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 <font color="#ff8a00">天义厂</font></b></h1><h3> (代号:三一五)</h3><h3><br></h3><h3></h3><h3><font color="#ff8a00">“天义”是父辈们奉献青春和生命的地方</font></h3><h3><font color="#ff8a00">“天义”是我们学习和快乐成长的地方</font></h3><h3><font color="#ff8a00">“天义”有天义人永远忘不掉的天义情</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h3><h3></h3><h3> 一直以来,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三线建设方面的文章、图片,以及各个相关企业,参与三线建设的三线人或是他们的后代撰写的回忆录,看后很是感动,甚至让我平静的心情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 勾起了自己跟随父母4岁多就从大都市天津来到这“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寸平,人无三寸金”的穷乡僻壤贵州省遵义市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我,要编写一部关于天义厂图文并茂,而且能够让大多数人一看便知,天义厂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经过父辈们不懈的努力,发扬不怕苦、不怕死大无畏的精神,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坎坷50几年,逐步建设发展到今天的。</h3><h3> 现如今,天义厂又面临着整体搬迁异地从建,且不论上级这样的决定对与错,就从咱天义人的情感上来说,难免在心里上一时也很难接受,有一种说不出酸酸的感觉。一辈子摸爬滚打,流血流汗,几代人用生命作为代价,在荒丘野岭上建设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军民两用的生产配套企业。居住环境从过去的偏僻农村到现在终于成为城市中心,方方面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可是好景不长,还没让咱天义人好好享受,就又要背井离乡重新搞建设啦。试想一下,不久的将来天义厂搬走了,天义人散伙了,那将是一种什么景象啊?不管怎样,我想起码天义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应该还在,天义人五十几年根深蒂固的情怀还在。为了更好地怀念过去,不忘天义人那段难忘的历史,还是应该尽快的把天义厂的过去记录下来,以便今后更好的回忆吧。</h3><h3> 说起来容易,可实际做起来真的很难。首先,要收集相关的资料,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真实,不能够把传说中的或是道听的写进来,那样的话就真的没有意义啦。好在我负责退休办工作多年,积攒了一定的经验,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以前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前辈,更是以工作之便可以查阅一些关于天义厂厂史,大事记等资料,为完成这部作品提供了基础和前提。</h3><h3><br></h3> <h1><b>一、选址建厂:</b> </h1><h1><b><br></b></h1><h1><b> </b></h1><h1><b>(一)、天义厂的由来</b></h1><h3><br></h3><h3> 三一五厂是由沿海一线城市,天津的一0五厂分迁来到“三线”贵州遵义的。这是根据1964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做出了:“注意国际形势的发展,准备打仗。搞好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地区建设的指示”。部党组对航空业的主辅机的布局进行了全盘的考虑,决定在贵州建立航空工业基地。由一0五厂在贵州遵义包建三一五厂,并将一0五厂生产主力及精华迅速搬迁内地。依据这个决定,一0五厂于1964年11月组成专业组,着手规划,筹建三一五厂的设计方案。由三机部第四设计院设计,天津一0五厂分迁,国家建委第二建筑工程司包建的。</h3><h3><br></h3><h3></h3><h1><b>(二)、厂名的来历</b></h1><h3><br></h3><h3>国营天义电工厂、国营三一五厂</h3><h3> 国营三一五厂的来历是天津一0五厂包建而来的。一0五厂坐落在天津市大运河畔西站前街的国营天津电器厂。第一厂名一0五厂,原名电器修理厂——东京芝浦电器株式会社。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接收改名为:中央电工器材厂天津分厂。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改为中央电工第一器材制造厂(电工西厂),1949年7月四局接收电工西厂,厂名为一一五厂,接受航空电器产品试制任务。1956年,在陕西兴平新建一一五厂,即将原一一五厂改厂名为:一0五厂,即现在的一0五厂。1964年国家提出划分一线、二线,建设大三线,因此三级部决定新建三一五厂,由天津一0五厂包建,将主力精华转移三线,于1965年搬迁、投产、出产品,也就是三一五厂的来历。第二厂名:天义电工厂,即取天津的“天”,遵义的“义”字而取名的。</h3><h3>电 话: 3421</h3><h3> 3422</h3><h3>电 报: 7816</h3><h3>信 箱: 9号</h3><h3>汽车编号: 011-81-XX</h3><h3><br></h3><h3></h3><h1><b>(三)、隶属关系、工厂级别</b></h1><h3><br></h3><h3>三一五厂隶属:航空工业部、贵州管理局 </h3><h3><br></h3><h3> 《011》管辖</h3><h1><br></h1><h3>工 厂 级 别 :地师级</h3><h3><b><br></b></h3><h3><b>(四)、地理位置、</b><b>自然条件、</b><b>交通状况</b></h3><h3><br></h3><h3> 天义电工厂位于历史名城遵义,凤凰山北麓,遵义市北郊近两公里处,有公共汽车可直通高桥,往前约还有一公里左右的湘江河畔,庙脚生产队、和平生产队及新桥生产队相接之处。厂内地势多属小丘陵,岩石露头地面。工厂的上部,中部地势较高,四周较低。工厂的北面,东面及东南面喇叭河(湘江)绕厂流过,海拔860米,气候无酷暑严寒,雨量大部集中在夏季,冬季雨量少而时间长,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平均温度在15度左右。总之,天义厂位于群山环抱之中,又三面环水,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优雅环境。交通便利,从高桥到厂区有自己专用的公路直通场内,川黔铁路经遵义、重庆,列车直达北京,由遵义上车可直达上海,由遵义乘湘黔铁路经贵阳、湖南可达全国各地。公路四通八达,民航经贵阳乘飞机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昆明等地。</h3><h3><br></h3><h3></h3><h1><b>(五)、厂址选择</b></h1><h3><br></h3><h3> 天义的厂址选择是由当时的一0五厂工艺科长靳骞同志带领,范广沂、马万里、陶楚善等人员组成并选定的。</h3><h3> 其指导思想是按毛主席的大、中、小相结合,以中小为主,以及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合理布局,积极地、逐步的按照专业化分工建设新厂。最终按照这个思想,选址确定在《遵义原航校的旧址建起来的》。</h3><h3><br></h3><h1><b>(六)、破土动工时间及搬迁时间</b></h1><h3></h3><h3> </h3><h3> 天义厂破土动工的时间为1965年元月,即开始破土动工。首先要:“三通一平”(通电、通水、通路1.3公里,场地平整土石方10000立方米),于3月底完工。1965年4月1日由基建指挥部负责召开国营三一五厂基建施工现场会,落实基建总任务的誓师大会,会后正式破土动工。</h3><h3> 三一五厂的搬迁是在1965年9月份开始至1965年12月份,分三批成套性搬迁而来的。所谓成套性,及人员、设备和各种仪器、仪表,以及服务单位如:材料供应、试验、计量等都是围绕立即投入生产的配套为标准的。根据这个精神,我厂于9月份开始成批的搬迁,至12月份国家验收已达到了“五个”当即:当年设计、当年基建、当年搬迁、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典型单位。</h3><h3><br></h3><h3></h3><h1><b>(七)、工厂规模</b></h1><h3></h3><h3> </h3><h3> 职工总数设计为1200人,由一0五厂过度职工总人数1064人,实到1170人,生产及辅助工人875人,干部(含技术干部)295人。工厂当时的占地面积为171.366市亩,其中厂区90.486市亩,福利区61.38市亩,厂外道路为19.5市亩。厂区建筑面积为14.233万平方米,福利区建筑面积为15.465万平方米,总计建筑面积为29.698万平方米,工厂投资为813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为879.62万元)。</h3><h3><br></h3><h3> <br></h3> <h3>1964年11月,相关人员正在为天义厂选址工作进行勘察。</h3> <h1><b>二、历史背景:(资料来源于网络)</b></h1><h3><b><br></b></h3><h3> <b>(一)、三线建设</b>,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h3><h3>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h3><h3>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h3><h3> <b> (二)、“三线”释义:</b>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h3> <h3> <b> (三)、</b>当时,我国的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h3><h3><br></h3><h3> 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局势越发严峻。1956年之后,中苏由于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分歧,引起了苏联极大不满,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逼还抗美援朝时期购买军备所欠下的债务,并且苏联还策动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随着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他又挟迫我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h3><h3> 1962年后,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h3><h3> 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h3><h3> 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夸大与北越的武装冲突。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5日,美国悍然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轰炸,开始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导致越战全面升级,并将战火延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h3><h3> 1969年,中苏边境陈兵54个师、近百万人,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要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h3><h3> 19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冷战趋于缓和,三线建设由保密名词逐渐见于报端。而改革开放后,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1983年12月,中国政府在成都设立国务院三线办公室(1990年代改为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21世纪后又改名为国防科工委三线协调中心)。</h3><h3> 1984年11月在成都召开会议,确定第一批调整121个单位,迁并48个,全部转产15个。其后一些三线企业陆续迁往邻近中小城市,如咸阳、宝鸡、沙市、襄樊、汉中、广元、德阳、绵阳、天水附近。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军工科技企业则移往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大城市。</h3><h3> <b> </b></h3><h3><b> (四)、三线部分基地</b></h3><h3><b><br></b></h3><h3>011基地:安顺。歼击机和教练机生产基地。</h3><h3>012基地:汉中。运八飞机生产。</h3><h3>013基地:张家界—长沙。航空配件。</h3><h3>014基地:洛阳。空空导弹。</h3><h3>061基地:遵义。防空导弹生产基地。</h3><h3>062基地:万源—成都。火箭/弹道导弹生产基地。</h3><h3>063基地:西安。航天。</h3><h3>064基地(并入062基地):达州。</h3><h3>066基地:远安—孝感。飞航导弹生产基地(红鸟)。</h3><h3>067基地:凤县—西安。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h3><h3>068基地:邵阳4县1市—长沙。航二院分建。</h3><h3>081基地:广元。火控雷达生产基地。</h3><h3>082基地:成都东郊电子工业基地。</h3><h3>083基地(振华电子):都匀。</h3><h3>531工厂:济源市。生产坦克炮、重炮。</h3><h3>541总厂:闻喜县、绛县、翼城县、夏县。坦克制造基地。</h3> <h1><b>三、生产发展:</b></h1><h3></h3><h3> 1965年建厂初期工厂领导:</h3><h3> 厂长兼党委书记:张建民</h3><h3> 副 书 记:杜建浓</h3><h3> 副 厂 长:叶茂林、张秉才</h3><h3> 总 工 程 师:李文标</h3><h3> 政治部主任:刘赤平</h3> <h3>天义厂第一任:</h3><h3> 厂长兼党委书记 张建民</h3> <h1>工厂领导成员:</h1><h5><br></h5><h5>胡运初、康俊忠、叶茂林、吕新华、贾恒光、葛芝兰、李汉彬</h5><h5>刘春义、秦锡年、陈训孝、王永生、魏家兴、邱洪生、赵树赞、汤洪彦、柳全金、静国玉<br>(从左到右,第一排开始)</h5> <h3> 1965年9月,三一五厂大搬迁正式开始。搬迁是个新事物,父辈们信誓旦旦、舍家弃子远离家乡。满腔热血的,轰轰烈烈的,要为祖国的三线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用自己毕生的精力以及未来子孙们的美好人生,去融入大三线建设,开始了他们的人生新篇章。</h3> <h3>当年一同随儿女们来到三一五厂</h3><h3>的几位老太太:本人能认识的是前排左一:赵奶奶,左三:杨奶奶;后排左二:贾姥姥,左四:迟姥姥,遗憾的是其余几位不认识了。</h3><h3> </h3> <h3>儿行千里母担忧,风露寒霜月照秋</h3><h3>更念他乡游子远,窗前夜半不能休。</h3> <h3>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天义人放下背包,不顾旅途劳累,甚至在行囊还没有安顿好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的走进了大三线的建设之中。</h3><h3> 那时候的人思想简单,一心想的就是工作,为了工作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只要领导安排了,就会尽心尽力努力的去把工作做好。在很短的时间内,经过干部、工人、以及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965的当年就实现了“五个”当,即:当年设计、当年基建、当年搬迁、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受到了上级的表彰。</h3> <h3> 我厂从1979年开始开发民用电度表产品,到1980年定型并慢慢的形成批量生产,以后又不断地开发出民品蒸发器、汽车电器、电表箱及控制柜、空气开关、电梯成套等一系列民品,为天义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h3> <h3> 工厂从1979年以来,特别是从1983年以来,经济效益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生产上进行了扩大再生产,生产规模也比以前大了许多。兴建了一批科研楼、民品楼及一些福利设施,如新建了礼堂、单身楼、家属楼等,值得一提的是礼堂的建成给天义人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从大的方面说,工厂召开全厂大会,举行大规模的学习、讲演,以及职工代表大会都有了不错的场所;从职工娱乐生活上来说那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看电影、职工自娱自乐的文艺表演再也不怕刮风下雨啦。</h3><h3> 同时,也为天义厂的小而全增加了更加丰富的内容。那时候天义厂就是一个小世界,不与当地人发生任何的关系。自己有食堂(还有回民食堂)、卫生院、子弟学校、托儿所、洗澡堂、理发店、粮店、菜店、收发室、篮球场,后来又增加了综合电影院。就连天义厂的姑娘都是不外嫁的,到现在当地的很多朋友一提起这事,还耿耿于怀。说那时候天义厂的姑娘真的很漂亮,不知为什么就是瞧不起我们当地人,更不要说嫁给我们啦。此一时彼一时,时过境迁,现在的天义姑娘也与时俱进,早已走出天义融入社会啦。哈哈!😄😄</h3> <h3> 天义人崇尚英雄,敬佩先进。那时候的劳模永远是天义人心中的英雄,他们戴着大红花,接受国家领导人甚至毛主席的接见令多少人羡慕不已呀。</h3> <h1><b><br></b></h1><h1><b>四、文化生活:</b></h1><h3><br></h3><h3> 关心下一代是天义人高尚的美德,大到厂长小到工人,每一个人都深深的认识到,下一代是祖国的花朵,她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和建设三线未来的重任,所以天义厂设有关心下一代协会,俗称“关协”。</h3> <h3>幼儿园师生合影</h3> <h3>关协领导看望幼儿园小朋友</h3> <h3> 我厂文娱活动丰富多彩,两年一届职工运动会坚持不懈,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拔河等活动每年都要进行多次,特别是足球,篮球项目在遵义市成绩名列前茅,这与工厂领导的重视,天义人的热情是分不开的。</h3> <h3>天义子校游泳队,参加了当年遵义《横渡乌江》的活动。</h3> <h3>117号楼 文艺宣传队</h3> <h3>工具车间的小伙子们,在工厂文艺晚会中表演男生小合唱</h3> <h3>天义厂精干的乐队。多年来,为天义厂的文艺辉煌做出了贡献。</h3> <h3>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来我厂慰问演出。</h3> <h3> 天义厂最著名的,也是当时红遍遵义市乃至011系统的,还是天义人自编自导的八个样板戏之一的“红灯记”。记得那时候有两个版本,开始是成人(大人)们编排的“红灯记”,后来又编排了青少年(小孩)版的‘红灯记’,总之两个都很好看。不论是人物模仿还是京腔京韵,都能以假乱真,深受大家的喜爱,几十年后当天义人提及那段经历时,还总是晶晶乐道,赞不绝口,想当然也成为了天义文化的一部分。</h3> <h3> 1981年5月,厂团委组织团员、青年利用星期天到市里参加“五讲四美”活动,义务为老百姓做好事。</h3> <h3> 在天义厂建设发展过程中,曾经有一段让人记忆深刻,难于忘怀的事件,那就是抽调技术骨干支援兄弟厂的经历:</h3><h3> 1、1970年5月支援西安325厂90人;</h3><h3> 2、1970年底至1971年初分两批支援贵阳、安顺片区的355厂、144厂、222厂、天津大港。</h3><h3> 3、1974年10月支援四川雅安305厂90人。</h3> <h3> 在六七十年代,整个遵义市也没有一俩救火车(据说天义厂的消防车是从105厂带来的),一旦发生火情多数情况都是向天义厂求援,所以那时候天义厂消防队特别神气,每当他们进行训练时都会挤满了大人小孩看热闹,不过他们也确实身怀绝技,身体倍棒,在遵义市执行灭火任务中表现突出,多次受到上级和遵义市政府的表彰。</h3> <h3> 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随时准备上战场。那时候工厂的青年人多数都是预备役人员,按计划都要接受军事训练。</h3> <h3> 天义厂公务车:每到星期天,工厂就会派两辆甚至三两大客车,往返于厂区到红花岗剧院之间。当时,这也是让天义人值得骄傲,当地人非常羡慕不已的事啦。</h3> <h3> 相信大家看了这张照片,一定会勾起对当年美好的回忆吧。那时候天义人虽然生活比较艰苦,但是精神上还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工厂有负责全厂的生活组,各单位有各自的生活小组,每逢过年过节各自的生活组都会提前到各地去采购相应的生活用品及各种各样的食品,如:带鱼、黄花鱼,猪肉罐头、西红柿罐头、榨菜罐头,大葱、大白菜,甚至活牛、活羊等等,下面就是反映当时分大白菜的场景。</h3> <h3>当年的天义小卖部</h3> <h3>那时候的职工食堂</h3> <h1><b>五、历史回憶:</b></h1><h3><br></h3><h3> 当年的老汽车库,就是现在的公司办公大楼所在地。</h3> <h3> 天义厂老粮店。那时候粮食是定量的,每到当月的25日借粮日,这个小小粮店就会非常的热闹。由于多数家庭粮食不够吃,所以一到25日前一天的夜里,就会有很多人拿着粮本提前来排队,目的就是第二天能够早一点买到定量的粮食,可即使这样到了第二天开门时,你也不一定能排到第一个,道理很简单,粮店的工作人还要先照顾亲戚、朋友,真是无奈呀!外面的人挤破了头,里面的人却喝茶,聊天若无其事,现在回忆起来也挺有意思的。</h3> <h3> 天义厂老菜店。相片的最左面是卖菜的铺面,往相片的右面看,就是没有拍到的地方,相片没有拍全,在这面我记忆中应该是卖油盐酱醋的铺面。</h3> <h3> 这张照片记录的是大潭对面,天义厂防空洞路口往右走,高桥方向的砖瓦窑,再往前走就是当年的“小岛”,也就是大潭的下游河水分成两路,其中小岛就在其中,小岛的下面一点有一个石墩桥(石灰窑),我们那时要过河去师专就要过石墩桥,现在已经修了大桥啦。</h3> <h3> 天义厂老技校校址,后来改成了家属住宅区。在他的左侧有一个山洞,很大、很深。记得天义厂还有人喝多了酒掉下去过,估计很多人对它记忆深刻。</h3><h3> 技工学校是我厂1965年搬迁时就开办的半工半读学校,开始只招收了105名学生,1968年毕业,文化大革命中停办了,到了1978年又重新恢复了办技校,但这时候的校址已经移到天义子弟学校那里去啦。1978年至1983年毕业共计217人,充实到生产第一线,绝大部分已成为生产线上的骨干。</h3> <h3>老房子103号楼及煤棚子、</h3> <h3>天义厂古老的干打垒住房。</h3> <h3> 以前的,厂大门一角。右侧的宣传墙记得有一段时间,上面画的是毛主席的画像。</h3> <h3>这张照片一是要看老八年级,二是要看背景墙。与上一张照片属于同一地点,不一样的是背景墙不一样哦。</h3> <h3> 天义子弟学校大门。记得很早以前是没有大门的,操场的地面要高于教室的门,黑板是水泥的,课桌是木板的,学习环境极其简陋。就是在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学校里,师资队伍确是遵义市最强的,教学质量是最后好的,学生的学习是最努力、最勤奋的,成绩也是最好的。</h3><h3> 从这里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的名牌大学,现如今从这里走出去的天义学子遍布全国、甚至国外,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奉献着每一个天义人的力量。</h3> <h3> 天义厂最早的洗澡堂,还记得那时女澡堂是赵奶奶看门,男澡堂是杨爷爷,后来就是曹爷爷看门。</h3> <h3>天义食堂买饭票处。</h3> <h3> 天义人记忆最深刻的 — 大潭、小谭。凡是从天义厂长大的,就没有不会游泳的,凡是会游泳的就没有不知道大潭、小谭的,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是在那里学会游泳的。当然还有一处就是103后面的大石头水塘,也是很多人学游泳不能忘记的,特别是住在山下的人记忆更深刻。</h3> <h3> 大潭 — 被称为遵义市游泳爱好者的摇篮,也是天义人为之骄傲的圣地。当年这里山清水秀,地儿美,鱼儿肥,是天义人及遵义市游泳爱好者、钓鱼爱好者的最佳选择。他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天义儿女从此走上了专业的游泳事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它也是我厂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好场所。这里有我们精心打造的三米跳台,还举办过多次的全厂游泳比赛,是天义人夏天不可多得的纳凉、休闲的好去处,也是现在我们天义人不能忘却的天义情的一部分。</h3> <h3>天义厂大门新老对比图</h3> <h3>天义厂全貌对比图</h3> <h3> 天义厂老厂长魏家兴同志陪同上级领导视察。这幅图的看点:注意,原来的厂大门是这样的,此照片得来不易哦。</h3> <h3> 北航学子: </h3><h3> 一九六八年八月,天义厂迎来首批宝贵的专业学子,他们来自祖国的首都北京,毕业于当时全国著名的《北京航空学校》。</h3><h3> 他们响应国家好人好马支援三线的号召,毅然决然的离开北京优越的生活环境,离开父母兄弟姐妹,投身于三线建设之中。他们的到来为天义厂增加了活力,充实了一线工作中的技术力量。经过多年的工作磨炼,加之他们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了天义厂的中坚力量和顶梁柱,一部分人走上了管理工作岗位;一部分人从技术员晋升为后来的工程师。他们心系国家,不忘初心,成家生子为国家三线建设,天义厂的兴旺发达立下了汗马功劳。</h3><h3><br></h3><h3> <font color="#ff8a00"> 报到人数共计二十人:</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杨福生、张俊群、李君宝、候文颜、杨景朝、王双友、李祥林、张庆祥、马亚惠、温香秀、徐挺、孙维强、杨国栋、张德海(调355厂)、杜玉宽(调355厂)、陈克亭(调222厂)、田宝胜、马玉贵、康梦英、李明义。</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下图中:姜华、吕金举(郑航) 是他们的好友。</font></h3><h3> </h3> <h3> 天义 “七 · 二一”大学: </h3><h3> </h3><h3> “七 · 二一”大学是1976年6月,根据毛主席:走上海机床厂道路,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才的指示精神,工厂决定成立“七 · 二一”大学。</h3><h3> 当时,在“061”基地教育处领导的参加下,共招收32人(一个班),学制2年,实际学习2年半,专业为机电专业,最终毕业25人。“七 · 二一”工人大学是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办起来的,学生毕业后虽然拿到了毕业证,但学历不予承认,学生实际上是受害者。</h3><h3> 但是,他们(她们)并没有为毕业证而受到任何影响,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天义厂的建设、发展,起到了中坚骨干的作用,一部分人还成为了技术和中层管理人员。</h3><h3> </h3><h3> <font color="#ff8a00">集体照(人数不全)前排,崔林川,李沉,张家瑞,张振海,梁卫平,后排,付小宜,刘冬秀,陈薇,刘艳萍,刘成菊,王小苏,范钦楠,主鹤群,刘娜,季小萍,李丽娟,沈宜萍。</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集体照还应有:王义珍,梁桂琴,陈忠福(班长),杨继贵,付绍雨,黄菊香,向体现,魏秀芳。</font></h3> <h3>原一车间全体合影</h3> <h3>原二车间全体合影</h3> <h3>原九车间全体合影</h3> <h3>原试验站(十一车间)全体合影</h3> <h3>原机动科:电工组</h3> <h3>原供应科全体合影</h3> <h3>原医务室全体合影</h3> <h3>原天义子校教师全体合影</h3> <h3>原天义食堂全体员工合影</h3> <h3>天义厂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厂庆</h3> <h3>天义厂2000年以来的主要厂领导:</h3><h3></h3><h3> 迟耀勇、洪波、康健、张力、陈文毕、董康(现任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现任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魏建军、燕兴华、刘卫。</h3> <h3>厂庆上的新一代天义主持人</h3> <h3>厂庆剪影</h3> <h3>厂庆特邀老领导</h3> <h3> 现如今,当年的老一辈创业者,为三线建设奉献出青春和子孙的天义人,已经是两鬓花白安享晚年了。不幸的是他(她)们中的很多人在岁月的磨砺中已经离开了我们,在这里我们作为二代、三代,还有活着的天义人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一切安好,顺心如意。</h3><h3><br></h3><h3> <font color="#ff8a00"> 截止到2018年1月退休职工人数为:1204人,内退人数为:86人,去世人员:228人。</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90岁以上人员:10人</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80岁以上人员:260人</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70岁以上人员:723人</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以上不包括家属人员,仅为退休职工)</font></h3><h3> </h3> <h3><br></h3><h1><b>六、退休生活:</b></h1><h3><br></h3><h3><br></h3><h3> 退休党支部在遵义会址重温党的誓词</h3> <h3>女党员与党旗合影</h3> <h3>各党小组分别合影</h3> <h3>退休后的快乐生活,郊游活动</h3> <h3>为灾区募捐</h3> <h3>老八路:陈山夫妇</h3> <h3>老党员,抗美援朝参加者:洪房</h3> <h3>退休后的快乐生活</h3> <h3>退休后的快乐生活</h3> <h3>金婚纪念:温发科夫妇</h3> <h3><br></h3><h1><b>七、天义情难忘:</b></h1><h3><br></h3><h3> 2016年的天津春节,是离开天义厂多年的,众多天义人的盛大节日。以传统节日“春节”为契机,以天义厂的前身所在地天津为中心,吸引了众多分散在华北平原的,过去曾在天义厂工作,为三线建设做出贡献的天义人前来聚会。规模之大、人员之齐,是前所未有的。大家团聚在一起,互诉离别之情,问寒问暖,但谈论更多的,回忆更深的,表达更全的,还是天义人心目中的,难以割舍的,永远放不下的 那一份——“天义情”。</h3> <h3> 2015年八月,散居在珠江口岸的天义弄潮儿们,齐聚珠江口,再叙天义情。他们(她们)曾经是天义的娇子,各行各业的骨干,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甘寂寞,以超越天义人的精神及胆识,勇于攀登敢于下海弄潮,为天义人做出了榜样,现如今他们早已成为天义人的楷模,心目中的娇子。借用歌星张明敏《我的中国心》里的一句歌词:佯装虽然穿在身,我的人依然是天义心,永远不能忘得还是那——“天义情”。</h3> <h3> 2017年9月19日,集团公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会议,对我公司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通过了该项目的可研报告。预计2018年2月初进行新区奠基典礼。</h3> <h3>下图为:公司董事长 董康与政府官员签署天义厂整体搬迁协议。</h3><h3> 2018年2月6日在高坪工业园进行了奠基仪式。</h3> <h3> 2018年1月6日,隋阳阁居委会发布《通知》:“人民路改扩建项目涉及天义厂拆迁楼栋有:130楼、137楼、138楼、131楼、140楼、145楼、148楼。测量摸底工作于2018年1月7日开始进行。请以上楼栋住户相互告知!”</h3><h3>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天义厂热闹非凡。特别是相关楼栋的住户,一时不知所措。岁数大的老人感到恐慌、紧张、失眠,年轻的像热锅蚂蚁,四处奔波打听消息,以求利益最大化。</h3> <h3> 政府就是政府,所有的拆迁工作都是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有计划地,一步一步进行的。最开始阶段贴标语,造声势,随后就是进户摸底、测量、评估。</h3><h3> 2018年春节前几乎平稳度过,春节过后4月24日突发签约须知,并告知:由原来的拆7栋改为先拆3栋:140楼、130楼和137楼,并且动作之神速,让人无法预测,很快这些楼主们也就乖乖俯首就擒啦,最后结果据多数人反映还是不错的。</h3><h3><br></h3><h3> <font color="#ff8a00"> 举例如下:居住130楼的张XX</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住房面积:51.81平米 装潢评估:10488元(基本没装修)</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按公式计算:</font></h3><h3><font color="#ff8a00">51.81(面积)×1.2(系数)×5300元(每平米)+63000元(优惠补偿)+10488(装潢评估)=402999.6元</font></h3><h3><br></h3> <h3> 2018年6月2日政府开始对130楼、137楼、140楼进行破拆,一天工夫三栋楼基本全完,真可谓:动作神速。据说后面的138楼、131楼、145楼、148楼很快也会破拆。</h3> <h1> <b>八、结束语: </b> </h1><h3><br></h3><h3> 三线建设艰苦创业的日子已经过去,但天义建设者们为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将长存于天地间。天义人,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精神;天义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天义人,“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团结奋斗、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都将作为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于世。 </h3><h3> 天义厂从1964年选址建厂,到投入生产,至今已54个年头,尽管环境不断变迁,但是天义人的精神和品格,却在工厂耳濡目染,代代相传。</h3><h3></h3><h3></h3><h3> 时过境迁,天义厂面临着新的选择。公司已经与遵义市签订了搬迁协议,预计2020年以前就要搬迁至高坪工业园区。到那时,天义厂是否名存实亡 ?新的环境,新的厂区,新的员工乃至工厂领导都是空投来的外地新人,他们对天义人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创业精神,以及几十年形成的天义文化,又有多少认知 ?能否认可老一辈天义人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现在谁也说不好。但愿他们在今后天义新厂的建设中,能够更好的发扬天义厂优秀美好的一面,继承天义人老一辈吃苦耐劳,勇于创新,不畏艰苦,脚踏实地为国家做贡献的精神。</h3><h3> 以上仅个人的一点 担忧,也许多虑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愿他们能够扛起天义人建设三线和航空事业的大旗,为天义、为国家,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h3><h3><br></h3><h3> 在2018年春节到来之际,我把此文奉献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由于文识不高,水平有限,难免在文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疏漏及错误,希望天义的前辈们和天义的亲们提出宝贵意见,本人叩谢并加以改正。</h3><h3><br></h3><h3> 谢谢!</h3><h3><br></h3><h3><br></h3><h3>本文历时二年,完成于二0一八年元月二十三日</h3><h3><br></h3><h3>文中一些图片来源于微信,在此向拍摄者表示谢意。</h3><h3>本文得到了 高静 妹妹的大力协助,在此深表谢意。</h3><h3> </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 </h3> <h3>原创:马春林</h3><h3>(摄于2019年9月 天津北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