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老家在河南许昌襄城县农村!最令我难忘的场面是饭场儿。</h3><div>上世纪70一80年代,俺村子有固定的饭场儿一一在宋氏祖宅园券门前。近年来随着农村现实的改变,现代化的民居模式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餐厅。<br></div> <h3>记忆中的饭场儿是在坡李村主街宋氏祖宅前边,冬背风朝阳、夏遮阴避日的宽敞地方,大门两边各有一个青石门墩,旁边还有几个闲置的“碌碡”,形成一所最佳的吃饭场所。</h3><div>生产队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民们上工、收工都是一起的,这也是形成饭场儿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家的吃饭时间是相同的;妇女们做好饭菜(所谓的饭菜,也经常是早餐:红薯玉米糁,萝卜丝儿、腌春叶儿、荠荠菜;午饭:小红薯杂粮面条,蒜汁,辣椒)!三街四邻都端到饭场吃!(有一次我特饿,盛一碗面条还没走到饭场就吃完了,只好“出履”回去再盛一碗,一口不吃,到饭场儿再吃。)<br></div> <h3>那时干农活特别累,而生活水平有限,每个人的饭量都非常大,为了一次就可以盛够自己的饭,都端“大粗碗”在一起吃!</h3><div>每每吃饭的时候,并不是坐在“门墩儿”“辗子”“碌碡”上,而是“股蹲”着。曾经问老辈人为啥都爱“股蹲”着吃饭,老人的回答也非常符合科学道理:“股蹲”的时候胃部呈被挤压状态,感觉吃饱了站起来的时候正好八成饱,不但在食粮短缺的时候节约粮食,而且从养生角度利于身体健康,“股蹲”着吃饭实在是我农民大智慧的结晶!<br></div> <h3>吃饭场儿场面都是那样的热闹无比,最先占据有利位置的往往是女人手脚麻利的“外仙人”,这样的位置可以近距离的听到发言者的高谈阔论,这些位置就在两个青石门墩边;而青石门墩上边往往“股蹲”的是长者(聚爷);旁边那几个碌碡是给德高望重的几位老年人预留的,识抬举的乡邻们没有人去碌碡上“股蹲”的;见多识广的老者会及时纠正演讲者的不足、或者是做总结;剩下的位置按先来后到的顺序在街边“股蹲”,在当年,除过刮风下雨、雪的时候,饭场儿的盛况是雷打不动的“惯例”!</h3> <h3>记忆中的饭场儿上,“老魏爷”绘声绘色的讲旧社会“毒气”的趣事;“聚爷”“赖伯”躲过无数次“抓壮丁”、“硝烟战场”及巧妙脱逃的惊险经历;“成娃爷”会适时的传达公社的会议精神;后起之秀的“石明大”讲述前几天的电影比看电影更加精彩;三代祖传的中医“季医生”演义华佗、扁鹊等神医故事大家百听不厌;诸如程庄长、候楼短,前后聂大队的新闻也会在这个场所传播;“聚奶”会准确无误的点评各家的饭菜;有时忘记了我们这是在吃饭......</h3> <h3>无论大家老粗碗里是红薯玉米糁、红薯咕噜、菜疙瘩还是蒜面条,每个人的胃口都是那样一如既往的好!</h3><div>吃饭的时候,像我们小不点总会端着自己的小碗,在哥哥、伯伯、爷爷的圈子里穿来穿去。<br></div><div>看见别人囫囵下咽的模样出神的瞅着一一他家的饭这真香哩,每当这个时候被瞅者发现后,会立即挑一大筷子老粗碗里的食物给小家伙,小家伙开心贪婪的甚至顾不上用筷子,一把抓的塞进嘴里去!<br></div><div>家大人看见后会马上训斥:“咦---,你个龟孙,弄啥哩!别在你x爷跟盖嗑衬人”“七孙,木成色,快说谢谢XX!”一大圈人哈哈哈的大笑声过后,更多的是纷纷勾引小家伙过来吃!开朗、淳朴的爷父辈们曾经就在这样和畅的氛围中就餐,虽然老粗碗中并不是什么美味佳肴,而开心、团结、活跃、融洽的气氛不比现在五星级大酒店里边享用山珍海味、饕餮盛宴的感觉差!<br></div> <h3>老家农村盛行的饭场儿,承载的不仅仅是河南许昌的一种饮食风格,更是蕴含丰富文化的精神财富!</h3><div>饭场儿值得怀念,饭场儿让人留恋,饭场儿在老家农村一道充实的文化传承从此断弦!<br></div> <h3>久违的乡村饭场儿,一场梦似得远去了。现在却变成了一张在脑海中被揉皱了的图片,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h3> <h3>(感谢老同学郝永红提出的的修改意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