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演员,全剧151个角色,153名演员,全都是草根出身,有军人,有学生,有工人,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唯独没有明星大腕,因为当时经费有限,剧组请不起明星。这些没有名气,甚至不被看好的演员,目的简单而纯粹:一心一意把戏演好。欧阳奋强为了演贾宝玉,特别去整了下巴,只因摄像老师说欧阳奋强的下巴有点短,用假的贴上又不够自然。今天的演员是为了美去整容,而欧阳奋强是为了角色去整容。</h3><h3><br></h3><h3> 每个人都试多个角色,从中确定所演角色。</h3><h3><br></h3><h3> 三十年过去,欧阳奋强再回首87版《红楼梦》,他说:“87版《红楼梦》中有两个灵魂,一是王扶林导演;二是音乐。”王扶林作为导演自不必说,没有他可能我们今天就无法看到87版《红楼梦》电视剧。而《红楼梦》的配乐也确实别有故事。剧中总共有12首配乐,全部有王立平老师一人完成。每一首都是经典,每一句都能勾起一代人的回忆。</h3><h3><br></h3><h3> 王立平向《红楼梦》剧组自荐获准,此后历时四年,耗尽心力完成了《红楼梦》的配乐八,他在采访中说,《葬花吟》他写了一年零九个月,最后把这首葬花词写成了《天问》,曲子出来之后,自己先哭得一塌糊涂。</h3><h3><br></h3><h3> “我受到的磨难是空前的。”回忆起来,王立平感慨最多的是这一句,“这些作品真正的倾心倾力了,有人问再写一遍,回答只能是 跳楼 。”</h3><h3><br></h3><h3> 王立平说:“《红楼梦》就是中国人心尖儿上的宝贝。将来的人还可以把《红楼梦》再重拍一百次、一千次……我们责任就是用自己才华、努力和心血,筑起一道《红楼梦》高墙,让后来的人超越时,知道没那么容易。"</h3><h3><br></h3><div> 王立平大胆启用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陈力来演唱《红楼梦》歌曲,他带着陈力,从培养情绪到练习发声,一个弯一个弯地“抠”,决不为一时达不到要求而降低标准。有时温文尔雅的王立平也会急躁,陈力下了功夫收效不好也会哭鼻子,但为了艺术,师生二人总是一遍遍推倒重来。这一切,造就了《红楼梦》歌曲成为三十多年不可逾越的音乐高度。王立平自豪地称陈力的歌声不是绕梁三日,是绕梁三十年。</div> <h3> 87版《红楼梦》从筹备到上映,历时7年,仅仅是拍摄就近三年。</h3><h3><br></h3><h3> 87版《红楼梦》开拍时,著名红学家吴祖光先生说:“拍《红楼梦》最大的难题就是贾宝玉还没出生。”导演王扶林说,“一直到第一期学员培训班结束之后,宝玉还没找到,有人就建议找个女演员女扮男装。但是我坚决反对。贾宝玉是个男儿,越剧可以女扮男装,生活剧却断然不可。女孩身上的男儿气和男孩身上的女子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即使如此,王扶林导演一直等着,直到欧阳奋强的出现。</h3><h3><br></h3><h3> 在此期间,从导演到演员,全都读书。剧组在北京圆明园举办了2期的“红楼梦剧组演员学习班”,主要学习内容为分析角色,研究原著,还学习琴棋书画,增强艺术修养。</h3><h3><br></h3><h3> 为了拍好《红楼梦》,剧组请了周汝昌、吴祖光、启功、曹禺、沈从文等一大批大师级的人做顾问,保证了这部电视剧的艺术质量。这些大师们做顾问的酬劳是15块钱,还没有现金,用一个景泰蓝花瓶作抵。但是大家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懈怠,而是给出了实实在在的建议。红学界元老,中国民俗专家邓云乡老先生自始至终跟随剧组,确保剧中的道具、场景、服饰、礼仪等等一切都符合规范。<br></h3><h3><br></h3><h3> 剧里呈现的所有的古董、道具都是货真价实的实物;剧里所有风俗,都按真实场景安排;有时就因为匾额上一个字的差错,工作人员就通宵达旦重写、改写、镌刻。为此还专门搭建了大观园。</h3><h3><br></h3><h3> <b>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在每一处你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都走了心。</b></h3> <h3> 87版《红楼梦》成为经典,不是他们选演员的眼光,而是当年做好剧的决心,以及只为拍好剧的纯粹之心!</h3><h3><br></h3><h3> 因为演员来自不同行业,让导演导起戏来更加累,“宝钗原来是跳舞的,邓婕是川剧团的,袭人是演黄梅戏的,迎春是接电话的,赵姨娘是端盘子的,不少人都没有表演的基础,所以拍戏时要一点点给他们演示,的确很累。” </h3><h3><br></h3><h3> 拍一部36集的戏却拍了3年,走遍全国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摄镜头近万个,现在哪个剧组能做到这种水平的,基本已经成功了一半吧?87版《红楼梦》拍摄的背后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在当今影视界十分珍贵的一种精神,认真拍戏的匠心精神。<br></h3><h3><br></h3><h3> 后人时常怀念《红楼梦》,或许更是怀念这种对艺术追求完美的精神吧?</h3> <h3> 当初王扶林拍这部电视剧时,根本没想到会成为经典,演员们演戏时,也没想到自己塑造的角色会成为经典;甚至电视剧拍完后,还有人不看好。但这曾经不被看好的作品,经过了三十年的岁月淘洗,最终成了经典。</h3><h3><br></h3><h3> 这样经的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在快节奏的今天,是很难完成的。他们不缺钱,不缺明星,不缺演技,缺的是耐心。</h3><h3><br></h3><h3> 只有诚意之作才会打动人心,征服观众。如今,一些创作人员置传统美德于不顾,视社会弊端而不见,醉心于炮制神剧、雷剧,一些演员动不动就用替身,不用替身的都被当作美德来颂扬,甚至还有被人嗤之以鼻的抠图表演,或许会有一时的成功虚荣,但大浪淘沙,他们终将被越来越挑剔的观众抛弃。</h3> <h3> 著名音乐人李宗盛在他的《致匠心》写道:</h3><h3>“<b>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b><br></h3><div><b>我知道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b><br></div><div><b>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b><br></div><div><b>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b><br></div><div><b>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b><br></div><div><br></div><div> 真心希望中国的影视剧人多些匠人精神,少些功利主义,像87版《红楼梦》这样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越来越多。</div> <h3>后记:</h3><div> 本文写作,参考了《红楼探幽》一书,查阅了网上相关内容,在此一并向原作者致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