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千年应氏文化古村蜜岩

应卫强缙云

<h3>应诗虔本名应倩倩,女,浙江余姚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宁波作家协会会员,余姚低塘街道文联副主席。列入浙江省第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作品散见《文学港》、《延河》、《中国诗歌》、《诗歌月刊》、《绿风》、《星星》、《诗歌风赏》、《中西诗歌》等各类刊物。2012年参加《中国诗歌》“新发现”夏令营。已出版诗集《随诗潜行》。诗歌观:写诗要犹如水,恩泽万物。</h3> <h3>从小到大,我的姓氏一直是班级的独姓。今日来到蜜岩村。“应氏祠堂”(图三,正修建中)光绪三十二年,族先应维青在这座祠堂里创办过愈愚国民学校,是新式学堂。图五的洋楼曾拍过影片《难忘的战斗》。唐代明州刺使应彪的后裔聚族而居已870余年,村中的老宅古雅,文化底蕴颇深,是宁波十大历史文化古村。</h3> <h3>应诗虔:东明寺的灯笼花开了<br><br><br><br>站在白水冲瀑布下<br><br>柔软的水,从山顶倾斜下来<br><br>这是下了必死的决心<br><br>也没有后路。奔向<br><br>目力不及的地方,自由<br><br>让我们获得一切<br><br>又失去一切。瀑布底下<br><br>前来观望的人那么多<br><br>三千丈激起的水花<br><br>我们触手可得,却没打算伸出手<br><br>“哗哗”地洗涤声中<br><br>我们的影子在这里是一块石头<br><br>什么神色都消失了,或是<br><br>什么神色都不需要<br><br><br><br>东明寺的灯笼花开了<br><br><br>我不能左右自己的脚步<br><br>它们和云一样<br><br>试图改变自己的方向。即使它们<br><br>想过要像风一样<br><br>倔强地,制造乌云,雷声<br><br>不过是短暂的停顿<br><br>总有些尘土被我扬起<br><br>我不知道是谁在等待谁<br><br>或是根本没人等待,我无法装作<br><br>什么都没发生。红色的灯笼花<br><br>剧烈燃烧,像一只只倒挂的金钟<br><br>要把整个寺院的寂静<br><br>都拖入它们纯粹的钟声里<br><br><br><br><br>进入寺院,我仰望一树梨花<br><br> <br><br>寺院内,许愿树上的红丝带动了<br><br>五彩经幡和绣球花也动了。风,<br><br>是赋形者,让我们和类似记忆的暗影相遇<br><br>沉静,是它拓宽的声音<br><br> <br><br>木鱼和诵经声,多像屋里的主人<br><br>在招呼着行色匆匆的赶路人<br><br>歇脚,喝茶……<br><br>“为什么他们一定认为爱是一种大悲痛?”<br><br> <br><br>我对着后院墙角的一树梨花仰望<br><br>一颗开满祷文的树<br><br>痛定思痛地独白<br><br>暴露了我们还有疲乏的角色<br><br><br>孤独的瞬间<br> <br><br>云海之上,我倾听一片云<br><br>每一阵风吹,它都没有<br><br>任何声音。我们总要想明白。<br><br><br>抓不住的事物,不会给我们一点暗示<br><br>就消失了。不要对着真实<br><br>又虚幻的现象生情,淡定如初<br><br><br>意味着我们想要或者在拒绝一些什么。<br><br></h3> <h3>应诗虔的诗歌里有一种古典的遗韵,尤其是她的短制,常常能灵活地化古典诗词的意境入诗,这让她的诗显得古朴典雅,厚实可感,并耐读耐品。<br><br><br>——荣荣<br><br>(《文学港》杂志主编,宁波市作协主席)<br><br><br><br>应当将应诗虔视为一位颇具情调的歌者,她属于自己,属于那个从诗词中穿越出来的“独有的韵味”。<br><br><br>——张立群<br><br>(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人》编辑)<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