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记住乡愁,为清水河打call!<br></b><b>—— 写在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见证.清水河》播出之际</b></h1><h1><br></h1> <h1>大型人文纪录片《见证.清水河》就要在央视播出了,这是清水河县文化宣传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也是我的一个心愿。</h1> <h1>挂职清水河,一年的时间里,走遍清水河的山山水水,与清水河结下深厚情谊。</h1> <h1>从年初开始酝酿,到将近10个月的策划、筹备、拍摄制作,创作的过程中不断认识清水河、发现清水河,这部片子,倾注了我和央视工作团队对清水河深深的热爱。</h1> <h1>记述清水河跌宕起伏的历史,展现清水河独有的文化气韵,纪录清水河淳朴的百姓生活,折射千百年来县乡社会变迁,这是最初创意的出发点。</h1> <h1>到最后,我们把它归结为一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h1> <h1>什么是乡愁?如果乡愁是一种味道,应该是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妈妈的味道。</h1> <h1>从小养成的口味很难改变,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代代相传,舌尖上的乡愁,不仅是味蕾的记忆,更是文化的延续、身份的认同、情感的共鸣。《见证.清水河》上篇名为《乡情永延》,以“清水河美食”为主线,着力挖掘的是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千年延续的情缘。</h1> <h1>清水河地理位置特殊,神奇的北纬40度线穿县而过,长城黄河在此握手,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在此交界,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融合,孕育出一道独特的饮食风景线。</h1> <h1>拍摄之初,我们就明确要以田园抒情诗般的风格来表现清水河人民依山而作,逐水而居,日出日落,穿越四季。</h1> <h3>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努力挖掘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与情感,因为我们坚信,舌尖上的乡愁,食物是表,情感是里,浸润在食物和情感里的文化是魂。</h3> <h1>当炖黄河鲤鱼、炖羊肉、素糕、油炸糕、冻海红、莜面宴等一道道经典美食琳琅满目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在为这些美食而食指大动的同时,一定会记住那个黄河上的渔夫、那个有着300多年传统的庙会、那个大口啃羊肉的孩子、那个带着孩子树下采摘海红果的妈妈、那些从城里回来帮忙收秋的孩子,那个一生只为做一碗好面的小面馆老板……</h1> <h1>《见证.清水河》中我最喜欢的一段镜头,不是关于美食的镜头,而是中秋节城里的孩子回到老家帮老人干农活的那一段。夕阳下,老人带着一群孩子在绿色的山坡上挖土豆,金色的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洒在脚下的土地上,孩子们挖宝般的从土里刨出大大小小的土豆,大人们古铜色的脸上带着汗珠翻整土地,一个孩子从山坡上欢快地往下奔跑,带起泥土飞扬。这一段镜头,我们特意做了升格处理,加上了一段抒情的音乐。那一刻,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个孩子,感受着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密切的联系,感受着朴实、勤劳、智慧的欢乐,这才是我们关于乡愁的味蕾记忆中最难忘和最动人的那部分。</h1> <h1>正如我们在片尾写的那样:“这样的日子,这样的深情,一如缓缓流淌的黄河,一如站了千年的长城,一如缺了又圆的明月,始终装在生活里,装在人们的心里,延续千年,从未中断。时光向前,四季轮转。清水河历经无数历史的淬炼而走到今天。我们觉得她是那样的亲切而相识,因为她就是我们自己,一个历经苦难始终向往美好、创造美好的自己。”</h1> <h1>《见证.清水河》播出之际,正是清水河“两会”胜利闭幕之时。走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未来五年,清水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活在清水河2859平方公里上的14万多人民,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h1> <h1>我爱清水河,我以《见证.清水河》为清水河打call!</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