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梅里环线行记

魏云

<h3>  梅里雪山以优美的身形位列最美雪山之一,其日照金山壮丽景象更被誉为最壮观的胜景。多年前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初识梅里后心生向往,因交通不便一直难以成行。一年前,偶然了解到根植于香格里拉的松赞集团可提供个性化梅里旅行线路,据曾体验的朋友介绍行程轻松而愉快,也直接促成我们这次梅里之行,最终选择松赞·梅里环线:丽江-塔城-茨中-梅里-奔子栏-香格里拉。时间确定在初冬,气温不是特别低,道路通常不会结冰,同时避开雨季,可增大目睹日照金山概率。</h3> <h3>  航班快到丽江时,云海尽头出现漂亮雪山群,稍后通过导游得知是中国最美雪山之一的梅里雪山,金字塔形山峰是其主峰-云南第一高峰卡瓦格博。虽相隔遥远,也算初见梅里!</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行程未计划停留丽江,与提前联系好的司机七林大哥、导游格勒大哥汇合后就赶路前往塔城的酒店。</span><br /></h3><h3> 途中经过玉龙雪山,只能匆匆一瞥,已进入冬季,山顶的积雪尚不多。</h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沿金沙江河谷上行,中午时分到达万里长江第一湾所在地-石鼓镇。传说忽必烈征伐大理国时其西路军曾从此地革囊渡江。石鼓镇还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莲瓣兰名品大雪素的产地之一。</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石鼓镇因为旁边小山上的鼓形石碑而得名,此次行程匆忙,未能亲眼目睹,稍留遗憾。 简单用过午餐后,我们登上旁边山崖高处,俯瞰长江第一湾及石鼓镇全貌。 </span> </h3><h3> 午餐时大家提议饮酒助兴,2、3两青稞酒下肚后身体毫无异样,感觉良好,为尽快一睹长江第一湾风采,我们一路疾行前往,临近观景平台时突感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大汗淋漓,此时反应过来已身处高原,又酒后匆忙赶路,导致身体难以负荷,出现不适,立即平躺休息,所幸很快恢复,着实虚惊一场,也提醒在高原上需量力而行,切忌逞能。</h3> <h3> </h3> <h3>长江第一湾全景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江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由西北而来</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转而奔流向东北</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石鼓镇全貌</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214国道穿镇而过</span></h3> <h3>  入住的松赞·塔城酒店位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哈达村。这里是纳西族、藏族多民族聚居的小村落,山居四周被梯田、葡萄园、菜地及各种果树环绕,祥和而宁静,呈现出一派隐匿世外的田园风光。</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山居自身也是一道风景,无论是酒店选址还是内饰设计,处处彰显独特、精致、优雅,让人叹服创建者的用心。山居每一位工作人员,无不热情体贴、细致入微,让人有回家般的温暖和感动。身处这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中,浮躁的心也变得宁静谦和而友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山居最美时节应是种植水稻的时段,我们来时已是冬季,水稻早已收割,但此时的山居也别有风味。</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br /></span></h3><h3>松赞·塔城</h3> <h3>松赞·塔城</h3> <h3>松赞·塔城</h3> <h3>松赞·塔城</h3> <h3>山居被层层梯田环绕</h3> <h3>  远处的山当地人称<span style="line-height: 1.5;">阿海洛山,顶似</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塔状,塔城乡也因此而得名,</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相传以前达摩祖师云游中国,先后五次进入香格里拉地区,最后选中此山,潜心修行十年,得道成佛,被民间尊为达摩祖师,修行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达摩祖师洞,此山也因此称为达摩山。</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span></h3> <h3>  村旁的银杏树历经千年风霜雨雪,仍枝繁叶茂,悠久的岁月在树身上留下了层层叠叠的树瘤,传说哈达村因它的顺利生根发芽而诞生过一位活佛,人们尊其为神树,时常在此举行活动祈福。</h3> <h3>  次日一早出发至达摩山顶转山。以前虽多次进入藏区,却一直没能体验转山。我们沿内转经道顺时针绕达摩山顶,周长3公里。今年是猴年,是达摩祖师的本命年。途中经过一小山洞,传说有缘人再怎么胖都能过去,无缘人再怎么瘦也不能过去,我们先后尝试,都顺利通过。转山的人不多,在经幡、玛尼石、玛尼堆的映衬下,转山道显得幽静空灵,身处其中不由而生净化之念。</h3> <h3>  几年前的大火烧毁了山顶的树木,现在仍是遍山的枯木。</h3> <h3>  中午时分,沿金沙江河谷升起的炊烟像薄雾一样。</h3> <h3>  下午拜访哈达村,村子共有五十户人家,多为纳西族和藏族。听村民们说这里的藏民很少使用藏语,平时交流基本是纳西语,进入纳西村民家参观,发现他们也信奉藏传佛教,感到有些意外,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在哈达村就这样自然而然相融合。</h3> <h3>向日葵</h3> <h3>  他们仍然喜欢采用传统方法收割水稻,自然晾干过程中可以继续催熟,这样处理后的稻米会更香甜可口。</h3><h3><br /></h3><h3> 丰收的黄豆、玉米、水稻</h3> <h3>  顺道在纳西族老乡家观摩手工制作豆腐,据介绍,因生活观念的改变,现在人们更愿意选择机器加工制作豆腐,哈达村以石磨纯手工制作豆腐的只剩他们一家。</h3><h3> 转动石磨的方式与我们这边不一样,很沉,成年男子转动起来也会觉得吃力,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h3><h3> 新鲜的黄豆与甘甜的泉水随石磨的转动逐渐变为浓浓的豆汁,再经过过滤、加热、点卤、压制成形,就成为我们常吃的豆腐。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只品尝了原滋原味的豆浆和豆花,浓郁的豆香自带甘甜、令人回味无穷。</h3> <h3>  晚上突然下起了雨,忽大忽小,早上也没有停歇的迹象。此次出行主要目的是希望能一睹梅里日照金山壮丽景象,为此特意选择了初冬时节,避开雨季,气温不是特别低,更重要的是能看到日照金山的机率较大。行程虽是两天后才到梅里,但不期而至的雨让我们有些担忧,只希望天气早点转晴。</h3><h3> 离开山居继续前行赶往塔城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沿途烟雨蒙蒙,山峰时隐时现,犹如在山水画卷中穿行。</h3> <h3>  塔城滇金丝猴国家公园位于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端。冒雨徒步三公里,我们如愿见到这种生活在雪山中的精灵,它们最具特色的是厚厚的红唇、上仰的鼻孔、莫西干式发型的顶毛,个个憨态十足,呆萌可爱。稍显遗憾的是因为下雨,金丝猴活力不足,觅食欲望不强,总是离我们远远的。</h3><h3> 近距离可以发现虽称金丝猴,但滇金丝猴体毛却不是金黄色,而是黑、白色为主,名称来源是因为和其它4种金丝猴一样,在种群划分上归于金丝猴属(也叫仰鼻猴属),它们生活在以滇西地区为主的狭窄范围内的高海拔地区,目前种群数量虽有上升,也仅有3000余只,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十分珍稀。途中了解到近年来当地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逐渐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积极减少狩猎,通过他们的努力希望滇金丝猴能够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生存繁衍!</h3> <h3>  上山途中,在远离猴群的地方偶然发现滇金丝猴的身影,从形体上看是成年公猴、母猴带着一只小猴,应是一家三口,它们离群索居,独自在半山腰的树桠上采食嫩叶。下山时,它们仍然在来时发现的树桠上,因雨势增大,它们停止了进食,相互依偎在一起,抱团取暖,虽然看不见小猴,但从姿势上可以看出小猴被公猴搂在怀里,而猴妈妈倚靠在公猴身后,一脸安祥,此情此景是如此的和谐自然,温馨有爱。</h3> <h3>  告别塔城不久就抵达澜沧江流域,沿河谷继续驱车上行前往茨中,此时我们已深入三江并流奇观核心区。雨越来越大,山峰笼罩在雨雾中,但依稀可以看到山势更加陡峭,少有平缓的地带,山崖上却不时可以看到规模不大的村寨,如此险峻的环境,人们却能够适应、生存下去,不由感叹他们强大的生存能力。 </h3><h3> 从裸露的山崖可以看到很多地方山体结构松散、破碎,大雨冲刷导致不断有落石及小规模塌方,前行的路上不时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块,七林大哥是本地人,有十多年驾驶客运车辆的经历,行车经验丰富,但一路也是小心翼翼,随时会用余光观察路旁山体情况。</h3> <h3>  在叶枝乡我们顺道参观了同乐古村。</h3><h3> 传说多年前瘟疫流行,散居的傈僳族人在路过的西藏僧人指引下结群而居,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同乐村。古老的村寨位于大山深处,山高谷深,交通十分不便,以往极少有外人进入,得以保留原始的自然景观及生活方式。全村共有一百多户傈僳族村民,住在古老的木楞房里,与大山朝夕为伴,过着半农半牧,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h3><h3> 随着交通的不断改善,现在进出村寨已变得容易。村寨也在发生着变化,公路已通至村内,村口建起了小广场,广场外侧是傈僳族民俗文化陈列馆,广场的另一侧是傈僳族音节文字创始人哇忍波的铜像。遗憾的是目前只有极少数人还会使用这种独特的音节文字,已濒临失传。为方便游客,村寨的最高处还建有宾馆。</h3><h3> 村寨最有名的是发源于此地的民俗歌舞"阿尺目刮","阿尺"在傈僳族语中就是山羊,"目刮"是调子、歌曲的意思,歌舞模仿山羊的动作、声音,独具特色,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寨内还组建了表演队,多次受邀在国内各地表演。</h3><h3>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同乐村的变化也会越来越多,开发与保留永远是一个争论的话题,不过决定权应交由这片土地的主人,让他们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希望这片古老的村寨能够一直存在下去。</h3> <h3>  结束一天的行程,抵达茨中的酒店。雨一直下着,天空布满厚厚的云层,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也越发担心起来。 </h3><h3> 酒店是我们选择的系列山居中的其中一站,在藏式建筑基础上又融入了西式风格,与远处中西合璧的茨中教堂遥相呼应,别具风韵。</h3><h3> 站在酒店阳台上远眺茨中教堂,教堂掩映在树丛中,不能看见全貌。从欧洲带来的桉树、月桂种子在这片土地上顺利生长,当年的法国传教士借此也可聊解思乡之情,如今它们已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h3><h3> 一百多年前传教士还带来酿制甘地葡萄酒的工艺,以后在茨中流传开来,家家户户都能酿制。宾馆也有自酿的葡萄酒,晚餐时我们也小酌了一点。</h3> <h3>松赞·茨中</h3> <h3>松赞·茨中</h3> <h3>  茨中教堂位于澜沧江上游河谷地带、一片丰茂的绿色田野中。一百多年前法国传教士们翻山越岭来到茨中,把这里作为传播天主教义的门户。一个世纪过去了,茨中地区的天主教徒仍达上千人,天主教和藏传佛教在这里和谐共处,相生相荣。茨中天主教堂始建于1867年,之后于1906年重建,教堂结合了哥特式建筑风格和中国建筑特点,穹顶的西洋画和八卦图昭示着中西文化交融的深意。我们参观时遇到两位从大理前来的信徒,正在仔细地给教堂做清洁,与她们交流后得知教堂的日常清洁、维护是由教徒自愿完成,不由感叹,信仰予人的力量,往往驻于心、践于行!</h3> <h3>  前往梅里途经云岭乡,澜沧江在乡政府驻地旁流向折返,形成大拐弯。</h3> <h3>  曲登阁是梅里内转山的起点,是通向卡瓦格博圣地的大门,转山时须先在曲登阁拜取钥匙。</h3> <h3>  酒店旁边的谷几农村笼罩在雨雾中,村庄坐落在梅里雪山对面的山谷中,只有几户人家,仍保留着一妇多夫的传统,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牦牛在四周自由自在的放牧,入夜也不归栏,整晚都能听见清脆的牛铃声,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h3><h3> 为解决山下德钦县城用水问题,政府选址在谷几农村后修建水库,村庄里建起了工棚,进出的车辆、人员来来往往,也打破了往日的宁静。</h3><h3> 雨仍一直下着,对面梅里雪山方向大雾弥漫,什么也看不见。听酒店工作人员说有母女二人在此停留了两天也没能看见雪山,今天下午已遗憾离开。我们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匆匆用过晚餐后就回到酒店房间。</h3> <h3>  次日清晨雨终于停了,天空慢慢放晴,太阳渐渐升起,山谷间云雾不断升腾,如梦如幻,宛如仙境。</h3> <h3>  上午至飞来寺徒步,梅里雪山主峰仍笼罩在厚厚的云层中,仅可见低处的积雪。</h3> <h3>  云层慢慢上升,梅里雪山逐渐显露,临时改变行程,下午继续飞来寺徒步,隔澜沧江近距离感受雪山,面对高耸威严的神山,内心只有震撼与敬畏!</h3> <h3>  初冬时节,已不是旅游旺季,游人、车辆稀少,徒步的环山公路空旷幽静,路旁的高山栎树古老苍劲,千姿百态,极像盆景,穿行其间令人心旷神怡。</h3> <h3>夕阳下的谷几农村</h3> <h3>  傍晚时分,已可看见五冠峰全景,旁边的女神峰和十六尊者峰仍半遮半掩,一束光柱透过云层照耀着酒店旁边的山谷。</h3> <h3>  午夜时分,云层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梅里雪山一览无余,向我们展露出美丽的容颜,天空不见一丝云雾,点缀其间的只有密布的繁星。</h3> <h3>  多年前,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初识梅里,日照金山壮丽景象印象深刻,一直向往可以亲眼目睹。终于能够成行,行程选择在不是雨季的初冬时节,然而冬雨却一直绵绵,抵达梅里,也不见停歇,心情降落到冰点。临别之时,梅里终于展露最美容颜,感恩虔诚,感恩眷顾,也许是注定,终于得以相见,此行不留遗憾,此生难说再见!</h3> <h3>  卡瓦格博,藏区神山之首,中外登山队多次尝试也未能成功登顶,如今已禁止攀登,成为永不会被人类征服的禁区。</h3> <h3>女神峰</h3> <h3>十六尊者峰</h3> <h3>五冠峰</h3> <h3>松赞·梅里</h3> <h3>松赞·梅里</h3> <h3>  沿滇藏线离开梅里时已是上午十点多钟,白马雪山垭口因道路结冰仍未放行,只能经隧道通行,就此错过了此行的最高点,海拔4292米的雪山垭口。 其中的一段隧道旁有以前道路施工时留下的台地,徒步翻越一小段陡峭的山崖就可到达,台地所在位置可以远眺白马雪山主峰。</h3><h3> 进入初冬时节,时有降雪,山上积雪增多,轻轻松松就可以零距离接触雪山,也着实兴奋了好一阵。</h3><h3> 穿过白马雪山再次回到金沙江流域,沿途山势险峻,河谷深切,山高谷深。一路海拔高度急剧下降,从白马雪山到奔子栏短短的一段距离落差就在两千米以上,植被垂直分布特点显著,"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  </h3> <h3>  雪线以下分布着连绵起伏的绿色冷杉,其间夹杂着长苞红杉,林地边缘点缀着形态各异的高山栎树,远处的天空碧蓝如洗,山顶白雪皑皑,放眼望去,美轮美奂,赏心悦目。</h3> <h3>帅哥美女出镜啦😊😋</h3> <h3>  高度不断下降,山顶积雪逐渐减少,植被也由针叶林过渡到针阔叶混交林。再继续下行就进入金沙江流域。</h3><h3> 金沙江河谷处于背风坡,焚风效应造成干热少雨,两岸植被也截然不同,高大植株稀疏,以低矮的灌木丛及草地为主,也生长着大片大片的仙人掌。</h3><h3> 途中遗憾的是因故未能一睹金沙江大拐弯壮观景象。或许 ,此次的遗憾就是下次前行的理由。 </h3><h3><br /></h3><h3>金沙江大拐弯(图片来自网络)</h3> <h3>  东竹林寺是德钦县第一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坐落于金沙江畔,依山势错落而建,中心为金碧辉煌的大殿,四周环绕着层层叠叠的僧舍。寺院历史悠久,始建于清初,重建于1985年,历经多年收藏有众多珍贵文物,寺内精美的壁画、唐卡、立体坛城印象深刻。</h3><h3> 到达东竹林寺已临近中午,几乎见不到游人,整个寺院宁静而庄严肃穆。随行的格勒大哥曾出家为僧,对藏传佛教有很深的参悟,在他的详细讲解下,我们对藏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认同他的观点:不同文化背景的我们来到藏地,或是虔诚、或是新奇、或是体验⋯⋯不一而足,重要的是尊重,因为尊重可以让相互愿意去交流、去聆听、去感同身受,就会彼此理解与信任,就会变得和谐与美好!</h3> <h3>  天气晴好,奔子栏酒店的五彩窗格外漂亮,行程安排中只是路过时顺便在此午餐,如果能住在这里慢慢享受午后阳光,那感觉肯定是悠闲与惬意的!</h3><h3><br /></h3><h3>松赞·奔子栏</h3> <h3>松赞·奔子栏</h3> <h3>松赞·奔子栏</h3> <h3>  尼西乡汤堆村黑陶制作历史悠久,在藏区享有盛名,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早已走出藏区,我们来时就遇到韩国的一家人在体验黑陶制作。</h3><h3> 午后的汤堆村安静祥和,牛儿自由自在的在村庄里穿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用石块垒砌的小院,据说这些石墙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小院内种有苹果、核桃、梨子等各种果树,村民友善好客,乐意用树上的果子招待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树上的梨子,品种与我们这边的不同,个头不大,却甘甜多汁,十分爽口解渴。</h3><h3> 体验了一下手工制作黑陶,分别做了水杯和多肉小花盆,虽然很努力了,我们也只能做粗胚,最后还需师傅妙手雕琢。</h3> <h3>  行程最后一站,香格里拉。这里有云南最大的寺庙松赞林寺,又称小布达拉宫,寺院前是圣湖拉姆央措,沿湖环行一周,夕阳下的松赞林寺一派静谧祥和。</h3> <h3>  次日浓雾弥漫,上午时分也没有散开,继续转拉姆央措湖,同时也将在谷几农村亲手印制的经幡挂在湖边的柳树上。</h3> <h3>  临近中午,大雾已完全散开,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松赞林寺光彩照人。</h3> <h3>  走在松赞林寺的外转经路上,心情特别平静安宁。</h3> <h3>  松赞·绿谷是松赞系列酒店的第一家,是由创始人白玛先生的祖屋改扩建而成,酒店面向纳姆央措湖,旁边是松赞林寺。</h3><h3> 在松赞·绿谷我们圆满结束这次快乐之旅,感谢一直陪伴我们的七林及格勒大哥!</h3><h3><br /></h3><h3>松赞·绿谷</h3> <h3>松赞·绿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