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台

长岸一村

<p class="ql-block">菊花,不似百花开在温润的春天里,却在凛冽的寒风中傲霜怒放。它也因此赢得了文人骚客的喜爱。菊花品种繁多,多姿多彩,既有傲骨,又兼具风姿柔情。</p><p class="ql-block">菊花的起源虽不可考,但中国无疑是其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周官》中已有菊花的记载,《礼记·月令篇》中亦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描述。古汉语中,“华”与“花”相通,可见当时已有菊花的存在,只是多为野生,色彩单一。到了公元八世纪,菊花作为观赏植物传入日本,17世纪末由荷兰商人引入欧洲,18世纪传入法国,19世纪中期进入北美。如今,中国菊花已遍及全球。</p><p class="ql-block">寒风中盛开的菊花,自有其独特的韵味。文人墨客对其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展现了其孤傲高洁的性格;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透露出隐逸出世的超然心境。魏晋之前,华夏文人的风骨,恰如菊花般傲然独立。而后来的“人比黄花瘦”,则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气息。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则透出一股肃杀之气。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陶渊明的淡然与超脱。</p><p class="ql-block">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了一种出尘雅士的风格;而黄巢的“我花开后百花杀”,则显得霸气十足,杀气过重,似乎有违菊花的天性。毛泽东的“战地黄花分外香”,则展现了其高远的眼界与胸怀天下的气概。这些诗句,无不带有男性的刚毅与豪迈。而女性文人眼中的菊花,则多了几分婉约与柔情。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清丽脱俗,带着女文人的婉约之美;林黛玉的“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则更显女儿态,充满了自怜与秋思。</p><p class="ql-block">菊花,或许还是菊花,只是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情感与意义。据说,菊花泡茶可以下火,或许它真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火气。经过风霜洗礼的菊花,或许能给人带来一丝沉静与从容,消除尘世中的浮躁。</p><p class="ql-block">在采菊时,我发现有些小蚂蚁在菊花的花蕊中走动。或许在蚂蚁的眼中,菊花又是另一番世界。佛家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各有特质,构成了这多姿多彩的宇宙。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也会有不同的感悟,这正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p><p class="ql-block">“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会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这句话我深以为然。包容,是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品质。我们没有“报与桃花一处开”的能力,但我们可以学会欣赏不同的美,尊重不同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我花园里菊花灿烂盛开了。看着盛开菊花,看着菊花花心进出蚂蚁,有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