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大家好!我是彬彬,这厢有礼啦!2017突发奇想:用画画的方式来写回忆录吧,只回忆生活中的美好,享受五彩人生!</h3> <h3>★《下乡的日子》,为知青五十年而作,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多是苦涩与心酸!如今回首往事,深深感到,收获了多少乐观与坚强啊!带着感恩之心去回味,去享受!</h3> <h3>1968-9-16~2018-9-16知青下乡五十年!时间老人真是毫不留情,一下子就让你跌进暮年!拙笔五十幅小画~《下乡的日子》与您见面,谨以此纪念自己,纪念知青五十年!</h3> <h3>18岁的我,生日刚过俩月,平生第一次坐火车,啥也不懂,啥也没带,糊里糊涂就被拉到内蒙古临河。左上角那张照片是临走前一天去天安门拍照的,手里还捧着《毛主席语录》</h3> <h3>下车后,一片土黄色!从车站进城的路上,光秃秃,只有一座两层红砖小楼,听说那是县医院。</h3><div><br></div> <h3> 内蒙古黄河流域,农家盖房都是用“土坷垃”,就是在黄土地上用碾子压瓷实了,再用一种“西锹”切成一个一个正方体,再在太阳下晒干,之后盖房用。</h3><h3> 站在门口向村里望去,哇!好荒凉啊!一片黄啊!</h3> <h3> 我们知青到来时,生产队已准备好住房——也是土坷垃房,一进两开,中间是过堂兼厨房,两边两间,一头住着5个女生,另一头住着5个男生;都是从北京来的!</h3><h3> 知青住房东面,紧挨着的一家住户是村子里的王会计家。每天就见他家小小的窗子里,一位漂亮的女人老冲着我们笑,还见她头上总是扎着一块方巾。怎么不出门呢?后来才知道,王会计的老婆正在坐月子,生二女儿呢!再后来那几年,就总见她大着肚子,一连生了七个女儿!</h3> <h3> 我们班被分配到内蒙古临河下乡插队的只有三名同学,还被拆开分到三个地方,荒凉之地,没有一个熟悉的人,好孤独啊!</h3> <h3>渐渐跟组里的同学认识了,熟悉了,第二年,有个叫田✘✘的嫁到我们村,这下子有伴儿了,我好开心!</h3> <h3> 刚进村的第二天,生产队长就杀了一只羊,亲自扛着送到我们知青住的地方。我们特实在地说:“队长,我们不吃羊肉!”队长不知所措地看着我们,呆了一会儿,只好又把羊扛走了!各位:阴历八月的羊肉最美最香啊!我们傻不傻<br></h3> <h3> 一帮城市长大的孩子,一群不识人间烟火的学生!一下子换了环境,一片茫然,啥也不懂!初到村里,哪里会做饭呀!哪见过柴锅、风箱呀!有一天,我们学着烙饼吃,烙出来一尝,啥味呀?吃着总觉得不对劲儿!这时村子里派来给我们做饭的郭老汉闻了闻,特平静地说了一句,这是用煤油烙的!郭老汉,驼着背,背走了,喂猪去了!<br></h3><div><br></div> <h3>队里很关心我们这群初来乍到的"洋学生",又值秋收时节,给我送来好多蔬菜——面葫芦,大萝卜,白菜等。住房前方十来米,有一个挖好的菜窖,我们学会了下窖,就是把菜存进去,用土埋起来,日后慢慢吃。</h3> <h3> 说到菜窖,就有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我们下乡的第二个月,支援三线到兰州工作的三哥,要出差到北京去,顺便路过这里,想来看望我!临行前就发份电报给我。</h3><div> 那天,我们知青正下菜窖——热火朝天中,一抬头,不远处,看到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不是三哥吗?你怎么来了?</div><div><br></div> <h3>“走来的!整整走了五十里路!”</h3><div>“天呀!怎么回事?”我正在惊诧,就见村里邮递员正向我们走来,随手递上一份东西,打开一看,是电报!</div><div>“是我发的!”三哥说道,“才来呀!”</div><div>原来如此!</div><div>没事的,一起干活吧!三哥虽然年纪轻轻,但毕竟走南闯北,经验比我们多啊!于是我们一起下菜窖</div> <h3> 第二天,三哥说,我们去哪玩一趟?去哪玩呢?去东面沙窝玩吧!</h3><div> 一场小雨过后,无风无尘,金黄色的沙窝里,很美!我们尽情地跑啊!趴下!又起来,再跑!好快乐!那一年,我十八岁生日刚过两个月,身穿半旧的枣红色条绒上衣,在金黄色的映衬下,在蓝天的陪衬下,他们男生说了,我可漂亮了!</div><div> 三哥拿起相机,拍下了我们下乡之后的第一组照片——一群热血青年,一帮阳光男女,一份永远定格的美好的、心酸的回忆!</div> <h3>我们组十个人,最前右边是彬彬</h3> <h3>初来乍到,还满腹学生气,收工回来,爬上炕头,就着昏黄的煤油灯,读书记笔记写日记,那时还都还激情满满!其实我的近视眼就是从那时起每况愈下</h3> <h3>我们组的知青,才华横溢!有写字特漂亮的,有朗诵特拔尖的,有唱歌得特出彩的!还有会画画的,会摄影的,懂医术的,精通电子的……就连乐器也带来好几种:小提琴、手风琴、二胡、口琴……<br></h3><div> 天气还很凉爽,收工了,太阳还老高呢!吃罢饭,没啥事,我们就爬上知青住房对面的小粮仓顶,拉起手风琴,吹起口琴,哼起老歌,眺望远方,夕阳渐渐隐去,星星溜了出来!夜幕降临了,天黑了,又是一天过去了!</div><div>遥望深邃的夜空,深不可测!面对满天的星星,其实特想家呀!</div> <h3> 知青住房前面,有一排土坷垃房,面积相当于三间大北房打通了,二十多平米吧!那是当年生产队的俱乐部!<br></h3><div> 白天,这里静悄悄的,每到夜晚,村子里的年轻人就都聚到这里,开始度过一天里最轻松、最快乐的时光。</div><div> 屋子里,沿四周摆着许多长条板凳,人们随意而坐;点上几盏煤油灯,屋子里还是朦朦胧胧的,面对面几乎看不清是谁的脸庞,村子人都习惯了,每天晚上,这里是最热闹最开心的地方!</div><div><br></div> <h3> 正值文化大革命,样板戏盛行,我们村里也排起了《红灯记》!想起来特逗!</h3><div> 我演李奶奶,毛蛋演铁梅,我们知青组男生李克演李玉和。喜旺那些人不会拉京胡,《红灯记》就变成大杂烩!《临行喝妈一碗酒》李克干脆无伴奏干唱!《听罢奶奶说红灯》,毛蛋唱起二人台,旧瓶装新酒,也挺有意思!</div><div><br></div> <h3>丝弦响起,内蒙古有名的二人台,什么《挂红灯》呀,《霸王鞭》呀,什么《走西口》呀,《转山头》呀,很多很多!</h3><div> 有一天下雨不出工,村里的人们都来俱乐部,看我们演出《红灯记》,小小的俱乐部,挤得满满当当,人头攒动!</div><div> 开戏了!瞬间安静了下来!</div><div> 《痛说革命家史》那段,我扮演的李奶奶搂着铁梅,声情并茂地“道白”:十八年了——</div><div>再一看台下,一群老太太都在哭呢!我突然笑了,我说,你们哭什么呀?</div><div> 排演《红灯记》那段日子,好开心!</div><div><br></div><div><br></div> <h3> 后来,我还把村里的小姑娘组织起来,排过舞蹈呢!我给排的舞蹈是《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敬爱的毛主席,敬爱的毛主席!你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又多少贴心的话儿要对您讲,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给您唱……”</h3> <h3> 那年头!激情四射啊!动作、队形都是我给编排的!我还给做道具——十二朵金灿灿的向阳花!记得给老乡演出,那些孩子的爹妈,都感动的直落泪!</h3><div><br></div> <h3>业余生活特贫乏,兴胜三队是大队部所在地,偶尔有个乌兰牧骑来演戏。下工了天也黑了,沿着地梗,深一脚浅一脚歪歪扭扭走到三队,好的话打个小手电筒。那会儿都是二人台,听懂听不懂聊以解闷;看罢戏再顶着星星往回返,有月亮🌙的时候就是万幸了!</h3> <h3>知青本来要排练《槐树庄》,确定我演"老成婶",我成了"妈妈"专业户啦!又多了俩儿子!可惜难以聚起,没拍成!</h3> <h3> 那年头,住着土坷垃房,卫生条件当然很差。一般上厕所,要到西边一片空场地,那有一个圈起来的土围墙,里面挖了一个大土坑,蹲下就是方便的地方,站起来,齐胸高,能看见四周,别人当然也能看见你。</h3><h3> 清晨,内急,男生女生就瞅着没啥人的时候,轮流上厕所。李克爱开玩笑,他老对着我唱道:小小姑娘,清早起床,穿着拖鞋,上茅房——悲催啊</h3> <h3>没多久,就赶上村里就有人结婚!我们好奇地跑去看,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印象最深的就是:村里的人都去了,带点“礼钱”就大吃大喝一顿!主家得请师傅,杀猪,宰羊,猪骨头酸烩菜,黄米面的油糕……真香!还记得新郎叫史圆圆,后来的民兵队长!<br></h3> <p class="ql-block">又遇上了白喜事——村里有个王老汉死了,家人请来鼓将敲敲打打,唢呐丝弦吹吹拉拉,好热闹啊!一口大棺材摆在院子中间,女人们都跪在棺材前,大声地唱着“哭”,拉着长调地哭!晚上,小院子里有点瘆得慌,昏黄的煤油灯在摇曳……因为是贫下中农嘛,我们几个知青也去了,到了院里,站成一排,手捧《毛主席语录》齐声念道: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村上的人死了,为他开个追悼会,寄托我们的哀思!</p> <h3> 第一次下地劳动,村子西边打堰子,就是种罢地归拢田埂。我们十个人,一个上午打了一条堰子,拍啊拍,光溜溜的立体梯形。还刻上三个字:知青堰。人家村里人,一个上午一个人就得打十条!</h3> <h3> 开始接触各种农活——</h3><h3> 薅谷子练得是“腿功”!因为整天都得蹲着,将幼小的谷苗中的杂草之类拔去,不太累,就是腿酸的要命!</h3><div> 村里有个刘云他妈,信神信鬼的!知道的还不少呐!又一次我们跟着她后面薅谷子,就听见她一直说个不停,什么和什么属相相克呀,还有各种周公解梦:梦见“火”,兴旺;梦到“水”,发财;梦见“鱼”,也好啊!我真信了!</div><div> 刘云他妈,一个歪嘴老太太!</div> <p> 割地是最累的一种农活!也是农家一年里最重视的活计!内蒙古种春小麦,比内地整整晚收割一个月,大约是在阳历七月中下旬。</p><p> 夏季里,烈日炎炎,麦田一片金黄,麦浪滚滚。该收割了!</p><p> 割地讲究的是镰刀,刀片要锋利,刀把弯度要好,整体要轻巧!准备充分就开镰了!就像走上战场!人们一排站开,每人把三至四陇麦子,手握镰刀,脖子上扎块毛巾,随时准备擦汗。开始——弯下腰,右手执镰,左手搂麦,嚓、嚓、嚓——嚓、嚓、嚓!一马平川,向远望去,看不见人影,只见麦动;渐渐地,麦子一片片地倒下,睡下;人影渐渐显露,直直腰,擦擦汗,喘口气,望望远方!</p><p> 我们知青当然是跟在后面跑了,队长照顾我们,每人就割两陇麦子;一开始还挺棒,渐渐就跟不上大部队了;再待会儿,腰就酸得不行,好像要断了一样!</p><p> 有个小伙叫王建华,中学毕业回到村里,是个好小伙啊!别人割三陇他一手揽四陇,镰刀下去,嚓嚓嚓嚓——嚓嚓嚓嚓,左手一搂一大抱!再看割过的地面,麦茬低得紧吧地面——这就是高手!晒得黑黑的皮肤,割了十几天麦子后,就都洗白了!汗水啊!</p> <h3> 锄地是最舒服的一种农活。春天里,小麦长到两三寸高的时候,就该锄地了——除去杂草,疏松泥土——为小麦的健康成长铺路。</h3><h3> 春天里,风和日丽,站在麦田一头,放眼望去,一片碧绿!我们每个人的站位:把两陇麦子,陇间正好一人宽;双手分开上下握住锄把,迈开双腿:左——右——下锄:嚓——嚓——;锄头落地要稳、要准,双手稍用力,压住锄片,锄片嵌进泥土一寸多,慢慢向回拉,除去杂草,同时疏松土壤。之后再向前,反复;再向前,继续!长长的锄把,顶端是弯弯的锄片;双手握锄,锄片正好和人体成45度夹角,锄片紧紧平行地面,很有节奏啊!很有意思!低头时,你需关注地面,锄的是草,不能伤害麦苗;抬头时,你可以极目远望,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望不到边的天际!</h3><h3> 有一次,夕阳西下,我们在夕阳的余晖中享受着劳动的快乐!村里有个妇女叫二黄毛,个子很高,腿很长,她的锄头把比我们的长很多,锄开地,长腿一迈,锄头一抡,谁也追不上!就见我们一群年轻人跟在她后面跑,那笑声啊!至今我还记忆犹新!</h3> <h3> 割黄豆的记忆跟我手上这块刀疤有关!那年阳历七月十六日,正好是阴历六月初三,吃罢早饭,我们都到井台磨镰刀,准备到村东去割黄豆。</h3><div> 紧挨井台东面住着“文化家",女人生小孩了!哇!和我一天生日呀!</div><div> 我抱着镰刀兴奋地朝她家跑去!一进门,抬着头,没注意脚下一个小板凳,“啪”地拌了我一跤,人倒下,手中的镰刀正好对着我的左手小拇指侧,瞬间,鲜血外流。</div><div> 这个刀痕现在还隐隐可见。</div> <h3> 我们头年九月份下乡来到农村,当时已是收获的时节,认识了镰刀,但不知道锄头是啥样;直到来年春天真正锄地的时候,才见到,哦!原来锄头是这样!后来才又弄明白韭菜和小麦苗的区别。</h3> <h3> 打场是最有趣的一种农活!麦子割罢,在地里暴晒,干了之后打捆装车运回场面,就得打场了!农家场面大约一个篮球场大,地面是经过辊子反复碾压而成的黄胶泥地,很光滑呦!运回场面的小麦需要铺开在场面,这些活都由女人们来干。我们几个女知青也掺和在其中,手中挑一把大竹插,将麦捆抖开,挑着铺到场面上。场面铺好的麦子是一个极大的圆,中间留一个圆心;厚度大约有一尺厚吧!</h3><div>女人们的活儿干完了,中午了,该回家煮饭了!铺开的麦子再经历一个中午的暴晒!</div><h3>真正的打场才开始了!就见两匹马拉一个大石辊子,有时两组,有时三组也有时四组,呈同一方向,等距离,站到“圆”上;马的缰绳由“捉辊子”的人掌控。圆心背对背站两个人,一个人,就是“捉辊子”的人,将几条长长的缰绳紧紧系在腰间,另一个人手执长长的马鞭,鞭子扬起,鞭梢轻点马身;马儿们好像听到了指令,跑了起来,四蹄踏在麦子上,辊子碾过麦子;一圈又一圈!“圆心”开始加速,口中不断地吆喝着什么,马速加快,辊子疾驰而过!再后来,缓冲下来,“圆心”哼起小曲,马儿们放慢速度,优哉游哉,辊子们也懒散下来;再后来,场面上铺的麦子粉身碎骨了,变成“碎末”了!就像看一场戏,精彩!</h3> <p> 扬场是一份技术活!有风的日子里,有技术的人,才能干这份工作!</p><p> 村里有个父子俩——王老汉和他的儿子,都是扬场的好手!那天我们做了一回看客!</p><p> 碾过的“碎末”搓成一堆,像个小山,准备果实和麦花的分离。王老汉和儿子上场了!王老汉精神矍铄,儿子红光满面!他们父子每人手握一把木锨。一阵微风吹过,木锨扬起,天空一道弧线,“碎末”随风扬起,落下——轻的飘向远处;重的落在眼前,那就是成熟的小麦粒呀!木锨一起一落,父子俩配合默契,一个又一个天女散花!望着随风飘落的麦花,再透过麦花去看那湛蓝的天空,好美!</p> <h3> 掰玉米看似容易做着难!内蒙古河套地区,一马平川,玉米一种一大片,看不到边!这里的习惯是先将老玉米掰下来,再砍玉米杆直接晾干当柴火用。</h3><div> 我记得我跟在一个农家姑娘后面,每人两陇;她替我掰一陇。我跟在她后面,手忙脚乱。只见她双手上下翻飞,眼花缭乱,三行之间来回游动,老玉米顺从地一个一个地倒下;我呢,就一陇吧,忙的不亦乐乎!追不上呀!</div> <h3> 少年不知愁滋味!渐渐地习惯了,每天也跟着生产队的吆喝,出工了!<br></h3><div> 村里的姑娘出去干农活儿,工间休息时,人人都拿出一副鞋底来纳。老人们总是讲,女子出嫁前要学得一手“好针线”。我也上瘾了!于是从学粘袼褙,到学搓麻绳,最后学着纳鞋底——终于,纳好一只了!“纳得好花啊!”当时真有人这样夸奖我呀!我又学着做鞋帮,终于一只穿脚上了!可是那只还没影呢!</div><div><br></div> <h3>田间地头休息挺有意思!仨一群俩一伙就地盘腿一坐,有的纳鞋底,有的抽口烟,有的聊天,还有的喜欢丢跤!李三罗那阵子当组长,休息了专门跟女人丢跤,滚在地上也挺爽吧!哈哈哈</h3> <p class="ql-block"> 我们睡的是大火炕,炕头是一大灶台,支一口大柴锅,煮水做饭全凭它!烧什么呢?春小麦收割后,打场剩下的叫“麦华子”,用它烧水做饭顺便捂热炕最好不过了!有一天,晚饭后,我们几个女生躺下休息,身下是热热的火炕,姐几个睡不着,就天南地北地聊呗!大约十点多了,咚——,灶洞口蹿出一股火苗,屋子里弥漫一片!我下意识地跳下火炕,找啊找——放在麦花子灰烬上的那双沾了点水的新布鞋早就烧得没了踪影,只剩下两个鞋钉!原来这火的后劲儿这么大!</p> <h3> 我们组男生李克唱歌特棒!可是那日子口,他练嗓子的方式你恐怕没见过!</h3><div> 每天做饭时,李某的任务是拉风箱——坐在灶台前,弯下腰,捅捅灶洞,清理干净,然后再把风干的玉米杆一把一把送进去;左手的任务就是拉风箱,嘶——嘶——嘶——嘶——很有节奏啊!李某不由得跟着节奏唱了起来:走上这呀,高高的兴安岭啊,我遥望南方啊!山下是茫茫的草原啊,它是我亲爱的家乡啊……</div> <h3> 村里老乡家家都养猪,这里每逢冬季,就是杀猪炖肉走亲戚串门的休闲好日子!<br></h3><div> 我们也学着养了一头猪,但这是村里最瘦的猪!走起路来,左右摇晃!村里人谁见到都会说,这猪腰板真好!就是可惜了!脊梁骨都快挨上了!哎!没好好喂呀!</div><div> 猪跟狗不一样,养猪得认真煮饲料,拌饲料,就像人吃饭一样,顿顿不能落!我们都懒!没那份辛苦!可怜那头猪了!</div> <h3> 为了看家,我们知青也养了一条大狗。狗通人性,渐渐地,长大了,懂事了,有感情了,分不开了!</h3><div> 可是,有那么一天,上级突然下令,一律“打狗”!真是依依不舍!再说,我们懂得了,狗是“杀”不死的!</div><div> 又是一天,女生都到公社去开什么会,等我们回来时,远远地就闻到一股香味,还听见知青房间人声鼎沸的。跑过去一看,民兵队长史圆圆正带领一帮年轻人还有那几位男生分吃狗肉呢!肉都快分吃完了,只剩下残羹冷炙!</div><div>据说,那只狗是被骗到房顶上被勒死的!好残忍!</div> <h3> 渐渐地跟村里人熟了,最馋的就是老乡家里的饭菜香!王小柱家是河北人,他家的油烙饼别提多香了!一天,我“应邀”去他家吃油烙饼,被家门口的一条大黄狗吓坏了!小柱妈笑嘻嘻地对我大声喊:没事的!这狗不咬人!我战战兢兢地往里走,就见大黄狗卧在屋门口向我摇着尾巴;等我前脚刚迈进门槛,就感觉后大腿“噌”的一声!“妈呀!大狗咬我了!”我大喊着跑进屋!家人闻声赶紧跑过来,一看,我的条绒裤子被撕破了,大腿后侧流血了!小柱妈赶紧跑到狗跟前,剪下一撮狗毛,烧糊了,敷在我的伤口上。她说,这最管用了!油烙饼还是吃上了!</h3><div><br></div> <h3>村子里有个盲人光棍李三,还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没啥事,就在房皮上按个大喇叭,每天播报毛主席语录还有生产队的通知,早上上工等等</h3> <h3>瞎三因为眼睛只能干起羊圈之类的活,我为了表现积极,有一天跟着他,我发现瞎子看不见耳朵👂超好用!你在哪儿他都知道</h3> <h3>南营子有一块大空场儿,中间是井台,北面一溜场院,队里开个会呀,分派劳力呀,都在这儿集合出发。问题是,队长贾二小开个会吧,嘴里脏字连篇,骂骂咧咧,村子百姓也听惯了,坐在那儿不做声,该干嘛就干嘛</h3> <h3>旱地好瓜!大后套的西瓜🍉又沙又甜!当年李克看瓜是个不错的营生!我们常常偷偷跑去吃瓜啊</h3> <h3><font color="#010101">1971-8-割罢地,我晒得黑不溜秋,拎着俩瓜还有一袋上等面,去兰州看望我哥嫂!多沉啊!因为我没有钱,只好卖力气表心意!</font></h3> <h3>不记得是因为什么被派饭到李春花家,我就跟饿了八天似的,大白馒头吃了四个,这事现在都记得,你说我当时得有多下咓多缺嘴</h3> <h3>有一次到村东劳动,突然乌云密布,瞬间硕大的雹子铺天盖地,砸的直不起腰来,十来分钟后,抬起头,庄稼都断了头</h3> <h3><font color="#010101">村子里家家养猪,年年入冬后杀猪,猪骨头酸烩菜大宴请是最为荣耀的事情!那么养猪最有特色的当属张从虎老婆,拉着长音儿,悠长而响亮!估计有机会培养,她也是出色的女高音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郝!从年轻时没人叫他小郝!为什么?看了无数病人,起死回生啊!最后自己煮了一大锅胡萝卜吃,我还记得!</font></h3> <h3> 有一天我收到哥哥的一封信,他说,听说我一人在外了,让我自己保重,并让我想法学点本事,学会一种谋生的办法。我就买了一本《上海服装剪裁》,开始艰难地自学。</h3><div> 第一件作品是给村里的农民李二罗大概三岁的女儿剪裁并制作的一条“上海港裤”,港裤在那个年代特时兴。我费尽心思,照着书本“依葫芦画瓢”,终于做完了之后,我兴冲冲地跑到李家给他女儿穿上时,李二罗说我给做坏了!我当时不知所措。现在回想,不是不合体,是农民穿惯大裆裤了!</div><div><br></div><div><br></div> <h3>我的电烙铁坏了,我去找村里的崔双双,山东小伙儿,他心灵手巧!他拆开,里面的云母片全抖了出来,鼓捣半天真修好了!这个电烙铁一直陪着我现在还用着呢!所以啊,我一做活儿,就想起崔双双,不知咋的个了</h3> <h3>续集——50张小画续写《临河的日子》</h3><h3>知青生活劳动继续,稀里糊涂的结婚</h3><h3>拜师学艺半个裁缝,糊里糊涂的教书,</h3><h3>上学进修拿到学历,1989.5.24返京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