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研讨,共同成长------参加市小学科学研讨会有感

中山 高小晖

<h3>2017年12月5日,在县教研室杨立志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市小学科学研讨会,上午听取了3节一年级科学的研究课,又听取了每位做课老师的教学反思,及各县区教师的议课交流活动,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收获很丰厚。</h3> <h3>第一节课:路南区燕京小学的何立群老师讲授“在观察中比较”。</h3><h3>情景导入选择的是手偶表演,以两个小动物争论谁的汽车大导入新课,符合低年级教学从兴趣入手的特点。</h3><h3>第一个环节,体验看法。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探究比较大小的不同方法----比高矮,比胖瘦,比长短,比轻重。</h3><h3>第二个环节,感悟明法。通过多个小恐龙比大小的探究,明白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怎样舍弃不适合的比较标准,确定公平的标准。</h3><h3>第三个环节,验证辩法。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明白选择不同的标准结果是不一样的。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和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h3> <h3>第二节课:路北实验小学袁才雅老师讲授“用手来测量”。<br></h3><h3>袁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拃”,还学会了用自己的小手去测量书桌和身边的物体。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h3> <h3>第三节课:滦南柏各庄镇陈各庄小学的艾静老师讲授“放大境”。<br></h3><h3>艾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很受学生喜爱,丰富多彩的课堂更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的乐趣。</h3><h3>首先艾老师通过让孩子观察鼻涕虫引入新课,又引导孩子们认识了放大镜的结构和秘密,重点指导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孩子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多重感官合作学习,特别是让孩子们下坐拿放大镜去观察物体的开放式课堂很是新颖,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h3> <h3>各区教研员对三节课做了有针对性的评价。<br></h3> <h3>市教研室袁主任针对这三节课做了精彩点评,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为我们的科学课指明了方向。</h3> <h3>市教研室袁守信主任为大家讲解新课标的几个变化</h3><h3>小学科学新</h3><div>课程标准的几个变化</div><div>一、课程性质定位的变化</div><div>(一)基础性课程</div><div>(二)实践性课程</div><div>(三)综合性课程</div><div>基础性:体现了学科地位。</div><div>实践性和综合性:体现了学科特点。</div><div>二、课程目标的变化</div><div>2001 版实验稿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div><div>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div>2017 版修订稿:</div><div>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div><div>三、低年级单独开设科学课程</div><div>2001年之前,低年级有单独的科学课程;2001 版课标颁布后,1-2 年级的科学内容,融入在 《 品德与生活 》 课程之中;2017 年 9 月, 恢复 在 1-2 年级单独开设科学课程,这是一种回归;这是符合国际科学教育的大势的,也体现科学课程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的整体安排。</div><div>四、分段呈现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div><div>按照低(1 ~ 2 年级)、中( 3 ~4 年级)、高</div><div>( 5 ~6 年级)三个阶段呈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div><div>五、以 “ 大概念”&nbsp; 统领内容标准</div><div>指向大概念的教学,是国际科学教学的趋势,高中课改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课标遴选了学生容易感知、乐于学习的 18 个主要概念,并进一步分解细化为 75 个学习内容。</div><div>六、融入技术与工程学教育内容</div><div>首次在我国将“ 技术与工程” 纳入科学课程标准 ;将其列为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并列的专门领域。</div><div>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意义</div><div>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技术和工程问题;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创新能力;体验科学技术对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div><div>七、突出科学思维,体现核心素养要求</div><div>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div><div>6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div><div>跟小学科学紧密相关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div><div>内涵: 1 核心、 3 维度、6 大素养</div><div>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div><div>八、适当降低课程内容难度</div><div>如:对电路的串并联不做要求;不要求 “ 了解四季的成因”,调整为“ 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div><div>删除月相成因,调整为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等</div> <h3>最后,袁主任为大家讲解小学低年级</h3><div>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div><div>低年级的目标以培养兴趣、能力和习惯为主,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乐趣,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规律进行教学。</div><div>一、低年级科学教学应注重接触和体验。</div><div>“动手做,玩中学”。一、二年级不侧重原理性的东西,重在接触和体验。小学一、二年级重点不在于孩子学到多少科学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能力,尤其是以培养他们爱科学的态度为重点。</div><div>二、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不过分强调知识点教学。教师要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坐不住的问题,在课程中增加游戏等环节,匹配孩子的年龄特点。</div><div>  三、一、二年级的教学中要使用儿童的语言。在注重趣味性同时,更要注意科学规范和标准用语,真正培养孩子的科学习惯,锻炼孩子的科学思维,而不是看热闹。</div><div>四、低年级的小学科学应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低年级教材以观察、比较、分类等简单实验为主,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里的各种事物、现象、规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在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活动中学会观察、描述,从而构建科学概念。刚刚跨入一年级,小朋友们很难集中注意力,老师不宜讲太多的科学原理,而应该让他们在“玩”中开动脑筋,从而提升其科学素养。</div><div>五、搞好低年级游戏教学活动</div><div>(一)游戏资源应贴近学生生活</div><div>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对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儿童在探究中发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关注,同时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技能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iv><div>1游戏情景来源于生活</div><div>2游戏材料来源于生活</div><div>(二)游戏的组织要凸显合作</div><div>(三)游戏活动的设计要强调具象思维,&nbsp; 依靠具体的,形象的经验来学习概念逐步培养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div><div>六、搞好低年级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观察活动的设计</div><div>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div><div>(一)观察是基于多种感官感觉器官的综合感知活动</div><div>(二)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活动</div><div>(三)低年级的观察活动必须具有趣味性</div><div>(四)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努力思考</div><div>七、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要注重学科学的习惯培养。</div><div>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自2017年9月起,一、二年级均需开设科学课。这项规定充分体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但也给科学教师带来诸多挑战。众所周知,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主,伴随高级思维活动的课程,它需要学生在遵循既定规则的基础上探索、发现。而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好动、注意力无法持久集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听取别人想法;喜欢争抢、不会谦让……孩子的这些特点都为有效开展科学课带来阻力。</div><div>应培养学生养成哪些习惯以适应科学学习?</div><div>(一)倾听习惯</div><div>课上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时,眼睛看着发言者,坐姿端正,零级音量,如果对发言内容有任何意见或疑问,发言结束后再举手提问,全班汇报时,听到与自己记录相同处可在记录单上打勾,这样可以检查孩子是否认真倾听,也可避免重复汇报。教师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表扬眼睛看着发言者、坐姿端正的孩子,给予正面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倾听的孩子会对听到的信息作出思考和判断,相关信息会与自己的想法发生碰撞,良好的倾听习惯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div><div>(二)发言习惯</div><div>课上要让学生学会发言和研讨交流</div><div>个人发言:在座位上起立,面向全班大多数同学,二级音量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年级孩子有时会表达不清,老师可以让他自己进行解释或请别的同学帮助解释。发言罗嗦时,老师可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孩子的回答再让其重复。</div><div>全班汇报:全组或小组代表站在讲台上,面向全班同学,要求站直站定。在汇报开始前先关注班上的同学有没有眼睛看着、耳朵听着汇报的同学,及时指出没有专心倾听的同学后开始汇报。汇报结束后向全班同学提问:这是我们小组的实验/观察结果,大家有什么意见或补充吗?汇报的孩子请举手的同学发言并给予解释或接受别的同学提出的意见建议。最后老师可对整个过程中的汇报孩子和提问孩子的表现进行反馈。</div><div>小组讨论:每位孩子一级音量轮流发言,出现不同观点可讨论、可少数服从多数也可保留观点。一年级孩子多数喜爱表达,容易争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轮流表达可让小组讨论有序。而少数不愿表达自己观点的孩子也可通过轮流发言参与到讨论中。一年级的孩子特别急于判断对错,教师应引导孩子表述自己的理由,用合理的理由说服同伴,如经讨论还是不能达成统一,则告诉孩子可保留自己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div><div>&nbsp;</div><div>(三)合作习惯</div><div>一年级孩子基本没有小组合作经验,所以小组合作前,一定要明确要求、责任到人、公平分配、材料尽量一人一份。虽然有孩子可能不喜欢被分配到的任务,但要让孩子明白他们是一个团队,需要按分配来完成任务,这样可减少小组矛盾的产生。同时这也是培养团队意识的好时机,告诉孩子每项任务、每位成员都是小组合作不可或缺的。</div><div>团队意识、团队凝聚力可借助小组比赛来培养。平时的课堂评价往往采用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时会因为一位孩子的表现好坏表扬或批评整个小组,让孩子有“一荣俱荣,一耻俱耻”的观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