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恢复高考前前后后

一介山夫

<h3>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h3><h3> 40年前的今天,全国570万考生终于走进了停摆十一年的高考考场,最终共有27.3万人成为时代的幸运儿——恢复高考后的七七级大学生。<br /></h3><h3> 作为这批幸运儿中的一员,始终对这段历史的决策过程抱持着好奇心。根据相关资料,对当年恢复高考的前前后后作了一些疏理。</h3> <p class="ql-block">  从1966年到1976年,我国高校招生一直按16字方针执行,即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高校招生,不要文化考试。据有关专家说,所谓16字方针,在很多地方实际上就四个字:"领导批准"。其间,1972年出现过短暂的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1973年高校招生一度恢复文化考试,但冒出了一个"白卷英雄张铁生"事件,当年的文化考试全部作废。此后高校招生继续实行群众推荐。</p><p class="ql-block">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教育部在山西晋祠宾馆召开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继续实行推荐入学。会后,教育部报送国务院的报告,仍然是不考试,政审第一,搞推荐。</p> <p class="ql-block">  &nbsp;公元1977年8月4-8日,刚刚复出、分管科技教育的小平同志邀请30名科技和教育界专家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p><p class="ql-block"> &nbsp;6日下午,武汉大学查全性教授在会上慷慨陈词,建议马上恢复高考,"已经耽误太久,不能再耽误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这个话题一挑明,与会的专家教授们都很激动,都表示支持。</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为纪念建院60周年,举办“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中国科学院60年展”,其中展出了中国科学院档案中的这次科教座谈会部分原始记录,其中就有查全性教授的发言和与会者的插话以及邓小平同志“拍板”的原话,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查全性同志:关于招生问题。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键。……目前这种招生办法,使大学生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中小学质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问题。主要还是招生制度。……现行招生制度有四大严重弊病:1,埋没人才。2,工农子弟很难上大学。贫下中农说:“解放前上学靠钱,十七年上学靠分,十一年上学靠权。3,败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而且越演越烈。据我所知,今年招生还没有开始,但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4,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现在,甚至连小学生都知道,上大学,不需文凭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p><p class="ql-block"> 现行招生制度必须大改,必须真正保证择优录取,打破现在的框框,不拘一格选人才。……当前正是关键时刻。听说太原招生会,目前尚有可为,迫在眉睫。我呼吁,今年招生开始就要当机立断,下更大的决心,否则又是一、二十万人的质量问题。新生质量无保证,77年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句空话。今年至今要采取一些过渡措施,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报考招生制度,应当体现以下精神:1、招生名额不要下到基层单位,至多分配到省市一级掌握……2、要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考试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考语文和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从语文和数学可以看出学生的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3、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只要我们采取果断措施,大学新生质量就会大为改观,收到显著效果。要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将不要拖到明年去办。</p><p class="ql-block"> 刘西尧同志:原来想今年文化程度要求达到高中毕业,名额分配到县。自由报考问题,我赞成南翔同志的意见,但马上要做,还要具体化。</p><p class="ql-block"> 邓副主席:“领导批准”应改为全国统一的招生,委员会定,该委员会由教师组成。</p><p class="ql-block"> 李昌同志:招生问题,只要下大决心,今年是来得及的。</p><p class="ql-block"> 沈克琦同志:完全同意查全性同志的意见,如今年不解决,81年学生的质量无法保证。</p><p class="ql-block"> 邓副主席:改吗[嘛]!既然今年还有时间改,就坚决改吗[嘛]!把太原招生会议的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这涉及到几百万人的问题,要拿出一个办法来,既可以把优秀人才拿上来,又要不致引起波动。你们研究一下,这个方法应当找出来,要求质量。重点学校要统一招生。允许报三个志愿,到校后再分专业。今年开始就改,不要等了。招生十六字方针可以改一改嘛!</p><p class="ql-block"> 温元凯同志:十六字可否改为“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p><p class="ql-block"> 邓副主席:你的十六字比较好,但你的第二句话有点问题,比如他很好,要报考,队里不同意,或者脾气怪些,领导不同意怎么办?我取你的四分之三,第二句不要。今年要下决心按要求招生,招的生要基本符合提高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史绍熙同志:应该先考后审。</p><p class="ql-block"> 邓副主席:取了你(温元凯)四分之三。</p> <p class="ql-block"> 次日,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编《科教工作座谈会简报》(九)以“必须立即改革大学招生办法”为题摘录了查教授的发言,并称:“参加座谈会的同志,插话踊跃,情绪热烈,对招生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数学所吴文俊、长春光机所王大珩、上海有机化学所汪猷、科技大学温元凯等许多同志,先后都发了言。他们表示赞同查全性的意见,建议中央、国务院下大决心,对现行招生制度来一个大的改革,宁可今年招生晚两个月。不然,又招来二十多万人,好多不合格的,浪费损失可就大了。”</p> <p class="ql-block"><b>   因为当年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已经开过,小平同志起初担心当年恢复高考来不及。</b></p><p class="ql-block"><b> 据时任教育部长的刘西尧先生回忆,小平同志当时说:"今年来不及了,明年恢复吧。"</b></p><p class="ql-block"><b> "若推迟开学,还是可以的。"刘西尧同志马上接话。</b></p><p class="ql-block"><b> 听了刘西尧同志的回答后,小平同志当即拍板:"既然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的报告收回来,按大家的要求重写,今年要下决心按要求招生,招的学生要符合要求。"</b></p><p class="ql-block"> 刘西尧回忆录《攀峰与穿雾》(2007年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第214页):“在8月的一次座谈会上,武大教授查全性慷慨陈词恢复高考的必要,小平肯定了他的意见,但招考通知已由国务院发出,开学即将临近,有个当年是否来得及的问题。所以小平说,今年来不及了,明年恢复吧!我说:若推迟开学,还是可以的。小平断然说,既然如此,那就立即恢复。这样,我国就在1977年恢复了高等学校考试入学的制度。”</p><p class="ql-block"> 《党的文献》2007年第4期中央文献研究室龙平平、张曙合写的《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改变一代知识青年命运》一文中说,邓小平最初是同意1977年招生仍按原来办法的,但“查全性的发言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吴文俊、王大珩、邹承鲁、汪猷等纷纷发言,赞同查全性意见,建议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决心,对现行招生制度来一个大的改革,宁可今年招生晚两个月。不然,又招来20多万人,好多不合适的,浪费就大了。专家们的意见震动并激励了邓小平。他问坐在身边的教育部长刘西尧: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刘西尧说,推迟半年招生,还来得及。邓小平听了,当场决断……一个重大决策就这样出台了。”</p> <p class="ql-block"><b>  关于这段历史,《邓小平年谱》和《攀峰与穿雾---刘西尧同志回忆录》的记述,大体上是一致的。</b></p><p class="ql-block"><b> 2007年,恢复高考30周年前夕,《凤凰卫视》曾做过一期节目,专题采访了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刘先生在节目中称,他与查教授是武汉大学的同事,当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作为工作人员也参加了会议,关于在会上提出恢复高考的问题,是他与查全性教授在头一天晚上共同商议的。</b></p><p class="ql-block"><b> 2017年,查全性教授在接受央视《国家记忆》栏目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示,关于恢复高考的话题,确实是他和刘道玉先生共同商议的。会议两天过去了,查先生还没发言,第二天晚上,他主动到刘道玉先生的房间去聊天,刘先生说,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人提及,就是恢复高考的问题。于是,在第三天的会议上,查先生提出了恢复高考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b> 也就是在这一天,小平同志作出了恢复高考的重大决定!</b></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nbsp;高考兴废,历来事关重大。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废除推荐,恢复高考,无论是提议者还是决策者,都需要胆识、勇气和魄力,都值得我们由衷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  8月8日下午,座谈会的最后一个下午,相当于会议小结时,小平同志再次明确指示:<b>"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b></p> <p class="ql-block">  8月18日教育部向国务院报送《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决定一九七七年的招生时间推迟到第四季度,新生于明年二月底入学。小平同志批示:<b>"这是经过考虑,为了保证重点大学学生质量而商定的。拟同意。"</b></p> <p class="ql-block"><b>   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教育部于8月13日至9月25日再次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b></p><p class="ql-block"><b> 会议一开就是44天。当时由于"两个凡是"的桎梏,对于恢复高考的问题难以统一思想,议而不决、拖而不决。9月19日小平同志召见教育部几位负责人大发脾气,会议才出现转机。</b></p><p class="ql-block"><b> 最后,出台了《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废除推荐,恢复考试,按分数择优录取。确定的招生办法: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b></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nbsp;据当时在教育部负责起草文件的杨学为先生回忆:<b>9月中旬,会议讨论文件和简报先后报到小平同志那里,小平同志对文件稿中依然严苛的政审条件极为生气,连说了三个"繁琐",然后大笔一挥全部勾掉,并拍板:"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b></p> <p class="ql-block"> 1977年10月3日,邓小平同志批阅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的请示报告》、教育部代拟的《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时任教育部长刘西尧请示做出批示,请华国锋同志审阅。邓公批示:“华主席:此事较急,请审阅后,批印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建议近几日内开一次政治局会议,连同《红旗》杂志关于教育的评论员文章(前已送阅)一并讨论。”华国锋同志圈阅。</p> <p class="ql-block">   <b>10月21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向全国发布消息:当年恢复高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被耽误了十年的几届初、高中毕业生得知这一喜讯后,喜出望外,报名后纷纷拿起书本,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开始了紧张的备考复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2月6日至8日,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久违的高考考场,进行一场仓促而又彻底改变命运的高考。&nbsp;最后,经过初选(政审和体验),全国共计录取27.3万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 &nbsp;这一届大学生,名曰七七级大学生!这是十分特殊的一届大学生。1977年冬季高考,1978年3月入学,1982年元月毕业。一个班里同学年龄大的30多岁,小的20岁左右。</b></p><p class="ql-block"><b>&nbsp;&nbsp; &nbsp;&nbsp;&nbsp;最为特殊的是读完四年大学,还不知道自己当年考了多少分,也不知道当年的录取线是多少……</b></p> <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 &nbsp;后来因为本人工作关系从有关方面得知,当时国民经济百废待举,加上决定恢复高考到正式考试的时间十分仓促,国家甚至没有足够的纸张用来印刷高考试卷,听说最后是动用了印《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中央作出恢复高考的决定后,从教育部到省市县各级教育部门的很多同志为此作出了默默的贡献。</span></b></p> <p class="ql-block"> (以上资料根据《邓小平年谱》、《攀峰与穿雾----刘西尧回忆录》、顾明远《一扫乌云见光明》、《环球人物杂志》2017年第 11 期《高考40年改革心路》、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扬宗《记忆与实录:恢复高考的拍板过程》整理,引用了部分文字资料,图片源自网络,在此一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向原作者表示感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