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不读红楼已多年。</h3><h3>留下最深记忆的,是儿时那套连环画,所有封面、以及其中几册内页是戴先生所绘,大观园细腰细腿的女子们,真是不一样的画风。</h3> <h3>如果说他把姑娘们画"飘"了,那林妹妹就是被画"仙"了。那一个低眉頷首,默然向隅的细弱身影,怎不令人生怜。无论荣宁府如何的灯红酒绿珠光宝气,白衣素裙的那个,总是林妹妹。戴先生对林妹妹似多有偏爱,至于女二号宝钗,是找不到固定形象的。</h3> <h3>先看一下先生历年所绘的林妹妹。</h3> <h3>读西厢系列。下面两幅读西厢,略有不同,明显第一幅更好。林妹妹的姿态更美,眉眼之间,神似王文娟。</h3> <h3>葬花系列</h3> <h3>葬花场景之美,在于起风,有了风,才有这"飘零"二字。花谢花飞飞满天,此图出,令记忆里所有的葬花图黯然失色。</h3> <h3>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先生应上海古籍出版社之邀,以每章回两图的篇幅,绘成《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于2000年出版。此书出版,也弥补了先生绘红楼20余年未成全篇的遗憾。一腔热血,满纸烟云,成就了先生最满意的红楼画作。以下收录均出此本。</h3> <h3>母亲新丧,乳燕离巢,林妹妹的首次出场。雨村、雪雁、嬷嬷也以背影示人,各有交待。</h3> <h3>全盛时期的大观园。</h3> <h3>诗社时期的妹妹,还是俏皮可爱多于刻薄尖诮的。</h3> <h3>以下三图,且看宝钗。实在是几分丰满,几分贵气,但先生就是没有画美她。</h3> <h3>以下几幅,都是林妹妹的场景。都是这个内心孤冷的女子,与这个园子、与她的世界温情相处之片刻。</h3> <h3>原著中以贾母为中心的阖家聚会大大小小有许多场。中秋品笛这场,却独独不同。这是前八十回曹公笔下的最后一场聚会,红楼至此便是盛极而衰的预示。先是前夜宁府闹鬼,人心惶惶,正日里荣府家宴,人也少了好些,夜来竟有些凄清落寞。先生画中选取的场景,当是贾赦对环儿作诗的褒赞与奖赏的一节。荣府两位男主依次出场讲笑话,听得老太太都品出几分寒凉。这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家,无数次的欢笑团聚里,藏着的是最深的伤。</h3> <h3>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红楼里诗作无数,这一节的联诗清辉夜月融情于景,是无数人的偏爱。曹公是造境高手,要在画作中描述这样的情境,真的好难。</h3> <h3>后八十回。通篇是大厦将倾的闷调,但是病中的妹妹依然画得很美。</h3> <h3>去年机缘凑巧购得先生《全本红楼》草图眉批一本。自叙中,历数了绘制此书的艰辛:"回忆在绘制的二、三年的日日夜夜里,特别那患病期间坚持捉笔勾勒,确属颇多苦楚,每每咳喘不止,只是以背部撞击门框五十下,稍以平喘气顺后续画,一日之际就是画、咳、撞、再画周而复始。但吾总抱着为《红楼梦》这件艺术瑰宝能做上许工作,即使要付出自己的所有,也在所不惜的。任何体能的耗尽总难抵心力的疲惫。当红楼画稿日见完竣,但自己情绪倒反躁动不安,不时幻觉频生:怕画稿失落或有闪失,所以总是画稿时时不离身,睡觉亦将一摞画稿枕于头下才能入睡,人完全处于亢奋而神经质了。"</h3> <h3>这样的创作,怎不是呕心沥血可言。</h3> <h3>再来回味片刻这荣宁府的盛世繁华。从海棠社到桃花社,从凹晶馆到芦雪庵,从冷二郎到薛呆子,从乌进孝的进奉清单到胡太医的虎狼药,我们看到的,不单是一个弱柳扶风的女子在风中哭泣,洋洋大观,先生用这样的方式向一部伟大的作品致意,一样也是不朽:</h3><h3>"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