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苑同宗】27一17篇2-2【宛苑氏文化】。整理中遗漏.不足之处恳请宗亲斧正以便完善!

根 源,苑氏文化!天下无二苑❤️

<p class="ql-block">一:【注】本篇为【宛苑文化交流】美篇以收到资料时间顺序为序,诚挚感激感谢为美篇提供资料做出奉献的宗亲,好友!!! </p><p class="ql-block"> 二: 美篇以整理时间顺序为序!诚挚感激感谢为美篇提供资料做出奉献的宗亲,好友!!! </p><p class="ql-block"> 【苑氏文化美篇】目前共有33篇30余万字1900幅照片及资料尽释【宛苑氏文化】,随资料递进陆续整理发表。资料有限望宗亲给予指教斧正!</p><p class="ql-block">1苑氏丛书篇 《中华苑氏渊源》。</p><p class="ql-block">2文化研究会篇 《山东莒北苑氏文化研究会》3中华苑氏医术篇《全国苑氏明医资料》。</p><p class="ql-block">4中华苑氏艺篇总2篇1《全国苑氏艺人集锦》</p><p class="ql-block"> 2《全国苑氏艺人集锦》</p><p class="ql-block">5外联篇 《华夏宛氏苑氏联谊》。</p><p class="ql-block">6联谊篇 《华夏苑氏驿站》。</p><p class="ql-block">7德育篇 《德教.文教.救助》。</p><p class="ql-block">8商业篇 《集全国苑氏商业》。</p><p class="ql-block">9追根溯源篇《华夏苑氏名人苑鸿绪苑棼池(祖孙进士)北京国子监考证》。</p><p class="ql-block">10个人专版篇总3篇1《文武双全,苑瑞僧》。</p><p class="ql-block">11个人专版篇总3篇2《文武双全,苑瑞僧》。</p><p class="ql-block"> 3《文武双全,苑瑞僧》。</p><p class="ql-block">12个人专版篇 《国画苑希尧》。</p><p class="ql-block">13救助篇 《全国苑氏救助》。</p><p class="ql-block">14映像新闻篇 《电影艺术》。</p><p class="ql-block">15个人专版篇 《五世传人名医苑铁栋》。16宗祠.文史篇总2篇1《华夏宗祠.莹地.史志》</p><p class="ql-block"> 2《华夏宗祠.莹地.史志》</p><p class="ql-block">17姓氏联谊篇总2篇1《华夏宛苑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2《华夏宛苑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18个人专版篇 《国画苑雲海》。</p><p class="ql-block">19个人专版总2篇1《作家.书法画家.苑建军》20个人专版总2篇2《作家.书法..画家苑建军》21个人专版 《国画彩绘艺术苑秉全苑维旭》22个人专版篇 《书法.国画家苑铁玉》 。</p><p class="ql-block">23苑氏之最篇 《华夏苑氏之最》。</p><p class="ql-block">24个人专版篇 《国画苑福章》。</p><p class="ql-block">25个人专版篇 《苑铁栋成药展》。</p><p class="ql-block"> 征集全国苑氏艺.医.作品.宗祠.莹地.墓碑.史志照片资料【苑氏文化】编辑部。微信.电话 :18106368968。 </p><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26日</p><p class="ql-block"> (本群发言摘录)(1)随资料递增整理。【1】【简介】我叫宛福成,1960年出生于沈阳,现定居长春,供职吉林省委党校,教授研究员。“宛姓联谊会”主要创会人之一,任职秘书长,宛姓文化权威发言人之一。另兼国内姓氏文化机构多职。电话和微信号为:1362449045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我叫苑金铎,1952年生于山东郓城,从事地质、水利、城建工作,现退休。</p><p class="ql-block">1986年初起从事家谱研究,2005年初发起、筹建“重修郓城苑氏宗祠”。2008年主持郓城汶上《苑氏族谱》续修合谱工作。2009年中华苑氏宗亲会发起人之一,任副会长、会长,2015年卸任,任终身名誉会长、山东分会会长,任《中华苑氏通谱》主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我叫宛家均,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人,1972年出生,宜宾宛氏筹备组成员之一,从事焊接及干挂暮墙工程承包,(也算是自由职业)其他没什么特长,只是热心宛氏家族的文化及团结事业传播。愿与各位家亲共同学习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各位宗亲大家好!我叫苑泽树,1955年11月生于天津,原籍河北省河间市,从天津公路局退休。</p><p class="ql-block">现与各位宗亲学习研究探讨宗亲文化,繁荣发展宗亲家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各位宗亲大家好!我叫苑铁路,生于1966年10月,祖籍河北省河间市,自幼随祖父在津,现在天津大冢饮料有限公司工作。</p><p class="ql-block">自2011年在苑金铎老会长指导下参与中华苑氏通谱编纂辅助工作,搜集整理京津冀地区苑氏家谱多部。致力苑氏起源、迁徙、文化的学习探讨。希望得到宛、苑宗亲的支持指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各位宗亲好!我叫宛茁,71年生,原籍沈阳,我出生在锦州。2000年来到天津,一直从事市政、防水工程。这几年开始转型,主做对德国🇩🇪 移民以及代表德国教育经济协会和中国大学合作交流。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相识,欢迎各位有机会来天津做客[抱拳][抱拳][抱拳]。宛茁133120907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 我叫苑艺,1976年生,山东省日照市定居日照,就职单位:日照光影国际电影有限公司,同时,中国百姓新闻网调研员;</p><p class="ql-block">微信,电话1886333616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 我叫苑芳源,1971年生,山东省日照市定居日照,【山东莒北苑氏文化研究会】发起人,华夏宛苑历史文化研究,苑氏追溯学习者。</p><p class="ql-block">微信,电话1810633896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 各位宗亲,我是苑邦元,在山东、菏泽电视台退休,今后多向宗亲学习,共同研究宛苑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各位宗亲大家好我是宛云泽,女,回族,1979年出生于内蒙古多伦县,祖籍河北省大厂县。现从事教学工作,专长地理教育。虽然对家族没有多大贡献,也算爱族人士一枚[呲牙]。很高兴在这里认识各位宗亲,以后还得向各位多多学习[抱拳][抱拳][抱拳]联系电话:1504796952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 各位宗亲大家好!我叫宛宝均,1975年出生在四川省宜宾江安,宜宾宛氏筹备组成员之一,没什么文化,心直口快容得罪身边人,现在从事土建工程(自由职业)从军多年,学有一身本领,自由贯了,只是热爱宛氏家族这个大家庭及团结[抱拳][抱拳][抱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2】 我叫苑玉玲、1959年出生,安徽省阜阳市人、退休前是教师、本人自幼酷爱手工(剪纸、刺绣)现在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华民族促进会剪纸协会会员。为传承民俗文化、现任老年大学剪纸老师。我父亲生前是苑氏家谱的续写人之一,在父亲的影响下,很喜欢族谱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3】 苑举昌,一九四四年生天津市一德投资集团退休原籍山东省宁阳县常家屯村人热心苑氏族谱工作在一九九八年五月为宁阳苑氏重修族谱工作出点力。我认为此项工作很伟大很有意义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才能做好此项工作。要向大家学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4】苑涛,73年岀生四川广安 定居深圳 现在经营电梯公司在深圳,海南陵水县经营水果泡沫包装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5】 苑庆芳河北邯郸农民,一直在家种地父母年纪大了,在家伺候父母出不去,欢迎本家过来做客[微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6】 我叫苑延忠,男,1983年05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坡仓乡苑岗村,苑岗村以苑氏为主,高中毕业以后在北京出租车公司上班,于2015年年底回乡创业,如今在易县县城搞农村信息化网络+农夫产品+物流。自2014年在苑金铎老会长指导下参与中华苑氏通谱编纂辅助工作,搜集整理冀保定地区苑氏家谱多部。保定地区如今苑氏7万多人,保定清远,保定满城,苑庄,保定易县,蠡县等乡镇,村以苑氏为主,致力苑氏起源、迁徙、文化的学习探讨。希望得到宛、苑宗亲的支持指导。</p><p class="ql-block">虽然对家族没有多大贡献,也算爱族人士一枚[呲牙]。很高兴在这里认识各位宗亲,以后还得向各位多多学习[抱拳][抱拳][抱拳]联系电话:15033263081微信同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7】 大家好!本人苑长江一九五二年生,河北青县人,职业农民没有什么文化,因对知识的向往,所以陪长孙苑宸恺就读青县试验小学,因有学校群,所以微信呢称苑宸恺。宛苑群的建立我很高兴,特别是宛福成秘书长和苑金铎会长的邀请,深感愧疚,本人没什么文化,对家族也没什么贡献,承蒙诸位盛情,深感荣幸,源为亲和为贵,诸位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德,相信能从历史的传承记忆中找到我们宛苑一家亲仅依据和凭证,祝贺大家,祝贺我们家族发楊光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 家亲们好!本人宛洪军1970-11</p><p class="ql-block">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p><p class="ql-block">自由职业</p><p class="ql-block">内黄县地处黄河故道,是华夏人文始祖(颛顼,帝喾陵)的发源地,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杨庄汉代遗址)。</p><p class="ql-block">枣乡内黄有40万亩百年枣林,花生种植35万亩,尖椒种植50万亩,是一个拥有8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真诚欢迎家亲们来内黄做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 大家好?本人苑建龙,一九七七年四月生,山东莘县人,职业农民,中共党员,高中文化,郓城西三支分支,94世,中华苑氏宗会聊城联谊会副会长,宛苑群的建立使我特别振奋,特别是宛福成秘书长和苑金铎会长的邀请,让我更加荣兴,源为亲和为贵,各位宗亲都是有知识的大无私奉献者,相信能从历史的传承记忆中找到我们宛苑一家亲的依据和凭证,祝贺我们宛苑家族发楊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大家好!我叫宛蓉(家字辈),一九七三年出生,女,家住:四川省宜宾市上江北(老家:在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就职于基层中心卫生院,任党支部书记,同时是一名临床医生。我很自豪我姓宛,热心为家族做力所能及的事,喜欢追溯家族渊源。欢迎各位家亲到宜宾联系,电话18283163319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1】 尊敬的各位家亲大家好!我叫晚美凤,女,傣族,1983年出生于云南腾冲荷花曩烟,从事历史教学。虽然从事历史教学也热爱我们家族,支持家族事业,但十分汗颜对家族历史文化了解研究很少。以后努力向各位家亲多多学习交流。云南保山,德宏一带有很多宛晚碗家亲,大部分都是傣族。欢迎全国各位家亲到云南腾冲来。微信电话同号:13577515560[抱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2】【简介】我叫宛传龙!祖籍:安徽庐江人。</p><p class="ql-block">职业:建筑工人。</p><p class="ql-block">有爱族之心,业余时间能在此群参与学习实属荣幸。</p><p class="ql-block">联系方式:13024118463。</p><p class="ql-block">各位家亲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3】我叫宛新汉,1957年出生,</p><p class="ql-block">来自江西省湖口县马影镇观桥宛兰村,是本县建筑公司职工,由于企业不景气,故外出江苏苏州干家庭装修(木工)部分,业余时间致力于家族家譜,入群意愿向各位家亲们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4】各位家亲晚上好! </p><p class="ql-block">我叫宛建涛,1985年出生,定居陕西山阳县,老屋场村,我没啥文化,职业装修,电焊和大理石之类 入群向各位家亲学习,1522998796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5】宛佑成,男,汉族,出生于1963年2月24日,定居甘肃省陇南市石鸡坝镇哈南村,任职于文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户籍民警,由于身体久佳,病退在家。现在筹备捐款买地建造宛氏祠堂。联系电话,1383093594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6】晚上好!我叫苑瑞僧(泽茂)男,汉族,党员,1963年生,籍贯:河北省河间市尊祖庄乡北司徒村人,自幼习武并授徒若干,后练习书法至今,夲人联系电话1503O776909。</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7】 苑怀涛55年,河北巨鹿县苑街村,现居河北辛集41年了。退休原在商场工作,原籍巨鹿县,一村一姓,一宗一族,一脉传承。现传26代,今年2月份14世去世在世人十二代(原13代了)从15世至26世十二代,不多见。加入宛苑文化交流群长知识。</p><p class="ql-block"> 【28】宛新飞,1978年,祖籍庐江县白湖镇顺港乡,现定居南京江宁,工作于长安马自达汽车公司南京公司,业余时间在汽车修理厂兼职修车,我们这宛姓不多,本人对宛氏的来龙去脉有着极大的热情,欢迎赐教。</p><p class="ql-block"> 2017/12/2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一】2019年5月11号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中华谱海】会议秘书长讲话。</h3> <h3>【二】【中华谱海】共同发起人苑金铎会长签约。</h3> <h3>【三】2019年5月11号12号【中华谱海】谱写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民族文化谱牒大融合。</h3> <h3>热烈祝贺【中华东方姓氏文化委员会成立】!热烈祝贺宛福成秘书长荣任执行会长!</h3><div>热烈祝贺咱家文化更上一层楼!</div><div> 2018年8月28号</div> <h3>苑建龙提供。</h3><h3>2018年8月6号</h3> <h3>苑建龙提供。</h3><h3>2018年8月6号</h3> <h3>宛福成提供。</h3><h3>2018年8月6号</h3> <h3>宛苑……</h3><h3> 宛福成提供。</h3><h3> 二零一八年七月十七日</h3> <h3>宛福成秘书长!</h3> <h3>  很多古籍工具书,为宛标音时,首音都是苑yuan。现代,才有wan音。</h3><div><br></div><div>苑、宛,是通假字,这在诸多古籍中,可以验证。</div><div><br></div><div>“菀”字瓦当的出土,个人认为,为苑姓文化增添了新内涵。(宛氏秘书长,宛福成)二零一八年五月一号</div> <h3>苑姓溯源 – 摘自《中华苑氏通谱》</h3><div>2018-04-22 苑氏家族</div><div>苑姓乃殷商帝王家族子姓之后裔也。中兴之王武丁时,乃封其子文于苑地(今河南南阳一带),为苑侯。后代以封国为氏,称苑姓,并尊武丁为始祖。</div><div><br></div><div>《资治通鉴》载“姓谱:商武丁子文受封于苑,因以为氏。”</div><div><br></div><div>《苑氏族谱》记载:“谱也者,纪世系,绍祖德,不可不修也。……兹观统谱连珠,自武丁中子(注:指子姓)少壬(注:子文之子)犹可知也。……按:少壬,当祖庚元年封苑命名祖苑后,以苑为氏。”</div><div><br></div><div>由上述族谱记载可知,祖庚元年为苑氏方国纪元的开始。按照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可知,其时应是公元前一一九一年。至公元二零一七年,苑姓已有三千二百零八年的历史了。</div><div><br></div><div>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族人对“商武丁子文受封于苑”的理解存有分歧,我们把最新研究成果公布于下,欢迎家人进一步探讨。</div><div><br></div><div>华夏文明在演化与传承过程中,具有了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的文化特质,而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也蕴含着文明的精华。苑姓已经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了三千多年,我们需要用准确的证据和严谨逻辑去推演,从而追根溯源,给苑氏一族一个明晰的历史演变脉络。</div><div><br></div><div>第一,文物。文物是现代人了解上古时期历史的主要依据之一。我们从历史的出土文物中,找到了苑氏家族的后裔,在唐代的宗族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墓志铭。这给我们现在追溯苑氏渊源提供了珍贵而可靠的史料。</div><div>《大周故右豹韬卫卢山府长上折冲都尉上柱国武威郡开国公苑府君墓志铭并序》:(公元703年)“公讳嘉宾,字愿德,……得姓殷宗之胤,开基宛叶之间。”i</div><div><br></div><div>《唐故正议大夫行袁州别驾上柱国苑府君墓志铭并序》:(公元742年)“公讳玄亮,其先南阳人也。”ii</div><div><br></div><div>《唐故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安陆郡太守苑公(咸)墓志铭并序》:(公元810年)“武丁子名文封于宛叶间,因以得姓。”iii</div><div><br></div><div>就以上文物资料显示:苑氏,为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商王武丁对子文的分封。“殷武丁封子文于宛”的地方,唐代即认可位于历史上的“宛、叶间”,当时的南阳一带。</div><div><br></div><div>第二,上古的文字历史记载。 上古的文字历史记载,在社会的变迁过程中,许多成了佚文,但是,我们借鉴中古时期历史典籍的内容,如同历史的接力一样,同样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真像。宋代《路史》一书,是我们研究苑氏方国历史的依据之一。</div><div><br></div><div>《路史》卷二十七ᆞ国名纪四ᆞ商氏后:“苑,武丁子文封苑城,为苑侯。今邓之南阳,汉宛县也。”iv</div><div>研究《路史》一书,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上古商代商王武丁所封的方国有毫、郼、嚣、相、庇、奄、苑等等,苑氏方国,是众多子姓侯国之一。武丁分封儿子子文在苑城,封爵为苑侯。</div><div><br></div><div>宋代的历史学者经过考证认为,古时“武丁封子文於宛”的地方,即是“邓州(南阳郡)武胜军节度”v所领四县之一的南阳县,历史上汉代的“宛县”。</div><div><br></div><div>第三,现代考古成果。现在考古学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古代历史资料,使现代人能够复原数千年前历史的本来面貌。我们采用现代考古资料和历史典籍考证记载相结合的方法,回顾上古南阳一带的历史沿革,以进一步来确定苑氏方国的地理位置。</div><div><br></div><div>历史考古学者王怀满先生在《南阳地区历史沿革考略》一文中说:“商代晚期,已有苑、鄂、复、唐、谢、邓、巴、蓼、濮、楚等方国存在于南阳及其周边。”vi《商源流史》一书的作者何光岳也认为“武丁时的方国有邶、比、黎、铁、奄……苑、艾、施、邓、瓦、长勺、尾勺等,皆商朝子姓亲族之国。”vii那么,这个苑氏方国是谁分封的?地理位置又在哪里?请看下面的历史记载:</div><div><br></div><div>《南阳府志》:“商,武丁封汤之裔于邓。”viii《邓州志》载:“夏,仲康始封其子于邓。殷,封汤之裔孙。”ix《新野县志》载:“夏、商、周新野为邓国地。夏,仲康子封于邓。商,武丁封汤之裔于邓。”x</div><div><br></div><div>这些典籍记载,证明商朝武丁时期,在南阳一带的确分封过汤之后裔,考古研究也证实在南阳一带确有一个苑姓方国。</div><div><br></div><div>周代初期,苑氏方国消亡,武丁分封亲族,以藩屏周,申人受封为诸侯。《左传》隐公元年(前722)孔颖达疏曰:“申之始封,亦周兴之初,其后申绝。至周宣王时,申伯改封为谢……。”xi周还在邓州一带分封过邓国,在叶县一带分封过应国。</div><div><br></div><div>有人认为申国早于宛国。但有一个时间问题是不能错的:申国是周灭商以后周武王分封的,而宛国是商武丁分封的,其间相差约150多年。</div><div><br></div><div>第四,历史记载。我国悠久的历史记载,赖以国有古史、邑有方志的传承,如今收藏在全各地的县志、郡志、府志等等,成为我们研究历史事件的支柱资源之一。追溯苑氏方国的历史,同样需要这些珍贵史料。《南阳府志》、《南阳县志》就是目前发现的为数很少,留存记载苑氏方国史迹的史志之一。</div><div><br></div><div>《南阳县志》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载:“宛自灭,劫之余,载籍无征。名宦、政绩槩不考。今于荒麓泐碣中,蕞荟成传,以彰万一尔。”xii</div><div><br></div><div>这部志书用了仅仅三十多个字,写下了一个上古诸侯国的史和“传”。好在被很少人之知道的这段历史,在南阳县志中终于留下了一席之地,这并不为重彩涂抹的一段史记,给我们后人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外,他们在志书里,还对有关苑氏方国的支离破碎的资料,进行了搜集和考证。有这样几处值得我们关注:</div><div><br></div><div>(1)典籍考:在众多历史典籍中,他们搜集到了《路史》中关于苑氏方国的内容,并记载于本地的方志里。</div><div><br></div><div>(2)文字考:他们研究和总结为“今按,苑、宛、菀,古皆通。《淮南子》高诱注,菀读汝南阳宛县之宛。……《晋书》、《十六国春秋》言宛者多做苑,或作菀,盖以音同,故得相假也。”xiii</div><div><br></div><div>(3)地名考:古宛城在哪里?历史书籍记载“宛城在县北旧郡城内。”“《水经注》淯 水迳 宛城东,其城,故申伯之都,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括地志》南阳县城在宛大城之南隅,其西南有二面,皆故宛城。李贤《后汉书》注,宛县属南阳郡。故城,今邓州南阳县也。”xiv《隋书ᆞ地理志》有:“南阳旧曰上陌,后周并宛县,更名上菀。”上菀在哪里?《新唐书ᆞ地理志》:“武德三年置宛州,领南阳、上宛、安固、上马四县。八年,州废,以上马入唐州,余三县入南阳。”xv</div><div><br></div><div>(4)姓氏考:“考南阳诸氏所出,而知历代人物遗失者多矣。概自苑侯受封而有苑氏(见《路史》),太岳锡土而有吕氏、申氏。吕改为甫故有甫氏。申伯起谢,故又有谢氏……此皆县境得姓最古者也。”“自苑氏以下概皆尝聚族于斯,而著书所载或显或微,至有一姓不得一士。虽云谱牒放失不可复祥,然其潜德遗行亦必有久,而后光者惜哉惜哉!今故总叙于此,以俟后有博雅君子考而增焉。”xvi</div><div><br></div><div>由此看来,苑氏曾是昔日南阳县境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代末期南阳县的姓氏学者对当地姓氏变迁的研究,这又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商王武丁封子文于宛的地方,应该确认为就是现在的南阳一带。</div><div><br></div><div>综上所述,在出土文物的指证下,参阅官修史书和姓氏学专著的历史背景延续,再经过最新考古研究的验证,最后与广存方志宝库中的点滴史料结合起来,对于商代的宛氏方国,依据其地望的全部历史资料,我们是否可以这样陈述方国的版图:在上古时期,以南阳盆地的宛城一带为中心,东北到叶县所辖地,西南到邓州所辖地,整个疆域占据了南阳盆地的大部分地域,这正是苑氏家族史上唯一的唐代状元苑论所言“武丁子名文封于宛叶间,因以得姓”之处,也正是商代汤之后裔子文“宛丘胙土”的地方。</div><div><br></div><div>附:《大清一统志》南阳府ᆞ古迹:宛县故城 (图片略)xvii</div><div><br></div><div>苑姓尊商王武丁为始祖,商王的始祖是契,契则为苑姓近祖。契为帝喾的次妃简狄所生,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所以黄帝、帝喾又为苑姓之远祖。</div><div><br></div><div>苑姓远祖源流演变过程为:黄帝→玄嚣→娇极→帝喾→契 →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圉→冥→振 (王亥) →上甲微→报丁→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汤→太丁→太甲→太庚→太戊→中丁→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商高宗)→苑侯文→苑侯少壬(字嘉偦)→ 苑侯京师(字亿众)→苑侯宴享(字献贡)→苑侯会稽(字南镇)→治典公、教典公、礼典公、政典公、刑典公、事典公→从此苑姓世代传承……</div><div><br></div><div>i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17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014年,第186页。见赵振华《谈武周苑嘉宾墓志与告身 --- 以新见石刻材料为中心》。</div><div>ii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铭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43页。《唐故正议大夫行袁州别驾上柱国苑(玄亮)府君墓志铭并序》。</div><div>iii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九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390页。苑论撰:《唐故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安陆郡太守苑公墓志铭并序》。</div><div>iv罗泌撰《路史》卷二十七ᆞ国名纪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div><div>v《南阳府志》清康熙33年(1694)刻本,卷之一ᆞ與地志,第34页。</div><div>vi王怀满《南阳地区历史沿革考略---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例》一文,原载《前沿》2013年第8期。</div><div>vii何光岳著《商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第467页。</div><div>viii《南阳府志》卷之一ᆞ與地ᆞ邓州 清康熙33年(1694)刻本 第38页。</div><div>ix《邓州志》清乾隆20年(1755)刻本,卷之一ᆞ沿革 第1页。</div><div>x《新野县志》清乾隆19年(1754)刻本 卷之一ᆞ與地ᆞ沿革志 第1页。</div><div>xi《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总论 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257页。</div><div>xii《南阳县志》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卷之四ᆞ职官志, 第4页。</div><div>xiii《南阳县志》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卷之二ᆞ疆域古蹟, 第22页。</div><div>xiv《南阳县志》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卷之二ᆞ疆域古蹟, 第15页。</div><div>xv《南阳县志》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卷之二ᆞ疆域古蹟, 第21页。</div><div>xvi《南阳县志》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卷之十一ᆞ人物志下, 第57-58页。</div><div>xvii《大清一统志》民国23年(1934)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南阳府ᆞ古跡:宛县故城。</div><div><br></div><div>阅读 58022 投诉</div><div>留言</div><div><br></div><div>朋友留言</div><div> 14</div><div>苑志国 </div><div> 苑姓乃殷商帝王家族子姓之后裔也。中兴之王武丁时,乃封其子文于苑地(今河南南阳一带),为苑侯。后代以封国为氏,称苑姓,并尊武丁为始祖。实事求是,正本清源,传播通识!</div><div>昨天</div><div> 2</div><div>茅台搬运工:行者苑三 </div><div> 四月深春苑陵聚,</div><div>寻根拜祖跪武丁。</div><div>同根同脉同血源,</div><div>全球苑氐盛世传。。。</div><div> 贵州苑三拜上!</div><div>昨天</div><div> 1</div><div>福苑生态园 </div><div> 苑姓是武丁之后……周灭商汤岂不要灭门屠之?我祖传说是,周灭商纣王的时候某个儿子从后花苑逃之,怕周朝追杀从此隐姓埋名改为苑姓。</div><div>2小时前</div><div> </div><div>根 源 </div><div> 遵从史实,事实……</div><div>1小时前 删除</div><div>精选留言</div><div> 14</div><div>苑志国(朋友) 置顶</div><div> 苑姓乃殷商帝王家族子姓之后裔也。中兴之王武丁时,乃封其子文于苑地(今河南南阳一带),为苑侯。后代以封国为氏,称苑姓,并尊武丁为始祖。实事求是,正本清源,传播通识!</div><div>昨天</div><div>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div><div>了解留言功能详情</div> <h3>二零一八年华夏苑氏河南【苑陵故城】祭祖。</h3> <h3>【苑氏始祖】·商王·武丁(国史史料考证)</h3><div><br></div><div>【苑陵故城】中国第一家单独以姓氏命名的帝王故城陵园。河南新郑园博园斥资400亿【苑陵故城】占30亿,发掘,商.苑陵遗址1950亩(帝,为:陵。将,相为:墓。侯……为:林、莹、丘、坟……)。</div><div>【苑氏祭祖】</div><div> 公元二零一五年苑氏祭祖(皇帝规格),主祭刚刚高鸣,敬祖敬宗,吉时已到话音未落:彩云清晰显现(所有祭祖参与者鉴证,照片为据)</div><div> 公元二零一八年苑氏祭祖,主祭刚刚宣读鸣钟九响,话音未落遮云中立显观音坐莲(所有参与河南省官方,电视台,报社苑氏族人,鉴证,照片为据)。</div><div> 弘扬发掘维护民族文化</div><div> 传承祖训家规家教家训</div><div><br></div><div> 2018年4月23号</div> <h3>向家亲拜年</h3><div>2018-02-16 宛姓联谊会 宛氏文化</div><div>金鸡高飞变凤凰,</div><div>玉犬临门成虎狮;</div><div>时光流逝送旧岁,</div><div>家亲相敬迎新春。</div><div><br></div><div>在2018年新春到来之际,宛姓联谊会:</div><div>向海内外家亲拜年并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div><div>向对联谊会事务给予大力支持的家亲表示诚挚的感谢!</div><div>向积极参与各地联谊活动的家亲表示衷心的祝愿!</div><div>向关心宛姓的各姓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div><div><br></div><div>2015年冬至,宛姓联谊会在安徽庐江应运而生。从此,家亲联谊活动由皖鄂赣三省漫延全国。联谊会作为自发的、松散的、民间的、家族内部认可的代言机构,遵纪守法、弘扬正能量;在党的政策许可范围内,紧密团结已知的15个民族的宛晚碗三姓家亲,创建了相知、相处、相融的全国微信群,在家史考证、认祖归宗、家亲互访、弘扬孝道、推进族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并取得长足进展和喜人成效。</div><div><br></div><div>2017年家族事务有许多亮点:</div><div>安徽庐江宛氏启动传世基金;</div><div>湖北黄梅宛氏扩祠提上日程;</div><div>江西湖口宛氏修祠已经动土;</div><div>湖南新宁宛氏理事会正式成立;</div><div>四川宜宾宛氏族务又创新章;</div><div>云南永善宛氏理事会正式成立;</div><div>云南威信晚氏牺牲老红军名单显现扎西博物馆;</div><div>四川叙永晚氏喜获外迁数百年的家亲;</div><div>甘肃文县宛氏并四川九寨宛氏筹资建祠;</div><div>甘肃西和晚氏寻根取得历史性突破;</div><div>安徽岳西宛氏复修祖堂;</div><div>河北景县、北京通州、吉林通榆等地发现新支宛氏;</div><div>云南保山和德宏的傣族晚宛碗氏多次接待来访家亲;</div><div>广西三江瑶族宛氏、湖南通道侗族宛氏、四川九寨藏族宛氏等14个各地少数民族家亲,以及台湾宛氏、美国宛氏与联谊会秘书处保持着流畅联络并不断深化;</div><div>联谊会应邀出席世界家风大会;</div><div>多地修谱护墓事务正在进行中;</div><div>……</div><div>……</div><div>旧岁硕果累累,</div><div>新年族事多多;</div><div>做好自己是本,</div><div>添彩家族为荣。</div><div><br></div><div>2018年,是大吉大利之年。党的十九大的强劲东风,必将极大地促进包含家族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复苏。</div><div><br></div><div>宛姓联谊会的行为准则是:</div><div>坚持正能量,坚守大局观,坚决做善事;</div><div>坚持文化认同,坚守先祖告诫,坚决仁义至上;</div><div>坚持联谊不联宗,坚守自信不自负,坚决务实不务虚;</div><div>坚持亲情为重,坚守团结为纲,坚决正义为本;</div><div>坚持一家亲,坚守民族情,坚决中国梦。</div><div><br></div><div>家族事务你我他,归根结底本一家;</div><div>春夏秋冬岁更替,家族荣耀谁升华?</div><div>强国富民依壮志,兴家旺族靠文化;</div><div>小家大家皆重要,谱写新章你我他!</div><div><br></div><div>在新的一年,宛姓联谊会:</div><div>与家亲同行,勇于担当;</div><div>与仁人同声,互相守望;</div><div>与志士同心,毫不彷徨;</div><div>与时代同步,奔向远方!</div><div><br></div><div>最后,再次祝福海内外家亲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全家幸福!</div><div><br></div><div>宛姓联谊会</div><div>2018年2月15日</div><div><br></div><div>阅读 374 投诉</div><div>写</div> <h3>  做好家族事务(宛福成,著)</h3><div>2018-01-22 宛福成/吉林长春 宛氏文化</div><div><br></div><div>做好家族事务,这个话目,不难理解。但是,真要做好,实际很难!</div><div>也许这个话题很大,千头万绪。</div><div>【1】“家族事务”的“主线”是什么?</div><div>【1.1】什么是“主线”?主线,就是家族事务中,永远不能缺少的那些内容。在不同的时期,主线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但各个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一定具有“共同的属性”。这就是“文化传承”。</div><div>【1.2】“文化传承”的“重点”是什么?“文化”的内容很多,如先祖的光辉业绩、家规家训……等等。</div><div>【1.2.1】“文化传承”要解决什么问题呢?</div><div>【1.2.1.1】一要解决“我从何而来?”也就是“整理历史”。</div><div>【1.2.1.2】二要解决“我现在怎样?”也就是“展示现状”。</div><div>【1.2.1.3】三要解决“我以后咋办?”也就是“预示未来”。</div><div>大多家族事务,基本处于“整理历史”和“展示现状”阶段,而“预示未来”又恰恰是“文化传承”的终极目标。有一位哲人说“历史是研究未来的科学”,道理就在于此。“预示未来”是“理论层面的内容”,这个“理论”是用来“指导和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这就是目前央视都在宣传的“家风”内容。也就是说,“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家训”。</div><div>【1.2.2】“家训”的重点是什么?一是“先祖的规定”,二是“怎样遵从先祖”也就是“怎样落实‘先祖的规定’”。</div><div>【小结1】“家族事务”的“主线”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是“家训”;“家训”的重点是“怎样落实‘先祖的规定’”。</div><div>【2】谁来做“家族事务”?</div><div>【2.1】既然家族事务的主线是文化传承,做事的人自然应该是“有文化的人”。这里的“有文化”,不是“读书多少”,不是“文凭高低”,也不是“职称级别”,是“素质”。“素质”包括“读书多少”,更包括其它内容,如“修养”、“情怀”、“志向”……等等。“有文化”,不是印在证书上的“表面文字”,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心理状态”。“有文化”,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修正”的“自我过程”,更是一个“指导传承和引领”的“利他过程”。</div><div>【2.2】“有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div><div>【2.2.1】具备通用的历史知识。</div><div>【2.2.2】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div><div>【2.2.3】了解宏观的家族知识。</div><div>【2.2.4】修炼豁达的心理状态。</div><div>【2.2.5】树立正向的行为启发。</div><div>【2.2.6】深藏执着的情怀意识。</div><div>前三点,可以“学”来。后三点,只能“悟”来。“学”是积累过程的“数学状态”,“悟”是升华过程的“化学状态”。有“积累”无“升华”,叫做“有知识”;有“积累”有“升华”,叫做“有文化”。无“积累”无“升华”,叫做“很正常”;无“积累”有“升华”,叫做“不正常”。</div><div>【小结2】做家族事务的人,要“有文化”,重点是“心理状态”、“行为启发”和“情怀意识”。</div><div>【3】怎样“悟”?</div><div>【3.1】心理状态问题。事在人为,人在心理。既然想做好家族事务,首先就要具备“认”的心理。</div><div>【3.1.1】出钱、出力,都要认。“回报”之念,不可有。</div><div>【3.1.2】误解、非议,都要认。“告白”之语,可省略。</div><div>做到这两点很难,人是感情动物,外界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十分巨大。如果“悟”性不到,就会半途而废或者功败垂成。做好家族事务,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心理定位。“认”是豁达,也是宽容,也是原则。</div><div>【3.2】行为启发问题。家族事务,最终要落到实处,这个过程就是“行为”。保持行为的正向性,这是大前提。细节在于“行为”的“连锁反应”,也就是对族人的“启发”效果。“启发”有二种,一是直观启发,叫“榜样的力量”,二是“潜在启发”,叫“精神的影响”。“行为”要起到“悟”的效果,最好在精神层面为族人提供“悟”。</div><div>【3.3】情怀意识问题。所有做家族事务的人,都受“情怀意识”的影响,只是程度不一。</div><div>【3.3.1】族人荐选的。这是大家的希望与信任,感恩之人都不会拒绝“为家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人“被动情怀”居多,遇到挫折之时容易打退堂鼓,往往以“何必呢”而退出。</div><div>【3.3.2】主动愿意的。主观上愿意多为家族做些事情,诸多客观条件也许可,也无私利诉求。这是极为难得的,是家族的幸运。这些人“主动情怀”居多,但也容易“感情用事”。由于专注情怀,时常与现实不合拍。“情怀意识”的难点,既有“与人共鸣”难点,更有“生活方式”难点。如果注重表象,迟早都会出现“与人不鸣”。如果把情怀当成生活方式,不离不弃,又能保持豁达的心理状态,这现实当中几乎没有。</div><div>【小结3】做好家族事务,时刻都要“悟”。这是一个不能中止的修炼过程,不仅要“认”,更要守“悟”。</div><div><br></div><div>【综上】家族事务的主线是文化传承,重点是怎样落实先祖家训。从事家族事务的人,除了必要的知识外,心理、行为和情怀极为重要。在心理上要认付出、要认误解;在行为上既要树立榜样,更要注重精神影响,而且要不断地提高悟性,将爱族情怀融入生活方式之中。</div><div><br></div><div>宛福成微电13624490456</div><div><br></div><div>阅</div> <h3>苑铁路编辑。</h3> <h3>宛福成提供。</h3> <h3>宛福成提供。</h3> <h3>四川省,宛星,作品。</h3> <h3>【宛苑先祖光照】:</h3><h3>重磅特大消息,中华苑氏宗亲会姓氏委员会会长苑仁玉会长传来:河南建业集团关于在河南【苑陵故城】建设【苑氏宗祠】见解。</h3><h3>另附文件。</h3> <h3>关东谱中的“小云南”到底是什么地方?</h3><div>2018-01-13 贾世淮/山东淄博 宛氏文化</div><div>【提要】关东谱中的“小云南”,泛指山东胶东半岛的大片地区。</div><div><br></div><div> 好多东北人每每提及原籍是山东的“小云南“,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考证:在山东的胶东半岛一带的族谱、墓碑、方志及口承史料中,很多“闯关东”的山东人把祖籍追溯至山东的“小云南”。</div><div> 如:辽宁本溪《 屈氏家谱 》说他们祖籍“山东小云南”,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本溪。辽宁岫岩《 王氏谱书 》说他们祖籍“山东小云南大榆树村”,顺治八年迁居岫岩。而辽宁本溪《 贺氏家谱 》则说,他们祖籍“小云南登州府莱阳县”,如此说来,登州只是“小云南”的一个府而已。</div><div> “小云南”又作“云南”。如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 黄氏族谱 》记载:祖籍云南,复姓白王甫氏,名璜。因事将名改为姓,称“黄氏”。以后迁居山东莱州潍县。顺治年间拨民到兴京,入汉军正黄旗。又如辽宁辽阳县《 高氏宗亲谱册 》也说他们是从云南迁山东,再迁辽宁:始祖原居云南,耕读为业。崇祯十五年(1642年),云南战乱不止,乃迁居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高家庄。顺治年间,高氏不堪忍受豪强掠夺,二世祖率祖侄,越海到盛京。一支高文捷、高文增率子居住辽阳高家岭等地方;一支高文显率子居住在海城高湛屯等地方。</div><div> </div><div> “小云南”或“云南”移民的传说在辽宁南部最盛,越此而北,至吉林、黑龙江逐渐减少。他们大多是早期“闯关东”的那些山东人的后裔,在他们的族谱及口承史料中,往往把“闯关东”的时间定为顺治八年(1651年)。检索文献典籍,我们发现这个年份有特殊意义。是年,清廷发布招垦令:“八年,令民愿出关垦地者,山海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div><div><br></div><div> 人们口耳相传,“闯关东”是从顺治八年开始的。辽宁辽阳人、我国东北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金毓黻先生说:“吾乡故老相传有顺治八年移民之说,谓吾汉军旗人诸族悉自关内移来,《通志》所记,即此说之本也。</div><div> 这个年份对“闯关东”之人来说,最为刻骨铭心。那些若干年以后才走进这片白山黑水者,传至三五代以后,出关年月模糊不清,也往往追溯至顺治八年。于是乎,在族谱及口承史料中,我们屡见“顺治八年”这个“闯关东”的年份。</div><div> 如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下马塘镇《 张氏族谱引 》记载: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一世祖张成功仍居山东故土,二世祖张有才于清顺治八年奉诏拨民,投奔辽宁,迁至本溪县分水岭居住,投旗入籍。</div><div> 辽宁辽阳市《王氏宗族谱书》记载:王氏原籍山东省青州诸城县大王庄,系民籍,于清朝顺治八年始祖王秉忠迁至辽宁省海城县白云寨,康熙年间迁居辽阳南亮甲山落户,入汉军正白旗第三佐领喜纯牛录为丁。</div><div><br></div><div> 辽宁大学历史系李林教授长期致力于满族宗谱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他的《 满族宗谱研究 》一书收集了170个满族宗谱,其中62个宗谱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在62个“闯关东”的山东人宗谱中,顺治八年“闯关东”者达23个。这些顺治八年“闯关东”的山东人,主要分布在今辽宁的本溪、辽阳、岫岩、北镇一带。</div><div> </div><div> 来自“小云南”的山东移民还有一个地缘特征:他们大多是从胶东半岛——他们俗称的“海南”——走出来的。</div><div> 因此,他们记忆中的“小云南”在胶东半岛一带。至于具体在什么地方,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说为山东蓬莱,或云乃明清时期的登州府。</div><div> 然而,胶东半岛一带的民人也大多传说他们是从“小云南”或“云南”迁来的。</div><div> 山东省地名办公室根据各市县地名普查成果,编辑出版了《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从该书中,我们检索出101个村落、55姓来自“小云南”。</div><div> 在族谱、墓碑、方志及口承史料中,山东省“小云南”移民村落远远多于《山东省地名志》中收录的数量。</div><div> 兹举山东省胶州市为例。</div><div> 胶州市原名胶县。1984年,胶县地名委员会编辑了《山东省胶县地名志》一书,收录地名2088条,其中自然村落名称803个。803个自然村绝大多数始建于明代,而且大多由移民建立。这说明该地区在明代特别是明初有一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小云南”移民村落183个,占总数的22.8%。</div><div><br></div><div> “小云南”移民“闯关东”,把“小云南”移民的传说也带了过去。根据族谱、墓碑、方志及口承史料,“小云南”移民在山东生活的时间大致与明朝相始终——明初迁入山东,清初“闯关东”。他们在山东期间有具体的居住地,但是那个“第二故乡”逐渐从他们的记忆中淡出,而“小云南”却自始至终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时间一长,数典忘祖,把“小云南”视为山东某个地方了。</div><div>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屈氏家谱》记载:屈氏系山东小云南人,顺治八年由小云南迁至草河城落户,入盛京镶蓝旗。</div><div> 但是,查遍山东地名,他们又找不到“小云南”这个地方。</div><div> 在胶东半岛一带,部分村民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云南”。</div><div> 最早记载“云南”移民的文献,是民国二十四年版《莱阳县志》。该志卷末《 附记?杂述 》云:“居民传说其先世率于明洪武二年迁自云南。”民国二十五年《 牟平县志 》卷十《 杂志 》亦云:“本县户籍,多称系明初迁民时,自云南迁来者。” 所以说由于历史久远,没有文字记载,口耳相传,把先祖从云南迁到山东胶东半岛后,称为“小云南“,又再次“闯关东”后,以讹传讹,误传成山东“小云南”了。</div><div> 根据以上所述,所谓的山东小云南,泛指山东胶东半岛的大片地区。(宛福成提供)</div><div> 2018-1-14摘录</div> <h3>论宗亲组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h3><div>2018-01-07 孙治安/淮南 宛氏文化</div><div>【内容提要】作者以切身经历体会总结了宗亲组织建设存在的种种利弊得失。从罗列现象,到解剖问题,再到提出对策,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理有据,分析入微,从具体实践的一般感性认识,上升到思想理论的梳理总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第一部分,以形象的笔触揭示了宗亲会出现的“‘围城’现象”,具体描述了参与宗亲会成员形形色色的心态及种种不良现象。第二部分,着重从“不能取得合法的地位”、“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形如攥不紧的拳头”这三大制约宗亲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深入剖析了宗亲会陷入困境的现象及其原因。第三部分,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思维,提出了宗亲组织如何突破困境的建设性思路。</div><div>一、“围城”现象</div><div>宗亲会组织是海外华侨发明的。想当年侨胞先驱们怀揣一本家谱,抱着一尊孔老夫子像,漂洋过海移居异国他乡,曾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在历经千辛万苦的磨难中,侨胞们需要携手团结,互助互爱,为了维护合法权益,于是成立了同乡会、宗亲会、行业公会、商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改革开放之后,海外华侨兴起寻根热,陆续回国谒祖恳亲、联谊交流、投资兴业,遂把宗亲会这个氏族组织模式传到了国内。盛世修谱。国内从八十年代起,出现修谱热。在海外华侨寻根热与国内修谱热的交替中,在本世纪初,国内又掀起了成立宗亲会的热潮。</div><div>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把婚姻形象的比作“围城”,没有进入婚姻殿堂的想进去,进入之后又想逃出来,欲进欲出,困扰人的一生。如今宗亲会似乎形成了新的“围城”,没有加入这个组织的想加入,加入了之后呢,感觉和想象的不大一样,有违初衷,渐渐失去激情,甚至感到宗亲会圈子里空气污浊,有种想逃出来的感觉。</div><div>几年前,很多宗亲见证了各姓氏宗亲会成立时的盛况,轰轰烈烈的筹备,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广大宗亲闻讯后,无不欢欣鼓舞,由此推动了各地宗亲组织的建立和各项活动的蓬勃开展。那时宗亲们相见,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热情奔放,质朴纯真,相互之间没有猜忌与芥蒂,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天下宗亲是一家”的亲情和友谊。</div><div>随着接触面的扩大,宗亲之间见面机会的增多,圈子里的人越聚越众,各种差异化也就慢慢地表现出来,一些思想矛盾和组织管理问题渐渐暴露,不和谐的音符,影响团结的因素,随之凸显,怨气、失望的情绪不断萌生,参与者的热情也随之降低,积极性不断受到挫伤。各地宗亲会似乎面临“兴也勃矣,亡亦忽矣”的命运。</div><div>究其原因何在呢?概因加入宗亲会的人员成分复杂,其想法、目的、追求、品位不尽相同。企业界、政界、文化界、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普通族民等,各自所处不同的阶层,其年龄、行业、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环境条件等千差万别。在宗亲会提供的广大舞台上,有的人敏锐地发现市场潜力和商机,于是,就打起了在宗亲中经营谋利的主义;有的人试图利用宗亲会巨大资源一显身手,以期实现人生价值;有的虚荣心作怪,一心想在宗亲会里捞个名头官衔,以提高身价和知名度;也有的宗亲仅仅为了结交同姓朋友,或抱着借机游山玩水的态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宗亲会成员中,存在这样那样五花八门的想法实属正常,也无可厚非,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规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面对宗亲会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却难以产生一部具有约束力的有效《章程》,如果有所谓的《章程》,也只不过是虚拟的摆设罢了,起不到任何约束作用。相当多的宗亲仅仅只是一般性的参与而已,或浅尝辄止,有的冒个泡之后,再也不见了。有些人只愿意分享宗亲会带来的红利,却并无一点实际奉献付出之心愿。故而,偌大的宗亲会组织,很难形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意志,以及可共同遵循的思想行为规则,致使宗亲会软弱涣散,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原以寻根问祖,联络族谊,开展谱牒文化和宗族文化研究的初衷逐渐变味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互投缘的人、有共同目标追求的人,渐渐走到一起了;意见不同的人渐行渐远;分高低、论贵贱、划圈子,无形中形成了不同阶层,不同团体、不同派别,甚至,由于思想认识上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阵营。最终,联谊性、研究性、非营利性的宗亲会,似乎变成了低级庸俗的名利场。</div><div>而如今,在宗亲会圈子里,出现了不同山头,形成不同阵营,你方唱罢我登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不休,论战不断。一些趋炎附势的人,跟着摇旗呐喊,形成了对垒骂战,搞得那些不愿选边站队的宗亲们,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过去表现得很活跃、很积极的宗亲们,大都选择了沉默,或低调应对,或潜水观察,或淡然退出。因为,他们感觉进入这个圈子,其实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既没有个人所追求的事业,更没有自己的利益而言;既左右不了形势,也改变不了现状,只不过是看在同宗共祖的份上,本想尽一点绵薄之力罢了,抑或参与参与而已,干吗要纠结在其中呢?</div><div>其实,如果没有进入这个圈子里也无所谓,全国同姓氏的人很多,毕竟进入这个圈子里的人属极少数。而一旦进入这个圈子,不知咋的,还真有一些割舍不下的情结。在郁闷纠结中,不少老会员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淡出。宗亲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令人匪夷所思。</div><div>二、难以突破的困境</div><div>(一)不能取得合法的地位</div><div>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多民族融合、一党执政的国度。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也明确指出:“保障公民结社自由,维护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云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以限制为主,出现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相符的尴尬局面。尤其明确规定冠名以“中国”、“全国”、“中华”、“世界”等字样的全国性、国际性社团组织,其登记注册必须由国务院批准。因此,登记注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和全国性民间社团组织几乎不可能获准。那么,在海外(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登记注册的冠以“中华”、“世界”等字样名称的宗亲会社团在中国大陆合法吗?其实,那只适用于所在国或所在地区的法律范围,并不意味着已经取得中国法律的认可。它们在大陆境内的活动仍然受到中国法律的严格限制。海外性质的社团组织在中国大陆境内成立分支机构也是法律所禁止的。所以,国家法律的严格限制,注定了宗亲会难以实现横向区域性、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div><div>在中国,很多民间组织如:读书会、文学社、宗教团体、老人协会、合唱团、俱乐部、文体爱好者协会、兴趣团体、康复团体、网络组织、联谊会、宗亲会……等,大都没有经过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不登记注册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事物有其生存的土壤,就有其活动的空间。据估计,全国范围内没有经过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民间组织多达数万之多。</div><div>据了解,全国各地宗亲会,除了极个别地区属文化研究性质的获准登记注册外,几乎没有那家宗亲会取得了登记注册的合法地位。安徽孙氏宗亲联谊会在筹备期间,曾几次到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申请登记注册,并托人疏通关系,试图变通注册,该局长实在没有办法说服我们,不得不把具有保密等级的中共中央红头文件拿出来让我们看。中央明文规定了哪些类型的民间组织不予登记,尤其如:老乡会、同学会、战友会、宗亲会等类型的民间组织,绝对不予登记注册的。为什么国家有关部门未给予宗亲会以合法的地位呢?其中缘由不外乎下列原因所致:</div><div>1、宗亲会属松散型民间自发组织,粗放型的管理,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和有效的法律制约,往往带有相当程度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不排除向消极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宗亲会因其自发性、随意性、多样性,缺乏规范性等特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许多宗亲会举行的活动,特别是举办宗族聚会等大型活动,并没有经过相应的报批手续。而人数超过一定规模即属违法集会,一旦出事,违法必究!</div><div>2、宗亲会组织开展如续家谱、建祠堂、祭祖扫墓、联谊聚会等活动,从伦理常情上讲无可厚非,但从社会管理角度上看,隐含着众多消极因素。一方面兴师动众,造成劳民伤财,与国家倡导厉行节约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宗亲会举行有关建祠、祭祀、扫墓等活动,常常与封建迷信色彩相混杂,对国家崇尚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冲击。还有一个必须引起关注的问题是,极个别人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目的,打着宗亲会旗号,假借开展宗亲联谊之名,裹胁不知情的群众,骗取宗亲钱财。江西出现个别人欺骗孙氏宗亲们捐款集资,最后被其悉数卷走的案例,这就是有力的明证。</div><div>3、宗亲会是同姓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组织,在一个地区,特别在某些农村里,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势力关系。很显然,放任宗亲会的发展,就意味着助长宗族势力的抬头,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基层政权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个别宗亲组织活动猖獗的地方,甚至取代了基层党组织,给社会管理带来难度,产生一定负面影响。</div><div>4、某些宗亲会具有海外宗族关系,凭借境外宗亲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在海外华人中的社会影响力,在为当地招商引资方面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宗亲会有着复杂的国际背景,必须严密注视境外某些势力的趁机渗透和利用,以防可能会出现从事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非法勾当。</div><div>综上所述,国家不予宗亲会以合法地位自有道理。而宗亲会活跃在灰色地带,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显现或隐现出许多消极的一面。宗亲会没有合法地位,既不能大张旗鼓的开展活动,更无法吸引各类人才入会以壮大宗亲会。在宗亲会中,为什么实力派企业家、县处级以上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人才精英加入者寥寥无几呢?很显然,级别身份越高的人,越会从法律角度上思考问题。共产党对民间的事情,可以最大限度的宽容,但是,它不会忘记秋后算账。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同唱一首和谐歌。一旦出现风吹草动,社会局势发生动荡,或发生重大问题,危害到党和国家利益的时候,首先必须追究肇事者、组织者的法律责任。那么,参与其中的共产党员、尤其领导干部必将首当其冲。这就是国家法律无形的约束力和强大的威慑力!</div><div>(二)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div> <h3>【华夏苑氏】爱心❤善举❤【第一人】</h3><h3>河北省大城县,苑国栋。</h3> <h3>家规(庐江宛氏)</h3><div>2018-01-04 宛福成/长春 宛氏文化</div><div>【明宗法】(译文)嫡长子要有身教,这是家族的根。嫡长子是始祖的继承,是百世不迁的人,是家族之中的大宗。祖宗是高祖的,五世前迁出的,比如三兄弟同宗,分别成为曾祖的,再下分到爷爷的,这就是堂兄弟共同的高祖。都是父亲的亲儿子。长辈之间都是亲兄弟。这些都是小宗。“祖宗”往往是向上排,“亲戚”往往是向下排。所以,五代人迁出来的,原本是一人之身,五代之后各有所属。家族之中有大事,则大宗命令小宗,小宗要率领族人服从命令。必须是贤者之后,方可担当大小宗长的职责。宗子,是大宗的嫡长子,但不一定是贤者,所以大家要在家族之中,选择贤者来辅助宗子。这就是“宗长”和“宗相”。不是可以由他人取代的。尊始祖就要敬大宗,尊高祖就是敬小宗。尊祖就是敬宗,敬宗就是尊祖之道。</div><div>【立宗长】(原文)宗长乃相宗子者也,自处亦须有道。存心宜慈仁义断,立身宜节俭尊重,待人宜恭敬宽恕,办事宜正大公平。慈仁则苛刻不生,而无暴虐善良之祸。义断则姑息不事,而无纵恶长奸之弊。节俭则可以禁奢,而家业赖以常裕。尊重则可以范俗,而子弟可以取法。恭敬则不狎敏,而得人心。宽恕则能容忍,而宥小过。正大则不邪小,而无阴伺。公平则不偏曲,而无比昵。八者皆備,然后足称宗族之长,而人心可服。倘宗族有家务相争来投明,族长须会聚本家亲众议论是非、分别曲直、从公处分,必合於天理,当於人心。轻者晓谕,重者责罚。财产为之剖析,伦理为之整顿。如处分不服,然后鸣之官府,以听狱䪕。若有挟私受贿、故意武断,以伤合族之义者,众共易之。族长幸留意焉。</div><div>【励臣职】(原文)君臣之义通於天地。凡有登科第跻膴仕者,无论资格,但有一命之,寄务为忠良。上不负所事,下不负所学。若汉关西杨氏,世称清白吏,子孙可也。其不仕者,居土食毛均臣也。各当奉公守法,钱粮丁役依输纳,期为良民。毋得肆意拖延、篼揽侵欺、影射飞诡、上罹官刑、下累族偿。切宜戒之。</div><div>【端蒙养】(原文)凡人非上智,未有不由教而善者。如古姙妇有胎教之,礼内则有始学之教,皆不可不知。即今常情教小子能言,教之称呼及拜揖,务从容和顺,不可教以戏谑诙笑。四五岁教之,谦恭逊让,以收其放逸之心;温和安静,以消其刚猛之气。有不识长幼尊卑者,诃禁之。七岁则入小学,读论孟孝经等书,即与训解,教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以养其心;教以漉扫应对进退,以养其身;教以诗章歌咏,以养其性情。稍长而聪明者,出就外传,渐次授经史古文,庶几,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而大人之本立也。</div><div>【敬师友】(原文)发明义理指引塗辙者,师之功也。渐次诱掖忠告善道,友之力也。人生五伦,赖师友而明,可不重与。故凡宗其德行、宗其学业、法其艺术者,皆谓之师。师之,即当敬之、尊之,终身不可怠慢,即以贵而师贱,尤当敬礼不衰。凡同窗同业者,皆谓之友。友之,即当敬之、爱之,终身不替。如师非其人,而悮师之,当早远,而礼不可失也。友务慎择,而不可泛交,交而复绝,悔之晚矣。如端庄严正之师、直谅多闻之友,终身亲依可也。又有子弟轻逸骄纵,其父兄不知检束,与浮浪辈群处,或师友歌舞博奕、酣饮戏谈,甚至放僻邪侈、无所不为,及犯於辜烖及其身,以累其亲,虽悔何及。原其所由,岂非其父兄不为。子弟择师取友,教以正道而致然,与各家父母,苟能为子弟慎延师友、训之义理,不患子弟之不成矣。最之哉。</div><div>【宜家室】(原文)夫妇乃人道之始,而万化之基也。夫为妇之倡,妇为夫之助。故为夫者,当以正道自持,和而且敬。和而,情性相投而无怨,望乖暌;敬则,彼此有礼而无侮,慢争斗。陶镕日久,德性自化,家道日兴矣。夫夫为妻纲。为妻者,固当从夫之命。如妻言有理,亦当从其劝谏。惟妇人骄悍而挟制其夫,牝鸡晨鸣,并为家祸,当严戒之。戒之不从,如有恶行,出之可也。娶妾本为生子,计有子不必再娶,若妻不容妾,其罪在妻,当以正言晓谕。罢妾凌妻,其罪在夫,当以失敘论罚。妾若泼悍,即当斥逐。</div><div>【择交遊】(原文)朋友之交系五伦之一。然而比匪之伤自古记之。语曰蓬生於麻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故读书者,必择直谅多闻之士而友之,则德业日新。为农工商贾者,必择诚实忠厚之帮友之,则习尚不坏。倘始交不慎,与浮浪辈酣歌博奕酗酒淫赌,甚至災及其身,以累其亲。虽悔何及。交友不可不慎也。</div><div>【定生理】(原文)居家以治生为先。庶民生理,惟士农工商吏幕医卜八事。生理不治,正孟子谓,救死瞻奚暇治礼义。吾宗,为父兄者,须量子弟材质俾於八事。各治一业,以为俯育仰事之资,不可纵其游惰。如力足以自给者,天资聪明,须专志读书亲贤依善,以立身扬名显亲荣祖。生理之上也。次之,为商为工为农为艺,各随其资,莫非生理,或有家贫之甚。质美而可以读书,心明而可以为医卜,力强而可以为农工。而限于贫不能自给者,各宗长劝其本房兄弟给助之。无使失所可也,不可为僧道,亦不可为衙门皂卒,以玷辱祖宗。如前有为之者,听其更改后有为之者,黜之,不许入祠堂列族谱。</div><div>【重教训】(原文)教子弟,抑浮薄,去奸伪。大都,谨厚忠信人所爱敬,轻薄奸伪人所厌恶。或挟术用智,慢视尊长,而不听其教,或睨视缓步,见尊长而不循其礼。凡我子弟,不可习为此风。且士君子立身自有法度。孝弟其根本也。器度其规模也,言动其枢机也,节操其质斡也。无忠信则根本蹶,无器度则规模隘,言动不慎则机枢坏,节操不坚则质斡朽。纵有聪明徒增罪障,纵有富贵徒益恶孽。教家要略曰,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弟之士可以家瑞。又曰,宝玉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可以观根本矣,当自勗诸。</div><div>【序尊卑】(原文)尊卑有序,则上下和。凡宗族人等,不惟我之父母,当敬也。伯父叔父从兄族兄,亦莫不然。不惟我之子弟,当爱也。从弟从姪族弟族姪,亦莫不然。随行隅坐,恭听慎应;见必衣冠,不敢露顶;跣足遇必拱立,不可径为过越。若卑幼骑坐,须下行礼,俟尊长过,方得自便。违者罚。</div><div>【睦宗族】(原文)宗族,众矣,原其始,皆祖宗一气所分。祖宗昔年之同胞,今日子孙之,同族也。一树千枝总是一树,一源千派总是一源。浅薄之风视若秦越,是不知重宗祖亲骨肉也。但分殊齿别,不能无长幼亲疏之等。禀殊命异,不能无贤愚贵贱贫富强弱之差。祖宗之心,则虽子孙千万,均皆愿其所得也。为同宗者,务体祖宗之心。尊长则恤卑幼,卑幼则敬尊长。贤智教愚昧,愚昧听贤智。富贵恤贫贱,贫贱辅富贵。强众扶寡弱,寡弱亲强众。彼此相维,情义相孚,有无相济,患难相顾。此谓睦宗,此谓美俗。乃若尊凌卑,幼侮长,富欺贫,贫害富,犴猾者,逞才智以欺愚。名为争门面,不知其实破家也。若夫纳不教之子女,有不傲舅姑而轻其夫。觅不教之壻,未有不倚势豪而骄其妻,亦可利於富贵哉?先儒之议婚娶者详矣。至今,求婚以德为上,如孟光桓少君其选也。觅壻以德为上,如南容公冶长其类也。次则素有教训忠厚礼义之家可也。婚礼古有六,今省其半,如纳采、问名、纳吉纳弊,俱以聘定兼之。亲迎醮子醮女奠雁受绥等礼,不可不行事之。无害於义者,从俗为便。其新妇入门,仪节俱照乡约所议之礼行之,切不可送房戏谑麄野,以致内外无别。一世俗好於襁褓童幼之时。轻许为婚,亦有指腹为婚者,及其既长,或有不肖无赖,或有恶疾,或有家贫饿馁,或丧服相仍,或从宦远方,遂至弃信负约,速狱致讼者多矣。今后男女这句议婚必俟其长,一定其盟虽久不渝。此通族所宜知也。</div><div>【恤邻亲】(原文)邻里乡党及异姓亲友,皆以义相合者,尊於我者,亦我尊长,宜如尊长之敬。少於我者,亦我卑幼,宜如卑幼之爱,危迨急难,量力赠助。田地相近,逊让界畔。换财物不得吝惜,节序期会不嫌菲薄,务莫遗亡。窃贼水火,协力救护,不可趁机掠取。有所借贷,随力给予,而借者亦须竭力偿还。但不必计利,不得以强凌弱,不得以众暴寡,不得以富吞贫。而弱者贫者寡者,亦不得嫉人之有,反生侵害孤弱之幼。委曲扶持或以小事相争,曲为劝解和释,语言嫌隙不可介怀。佃僕儿童相犯,各治之。六畜相践,各收之。以此相劝相勉,其成仁厚之风兴。</div><div>【重丧祭】原文标点:丧祭大事固人子自尽者。丧具,不可过厚,亦不可过薄。世俗丧礼有二害焉,备酒制帛是也。此风既成,非直无补於死,反为生者累矣。嗣后丧家不备酒不裂帛,期年大功小功缌麻等。各备本服巾绖入临而哭,俱以亲疏为序。其宗族亲戚之远者,家厚则任意。设置酒,储其力不给,则备蔬饭而已。凡衣衾棺槨惟称,家之有无而行之,必诚必信,不使少有后悔。又不可信堪与风水之说,厝柩不葬,以致暴露骸骨。祭仪不欲疏,亦不欲数。禴祀蒸尝,惟取四时之异物而将之,不可因牺牲难盛之,故而不祀。大都除夕有祭,生死忌日有祭。殡之祭少长,男女各依位拜奠,余祭各家举行。春秋二祭,则子孙齐赴祠堂,以昭穆为别,随班行礼。此皆报本反始,而自竭其孝思之诚也。若暴露亲骸,废坠祀典,则败常乱俗,莫甚於此。家长宜严戒之。</div><div>【谨茔墓】(原文)人家茔域,乃祖宗体魂所藏,子孙命脉攸关,非细故也。自形家纷纷多说,世人惑之。有贪求吉地至数十年不葬其亲者,有夫妇不合葬者。尝观檀弓,孔子曰:“卫人之祔也,离之,以物隔棺。鲁人之祔也,合之,不以物隔。善夫。”观孔子不善卫人之离,而善鲁人之合,则合葬未为非矣。近世不明此义,多蹈前弊,即已葬之塚,终岁不履其地,或为风雨倾塌,或为狐鼠侵穴,犹然不知。今后祖塚颓废者,宜累砌之,遗失者,宜清理之,加培封界,蓄养树木。祖茔罅内,毋得干犯昭穆,钻穴盗葬,侵毁平坟。如有此等,及盗卖风水与人者,以不孝论。倘有盗砍墓木竹薪,纵牲食践者,罚银公用。或异姓侵犯祖茔界址,彼此俱要协力鸣官究治。</div><div>【禁争讼】(原文)家人乖离,多生於争竞。奸险之徒恃其口舌便捷,以三尺为不足畏,以身家为不足惜,专一生机讦告,间有小隙,遂构大讼,以致经年不绝。此而不禁,则刁风日滋,醇厚者变而浇漓,忠信者变而狡猾矣。自今事有不得其平者,投鸣族尊户长,当集众议论,务覆事情直实,从公分剖,无轻控县。但以曲直分胜负,不以尊卑论是非。除此等外,有以富吞贫、以众欺寡、以强侮弱、以刁钻无籍,图害良善,宗子宗长并以家治之,有强梁执梗、不肯输服者,就将实情送官惩治。</div><div>【崇俭约】(原文)俭,美德也。近世富贵之家,竞尚以奢侈,甚者一玩掷万钱之费,一餔耗经岁之粮。不知作法于俭,尚惧其奢,而况以奢相尚乎?其何以垂训将来哉?今后凡饮食、衣服、房室、聘嫁,以及寿诞、丧祭、待宾之类,俱以简约为贵。但无失之太啬耳,推而至于。毋侈言以招尤,毋侈行以招辱,皆俭意也。皆可垂范后人者也。此可为高明者。道而不可为俗人言也。吾族敬凛之,毋或蹈奢华之习,自取覆败也。</div><div>【供赋税】(原文)夫田地者,财用所由出也,赋税所由兴也。然则完纳之,所关系良非浅鲜。吾民得以安居粒食,享太平之惠,而各遂其生,当知所由也。税粒不完是顽民矣。今后须依期完纳官既完赋,方营私计。语曰公事完心便宽。其奸猾鄙吝,拖欠不完,致累门头。比较或兜揽入手侵欺者,祠众鸣鼓责之,不服送官惩治。</div><div>【谨渎姓】(原文)古者合两姓之好,以长子孙。而奉祭祀,夫妇尚当有别。若同姓为婚,礼有严诛,在所必禁。凡我同宗,各宜深体此义。相戒勿犯。倘有犯者,拘之宗祠。既令判离,仍加惩罚。以正家法,以端风化。</div><div><br></div><div>宛福成电话微信13624490456</div><div> 2018年1月4日摘录。</div> <h3>齐鲁名吃苑氏热羊肚。2017/12/31</h3> <h3>苑静涛河北巨鹿县苑街村人(苑怀涛玄孙)苑怀涛提供。2017年12月31日摘录。</h3> <h3>宛希先与毛泽东的故事</h3><div>2017-05-09 怀念领袖</div><div>井冈山上一尖兵</div><div><br></div><div> 在井冈山斗争初期,宛希先曾率部两次攻克茶陵,参与建立湘赣边界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后率部开辟九陇山(今九龙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井冈山根据地的一大屏障。1928年4月起,任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4军10师党代表、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中共茶陵县委书记,参与开辟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湘赣边界的武装割据中,与毛泽东一起,反对分兵向湘南冒进的错误主张。在第一次反"会剿"斗争中,任北路行动委员会书记,率红32团一部和地方武装,在永新北乡迎击安福方向来犯之敌,胜利完成任务,为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1929年初红4军出击赣南,他奉命留守井冈山,在国民党军进犯,井冈山五井等军事要地被占领的失利形势下,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常委,深入边界各地,健全和扩大党的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div><div> </div><div>折叠跟着毛委员干革命</div><div><br></div><div> 宛希先给了毛泽东巨大的支持。当时毛泽东的身份是前委书记,不直接指挥队伍,加之官兵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少干部还是黄埔生难以掌握。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宛希先、张子清、曾士峨、罗荣桓等人坚决支持毛泽东,才稳定了这支队伍,这也就成了毛泽东以后对这支队伍、对宛希先等人特别信任和器重的重要原因。</div><div> 三湾改编后,起义队伍缩编为一个团,即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宛希先任一团政治部主任兼一营党代表,并被增补为前敌委员会委员。随后,他又配合毛泽东在三湾接见并说服原宁冈县党组织负责人和宁冈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袁文才的代表,为进军井冈山打下了基础。</div><div>折叠茶陵城下的风云</div><div> 宛希先为革命立下的另一个重大功绩是协助毛泽东及时平息了"陈浩叛变"事件,保存了秋收起义的骨干和精华。</div><div> 陈浩在三湾改编后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此人是黄埔一期毕业生,有一定的军事经验和指挥能力,但革命意志并不坚定。1927年11月18日,毛泽东派宛希先和陈浩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攻打茶陵获胜,打开了监狱,处决了国民党县长。在攻克茶陵之后,陈浩开始贪图享乐,走向歧途。他还背着宛希先成立所谓"人民委员会",从部队委派了一个县长,沿袭旧政权办事制度升堂审案,征捐纳租,使当地群众深感失望。</div><div> 宛希先作为团政治部主任,和三营营长张子清等对陈浩等人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抵制和批评,但陈浩等拒不接受批评。宛希先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将陈浩等人的错误用鸡毛信及时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知晓后,复信指出,"人民委员会"应立即撤销,同时对陈浩等人提出了严厉批评,并指示宛希先成立工农兵政府。</div><div> 宛希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发动群众,从基层产生了工人代表谭震林、农民代表李炳荣、士兵代表陈士榘,组成新政府常委,并由代表推举谭震林任政府主席。设立了民政、财经、青工、妇女等部门。1927年12月28日,举行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从而诞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这当然也是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后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为全国红色政权建设的典范与样本。</div><div> 1927年12月下旬,湘敌方鼎英、吴尚等分别从安仁、攸县、高陇等地进逼茶陵。鉴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宛希先和张子清等主张撤出茶陵,回师井冈山。而团长陈浩、副团长韩昌剑、参谋长徐庶、一营营长黄子吉等人却企图假借将部队撤往湘南,乘机把工农革命军700多人拉向湘敌方鼎英那里去。为此,陈浩还下令拆除茶陵城东门河上的浮桥,妄图切断工农革命军回井冈山的退路。</div><div> 宛希先、张子清等对陈浩此举作了面对面的斗争,并设法向毛泽东报告情况。毛泽东得知这一紧急事态后,力图挽救这支部队,12月25日从宁冈茅坪出发,26日傍晚到达与茶陵城一水之隔的中瑶村。27日拂晓,毛泽东一行通过向当地百姓打听,得知部队已南撤,当即决定加速追赶。12月27日上午,陈浩率领南撤的部队先于毛泽东到达茶陵大墟镇湖口。在湖口,陈浩仍然坚持率部继续南撤,欲去桂东投靠方鼎英,而宛希先等人则坚持率部东进井冈山,回到毛泽东身边。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但慑于陈浩以团长身份下达的命令,部队被迫继续向南缓慢行进。情况十分危急。</div><div> 在这支部队将要离开湖口的严峻时刻,毛泽东一行赶至茶陵湖口,传令他们开回湖口宿营。当晚,毛泽东在其住处主持召开连以上干部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会上,宛希先、张子清等揭露了陈浩一伙妄图叛变投敌的阴谋,毛泽东当即命令逮捕陈浩一伙,随即讨论决定了部队的行动方向。第二天早晨,毛泽东在湖口东侧的一块稻田里召开了全体指战员会议,他代表前委公布了陈浩一伙的罪行,继之把部队带回了井冈山。</div><div> 在宛希先的协助下,毛泽东于茶陵湖口挫败陈浩一伙的叛变阴谋,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年幼的工农革命军。要知道那700多人是秋收起义队伍的精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与壮大的保证,如果让叛徒的阴谋得逞,后果不堪设想。</div><div> </div><div> 折叠血洒井冈热土</div><div><br></div><div> 1928年1月,宛希先等率领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指挥下,攻克了井冈山东南最大的反动堡垒遂川城。尔后他又自告奋勇,前往九陇山开辟革命根据地。在九陇山,他带领干部战士走村串寨,访贫问苦,宣传革命道理,并在九陇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和由200多人参加的农民赤卫队。他指挥赤卫队,按照游击战术的要领与敌周旋,诱敌深入,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对九陇山的围攻,使九陇山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大屏障。</div><div> 朱、毛会师以后,宛希先身兼第十一师党代表和湘赣边界特委常委二职。当红军大部队被湖南省委拉往湘南,湘赣两省敌军11个团大举进攻永新之时,宛希先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担任北路行动委员会书记,带领九陇山军事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和三十一团一营一连及三营七、八连,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切断敌人的交通。白天,他们在山坡上丛林中到处插上红旗、梭标,晚上,在山头岭腰遍燃火把,不时主动出击。就这样,他和东、中两路行动委员会密切配合,总共以一个团的兵力,将敌人11个团困在永新城附近30里内达25天之久,史称"永新困敌",创造了红军战史上的奇迹。</div><div> 为打破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联合"会剿",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发展,留下彭德怀的红五军与王佐的红四军三十二团留守边界。包括宛希先在内的红四军的一批骨干,如何长工、张子清、陈毅安等被留在井冈山,大大充实了根据地的工作。</div><div> 其实,毛泽东留下宛希先在井冈山,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当时井冈山根据地内土、客籍争端纠结不清,极大地影响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湘赣边界特委以土籍人员为主,而以王佐、袁文才为代表的地方武装则以客籍人员为主。井冈山根据地留传着这样一句时谚:"土籍的党,客籍的枪。"这形象地说明了特委与袁文才、王佐之间的关系。王佐、袁文才出身绿林,对毛泽东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其他人的话则时听时不听,给边界特委以目中无人的感觉。恰逢中共六大决议中有关于清除工农红军中绿林头目的内容,给双方的争斗悲剧埋下了伏笔。而作为湘赣边界特委班子里重要成员的宛希先,是唯一的外籍干部,在各方面声望都很高,是土、客籍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毛泽东出于对井冈山根据地的深厚感情,留下宛希先在井冈山,是希望他能发挥好调解和缓冲作用,肩负协调双方矛盾、巩固根据地的重任。</div><div> 1929年2月,宛希先以特委常委和巡视员的身分,牵头召开了宁冈、永新、茶陵三县县委联席会议,重新恢复了特委,继续领导边界军民的对敌斗争。红五军重返井冈山后,宛希先又受特委派遣,到茶陵特别区任区委书记,继续开展革命斗争。但此时,革命队伍内部的矛盾却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div><div> 宛希先和袁文才、王佐的关系一向很好,彼此过从甚密。自朱、毛率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宛更成了袁、王在边界特委内唯一的依靠和缓冲。而随着双方矛盾的不断升级,边界特委与袁、王二人形同冰炭之际,宛希先的地位便愈加凸显出来。因此,如果土籍人把持的边界特委欲除掉袁、王二人,则必先搬开宛希先这块巨石。</div><div>1930年2月,远在湖南茶陵的宛希先收到湘赣边界特委的紧急通知,令他火速赶回,会同袁、王所部与各县赤卫队进攻永新县城。宛希先不敢怠慢,立即率部赶回参战。而因国民党正规军的阻袭,宛希先耽误了行程,在战斗结束后的第三天,才赶到永新大湾村。宛裕斌提供。</div><div> 2017年12月22号摘录。</div> <h3>  注:美篇以整理时间顺序为序!诚挚感激感谢为美篇提供资料做出奉献的宗亲,好友!!!</h3><div> 【苑氏文化美篇】目前共有22篇1900幅照片及资料尽释【华夏苑氏文化】,随资料递进陆续整理发表。资料有限望宗亲给予指教斧正!</div><div>1苑氏丛书篇 《中华苑氏渊源》。</div><div>2文化研究会篇 《山东莒北苑氏文化研究会》3中华苑氏医篇《全国苑氏明医资料》。</div><div>4中华苑氏艺篇总2篇1《全国苑氏艺人集锦》</div><div> 2《全国苑氏艺人集锦》</div><div>5外联篇 《华夏宛氏苑氏联谊》。</div><div>6联谊篇 《华夏苑氏驿站》。</div><div>7德育篇 《德教.文教.救助》。</div><div>8商业篇 《集全国苑氏商业》。</div><div>9追根溯源篇《华夏苑氏名人苑鸿绪苑棼池(祖孙进士)北京国子监考证》。</div><div>10个人专版篇总3篇1《文武双全,苑瑞僧》。</div><div>11个人专版篇总3篇2《文武双全,苑瑞僧》。</div><div> 3《文武双全,苑瑞增》。</div><div>12个人专版篇 《国画苑希尧》。</div><div>13救助篇 《全国苑氏救助》。</div><div>14映像新闻篇 《电影艺术》。</div><div>15个人专版篇 《五世传人名医苑铁栋》。16宗祠.文史篇总2篇1《华夏宗祠.莹地.史志》</div><div> 2《华夏宗祠.莹地.史志》</div><div>17姓氏联谊篇总2篇1《华夏宛苑文化交流》。</div><div> 2《华夏宛苑文化交流》。</div><div>18个人专版篇 《国画苑雲海》。</div><div>19个人专版总2篇1《作家.书法.画家.苑建军》20个人专版总2篇2《作家.书法..画家苑建军》</div><div>21个人专版篇《国画彩绘艺术苑秉全苑维旭》</div><div>22个人专版篇 《书法.国画苑铁玉》 。</div><div> 征集全国苑氏艺.医.作品.宗祠.莹地.墓碑.史志照片资料【山东莒北苑氏文化研究会】苑氏文化编辑部。微信.电话 :18106368968 。 </div><div> 2017年11月26日</div><div> </div> <h3>苑举胜,今年刚好100岁了,身体硬朗。山东人,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乡苑庄村。(世系:始祖武丁七世&lt;&gt;次子&lt;&gt;山东省青州府&lt;&gt;山东汶上县&lt;&gt;山东泰安)</h3><div><br></div><div> 祝贺祝愿本家开心,健康,天伦永存!</div><div>争做全球长寿星!(山东泰安宗亲,苑琦昇,提供)</div><div> 2017年12月19日摘录。</div> <h3>热烈祝贺:华夏天津苑氏2017年年度宗亲会圆满成功,特别是宛茁宗亲参与更是锦上添花!</h3><h3><br></h3><h3> 《寒风挡不住,相聚话亲情》</h3><div>中华苑氏宗亲会天津分会2017年年会简报<br></div><div><br></div><div>12月16日,中华苑氏宗亲会天津分会2017年年会隆重召开,来自天津宝坻区、武清区、滨海新区苑家堡和拾棉庄、市内六区和远道而来的山东德州苑世俊合河北邯郸的苑东伟等30余位本家,以及宛姓宗亲会代表宛茁,顶寒风、冒严寒赶来参会,欢聚一堂,畅叙亲情,共商家事。</div><div>天津分会副秘书长苑铁路主持了年会,苑宝树会长回顾了天津分会2017年在续修家谱、传承家族文化,建立完善天津本家微信群,便利苑氏家人联络沟通,开展宛、苑文化交流和组织救助因火灾受伤的困难宗亲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指出2018年天津分会将一如既往,在中华苑氏宗亲会的领导下,本着团结、凝聚、和谐、发展的主题,踏实工作,发挥宗亲会的凝聚作用,紧密团结天津苑氏宗亲,加强与全国各地宗亲的联系沟通,谋求更大发展。</div><div>天津分会副会长苑振旺、苑维青,秘书长苑林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到会宗亲表示欢迎,感谢全国苑氏宗亲对天津分会的支持。苑维青还展示了由其带领苑家堡本家历经数年修订的《苑氏族谱》。</div><div>本次会议的亮点是15位本家和宛姓宗亲会代表首次参加天津分会年会。武清区拾棉庄9位宗亲代表参加了年会,再次感谢中华苑氏宗亲会和全国苑氏宗亲对在火灾中受伤的苑立华家人的爱心捐助。与会宗亲热情发言,沟通交流,为天津分会来年工作建言献策,气氛热烈。</div><div>天津分会感谢河南郑州苑向伟本家和宜宾苑府家酒业提供苑府家酒。</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中华苑氏宗亲会天津分会</div><div><br></div><div>2017年12月16日</div> <h3>寒风挡不住,相聚话亲情</h3><div><br></div><div>中华苑氏宗亲会天津分会2017年年会简报</div><div><br></div><div>12月16日,中华苑氏宗亲会天津分会2017年年会隆重召开,来自天津宝坻区、武清区、滨海新区苑家堡和拾棉庄、市内六区和远道而来的山东德州苑世俊合河北邯郸的苑东伟等30余位本家,以及宛姓宗亲会代表宛茁,顶寒风、冒严寒赶来参会,欢聚一堂,畅叙亲情,共商家事。</div><div>天津分会副秘书长苑铁路主持了年会,苑宝树会长回顾了天津分会2017年在续修家谱、传承家族文化,建立完善天津本家微信群,便利苑氏家人联络沟通,开展宛、苑文化交流和组织救助因火灾受伤的困难宗亲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指出2018年天津分会将一如既往,在中华苑氏宗亲会的领导下,本着团结、凝聚、和谐、发展的主题,踏实工作,发挥宗亲会的凝聚作用,紧密团结天津苑氏宗亲,加强与全国各地宗亲的联系沟通,谋求更大发展。</div><div>天津分会副会长苑振旺、苑维青,秘书长苑林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到会宗亲表示欢迎,感谢全国苑氏宗亲对天津分会的支持。苑维青还展示了由其带领苑家堡本家历经数年修订的《苑氏族谱》。</div><div>本次会议的亮点是15位本家和宛姓宗亲会代表首次参加天津分会年会。武清区拾棉庄9位宗亲代表参加了年会,再次感谢中华苑氏宗亲会和全国苑氏宗亲对在火灾中受伤的苑立华家人的爱心捐助。与会宗亲热情发言,沟通交流,为天津分会来年工作建言献策,气氛热烈。</div><div>天津分会感谢河南郑州苑向伟本家和宜宾苑府家酒业提供苑府家酒。</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中华苑氏宗亲会天津分会</div><div><br></div><div>2017年12月16日</div><div> 20171年2月17日摘录。</div> <h3>苑氏天津宗谱。</h3> <h3>【六】</h3><h3>天津市,苑维旭,本家葫芦国画彩绘艺术。</h3><h3>天津市苑维青提供。2017年12月6日摘录。</h3> <h3>庐江宛谱(23)</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12月24日 13:02</div><div>【引言】庐江宛谱,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可以不愧地称为“宛氏第一谱”。</div><div>【说明】因QQ空间容量接近极限,加上庐江宛谱篇幅浩瀚,以后敬拜,篇幅从简。</div><div><br></div><div>【100】从123页至131页“诰命”,时间是同治十二年即1862年。</div><div>【101】诰命:</div><div>【101.1】宛象智,迺同知衔候补知县。</div><div>【101.2】宛观润的父亲,赠奉政大夫。</div><div>【101.3】宛观润的妻子朱氏,迺同知衔候补知县。</div><div>【101.4】宛观润的母亲,赏封为宜人。</div><div>【102】从133页到140页“诰命”,时间是光绪元年即1875年。</div><div>【103】诰命:</div><div>【103.1】宛国选,迺兵部差官加二级。</div><div>【103.2】宛耀龙父亲,封为昭武都尉。</div><div>【注】昭武都尉,武散官名,正四品。</div><div>【103.3】宛耀龙母亲左氏,迺兵部差官加二级,封为恭人,赐锡服。</div><div>【注】恭人,妇女的荣誉级别。高于“宜人”,四品官员夫人。从周朝到清朝,妇女的荣誉级别大致是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div><div>【104】从141页到148页“诰命”,时间是光绪元年即1875年。</div><div>【105】诰命:</div><div>【105.1】宛象福,迺兵部差官加二级。</div><div>【105.2】宛耀龙伯父,封为昭武都尉。</div><div>【105.3】宛耀龙妻子李氏,迺兵部差官加二级。</div><div>【105.4】宛耀龙伯母,封为恭人。</div><div>【106】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24日13时许草撰于长春。待完善。</div> <h3>庐江宛谱(22)</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12月24日 11:59</div><div>【引言】庐江宛谱,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可以不愧地称为“宛氏第一谱”。</div><div>【说明】因QQ空间容量接近极限,加上庐江宛谱篇幅浩瀚,以后从简敬拜。</div><div><br></div><div>【95】从105页至112页“诰命”,时间是嘉庆七年即1802年。</div><div>【96】诰命:</div><div>【96.1】宛光灿,捐职布政司理问加二级。</div><div>【96.2】宛光灿女儿,捐职布政司理问加二级。</div><div>【96.3】宛光灿妻子何氏,封为宜人。</div><div>【注1】参见上节。</div><div><br></div><div>【97】从113页至121页“诰命”,时间是同治十二年即1862年。</div><div>【98】诰命:</div><div>【98.1】宛启贵,迺同知衔山东候补知县。</div><div>【注】迺同,乃同,等同。知衔,虚职。</div><div>【98.2】宛观澜,赏奉政大夫。</div><div>【注】奉政大夫,清朝文职散官,正五品。</div><div>【98.3】宛观澜的母亲吴氏,迺同知衔山东候补知县。</div><div>【98.4】宛观澜的祖母,赠为宜人。</div><div>【99】总结:宛启贵、宛观澜的代数,待核。</div><div>【100】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24日12时许草撰于长春。待完善。</div> <h3>庐江宛谱(21)</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12月21日 5:32</div><div>【引言】庐江宛谱,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可以不愧地称为“宛氏第一谱”。</div><div>【说明】因QQ空间容量接近极限,加上庐江宛谱篇幅浩瀚,以后从简敬拜。</div><div><br></div><div>【92】从097页至104页“诰命”,时间是嘉庆七年即1802年。</div><div>【93】诰命:</div><div>【93.1】宛柳,捐职布政司理问加二级。</div><div>【注1】捐职,因捐纳而获得的官职。</div><div>【注2】布政司,相当于如今的省政府民政厅。</div><div>【注3】理问,布政司里的官员,主要负责“法律事务”。</div><div>【注4】加二级,指“涨二级工资”,不是行政级别的提升。</div><div>【93.2】宛光灿,赠奉直大夫。</div><div>【注5】奉直大夫,荣誉职级,从五品。(嘉祥公也曾获此职)</div><div>【93.3】宛光灿母亲张氏,捐职布政司理问加二级,赠宜人和荣象服。</div><div>【注6】宜人、象服,见前文。</div><div>【94】总结:</div><div>【94.1】先人宛柳、宛光灿,代数待核。</div><div>【94.2】先人以捐纳获官,表明:一是爱大,二是财大。</div><div>【95】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24日11时许草撰于长春。待完善。</div> <h3>庐江宛谱(20)</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12月20日 20:21</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85】这是第二份诰命,与首份时间一样,见《庐江宛谱(19)》。时间是明朝嘉靖三十三年即1554年。这是诰封宛嘉祥妻子的诰命。</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86】(因是皇诰,全文不翻译了)诰命对宛嘉祥的表扬词在087页和088页。</div><div><br></div><div><br></div><div>【87】诰命对宛嘉祥妻子陈氏的表扬词在092页。</div><div><br></div><div><br></div><div>【88】诰命对陈氏“特赠为宜人服”。</div><div>【注】《庐江家谱(19)》对“宜人”已经注释,此不重复。“宜人服”就是“宜人穿的礼服”,是古代后妃及贵夫人所穿。因服装上有各种物象为装饰,所以又叫“象服”。“宜人服”是身份、权贵、荣誉的象征。</div><div>【89】诰命对宛嘉祥第二任妻子宋氏的表扬词在094页。</div><div><br></div><div><br></div><div>【90】诰命对宋氏“特封为宜人崇被荣章式宜象服”。</div><div><br></div><div><br></div><div>【91】总结。</div><div>【91.1】先祖宛嘉祥,先后有二任妻子,元配陈氏、继室宋氏。1554年受封时,陈氏已经过世。</div><div>【91.2】陈氏因过世未得“宜人”诰封,但受赠“宜人服”,实为等同“宜人”。</div><div>【91.3】宋氏得“宜人”诰封,又获“荣章”和“象服”。</div><div>【注】既然“宜人服”就是“象服”,那么诰命为何不写成一样呢?古文中,“象”即“襐”,襐就是饰品,是镶嵌在宜人服上的金银玉佩及绣图等。也就是说,宋氏的宜人服,比陈氏的宜人服,多饰品。</div><div>【92】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21日4时40分许草撰于长春。待完善。</div> <h3>庐江宛谱(19)</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12月20日 15:13</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79】诰命,皇帝赐给官员的文书。是“圣旨”的一种。(前面有“圣谕”,区别是“谕”对众人,“诰”对单人。)这份诰命是皇帝赐给宛嘉祥的,赐封的对象是宛嘉祥和其母薛氏。时间是明朝嘉靖三十三年即1554年。</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80】宛嘉祥获此圣旨时的标准官职是: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div><div>【注】明朝中央直属机构中“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主要机关。“户部”主管财经(相当于现今的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职能)。各部均下设“清吏司”(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各部委级别)。吏部4个、户部13个、礼部4个、兵部4个、刑部13个、工部4个,共42个“清吏司”。司长称“郎中”,副职称“员外郎”。“员外郎”的官级是“从五品”。请族人注意二点常识知识:1/“广东”二字,是分管对象,而不是工作地点。2/不要把“清吏司”中的“清”理解为“清朝”。</div><div>【81】诰封的原因。见080页。这是皇帝对宛嘉祥的表扬。(因是皇诰,此处不翻译了。)</div><div>【82】诰赠宛嘉祥为“奉直大夫”。奉直大夫,散官名,明朝为从五品。是一种“荣誉官职”。</div><div><br></div><div><br></div><div>【83】诰命指出,宛嘉祥出色,是因为母亲教育有方。所以又诰封宛嘉祥的母亲薛氏为“宜人”。薛母的功绩,见083页。(因是皇诰,此处不翻译了。)</div><div>【注】“宜人”,专指妇女。在文学作品中的“宜人”指的是“很合心意的人”。诰命中的“宜人”是一种荣誉称号。在明朝用于官员的妻子和母亲,但是官员必须是五品及以上。</div><div><br></div><div><br></div><div>【84】总结:</div><div>【84.1】宛嘉祥的官职是: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div><div>【84.2】宛嘉祥母亲薛氏是:“诰命宜人”。</div><div>【85】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20日19时24分许草撰于长春。待完善。</div> <h3>庐江宛谱(18)</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12月20日 0:15</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75】聖谕,聖是圣繁体,就是皇帝。谕,告诉,让人知道,是指上级对下级的告诉。也可以理解成指示、命令。</div><div>【76】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康熙圣谕十六条》。颁布于康熙九年即1670年。凡是在此后编修的家谱,几乎都把16条写入。原因在于这十六条对“治家”提出了明确要求。</div><div>【77】十六条的基本含义,并不难理解。但要十分准确地理解,还是需要相当的文化认知。这里不作翻译了。能理解要义,暂时就可以了。</div><div><br></div><div>【78】应该知道的相关知识。</div><div>【78.1】康熙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入关的第二位皇帝,名字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康熙为年号。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被称为“千古一帝”,因其功绩都超过以往的皇帝,出现了“康乾盛世”。众所周知的有:宫内除掉鳌拜,南方平定三藩,跨海收复台湾,北方打败噶尔丹,东北战胜沙俄。</div><div>【78.2】十六条的颁布。《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34》第“康熙九年十月初九日条”记载了这样的事情:康熙对礼部官员说“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这句话,通俗地讲就是,治理国家,不要以法令为首,要以教化为先;法令只能治一时,而教化才能治长久;只靠法令、不先教化,这是舍本求末了。所以,康熙皇帝在前朝父皇顺治皇帝已经颁布的《圣谕六条》的基础上,重新分布了《圣谕十六条》,这也是康熙皇帝的“施政纲领”。</div><div>【78.3】康熙九即1670年《康熙圣谕十六条》是“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穆、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雠忿以重身命”。</div><div>【79】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20日1时10分许草撰于长春。</div> <h3>庐江宛谱(17)</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12月19日 17:35</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71】见068页。同治四年即1865年。这是八修谱序言。作序人是十八世“宛华章”和十九世“宛谦”。</div><div><br></div><div><br></div><div>【72】原文加标点:</div><div>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自古世族,所为建祠修谱者。祠为先灵所凭依,谱详世系所从出。祠不修则先灵安附?谱不续则世系必淆将,何以明尊祖敬宗、收族之义也。哉,我族自白湖公肇修家乘至嘉庆癸酉,续修七次。自云珑、夏宗等公创建家庙,至之佩、金凤等公重行加修,以尊先祖,以联宗支,以收族众。其间亲戚之褒扬,朋友之称赞,家庭之叙述,不胜纪也。勿容赘独。昔先人续修于前,迄今五十余年。遭兵荒而祠宇毁坏,蕪代远而谱牒凋残。不速修理将祠委灰尘,谱成断简。谁无祖宗?谁非人子心?何忍乎!幸兰溪公目击心伤,先自倡捐,复劝合族捐助。公独鸠工庀材,焦心劳思,替修三年,祠方告成。复议续谱。公同请示丁(十字下左田下右久),派费各分,人心不齐。公又委曲周旋成全其事。非欲承先人之志,而贻后裔之谋乎。兹蒙合族公议,令我等纂修,我等不揣固陋,(?)同(?)阅,共勉厥成。凡有弊端令其更正,无容支蔓庶。木本水源之道笃,而敦宗睦族之谊厚矣。是为序。</div><div>【73】注释:</div><div>【73.1】蕪,同芜,杂乱。</div><div>【73.2】(十字下左田下右久)这是自造字,我从未见过。根据字形和上下文,我解释为“长期拥有田地的人”。(请同仁指正)</div><div>【74】翻译(直译加意译):</div><div>万物都有根,人也有根。先祖来自古代世族,所以要为先祖建祠修谱。祠堂是先祖灵魂的居所,家谱是详记世系的分出。祠堂不修,先灵安附何处?家谱不续,世系必将混乱。不修祠不续谱,怎么能够尊祖敬宗、聚合家族呀?唉!我族自白湖公(宛嘉祥)创修家谱,至清朝嘉庆癸酉年即1813年,共修谱七次。自宛云珑、宛夏宗等先人创建宛氏宗祠,到宛之佩、宛金凤等先人重新修缮,目的就是尊重先祖、联络宗亲、聚合族人。这段时间,亲戚的赞扬、朋友的肯定、家族的历史,不止几百年呀。在此不多说这些了。最近一次的续修家谱,至今已有五十余年了,因战乱祠堂被毁,人多世系也有些乱了,而且家谱也不全了。不马上修谱,祠堂就变成灰尘了,家谱也就成了缺页的史书了。谁没有祖宗?谁没有人之常情?这些谁能忍受啊!幸好,宛兰溪先人看在眼里、伤在心上,率先捐资并倡议,然后又劝说族人捐助。宛兰溪先人单独聚集人力物力修缮祠堂,焦心劳思,维修了三年,方修好了祠堂。之后又提议续谱。宛兰溪先人同时根据在册的拥有耕地的男丁名单,平均公摊,但是人心不齐(有的不支持)。宛兰溪先人又委曲周旋成全此事。如果不是想继承先人的志向和为后人着想,谁能这样啊!根据族务决定,令我等续谱,我等学识有限,【(?)同(?)阅】共同努力完成修谱。凡有错误之处令其更正,不容许分支紊乱。树木在于根,水流在于源,家族兴旺根本在于增厚友谊。以上为序。</div><div><br></div><div><br></div><div>【74】总结:</div><div>【74.1】祠堂首建人是宛云珑、宛夏宗等先人。时间待考。</div><div>【74.2】重大一次维修人是宛之佩、宛金凤等先人。时间待考。</div><div>【74.3】七修谱前夕,宛兰溪自费并花三年时间维修祠堂。</div><div>【74.4】七修谱涉及费用时,“人心不齐”,也就是有的家亲不交费。</div><div>【75】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19日23时30分许草撰于长</div> <h3>庐江宛谱(16)</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12月19日 4:30</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66】见064页。乾隆三十六年即1771年,这是五修谱序言。作序者是十四世孙“宛日衡”和十五世孙“宛从柳”、“宛从珩”。</div><div>【66.1】目前我们能够拜到的庐江宛谱,是十修谱,时间是2007年圆谱。很多庐江宛人都知道,当时修谱时有几十位老人主修,他们骑着自行车带着干粮,走遍全县,还到了安庆岳西、池州青阳等省内多地市,也出省数次。可以说:经历千辛万苦。如今有些老人已经作古。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老谱残缺不全,资料奇缺啊。</div><div>【66.2】2015年3月31日,我在安庆岳西宛亚生家中,他请出了三本老谱,而且告诉我说,现在庐江谱的前二本,就是这三本老谱中的前二本。现在,我判断,亚生的老谱应该是九修谱,从1901到2015年谱寿115岁,确实是宝贝了。在此感谢亚生。</div><div>【66.3】回到主题。既然这是五修谱序,为什么在九修谱时,就排到了六修谱序之后呢?按常理说,汇集前人谱序,应该是按先后顺序排版。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六修谱序,很重要。参见《庐江宛谱(13)和(14)》。</div><div>【66.4】多言几句。老谱序言的排列,为强调重要,可以向前越一。那么,既然重要,为什么不排第一位呢?其实这就是“谱礼”。眼下很多新修的家谱,不懂这些谱礼,把自己写的序排到第一篇,实际是“犯忌”了。</div><div><br></div><div><br></div><div>【67】原文加标点:</div><div>尝思谱者溥也,上追先绪,下延后嗣,仁孝溥于无疆也。夫千枝万叶原於一本,千流万派归於一源。自祖宗以及子孙本源一也,而支流分焉,无以联之则疏,无以别之则紊。昔欧阳公谓三十年不修谱者非孝,良不诬也。我族宗谱肇修於嘉庆府尹白湖公,再续於崇正甲戌,如泰等公三续於我朝康熙癸丑,佑我诸公於乾隆己未,枢雨等公检阅旧谱,炳炳烺烺灿如观火。阅今又三十有余载矣,其间之婚配存亡以及少而肚壮而老,子后生孙,孙复生子,未登於谱牒者何限。志先人之志而继续之,此吾辈责也。庚寅冬至祀宗毕,玉奇公暨说详其祥等。爰倡续修之议,凡我同姓共厪仁孝之思,慨然想见,木本水源而无不乐徒焉。今春延梓纂刻,未朞月而告成。我等自揣学识无一可及前人。幸前人(上雨下思)远思深,秉笔严明,己足垂范百世,兹惟凛凛焉。仰体遗志,恪守成规。未载者不妄加也,已载者不妄缺也。是吾族者,收焉;非吾宗者,远焉。有善足录者详之,败德自弃者(尸内林)之。矢公矢慎决不敢以私意参乎其间,俾将来者踵事,而修饰之润色之。以各殚夫仁孝之意,久而勿替焉。则余等之后幸也夫。</div><div>【68】注释:</div><div>【68.1】溥。可能是“簿”的误写。此处按“簿”理解可通。</div><div>【68.2】欧阳公,指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欧阳修(1007年-1072年),创立了“五世一图”的家谱体例“欧体”。</div><div>【68.3】府尹。官员,始设北宋。明朝设“南京应天府”(南直隶)和“北京顺天府”(北直隶)。清朝沿用旧制,又设了“奉天府”。清朝时,民间将“太守”统称为“府尹”。</div><div>【68.4】何限。多少,无限。</div><div>【68.5】庚寅。此处应为1770年。</div><div>【68.6】朞。期,月。</div><div>【68.7】厪。小屋,家。</div><div>【68.8】(尸内林)。此字属于造字,但民间流行。个人理解:家族中总有特殊的“败类”之人,通常要给予“除谱”和“除茔”。除茔,就是死后不能入自家坟茔地。“(尸内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抛尸山林”。</div><div>【68.9】矢公矢慎。古成语,一定公正和慎重。</div><div>【69】翻译(直译加意译):</div><div>家谱就是家族的历史书,上溯先祖,下续后人,无限地记录仁孝之人。千枝万叶源于一根,千流万派归于一源。从祖宗到子孙都是一个根源,而各分支,不联络就会疏远,无区分就会紊乱。以前,欧阳修先生说,三十年不修谱就是不孝,贤良之士不能假的。我族宗谱创修于明朝嘉靖年间太守白湖公,二修于明朝崇正甲戌年即1634年,宛如泰等先人三修于清朝康熙癸丑年即1673年。受先祖保佑,宛氏多位先人于清朝乾隆己未年即1739年(四修年),宛枢雨等先人再次认真地核实了旧谱,使历史更加清清楚楚,先人业绩更加明亮。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了,这段时间婚配存亡以及少年到壮年再老年、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没有登记上谱的太多了。继承先人的志向,是我辈人的责任。1770年冬至祭祖完毕时,宛玉奇当场又详细阐述了修谱了好处等。于是倡议续谱,凡是宛家人的,要有仁孝思想,要经常来往,一家人不能没有快乐呀。今年(1771年)春天修谱刻版,没有几个月就完成了。我们这些修谱的人,自己都认为不如前人。有幸的是,前人眼光远大,修谱写作严肃,自身行为足能垂范百世,而且严谨又令人敬重。尊重旧谱编辑体制和前人志向,遵守已经成型的规矩。没写上家谱的,不能胡乱地上;已经写上家谱的,也不能胡乱地往下删。是宛家的人就收录,不是就不收录。对有善行的人,要详细记录;对品德败坏又背叛家族的人,要“抛尸山林”不入家茔。我们一定要公正和慎重,决不敢将私心参与进来,以使后人跟随修谱,而且要对旧谱进行修善和润色。以此大力发扬这些仁孝思想,使其长久而不被替换。这是我们后人的幸运啊!</div><div><br></div><div><br></div><div>【70】总结:</div><div>【70.1】创修:宛嘉祥。</div><div>【70.2】二修:???</div><div>【70.3】三修:宛如泰等。</div><div>【70.4】四修:宛枢雨等。</div><div>【70.5】五修:宛日衡等。宛玉奇是家族事务主要召集人。</div><div>【70.6】败德自弃者(尸内林)之。这个很严。</div><div>【71】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18日16时50分许草撰于长春。</div> <h3>庐江宛谱(15)</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12月18日 13:46</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61】说明:这是先人宛鏊写的“自序”。</div><div>【61.1】没有落款时间。排版的位置处于六修第二篇。但六修谱11先人合序名单中并没有宛鏊。谱序最后提到“甲寅秋予病几毙”(甲寅年秋天我患病差点要死)。“甲寅年”正是六修谱的1794年。因此,这篇序言是“六修谱序言”。</div><div>【61.2】宛鏊是多少世,没有注明。可以从序中的称呼来推定。</div><div>【61.3】若称“自序”,宛鏊可能是主修人,或者是重要修谱人之一。从最后结果看,宛鏊因病没有参加修谱修视事务。</div><div>【62】原文加标点:大业公族曾祖,恢广特达人也,其意象逈不与人群。若浑刚正於和平,则惟允安公族曾祖。我湖山公逝矣,族叔祖平昔寄情诗酒多逸兴焉,青帘宗文公族叔祖,意度宽容不拘拘於小节,与梅山鹏祥公族叔特厚。而鹏祥公之性情与凌云异果,敢任事不辞艰苦,至老不衰。我族半居湖山间,其寄迹嚣尘者,则有纯玉公房叔祖,忠厚朴质,时谓人曰予城市之乡人也,然孰者能之至。金凤公族高祖,奔驰敛费,而事因已成,亦与有力焉。诸公之淑行矣。而其𢟍年素志,尤急急於谱牒。咸深仁孝之思,共切承先之念。改正付梓命鏊秉笔,鏊莫能辞敬,承教以毕乃事。而诸公仁孝之心复有勃勃,不能已者。念谱成面而祠不修,栋宇倾圯,非所以为妥先灵也。爰鸠工庀材,勤涂丹蒰,今者左右上下焕然一新,皆诸公之力也。甲寅秋予病几毙,于成功之际犹得附末光焉,是诚鏊之幸也。用爰笔而为之序。</div><div>【63】注释:</div><div>【63.1】逈,同迵,通达。</div><div>【63.2】平昔,以往,过去,以前。</div><div>【63.3】寄迹,暂住。</div><div>【63.4】嚣尘,喧闹扬尘,指大众生活环境。</div><div>【63.5】淑行,美好的品行。</div><div>【63.6】素志,向来怀有的志愿。</div><div>【63.7】诸公。诸,各位;公,尊称。序言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指“以上各位”。第二三次指“修谱各位”。</div><div>【64】翻译(直译加意译):宛大业曾祖,是心胸宽广而又特别通情达理的人,他言行豁达而与众不同。若论平时的刚强正直,就唯有宛允安曾祖了。宛湖山过世了,这位叔叔从前以饮酒作诗为安逸。青帘村的宛宗文叔叔,见多识广而且不拘小节,他与梅山的宛鹏祥叔叔交情深厚。宛鹏祥情操高尚,敢于担当,不辞艰苦,老当益壮。我族一半人定居在湖山这里,其中暂住在乡村的,还有宛纯玉叔叔,他忠厚简朴,当时人们称他是城市里的乡下人。然而谁能像他(不住城市而住乡下)啊!宛金凤高祖,四处奔波赚钱,事业有成,也是付出的结果啊。这些都是各位祖公的美好品行啊。他们多年的心愿,就是修谱这件事了。他们,都有深深的仁孝之思,都有浓浓的承先之念。当六修谱改正印刷之时(前辈们)让我宛鏊写序,我宛鏊不能推辞(前辈们的)敬意,所以按照吩咐完成任务。然而,各位参与修谱工作者的仁孝之心十分盛大,(我宛鏊)不能表述全面。看到家谱已经定版,但祠堂没有没有修缮,房间偏塌,这对先灵不妥呀。于是,聚集人力物力,修缮祠堂,现在左右上下焕然一新,这些都是各位努力的结果。甲寅年秋天我患病差点要死,现在好了也是借了先祖的光泽呀,确实是我宛鏊的幸运啊。所以写了以上这些序言。</div><div><br></div><div><br></div><div>【65】总结:</div><div>【65.1】序言中提到多位先人,都是宛人的杰出代表。</div><div>【65.2】可以确认:六修谱同时进行了修缮祠堂。</div><div>【66】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18日16时50分许草撰于长春。</div> <h3>庐江宛谱(14)</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5:14</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50】回顾023-025页。这是时任潜川县谕“潘联彩”(字千子)为宛谱写的序言。没有落款时间。因此一时不能确定潘氏为宛氏几修谱的序言。序言中仅提到“壬寅冬余来是……,询知潜川宛氏”。显然,“壬寅冬”是潘氏到潜川任县谕的时间。</div><div>【51】庐江宛谱将这篇序言排印在五修谱和六修谱之间。到底是几修谱的序言呢?</div><div>【52】庐江宛谱的续修时间如下:</div><div>创修:明朝嘉靖壬午年即1522年。</div><div>二修:明朝崇祯甲戌年即1634年。</div><div>三修:清朝康熙癸丑年即1673年。</div><div>四修:清朝乾隆己未年即1739年。</div><div>五修:清明乾隆辛卯年即1771年。</div><div>六修:清朝乾隆甲寅年即1794年。</div><div>七修:清朝嘉庆癸酉年即1813年。</div><div>八修:清朝同治乙丑年即1865年。</div><div>九修:清明光绪辛丑年即1901年。</div><div>【53】从创修1522年至六修1794年,“壬寅”年有:1542年,1602年,1662年,1722年,1782年。</div><div>【54】“潜川”。宛谱最早用到这一地名的,是1634年的二修谱,见宛谱037页或本日志《庐江宛谱(7)》。所以这篇序言的时间锁定在1662年、1722年、1782年这三个时间。据《安徽通志卷九十·职官志》记载:潘联彩乾隆四年任贤。此处“贤”是什么“官职”不明,极可能是“乡贤”,也就是“举人”。“乾隆四年”即1739年,此时恰是宛谱四修完成。所以,潘序中的“壬寅冬”是“1782年冬”。从1739年的乡贤到1782年的县谕,时隔40年,只能以“大器晚成”赞之。【县谕,就是“地方官”,用今天的话表示,就是“不是中管干部”,至多是“省管干部”。】</div><div>【55】回到主题。“壬寅冬”就是“1782年冬”,正是宛谱五修之后、六修之前。</div><div>【56】见024页“披阅之”,就是:潘县谕到潜川后,宛氏就把家谱七本,送其“披阅”。</div><div>【57】“下水见”就是“在下的看法”,谦虚的说法。</div><div>【58】“其序传……涉嫌疑。”(成哥个人认为:潘县谕怀疑宛谱有点“吹牛”)</div><div>【59】见宛谱054页或《庐江宛谱(13)》中的“我谱虽经儒学潘师改致,而西抹东涂殊减色泽。”(成哥个人的理解是:老潘对宛谱进行了“改致”,就是修改的意思,然而老潘“西抹东涂”导致宛谱“殊减色泽”。)这,或许是宛氏11先祖合撰六谱序的原因所在,还或许是修谱同时大修祠堂的原因所在。</div><div><br></div><div><br></div><div>【60】总结:</div><div>【60.1】五修谱之后,潘县谕任职潜川,宛氏向潘县谕送谱。用意是请老潘“披阅”。</div><div>【60.2】家谱,一般是不送外姓的。宛送谱于潘,或许是因为始祖子美公是县谕。</div><div>【60.3】可能,仅仅是“可能”,老潘对宛谱进行了“披阅”,“西抹东涂”了宛谱。六修之时,11位宛祖,对此进行了“不能不说”。</div><div>【60.4】这,可能是对“西抹东涂”四字的解释。</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17日8时后草撰于长春。</div><div> 2017年12月17日摘录。</div> <h3>庐江宛谱(13)</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12月14日 15:37</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44】见057页。这是由11位宛氏先祖共同撰写的序言。如此多的人合撰序言,应该分量很重。时间是乾隆五十九年即1794年,六修谱序言。</div><div><br></div><div><br></div><div>【46(1)】原文加标点:</div><div>祠以妥先灵,谱以详世次。祠谱之系岂浅鲜哉。是以世家大族孝子贤孙,莫不於兹凛凛焉。我先人,念切神依,情怀世系,其殷(?)惓惓。已不知几费辛勤,几经劳勚,越数百余年,俾神有所凭,而世无或紊者。熟非建祠辑谱之力耶。然先人之孝思,谱已誌之其於祠也。曰某事而某公始之,某事而某公成之,其於谱也。曰某年而某公纂之,某年而某公续之,堂堂皇皇炳炳烺烺。</div><div>【47(1)】注释:</div><div>【47.1】凛凛,因“严肃、尊重、敬畏”而表现出的样子。</div><div>【47.2】念切,非常思念。</div><div>【47.3】殷(?),祭祀之意。</div><div>【47.4】惓惓,念念不忘。</div><div>【47.5】劳勚,劳苦。</div><div>【48(1)】翻译(直译加意译):</div><div>祠堂是用以安妥先祖之灵的,家谱是用以详记族人代次的。祠堂和家谱的关系,果真是这么简单吗?所以大家族孝子贤孙们,这个问题上,没有不严肃对待的。宛氏先人,非常尊祖敬宗,念念不忘祭祀。我们都不知道先人们付出了多少辛勤和劳苦,都过去几百年了,还使得神位有所依据,因而世系没有混乱的地方。这些哪个不是建祠修谱的结果呀!这样,先人的孝亲思想,家谱要记载,也要置于祠堂。比如说,某件事由某位先人开始做,某件事由某位先人做成功,要记在谱中。又如,某年某先人修谱,某年某先人续修,都要明明白白地记清楚。</div><div><br></div><div>【46(2)】原文加标点:</div><div>一展卷,而颂先人之功於不哀第,承先启后世世孙孙无相忘也,矧尔来恭逢上谕,禁忌字义悉徙删削,遐迩恪遵。我谱虽经儒学潘师改致,而西抹东涂殊减色泽。用是,正讹去谬仍绍前人,寻流溯源分支别派,请梓而续镌之,则尊尊亲亲之忱於焉。稍慰,虽然谱修矣,而祠宜理焉。今日者入其室四顾,摧残凋零,日甚。假复漠然置之,不独先人营造之心,悼其无继,尤恐后裔庙祀之礼无复身亲。徒有谱焉。奚贵哉,为又切切焉。身任其事而莫辞,於是鸠工庀村,凡祠之缺之缺者补之,废者修之,厅堂楼阁一一而彰采之,上下四旁在在而整饬之,且更为之縂神座详十数世之亡灵,循序而位置焉。嗟乎,承任以来,日夜焦思,时以不克,奏功为(上雨下思),幸我族人共怀水源木本之思,同切尊祖敬宗之念,奋襄盛举,不期年而谱功竣。越一载,而祠室更新。我等之为祠谱计心良苦矣,而要不敢自云劳也。窃顾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庶几无憾也。夫是为序。</div><div>【47(2)】注释:</div><div>【47.6】矧,况且。</div><div>【47.7】潘师,就是“潘联采老师”,也为“六修谱”作序,时任庐江县教谕。见第025页。</div><div>【47.8】用是,因此。</div><div>【47.9】梓,古代指用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版,现代指印刷。</div><div>【47.9】尊尊亲亲,老老少少,指全体族人。</div><div>【47.10】忱,真诚的情意。</div><div>【47.11】宜理。宜,适合、应该、当然。理,管理、治理、理论、认识。</div><div>【47.12】不独,不但,不仅。</div><div>【47.13】鸠,聚集、纠集。</div><div>【47.14】庀,音pǐ,治理、要求。</div><div>【47.15】四旁,四周,此处指祠堂墙外的四周。</div><div>【47.16】饬,同饰,装饰、美化。</div><div>【47.17】在在,处处、到处、全方面、整个。</div><div>【47.18】縂,总,总共、全体、所有。</div><div>【47.19】神座,神之座,祠中神座即先祖灵牌或灵位。</div><div>【47.20】详,详细、细致、清楚。</div><div>【47.21】奏功,取得功效。</div><div>【47.22】上“雨”下“思”,惠,罕见字。</div><div>【47.23】奋襄。奋,努力、振作、鼓劲。襄,帮助、辅佐、相助。</div><div>【47.24】庶几,差不多、大致、基本上、或许。</div><div>【48(2)】翻译(直译加意译):</div><div>翻开家谱,要颂扬先人的功劳,为了使家族不衰落,承前启后世代不忘。况且我们有敬逢来的圣旨,避讳字词要删掉,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遵守。宛谱虽然经过潘教谕的修改,但西抹东涂之处也减少了原谱的光泽。因此,纠正和去掉差错才能光大前人,寻根溯源分清支派,恭请继续雕刻谱版印刷,这是全体族人的真诚愿望啊。稍有安慰的是,虽然家谱续修了,而且祠堂的事情也到了应该提高认识的时候了。现在我们入祠堂四周看一看,破旧不堪,越来越严重。假如还是漠不关心,不仅使先人建祠的用心变得悲哀而无人继承,尤其担心后人不再亲身到祠堂行祭祀之礼。这不是白修家谱了吗!可贵之处是,我们为此都很着急啊!我们负责这件事情而且不可推辞,于是聚集各村人工,凡是祠堂缺的就补上、破的就修好,使祠堂每一处都很光彩,让房上房下、祠里祠外整体上都得到美化,而且更要为这清清楚楚的十多代全体先人的亡灵,按序放置灵位。啊!承担这份责任以来,日夜着急,时不待我,为善举争取功效,有幸的是我们族人都怀有寻根的思想,同时更怀有尊祖敬宗的意念,全力合作,没到一年的时间,家谱就修好。过了一年,祠堂也更好光彩了。我们这些人,为了祠堂和家谱用心良苦啊,然而我们绝对不敢自称劳累啊!我们认为,后人看待今天的我们,就像我们看待前人一样,或许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以上是我们写的序言。</div><div><br></div><div><br></div><div>【49】总结:</div><div>【49.1】1794年“六修谱”时,同行了祠堂修缮。</div><div>【49.2】这次修谱和缮祠,有一个很大的“班子”,而且这些人(不单单11位先人)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这次修谱,可能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规模修谱缮祠”。</div><div>【49.3】重大事件必备记录家谱和祠堂。</div><div>【49.4】这篇序言的文采,极佳。</div><div>【50】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17日5时许草撰于长春。</div> <h3>庐江宛谱(12)</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12月14日 5:39</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40】见051和052页。这是赵氏撰写的序言,时间是乾隆三十六年即1771年,五修谱序言。</div><div><br></div><div><br></div><div>【41】原文加标点:</div><div>谱牒之作由来尚矣。滔滔黄渎源肇昆仑,奕奕青桐根盤邹峄。木有本而水有源,人又不知生所身耶。是致宛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谱不修,则祖宗之世次(?)稽,子孙之亲疏不属一之身。分而至于途人者,比比皆是然。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谱之所聚诚重矣哉。宛氏自子美公以来,人丁蕃衍,克敦仁礼之风,宗族协聚,每切友于之爱。嘉靖间白湖先生登进士第,官贵州思南太守,文章政绩卓。又致谱牒详明。屡修弗替。继修于崇正甲戌,再修于康熙癸丑,三修于乾隆己未。迄今三十余年。宛氏贤嗣又纠族重修,以绍光先志(?)奕叶元耳,世德流芳,(??)叙述详正书矣。余复(?)翻案(???)不更烦且赘哉。殆然余不佞(????)。潜川固多湖山之胜,宛氏世居(?)间,欲尚临风,家传图史。当必有奋鹏翮搏、羊角翔羯霄汉之士出于间矣。是则余所题志之,以为宛氏左券。</div><div>【41.1】邹峄。邹山和峄山,古地名,意指大地。</div><div>【41.2】每切,处处,到处。</div><div>【41.3】左券,古时的契约凭证,即证据。</div><div>【42】翻译:(直译加意译)</div><div>编修家谱一向是很高尚的事情。滔滔黄河源于昆仑,奕奕松柏根于大地。树有根水有源,人不可不知生地(祖籍)是哪里。所以家中要有家谱,如同国家要有国史典籍一样。家谱不修,祖宗的世系就会乱,子孙见面也就不认识这是一家人。外迁的族人见到一家人就像路人。这样的情况到处都有。《礼记》说,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家谱所担当的职能,是多么繁重啊!宛氏自子美公以来,人丁繁衍,有认亲仁让之风,宗亲互助而团结,处处充满友爱。明朝嘉靖年间,白湖先生考中了进士,任官贵州思南太守,文章和政绩都很卓越。又详细地编修了家谱。二修是崇正甲戌年即1634年,再修于康熙癸丑年即1673年(三修)和乾隆己未年即1739年(四修),至今(乾隆三十六年即1771年)三十余年。宛氏贤达又召集族人重新续谱,以此继承先祖的志向,并安居乐业以使先祖百世流芳。(……)我反复翻阅了宛谱历史,这里不再多说了。潜川,一直多有山水,美不胜收。宛氏世居此地,对民风影响深刻,家史传承。肯定要有人才产生于此。以上就是我题写的序言,用以为宛氏作证。</div><div><br></div><div><br></div><div>【43】总结:</div><div>【43.1】子美公后人,团结互助、仁让友爱。</div><div>【43.2】白湖公是进士。</div><div>【43.3】宛氏对潜川民风影响深刻。</div><div>【44】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14日15时许草撰于长春</div> <h3>庐江宛谱(10)</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12月11日 9:37</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31】见044页。乾隆四年即1739年。本序是“四修谱”序,作序人的十四世宛日讲先祖。</div><div><br></div><div>【32】见041页。</div><div>【32.1】原文加标点。</div><div>谱也,者所以敦本而溯源、统同而辨异、定尊而序卑、绍光而传后也。本宗始祖子美公,自元宦庐㦄明,纪数百年余,子姓繁衍庐望族,世有家谱迨明季,而谱几残阙。国朝定鼎,泰阶日臻。我族有佑我公等,於康熙十二年聚族公议缵修世谱,俾数十年支派无紊者,实有赖焉。至今又忽忽六十余载矣。棥(?)聊不更实甚乎。第有年少而分尊,谱中无名分卑。而年迈谱上未载,世远年湮或至有异姓而冒宗窃符,谱载紊,迺宗祀讵能名分昭然、而世系无讹乎。此家谱不可不急修也。然㠯时代之久,支衍之众,环湖而居者,有人星散而居(?)者,亦有人故修之於前。既赖祖宗之贤而续之於后,复赖子孙之力设及今。而不修窃恐户众纷纭,支派渐紊,名分不彰,甚至喜不庆、?不吊,觌面不相识,视一族如路人。其谓水源木本何是。以纠合本族协力同心,上念祖泽之无湮,下冀后嗣之克裕。酌丁派费,照公议捐齐,秉公心无挟念。俾家谱不日而成,本支百世不亦开卷而了然乎。是所望族合族者良深矣。</div><div>【32.2】注释。</div><div>【32.21】敦本,注重根本。</div><div>【32.22】定尊而序卑,就是“确定辈份”。</div><div>“尊卑”二字,在家谱出现的频率很高,多与“长幼”、“贵贱”连用。如果用现代含义理解这些字词,很容易误解古人。实际含义是:“长幼”就是年龄大小;“尊卑”和“贵贱”就是辈份高低,而不是“社会地位”。</div><div>【32.23】绍光。绍,继承;光,先祖光泽。</div><div>【32.24】迨明季。迨,实现,达到。明,分明,识别。季,时间,排行。</div><div>【32.25】定鼎。古指“确定国都”,泛指“时局稳定”。</div><div>【32.26】泰阶。古星座名,“天象”之意,也有“朝廷”之意。</div><div>【32.27】缵修。缵,继续,继承。缵修世谱,即“续修家谱”。</div><div>【32.28】棥(?)聊。不详。(求教同仁指点)浙江金华华旭斌先生认定为“椒”字。“椒聊”语气助词。</div><div>【32.29】逎,乃。</div><div>【32.210】窃符。盗窃虎符。虎符,古代调兵的令牌,形状是虎头。</div><div>【32.211】㠯,以。(?)</div><div>【32.212】环湖而居者。庐江境内有巢湖、白湖、黄坡湖等。这个“湖”,应该是“白湖”。</div><div>【32.213】克裕。克,战胜、消化、实现、能够。裕,富裕、宽绰、从容、安逸。“克裕”就是实现富裕。</div><div>【32.3】翻译。</div><div>家谱,它就是用来追根溯源、认同辨异、确定辈份、承前启后的。我们这支的始祖子美公,始从元朝官员到庐江,发展到了明朝,时间百年有余,后代繁衍成为庐江的望族,各代有家谱能够分明辈份。然而,家谱是残缺不全的。当今朝代,时局稳定,朝廷越来越完善。我族受各位祖公的保佑,于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聚合族人一致决定续修家谱(即三修谱),使得数十年来支派不乱,实际就是依赖的家谱。三修谱至今又很快地过去了六十多年啊!如果不续修,有些情况能不更加严重吗!兄弟按年龄分大小,谱中无名则外人。然而,年迈之时还没有上谱,时间长了或者有异姓冒充宛姓调令族人,那么家谱就会混乱,于是,怎么能分清祭祀、世系无错呢?所以,修谱不可不急啊。然而时代久远,支派又多,环湖而居的族人们,有的分散到别处了,也有的在修谱之就离开了人世。续谱既依赖于先祖的英明,又依赖于后人的努力。然而,不修家谱,我私下担心,户数这么多,分支逐渐乱了,辈份也不清楚了,甚至喜事不庆贺、丧事不吊唁,见面不相识就像路人一样。如此现状还何谈水有源树有根啊!所以集合本族家亲,协力同心,对上要怀念先祖的恩泽并使其不能埋没,对下寄予后人希望并使其实现富裕。根据男丁人口分担费用,依据公议(规定)交齐费用,秉公办事不加夹私念。这样,家谱不久就修成了,我们这支宛人百代之后翻开家谱不也是一目了然吗!这些正是兴旺和团结家族的良策和长远考虑啊!</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33】总结:</div><div>【33.1】老老祖子美公,是因官到了庐江(是“县谕”)。</div><div>【33.2】老老祖子美公,到庐江的时间是元朝。</div><div>【33.3】“三修谱”之前,家谱是“谱几残阙”的。这表明:第一,族人兴旺,外迁较多,当时就有很多族人没有入谱。最明显的就是“老三房”至今下落不明。第二,前三谱主要是以“嘉祥公支”为主线的宗谱。而嘉祥公为八世祖,从三世分房到八世,大约百年,这期间“走失”多少族人,是个未知数。</div><div>【33.4】修谱费用按男丁计算,均摊。</div><div>【34】说明:这篇序言,中心含义清楚,但翻译过程,有几处很吃力。希望同仁指教。</div><div>【35】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13日0时49分许草撰于长春。</div><div>【鸣谢】浙江金华华旭斌先生。</div><div>2017年12月14日摘录。</div> <h3>庐江宛谱(11)</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昨天 2:51</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35】见047页。乾隆四年即1739年。本序是“四修谱”序,作序人的十二世宛名道先祖。</div><div><br></div><div>【36】原文加标点:</div><div>尝闻,家之有谱,以尊祖也,以立宗也,以联分者而使之合,以别合者而使之分。合者何寻,源於百世不迁之,大宗一族,共仰之。分者何遁?推於五世则迁之,小宗一支,共尊之。然言乎。其迁则脉络分明,(?)有或息,欲其相承而下,无有紊焉,则续谱之功莫大矣。盖前之小宗,前之立谱者详之,后之小宗,后之续谱者又详之,则累累如贯珠,皆得根柢於大宗始祖,而分合无不悉。故我族之谱,嘉靖年白湖公鼎修后鸣寰。白治公次续之,国朝初佑我。显扬公三续之。窥其意,非欲增美於前人,以俟后之来者,使识其宗也。今六七纪于兹矣,犹仍旧谱,则后之宗支于何而考也,是以纠合族,间东(?)魁三东(?)凤友宗(?)夏重诸人,同延程君,而重订之。敢曰予数人之功。抑以使当迁者,缕析皆得,以原于一而衍於万。上慰祖之灵,下联子孙之众,庶后之后续者,一览而宗派可清也。</div><div>【37】注释:</div><div>【37.1】尝闻。古文常用“引语”,下文多是“议论”。随语境而异,无实质含义。</div><div>【37.2】遁,消失,即外迁。</div><div>【37.3】鸣寰,古人佩戴的相碰发声的环形玉佩。也指“外地任职官员回到朝廷任职”。</div><div>【37.4】俟,等待。</div><div>【38】翻译:</div><div>家谱,就是用以尊敬先祖的,就是用以确立宗亲的,就是用以联络分散的族人归宗的,就是用以区别同宗之亲之间差异的。如何寻根才能归宗呢?要看百世不迁祖居地的,这是大宗支,共同敬仰他们。如何找到外迁的亲人呢?要看是不是五代之后外迁的,这是小宗支,共同尊敬他们。这就是家谱的作用。外迁的亲人要脉络分明,线索有与无,要想承上启下、没有混乱,这就是续谱的最大功劳。以前的小宗支,以前的家谱都有详细记载;后分出的小宗支,就要续谱详细记载。这样,就像把珍珠穿成串,宗根都在大宗支始祖这里,所以外迁的和归宗的,就没有不清楚了。因此,我族家谱,明朝嘉靖年间白湖公开始创修,之后白湖公回到朝廷任职了。白治公进行了二修谱,朝廷也开始保佑我们了。显扬公进行了三修谱。我认为,续修家谱的目的,不单单是给前人增加光彩,还要用以等待后人来继承,使后人知道自己的根。如今,从三修谱到现在已经六七十年了,家谱也显得陈旧了,那么后来的小宗支如何考证呢?所以,集合族人,(由???等族人),在一起,进行了家谱修订。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大家的功劳。这样就使得外迁者历史得以细致,用以还原同根衍生的上万族人子孙上告慰先祖之灵,对下联络众多子孙,让后人的后人,一拜家谱就清楚支派了。</div><div><br></div><div><br></div><div>【39】总结:</div><div>【39.1】一修谱主修是白湖公。</div><div>【39.2】二修谱主修是白治公。</div><div>【39.3】三修谱主修是显扬公。</div><div>【39.4】白湖公是在修完家谱之后由思南到朝廷任职的。</div><div>【40】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14日4时27分许草撰于长春。</div><div>2017年12月日4日摘录。</div> <h3>【庐江宛谱】(9)</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6:43</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29】见039页</div><div>【29.1】原文加标点:</div><div>(白湖公)猷口碑载道、远而弥光也,於嘉靖壬丑秋,纠族修录家谱。惜以靡盬之役未竟厥业,而执事者亦遂以残篇断简,㽞若存若亡之籍况。兹八十年来,世远族繁,支派更复淆乱。䚈(?)同室之人等为行路,以致喜不庆丧不吊。殆非所以明一本之谊也。鑑宗久欲成前人之志而未逯,兹复纠族续修。合族之中长幼亲疏覩是谱。而爱敬子谅之心油然生矣,况王化莫先於齐家。推此意而广之,将尊尊亲亲老老幼幼之风四达不悖,而王道兴矣。故曰,谱非一家之私籍,乃遵秩序之典型云。</div><div>【29.2】注释:</div><div>【29.21】猷,业绩。也作“犹”,一样。</div><div>【29.22】口碑载道,成语,形容群众口头称颂就象文字刻在碑上一样。</div><div>【29.23】远而弥光,古词,指光芒照射得很远,形容影响很大。</div><div>【29.23】嘉靖壬丑。这里有误。嘉靖元年是1522年,干支为“壬午”。嘉靖在位45年,止于1566年,干支为“</div><div>丙寅</div><div>”。不可能出现“壬丑”。天干配地支,隔2相逢,“壬丑”永远不会相交的。</div><div>简排如下:</div><div>十天干是: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div><div>十二地支;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巳</div><div>【方法】暂时将“嘉靖壬丑”存疑,理解为“嘉靖年间”。待考。这个时间极其重要!</div><div>【29.24】靡盬,没有停息地工作。原指“辛勤于王事”,也就是“公务繁忙”。</div><div>【29.25】厥,即“撅”,中断之意。</div><div>【29.26】执事者,这里理解为修谱前期,具体从事收集族史资料的人。</div><div>【29.27】㽞,留,保留、记录。</div><div>【29.28】八十年来,可能有误。从始祖到白湖公,八世。后文又有“世远”二字。据此,“八十年来”可能是“八世以来”或者“八世年来”的误刻。再有,“八十年”与后文合不上含义。</div><div>【29.29】䚈(?),此字不详。请同仁指教。本人取“相见”之意。</div><div>【29.210】等为行路,等同为行路之人。行路,意指互不相识的人。</div><div>【29.211】殆非所以……,语出《汉书·王莽传》“今众事烦碎,朕春秋高,精气不堪,殆非所以安躬体而育养皇帝者也。”意思是“……,恐怕不是……”。</div><div>【29.212】覩,看、目睹、依据。</div><div>【29.213】子谅,慈爱诚信</div><div>【29.3】翻译:(白湖公)业绩有口皆碑、远近闻名。于嘉靖年间(某年)秋天,纠集全体族人编修家谱。可惜的是,由于公务繁忙,一直有干不完的公务,也就中断了修谱之事。但是,做修谱前期工作的这些人,根据零散资料,记录了在世和不世的人口情况。(从始祖到今)八世以来,世代久远,家族繁茂,分支也越来越多,而且有些混乱。本是一家人,可相见时却互相不认识。因此导致喜事不祝贺、丧事不吊唁。这恐怕不是明示同宗之亲的行为啊。本人(宛鑑宗)很早就有想法,完成前人的志向,但是还没有走完全程。所以再次纠集族人续修家谱。全家族之中的长幼亲疏就依据这个家谱了。然而,慈爱之心油然而生,更何况天子的教化是没有比治家在先的了。以此推论,尊尊亲亲老老幼幼,要四方联络而且不能混乱。因此,天子的教化也兴起了。所以说,家谱并不是一家私有的书籍,这是遵守规矩的标准啊。</div><div><br></div><div><br></div><div>【30】总结:嘉祥公修谱时,因公务繁忙,有过中断。</div><div>【31】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10日6时43分许草撰于长春。待进一步完善。</div><div>42次浏览</div><div>赞 </div> <h3>庐江宛谱(8)</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昨天 5:43</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26】见037页。</div><div>【26.1】原文加标点:记云,别子为祖,百世不迁者。其子美公之谓欤。二世均用公,生伯宣公兄弟有四。敬明务农桑而乐业。伯诚逰泮水而标名。</div><div>【26.2】注释:</div><div>【26.21】记,即《礼记》。云,说、写道、记载、指出。</div><div>《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写的,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也包括社会制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章,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是“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核心。</div><div>【26.22】别子,原指古代皇帝或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简单地理解,就是除“大儿子”以外的儿子。</div><div>【26.23】“别子为祖,百世不迁者”。这是《礼记》的原文,意思是:别子成为了后裔的始祖,后裔一定是百代不外迁出的人。</div><div>《礼记》规定,继承别子的嫡长子,百代不外迁,是“大宗”。五代之后外迁的,叫“小宗”。可以简单地理解成“主支”和“分支”。《礼记》用百代不外迁来界定“大宗”和“小宗”,强调是“尊祖”,意思是不能离开老祖宗、要与老祖宗在一起。孔子《论语》中的“父母在,不远游”、现代孝子“父母在不远行”的做法,都是《礼记》思想的具体表现。《礼记》强调大宗就是强调尊祖,同时《礼记》要求小宗必须尊重大宗。大宗,就是守在老祖身边的一支,这位老祖一定是超过五代的。总之,谁守在老祖身边,谁就是大宗。</div><div>在现实中,有这样一种情况:长子外迁了,别的儿子在家给老人养老送终。再过若干年后,如五代之后,这位长子可以单独立谱了,但是,这位长子,不叫大宗,叫小宗。而守在老家的小儿子,叫大宗。</div><div>【26.24】敬明,三世祖之中的一位的字或号。待补。</div><div>【26.24】泮水,比较大的水池,可以理解成“湖泊”,逰泮水,可以理解“渔业”。另“泮池”,祠堂或学校前的水池。待论。</div><div>【26.3】翻译:</div><div>《礼记》写道“先人成为始祖,一定是后裔长期守在身边人”。子美公就是这样的先人。二世祖均用公,生育了(三世祖)伯宣公兄弟四人。(三世祖)敬明公从事农业,而且喜欢农业。(三世祖)伯诚公从事渔业(或者教育职业),而且做得有名气。</div><div><br></div><div>【27】见038页。</div><div>【27.1】原文加标点:</div><div>伯宣公居长,为人沉雄足智,孝友是敦,举凡国赋,毅然以一身当之,立为户名至今不改。四世祖彦朝公(彦昭公)行重乡国学,究朱程,而子廷玉构,晚翠楼以娱亲志,惜遭回禄之变,又造东西二轩,时迎宾客以曲,意承亲而雅致,有足多鄢。八传而有白湖公,讳嘉祥题名。嘉靖癸卯科,任思南太守,领铜虎符,为民师帅、善政徽。猷……</div><div>【27.2】注释:</div><div>【27.21】沉雄,稳重而有魄力。沉,稳重,不冲动。雄,魄力、胆识。</div><div>【27.22】足智,足够的智慧。</div><div>【27.23】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孝友,古代常用语,《尔雅》解释为“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div><div>【27.24】敦,厚道,诚心诚意。</div><div>【27.25】行重,从业、职业。</div><div>【27.26】乡国学,即“乡学”,泛指“官办的地方学堂”。</div><div>【27.27】究朱程,研究朱熹和二程的理学,也就是研究“程朱理学”。(但以朱熹为重点)</div><div>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大师,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朱子”,是孔庙中唯一的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世人祭祀,成为儒学十二大师之一,还是“二程”理学的第四代人传人。</div><div>“二程”即“程颢”和其弟弟“程颐”。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奠基人。</div><div>朱熹将二程理学推至顶峰,形成了“程朱理学”,将儒家思想再次提升,主张“道统”高于“君统”,强调伦理道德来自“天理”和“天道”,而非“天命”。“程朱理学”被公认为“中国哲学的一次巨大飞越”。</div><div>【27.28】“而子廷玉构”。待补。</div><div>【27.29】翠楼,庭院有绿荫的多房子。</div><div>【成哥声明】谁要是把这里的“翠楼”二字想偏了,别怪我不客气。</div><div>【27.210】回禄,传说中的“火神”。泛指“火灾”。</div><div>【27.211】铜虎符,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就是“令牌”,但“各执一半”。</div><div>【27.212】师帅,1/武官职务,可统帅2500人。2/泛指官兵统领。</div><div>【27.3】翻译:</div><div>伯宣公是长子,为人稳重而且有魄力和智慧,孝顺父母又善待兄弟而且一心一意;凡是遇到官府收税,毫不犹豫地一人承担,(在官府)立下纳税户名至今不更改。四世祖彦朝公(彦昭公)在地方学堂从业,重点研究“程朱理学”……晚年居住在绿荫小院,以读志书为快乐。可惜的是,绿荫小院发生了火灾,又重新建了二个东西房子,用音乐欢迎来客、用诚意和雅致迎接家亲,用心很足。到了八代白湖公,就是嘉祥公,担任思南太守,拥有调兵遣将的铜虎牌,为百姓平安可随时调用官兵,善长政务管理。……</div><div><br></div><div>【28】总结:</div><div>1/子美公成为始祖,是因为后裔一直守在其身边。</div><div>2/三世祖伯宣公是当家人。</div><div>3/四世祖研究理学。</div><div>4/八世祖嘉祥公拥有“铜虎牌”,随时可以调遣官兵。</div><div>【29】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9日5时40分许草撰于长春。待进一步完善。</div><div>132次浏览</div><div>赞 评论</div><div>9人觉得很赞</div><div>1人转发了</div><div>宛傳龍</div><div>昨天 6:27</div><div>庐江宛氏四大房应该就是三世祖的延续了吧!在庐江现存只有大房二房和四房了</div> <h3>【庐江宛谱】(7)</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4:59</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21】见040页。“崇正甲戌岁”即“崇祯甲戌年”即1634年“二修谱”序言。这是始祖的十一世孙所撰。极其重要!</div><div>【注】为什么“崇祯”写“崇正”呢?</div><div>很多人都说是“避讳”,实际是“音误”。“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思宗朱由检的“年号”而不是“名字”。年号是皇帝本人制定的,表示新纪元,就是让大家的称呼的,所以不需要避讳。很多明清两朝家谱多用“崇正”表示“崇祯”,主要是“音误”。民间百姓对新皇帝的年号,大多是会发音但不会书写,把“祯”音说成“正”音,也与方言有关,后来就“约定俗成”了,甚至影响了文人。如鲁迅《阿Q正传》就有“穿着崇正皇帝的素”。</div><div><br></div><div>【22】见035页。请注意:</div><div>【22.1】“因先代宅於宛平爰取为氏”。就是:因为(子美之前的)先祖居住在“宛平”,于是取“宛”为姓。</div><div>【注】古代早期,“姓”与“氏”,是有不同含义的。从甲骨文看,姓,女人所生的一帮人;氏,耕地的男人。姓和氏,都指的是人群。在母系社会,姓有地位,氏无地位,谁生的孩子多,谁占领的地盘就大。父系社会以后,男人地位提高,但并是所有男人都有“姓”。标记和文字产生以后,为了区分人群,就产生了图腾和姓氏。夏商周时代,也并不所有的人都有今天的姓。游牧时代,居无定所,人群到哪里,“标记”也随之改变。农耕社会后,产生“居民”,姓氏相对固定。秦以后,姓氏比较稳定下来。时下姓氏文化研究、家谱编修,把世系表能够排到炎黄二帝,自然出现了“老祖活了几百岁”的现象。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远古人类的寿命,但现代科学仍然不能解释“人活千年”。实际上,古代的姓氏并不是以“血源”关系为主的,更多的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所以,现在很多姓氏都是“因地得姓”、“因国得姓”、“因邑得姓”等等,宛氏也是如此。自从家谱流行之后,姓才代表了“宗”(男系繁衍)。</div><div>【22.2】“嗣后南徙,传至春秋,时楚大夫春公者。载在郡邑二志,其墓尚在庐之。南云及宋,则有一郎。甃砌古井中分祖居石刻可证也。”</div><div>【翻译】(居宛平先祖的)后裔向南迁徙,传到春秋时期,当时有楚国大夫宛春这位先祖。据庐州郡志和庐江县志(这二志)记载,宛春的墓还在庐江。时光到了宋朝,还有了宛一郎。用砖石砌成的古井“中分祖居”的石刻文字,可以证明这些。</div><div>【注释1】“郡邑二志”,是指庐江本地县志和其上属郡志。明朝时期,庐江县归“庐州郡”管辖。“二志”即“庐州郡志”和“庐江县志”。明朝“庐州”的衙门就设合肥(当时叫合肥县),所以“合肥”的古称又叫“庐州”。</div><div>【注释2】“南云及宋”,南云,是“南飞之云”的简写,最早出现在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的《思亲赋》“指南云以寄欵,望归风而效诚。”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大堤曲》也有“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诗句。“南云”就是“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境”,是一种心理状态,类似现代的“乡愁”二字。“及宋”就是“到了宋朝”。</div><div>【注释3】甃,瓦音,指用砖石砌成的井壁。</div><div>【注释4】“中分祖居”,不明,待考。</div><div><br></div><div><br></div><div>【23】见036页。请注意:</div><div>【23.1】原文加标点,并使用简化字。</div><div>这是样的:“厥弟二郎题名,解元官正议大夫,荣归之日,环砌鱼鳞街,迄今旧迹犹存。凡此间世所产英贤,虽我氏远祖而各建之芳规,凿凿可据,夫岂妄援显秩为荣,如郭崇韬拜墓之耻哉。延及於元有子美公於顺帝时出身乡进士,任教谕。无何烽烟四起,身家几难瓦全,而公乃束装聚族泛湖滨,逐风波而上下,随鸥鹭以为群。幸而湖气荫舟,冠盗莫识,不数月,南土已靖。公欣然。棹舟复还故里,领帖编氓,仍居潜川。则公于国朝实宛氏之始祖也。”</div><div>【23.2】注释。</div><div>【23.21】“厥弟”就是“亲弟弟”。</div><div>【23.22】“解jiè元”就是“乡试第一名”。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四个级别:童试、乡试、会试、殿试。</div><div>简单地说,是这样:</div><div>1/童试,县地级考试,合格者叫“生员”,俗称“秀才”。秀才中最好的几位叫“廪生”。</div><div>2/乡试,省级考试,合格者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div><div>3/会试,国家级考试,合格者叫“贡生”,第一名叫“会元”。</div><div>4/殿试,皇宫级考试,合格者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div><div>【23.23】“正议大夫”,文官名,始设隋朝,明朝为正三品,清废之。</div><div>【23.24】“郭崇韬拜墓”。</div><div>【23.24.1】郭崇韬(约865年-926年),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宰相,著名军事家。大功是“一战八天灭梁”,并获“赐铁券、恕十死”。后来被谄害杖毙而死。</div><div>【23.24.2】“郭崇韬拜墓”。后唐同光三年即925年,郭崇韬率兵征蜀,路过“郭子仪墓”时,进行了祭拜,而且声泪俱下,十分悲哀。</div><div>【23.24.3】这个时期,“显贵”们重视“出身”,普遍认为郭崇韬不是郭子仪的后人。郭崇韬把自己当成郭子仪的后人,是因为“经乱失谱牒,曾听先父说去汾阳王已经四代”。</div><div>【23.24.4】郭子仪(697年-781年),唐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事上的贡献是平定“安史之乱”首功和“破吐蕃”。政治上的贡献是“忠贞不渝”和“清正廉洁”(这是笔者的观点)。郭子仪从政期间,多次被打入冷宫,但他忠心不变,被封为“汾阳王”。过世后,他被封为“太师”,谥号“忠武”。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志士,确实不多。</div><div>【23.24.5】郭子仪的名气肯定比郭崇韬要大,郭崇韬认郭子仪为祖,就被人认为是“攀高枝”就是现今“行话”中的“攀附”。其实,按郭崇韬当时的地位,没必要“攀附”。这些,或许是谄害他的那些人的借口。但是,民间并不了解这些。</div><div>【23.3】“鸥鹭”就鸥鸟和鹭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鸟”。</div><div>【23.4】“南土已靖”,南方,就是南面的地方。靖,平安之意。</div><div>【23.5】“棹舟”,棹[zhào],划船工具。棹舟就是“划船”。</div><div>【23.6】“领帖编氓”,待考。我理解是“按官府要求,对流浪人,进行登记。”</div><div>【24】译文。</div><div>宛大郎的弟弟宛二郎,为石刻题写了题名,(这时二郎或大郎是)由乡试第一名官至正三品,回到老家后,(修建了)“鱼鳞街”,这些旧址至今还在。这段时期产生了(很多)知名宛人。虽然宛氏先祖都很著名,也确确实实有所根据。我辈怎敢用先祖的名气来显摆呢!比如“郭崇韬拜墓”被世人笑话。后来到了始祖子美公大元朝“顺帝”时期考取了举人,当了教谕。无奈打仗,家族很难保全,子美公就“轻装上阵”,聚族人座船到湖中,随湖水自然漂泊,以鸟为伴。幸运的是,湖里的雾气保护了船,使强盗没有发现,没过几个月,到了南面的陆地就平安了。子美公高兴了。又划船回到了老家,到官府申请了登记同时收编流浪者,一直居住在潜川。所以,子美公是这个时代的宛氏始祖。</div><div><br></div><div>【25】总结</div><div>【25.1】庐江宛氏最早的序,而且是宛人的序。必须重视。</div><div>【25.2】谱祖子美公,历经磨难!</div><div>【26】待续。</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8日近5时余草撰于长春。待进一步完善。</div> <h3>【庐江宛谱】(6)</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昨天 15:54</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19】见027页。这是颂扬先祖嘉祥公的第一块“去思碑”,在山东临清。第二碑在贵州思南。</div><div>【19.1】“临清州”详请见《庐江家谱(1)》。简单地说,州,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div><div>【19.2】嘉祥公任“山东临清州牧行取农部郞”之前是“县令”(见谱002页),后升任“户部员外郎”,再后升任贵州思南府知府(即太守,又称“二千石”)。</div><div>【19.3】“去思碑”是怎么回事?</div><div>“去思碑”是纪念碑的一种,主要是官员离职后,为表彰其政绩、体现百姓怀念之情,为这位官员树立的一个纪念碑。通常都是赞扬之辞。一般设置在“桥头”、“路中”等人流较多的地方。“去思碑”始于汉朝,流行于明清两朝。立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官立,二是民立。嘉祥公的临清碑属于官立,而思南碑属于民立。虽然都是赞扬之辞,民立碑更富情感一些。</div><div>【19.4】嘉祥公任“山东临清州牧行取农部郞”3年。</div><div>【20】业界同仁,谁能翻译碑文,请联系本人,付费。</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7日16时余草撰于长春。待进一步完善。</div> <h3>【5】 </h3><h3>【庐江宛谱】(5)</h3><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br></div><div>4:18</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13】见021页。这是“乾隆五十八年”即1793年“六修谱”的序言。</div><div>【14】见019页。谱序强调两点:一是庐江宛谱是嘉祥公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创修的。二是以子美公为谱祖,是因为缺乏以前的历史资料。</div><div>【15】见020页。注意这句话:“前人谓,三十年不修谱,其人非孝”。<br></div><div>【16】见023页。请注意:1/“粤嵇”是古语常用的“引语”,没有实际意义,相当现在口语中的“喂、唉”之类。但表明其下语是“议论语”。2/格式,第一段尾字“我”与第二段首字“皇”,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为突出“皇”的地位,另起行且顶格。这是古谱排版文化。3/这篇谱序暂不知是几修的谱序,从“我皇”判断是清明以前,从皇命“芟除”(去掉、消灭)“不知忌讳”看,似乎是康熙以后。<br></div><div><br></div><div>【17】见024页。请注意:1/宛氏为庐江望族,2/当时的谱至少“七本”,3/宛氏名人很多。</div><div><br></div><div>【18】总结:1/子美公以前的宛氏历史,资料缺乏。2/三十年不修谱是不孝。3/庐江宛氏是望族。</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7日4时余草撰于长春。待进一步完善。 2017年12月7日摘录。</div> <h3>【四】</h3><h3>【庐江宛谱】(4)</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div><div>20:47</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10】见012页。这是“嘉庆十八年”即1813年“七修谱”的谱序,作序人陈氏。</div><div>【11】见009页。“白湖先生”就是先祖嘉祥公,号白湖。“乡进士”一词待考。</div><div>【11.1】“二千石”是什么呢?是“粮食”的数量,古代1石等于10斤。汉朝时,朝廷给郡守(太守)的俸禄即工资是二千石年薪。后来“二千石”就变成了“太守”的别称了。</div><div>【11.2】“退休之暇肇修谱牒”意思是“退休后用闲暇时间第一次创修家谱”。</div><div>【说明】这8个字,不够准确。一是“肇修谱牒”不是在“退休之暇”,嘉祥公“退休之暇”是修庐江方志;二是“肇修谱牒”的时间是任思南太守时期。这点,请见《庐江家谱(2)》,在此不重复了。</div><div><br></div><div><br></div><div>【12】见017页。这是“崇祯七年”即1634年的“二修谱”序。作序人张氏。</div><div><br></div><div>【12.1】见013页。关键点地:1/庐江宛谱都是从嘉祥公这里继承下来的,“缵zuǎn”继承之意。2/嘉祥公由“刾史㦄尚书郎”至思南太守。这里的“刾史㦄尚书郎”待考。3/“所在”之后,每四字为一评语,是对嘉祥公的评价。这些有待进一步精论。之后谈到了宛史,有春公、一郞公、二郎公等先祖。</div><div><br></div><div>【12.2】见下页。写到了子美公,庐江宛的始祖。是这样描述的:1/先祖子美公小的时候,就知识丰富,“博洽”是成语“博洽多闻”的缩写;而且“能文章”,就是有能力写出像样的文稿了。2/“强年”指体力最好的时期,用现在年龄算,25-35岁之间。“仕元”指“做的最好”。仕,当官之意,元,第一、最好之意。3/“为博士,教习弟子”。这里的“博士”指“博学多才之士”,与现在“博士”学位是两回事。“教习弟子”简单地理解就是“教书”。实际上,子美公是“教谕”,是庐江县最高的教育官职。4/下面的文字,需要其他资料佐证。意思是:子美公的弟子不少(关)西夫子学堂,后来事业不顺利,就隐居乡里了,别号叫“烟波钓叟”。其后信息十分重要。另论。</div><div>连起来说,就是:子美公小时候知识丰富能写文章,成年后在庐江文章就做得最好了,成为了博学之人,从事教育事业,弟子很多。后来事业不顺,就不干了,隐居乡下,爱钓鱼,人送雅号“烟波钓叟”,从此专心照看母亲。……</div><div><br></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6日晚草撰于长春。待进一步完善。</div><div> 2017年12月6日摘录。</div> <h3>【三】</h3><h3>宛苑考究!</h3><h3>宛福成2014年发掘整理。</h3> <h3>【二】泽树,瑞增同系宛苑文化交流!</h3> <h3><br></h3><h3>增慧绘纸砚</h3><div>树丛林俊杰</div><div>津门苑家堡</div><div>宛亲尽属武</div><div>《益源苑》2017年12月6日摘录。</div> <h3>【宛苑文化交流美篇】第二篇</h3><h3> 【一】 </h3><h3><br></h3><h3>【庐江宛谱】(二)</h3><div><br></div><div>宛福成60生人/现居长春编辑。</div><div><br></div><div>【引言】全称《南阳郡潜川宛氏宗谱》,简称“庐江宛谱”。敬拜如下:</div><div><br></div><div>【4】见003页。谱中继续介绍先祖嘉祥公。意思是这样的:嘉祥公“解组归田”即辞官回到庐江后,续修“本邑”即庐江二届“誌乘”即县志,“邑人”即庐江人“签请”即多众联名签字聘请嘉祥公当“总纂”即总负责人或主编。“其间”即嘉祥公在编县志过程中,“笔笔削之”指对县志的每句文字都亲自精简,不愧为古代的“良史”即负责任的史学学者。“洵为后世法复”即确确实实地成为后人修志体例的标准或样板。</div><div>【解释】庐江谱其他文字,也有对嘉祥的介绍。嘉祥公在6位“乡贤”之中,排名第3位,但是修县志时,前两位乡贤联合其他乡贤及文人,以书面形式即很郑重的方式,恭请宛嘉祥出任总纂。嘉祥公也不负众望,认真负责,在县志体例上成为后来的标准了。</div><div>这里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一是“签请”,二是“笔笔削之”,三是“法复”。</div><div>【5】重要的修谱时间。</div><div>【5.1】“创修宗谱於嘉靖壬子”,就是第一次开创修谱的时间是“嘉靖壬子年”即1552年。</div><div>【备注1】现在所有的文字资料中,都写嘉祥公“生卒不详”。这里推算一下。</div><div>第一,看一下庐江县志编修时间。县志一修时间是“明嘉靖二年”即1523年,二修时间是“嘉靖四十二年”即1563年,三修时间是“崇祯五年”即1632年。嘉祥公出任二修“总纂”于1563年修成。一般来说,修志至少2-3年时间。也就是说,大约在1560年时,嘉祥公开始总纂县志。</div><div>第二,看一下明朝的官员的退休年龄。《礼记》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就是70岁退休。这项制度始于夏商之后的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一直延续到明朝的前朝“元朝”(1271年至1368年)。长达1600至2400多年。古人寿命是“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70岁退休与“终身制”差不多了。到了明朝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文武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即60岁退休。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洪武十八年即1385年朱元璋再次下令武官50岁退休。明皇为什么把退休年龄提前了呢?其中一个原因是明皇是草民出身,比较痛恨贪腐,为了防止这些“大老爷”变坏,明皇制定了二项制度,一是退休年龄,二是退休待遇。以前,朝廷都给退休官员很多金银。明皇不给金银,只给可供生存了“几石米”。这个待遇使得退休官员与老百姓也差不多了。由于明皇治吏严格,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明朝提前退休的官员最多。</div><div>第三,嘉祥公是什么时间提前退休的呢?大约在1560年总纂二修县志,如果修志3年,嘉祥公年龄在57岁以下。从明朝退休制度上看,修志期间这些“特聘”的修志人,大多是“合法在职年龄”的。嘉祥公出任县志总纂,实际有二个原因,一是嘉祥公才气大,受到乡贤们的尊重,出现了“签请”;二是明皇口谕“大事必须向宛嘉祥请示”。据此判断:嘉祥公在1560年之前即57岁之前,提前退休了。退休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家族之事。修谱,在古代通常与修祠、修祖坟同期进行。这点,待以后考察。</div><div>第四,嘉祥公为什么提前退休呢?没有资料记载。请看“创修宗谱於嘉靖壬子”即1552年。也就是说,嘉祥公退休之前的1552年就已经修完谱了,大约7、8年后才提前退休。</div><div>【5.2】总结:嘉祥公为官之时,约49岁时,就创修了庐江宛氏宗谱,时间是1552年。据此推断,嘉祥公出生于1503年前后即明朝弘治年间。</div><div><br></div><div>【5.3】见黄梅宛谱记载。</div><div>【备注2】黄梅谱载: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嘉祥公获明皇赞诏之后到了黄梅,谈了修谱的事。嘉祥是“孝廉”出身,即“举人”。庐江谱载“嘉祥公是明朝嘉靖癸卯年即1543年的举人,甲辰年即1544年进士。”这里时间有矛盾,待考。原因一是嘉靖甲辰进士没有先祖宛嘉祥芳名,应该是在以前。二是黄梅谱仅提“潜川孝廉”而未说“进士”。三是如果嘉祥公在1544年获得进士,此时大约41岁,也说得通。但是有资料记载,嘉祥公当“书童”后潜心学习了8年,考取了举人。既然是“书童”年龄肯定是“未成年人”,应该在15岁以前,那么在23岁前后考上举人,这是合乎逻辑的。</div><div><br></div><div>【5.4】见003页和004页。庐江谱二修时间是“崇祯甲戌”即1634年,在一修时间1522年111年以后。三修时间是“康熙癸丑”年即1673年。在二修38年之后。四修时间是“乾隆己未”年即1739年,在三修65年之后。五修时间是“乾隆辛卯”年即1771年,在四修31年之后。六修时间是“乾隆甲寅”年即1794年,在五修22年之后。七修时间是“嘉庆癸酉”年即1813年,在六修18年之后。八修时间是“同治乙丑”年即1865年,在七修51年之后。九修时间是“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在八修35年之后(见006页略)。</div><div><br></div><div>【6】先祖嘉祥公获皇诏时间是“嘉靖三十三年”即1554年。当时的正式官职是“户部广东吏司员外郞”。明朝中央直属机构有“六部”下设户部主管财经。“广东吏司”即专门负责广东的财经官员。“员外郞”从五品,是“郎中”(正五品)的助手。</div><div>【备注3】嘉祥公因思南招匪有功而获皇帝赞诏。一修谱时间是1552年。也就是说,嘉祥公任思南太守时就主持的家谱。而不是退休之后修的。嘉祥公到黄梅宛的时间,也是1554年。</div><div><br></div><div><br></div><div>【7】总结:</div><div>【7.1】嘉祥公大约出生于1503年。</div><div>【7.2】嘉祥公任思南太守时于1552年创建了庐江宛氏宗谱。</div><div>【7.3】嘉祥公于1554年获明皇赞诏,大约1560年提前退休开始主纂庐江县志。</div><div>宛福成2017年12月6日草撰于长春。待进一步完善。</div><div><br></div><div><br></div> <h3>如何成功有效的寻根问祖?</h3><div>2018-03-20 李幼安 鄂州姓氏文化研究</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div><div>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div><div>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div><div>  3、字派、排行字辈;</div><div>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div><div>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div><div>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div><div><br></div><div>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div><div>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div><div>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div><div>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div><div>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div><div><br></div><div><br></div><div>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div><div>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div><div><br></div><div>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div><div>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比如湖南族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就与湖南大学成立了中华族谱大数据研究中心,可以很方便查找。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div><div><br></div><div>宛福成提供。</div> <h3>大手牵小手挽救生命义拍--拍品展示</h3><div>2018.04.10 苑氏论苑 阅读 1573</div><div>音乐</div><div>中华苑氏宗亲会北京分会、中华苑氏宗亲会天津分会经申报中华苑氏宗亲会批准,为河北高碑店13岁苑杨浩募集因骨癌需截肢手术治疗费,在苑氏论苑微信群举行义拍活动!以下是征集到的义拍拍品展示。</div><div>义拍活动时间 2018年4月14日</div><div>义拍活动在苑氏论苑微信群群内开展</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展开阅读全文</div><div>如果喜欢我的作品,请赞赏鼓励哦!</div><div>赞赏</div><div>7人赞赏</div><div><br></div><div>阅读 1573 11 举报</div><div>热门评论(10)</div><div><br></div><div> 1</div><div>苑氏论苑</div><div>有愿意参加义拍献爱心的本家可以加我微信关联手机号18701045959 进群参加义拍活动!</div><div>04-11</div><div> 0</div><div>心想事成</div><div>苑杨浩加油!</div><div>昨天</div><div> 0</div><div>苑萍</div><div>苑杨浩,加油!我们都在关注你,支持你,你一定会好起来!</div><div>04-14</div><div> 0</div><div>帅男</div><div>加油小杨浩。</div><div>04-13</div><div> 0</div><div>一切随缘</div><div>苑杨浩,加油,爱你的人很多</div><div>04-13</div><div> 0</div><div>守望先锋</div><div>小杨浩加油!</div><div>04-11</div><div> 0</div><div>苑福来</div><div>加油</div><div>04-11</div><div> 0</div><div>不忘初心</div><div>极好,我也回家找找</div> <h3>苑陵故城 敬宗拜祖</h3><div>2018-04-13 鑫苑油脂</div><div><br></div><div>2018年苑姓拜祖大典报名4月 15日截止</div><div>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div><div>忠孝是古老中华民族所崇尚的对内尽孝对外尽忠的家风门风。</div><div>尊祖敬宗、报本反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的文化传承不断,最主要的根基是敬宗拜祖。敬宗拜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主脉,是我们民族传承延绵文化不断的重要根源。</div><div><br></div><div>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姓氏家族便是中华民族的支脉。</div><div><br></div><div>苑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面重要的一支,我们大家共同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团结交融在这里,透视整个民族集体的回忆。我们传承祖先的精神,更是为了我们的文脉,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div><div><br></div><div>总有一种力量在指引我们方向,总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们回家。</div><div><br></div><div>2018年苑姓拜祖大典将于4月22日将在苑姓发源地河南郑州新郑苑陵故城举行。为便于组委会做好筹备工作,提前为参加祭祖的本家预定酒店、会议和活动场所、当地交通工具,为</div><div>本家们提供温馨服务,因此参加拜祖大典的本家需要提前报名,报名截止时间是4月15日24时,现距报名截止时间还有不足3天时间,敬请准备参加本次拜祖大典的本家抓紧时间报名,积极配合组委会、各地宗亲会、联谊会做好筹备工作。</div><div><br></div><div>拜祖大典的详细通知请关注苑氏家族微信公众号yuanshijiazu8查看。</div><div>报名方式:</div><div>1、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南等省市,由当地宗亲会、联谊会统一组织报名。</div><div>附:各省市报名联系方式</div><div>阅读 102933 投诉</div><div>留言</div><div><br></div><div>朋友留言</div><div> 3</div><div>苑铁路 </div><div> 不忘先祖,慎终追远。为先祖敬一炷香,与先祖面对面,用心灵与先祖交流,聆听先祖的教诲,发扬先祖的威德,传承家族文化。</div> <h3>1-7甲骨文解读妇好。由宛福成提供。</h3><h3> 2018年11月25号</h3> <h3>【现实中的“宛苑”文化】1.很多人把“宛”读成“苑”音。2.很多人把“宛”写成“苑”。3.在河南内黄、山西临汾和吕梁,“宛”本人读姓为“苑”音。4.河南内黄一支“苑”姓,祖碑上为“宛”。5.在湖南新宁,宛村与苑村相邻,有不通婚习俗。【宛福成撰】</h3><h3> 2018年12月21号</h3> <h3>宛匾,无价之宝。金丝楠木匾,背面记载了叙州府宛氏迁入始因。宛福成2019正月。</h3> <p class="ql-block">2020能《姓氏文化与务实》由宛福成编辑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