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因撒玛坝梯田而让人们所熟知的宝华乡位于红河县城中南部,距离县城36公里,与云南省会昆明相距395公里。</h3><h3> 这里聚居着哈尼族、彝族、汉族三个民族,其中哈尼族占总人口的84%,汉族仅占5%,汉族在这里是真正的少数民族。</h3><h3> 到宝华,最好选择周五去,远距离的周五当天直接到宝华,近距离的可到集中西建筑文化,马帮文化为一体的县城迤萨镇游玩之后再到宝华,周五晚上住宝华,周六看撒玛坝梯田,周日早起看日出、观云海。日出以后返回离景区仅两公里的集市赶街,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原生态宝华羊肉或者牛肉红米米线,那味道,纯纯的,香香的,和城市里加了诸多调料的米线有天壤之别。之后去逛逛一周一次的宝华集市。宝华赶街正好是周日,对于上班族和有赶街情节的人来说,山路蜿蜒、艰辛,去一次,看美景与赶街兼得,何乐不为?</h3> <h3> 查了些资料,这里顺便插点题外话。</h3><h3> 冼宝干所著《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说:“南人曰赶墟,北人曰赶集,墟集皆市也。”这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分法。云南大多数农村地区叫赶街,赶街的地方则叫街子,赶街那天叫街子天。红河州也是这种叫法。赶街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最直接的方式之一。</h3><h3> 云南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加上农村人一年四季忙于生产生活,自然不可能天天赶街。农村集市很早以前就自然形成了。至于赶街的日子,各处略有不同。最常见的是一星期赶一次,赶街的日子周日居多。宝华赶街的日子就是这种方式。</h3><h3> 有的地方一直延续过去根据十二干支确定的赶街的日子,每个交易周赶街两次,这就是有些地区的乡镇名称叫“寅街”(寅日和申日赶集)“龙街”(辰日和戌日赶集)、“马街”(子日和午日赶集)的由来。</h3><h3> 有的地方赶街的日子的方式是10天赶三次。</h3><h3> 农村赶街日子的确定大抵是这三种方式。</h3> <h3> 这个老人看到我用手机在拍照,主动要求我给她拍照。这样开通的哈尼族老人很少,大多数哈尼族老人见到手机对着她,立马跑开了,跑不开的则转过身背对着你,总之不让人拍。原因可能一是因为害羞,二是她们深信拍照魂会被摄走。</h3><h3> 入乡随俗,不让拍的还是要尊重人家为好。所有的照片,拍了,我便笑着把手机拿给她们看,笑容是最好的通行证,此时无声胜有声,真诚的微笑胜过千言万语。被拍的人看到照片,知道我没有恶意,多数人都开心的笑了。</h3> <h3> 刚买到猪仔的女子满大街追着猪跑,当地人见怪不怪,没人多看一眼。</h3> <h3> 人人都爱吃的红河县特产:红米米线。</h3> <h3> 医院门口排队体检的女子。</h3> <h3> 卖饰品的老大妈。</h3> <h3> 这个大妈装在竹筒里卖的东西,云南人视为美味佳肴,外省人敢吃的可能不多。竹筒里装的是竹蛆。从竹子里取得,就地取材用竹子装了,开口用草封了,防止竹蛆爬出来。竹蛆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用油炸了,和蜂蛹一样美味可口。</h3><h3> 旁边盘子里的是干的鳝鱼,方便储存,可油炸,又香又酥,是绝佳的下酒菜。也可用哈尼豆豉加豆腐等配菜一起煮,是很多人的心头爱。</h3> <h3> 家里带来的东西快卖完了,想着可以早点回家干活,开心得笑了。</h3> <h3> 认真清点钞票。</h3> <h3> 看到我拿手机对着她拍照,不躲,大大方方的哈尼族老奶奶很少见。</h3> <h3> 热烈讨论衣服的款式、颜色。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天下的女人都一样。</h3> <h3> 背来的东西卖完,又买了满满一背篓生活用品和食品背回家。</h3> <h3>耐心等待同伴挑选凉鞋。</h3> <h3> 12月的宝华天气已经比较冷了,去玩的外地人大多全副武装穿冬装了。当地的哈尼族穿的衣服似乎与其它季节无异。在街上能占到个当阳的位置,可以边做生意,边晒太阳,真是好运气。</h3> <h3> 年轻人大多到城里打工去了。难得一见的哈尼姑娘认真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h3> <h3> 哈尼族女子勤劳能干,坚韧内敛。街天,背上要卖的东西,一大早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她们背东西的方式有些特别,虽然是背,但背篓只有一根背带,无论负重多少,背带往头上一戴,用个棕垫往后背一垫,再远的路,再徒的坡,背起背篓就走。背少量东西的时候,背带则斜斜挎在一边肩膀上。<br></h3><h3> 宝华的海拔700到2436米,山区坡度大,空手走尚且困难,何况负重。哈尼女子吃苦耐劳的这种精神不得不让人敬佩。</h3> <h3> 这种扫帚只有农村街子才能看到了。</h3> <h3> 卖快餐的老板娘,添了饭,递给客人,就自顾自的招呼别的客人去了,菜由客人自己打。菜的品种不少,一个人只收取8元钱。老板娘完全不担心客人只拣贵的吃,不吃便宜的。观察了下,客人几乎只是一样打一点,没有“厚此薄非”,没有挑三拣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哈尼族的纯朴可见一斑。</h3> <h3> 老奶奶可能对称不太熟悉,称了一遍又遍,仔细的数称上的称花。买的人也不急,耐耐心心在旁边等着。</h3> <h3> 佝偻的背,一头白发,满脸皱纹,看上去老奶奶应该有八、九十岁了,仍然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早晨来到街子上卖东西。街子上有很多上岁数的老奶奶在卖东西。说哈尼族女子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家庭默默作贡献一点也不为过。</h3> <h3> 多数菜都是延续过去的买卖方式用草扎成捆卖。卖的东西以野生的野菜居多。偶尔有自己栽的蔬菜,也是細细小小自然生长,没有施过肥的原生态的。</h3> <h3> 在这里,不仅能见到所谓的云南十八怪里说的“草包鸡蛋卖”,还能见到用草串起来卖的哈尼磨圩豆腐。哈尼磨圩豆腐也是到红河必吃的菜,通常凉拌。</h3> <h3> 老姐妹聊天卖菜两不误。</h3> <h3> 这些老奶奶卖的是染料。哈尼族心灵手巧,做衣服的面料自己织,自己染,自己绣花。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被爱美的哈尼女子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围住。卖染料的忙得不亦乐乎,买染料的买得开开心心。</h3> <h3> 不知道是干什么,问她们,她们听不懂我这个“少数民族”的话,我听不懂哈尼话,双方伊伊呀呀半天,还是不知道她们是在做什么事情。幸好有一个当地的汉族女子路过,才弄清楚,原来是中间的老大爷在“算鸡卦”——类似于汉族的占卦。家里有人生病了,找老大爷算上一卦是很多人的选择。</h3> <h3> 老大爷手里拿的是鸡骨头,鸡骨头上插有几根针,地上画有一幅图,画的像两个“米”字(“米”字每一笔画对应一个离世的先人,这是我从刚才汉族女子的话语里推测的,汉族女子匆匆忙忙,没说这么细。),老大爷一番做法,鸡骨头上的针会转向与“米”字笔画一致的方向,老大爷再一番做法,家里的病人就能慢慢的好起来。</h3> <h3> 这是干的树花。用开水焯过,可以凉拌 ,可以炒。这道菜,到红河、元阳、绿春三个县城必吃。特别清爽可口。</h3> <h3> 安静等待顾客。</h3> <h3> 宝华的街(gai)子几乎只是当地人在交易,鲜见外地人参与。因而没有汉族地区街(gai)子周而复始的商贩叫卖声,高音喇叭单调的喧嚣声。宝华的街(gai)子,是安静的。</h3><h3> 因着这静,心里生出更多的喜欢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