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民文化村(祟明)

春深日暖

<h3>  江南三民文化村景区位于崇明生态岛中北部,人文汇聚,风清水秀。以江南地区传统的民间、民俗、民族文化元素为主题,以衣、食、住、行、玩、艺、商为分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展示和传承的重要基地。中华龙宫、崇明土布馆、长寿博物馆、行知园及具有江南代表性的56个系列展示馆,寓知识性、文化性、史料性、趣味性为一体。</h3><div> 江南三民文化村由文化部老部长高占祥题词,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景区用生态做基调、以文化为灵魂,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div> <h3>  【崇明土布馆】</h3><h3> 崇明土布曾是崇明的支柱产业,辉煌了500多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馆老收集了数万匹老土布,300多种花色,以崭新的布置手段将参观者带进从棉花种植到布艺加工的知识走廊;展馆以影视、实景、手工制作等方式,使整个展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互动性,再现了曾经的辉煌和逝去的美丽。</h3><div> 崇明土布馆以清代诗人王熊的《木棉诗》中的“但得江南无歉岁,便叫天下不知寒”,作为展馆的开始<br></div><div><br></div> <h3>  崇明土布厚实耐磨,价格低廉,名扬中外。远销东北三省、山东、陕西、浙江、福建等地,一度出口南洋群岛。为地方经济带来了繁荣局面。民谣中有“半夜三更忙织布,一天织好一匹布,日常开支有补贴,柴米油盐全靠布”之说。“玉宇机声”是崇明的老八景之一,就是形容织布的声音。</h3> <h3>  土布又称“老布”、“粗布”,在我国源远流长。从明代中叶,人们就普遍穿着棉质土布成衣。土布文化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宝贵遗产。<br></h3> <h3>  那时,岛上的农家女子能否织布,成为男子择偶的先决条件。因此,“八岁丫头学纺纱,九岁姑娘学织布”。尤其是每年的棉花、土布上市季节,这里已是商贾云集,一片繁忙。在60到70年代崇明土布又更上一层,聪明的崇明姑娘用她灵巧的双手织出了更为复杂的提花布,8页土布,12页土布和16页土布确实让人惊叹。</h3> <h3>  中华龙宫是一个创意馆,它将中华龙文化与崇明岛地理位置有机融合的一个龙文化展示馆,展馆面积800平方米。<br></h3> <h3>镇馆之宝“中国龙”,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实体巨龙全长36米,龙鳞5000片,象征着中华5000年的文化。龙宫内部九根龙柱支撑起整个龙宫,100多吨长江鹅卵石组成的龙门和背景装饰庄重肃穆,映衬着盘踞在长江入海口的“第一龙”。它昂头向着东海,时刻准备龙入大海,一飞冲天。“中华龙”也是每年一度的崇明“二月二龙抬头”文化旅游节的重要标志。</h3> <h3>  龙鳞材料用的是距今50年~500年的老雕花板,极具观赏价值。</h3> <h3>  崇明岛有一个美丽的古称:"东海瀛洲"。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东海瀛洲"四个字赐给了崇明岛。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巿(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h3> <h3>  行走在文化街中的风情画廊、老行当壁画间,感悟时代的变迁;以衣、食、住、行、艺、玩、商为分类的56个物品展示馆,感受民族文化的力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