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印象(二)

之秋

<h1><b> 大凉山印象(二)</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有一种牵挂</b></p><p class="ql-block"><b> 放不下</b></p><p class="ql-block"><b> 总想</b></p><p class="ql-block"><b> 再去</b></p><p class="ql-block"><b> 大凉山</b></p><p class="ql-block"><b> 看看</b></p><p class="ql-block"><b> 。。。。。。</b></p> <h1><b> </b></h1> <p class="ql-block">  <b>2017年春,我再次进入中国最贫困地区一一大凉山。</b></p><p class="ql-block"><b> 尽管出发前罕见的气候恶劣,大凉山更是雨雪黄色预警,但去意已决,坚定的心不会改变。这是一次轻松之旅,开心之旅,更是收获之旅。摄影,拼的是运气,更是人品。大凉山,你在福佑我。</b></p><p class="ql-block"><b> 我是2月24日离开家,从长沙黄花机场飞昆明,因为飞机延误,航班停飞,从昆明转乘高速大巴到达昭通,一路大雪飘飘,到达云南昭通后与摄友坚冰会合。我们驾驶坚冰越野车,顺时针环绕大凉山行进,经过云南鲁甸县、巧家县、顺着金沙江去往大凉山布拖县的交际河,计划从雷波、永善返回。虽然金沙江沿途道路险峻,但有坚冰超棒的车和技术、有春光为伴,7小时后顺利到达布拖县城。往返9天在大凉山拍了7天, 这次摄影点多面广线长,我只想见证真实的大凉山,只想拍摄最真实的影像,先后深入布拖、昭觉、美姑三县诸多乡村采风,3月4日中午离开美姑返回。</b></p><p class="ql-block"><b> 如果说第一次去大凉山摄影是初去乍到的惊异和震撼,那么这次更多的是淡定和从容。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彝族天菩萨,见到了布拖莫日村的孩子们,亲眼目睹了心仪的美姑妇女精美的民族服饰,新结识了美姑农作乡卡俄村吉牛作洛一家,遇到了大凉山人文摄影群的群友并一起创作交流,在春天拍到了大凉山漫天飞舞的大雪,更令人欣喜的是,通往大凉山的路好多了,彝民住新房的多了,上学的孩子多了,孩子的笑脸多了,鼻涕少了,土胚房少了,沿途“扶贫先扶志”的标语让我耳闻目睹了一年来彝族发展的新变化,但愿当地政府将精准扶贫具体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新脱贫观能真正向精神层面渗透,真扶贫、扶真贫。</b></p><p class="ql-block"><b> 一个族群,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闭塞贫瘠的深山里可以繁衍生息几千年,这究竟蕴含了什么力量? 凉山州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尚处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阶段,才保持该区域独特的民族样式和文化习俗,令无数摄影人趋之若鹜、流连忘返。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诸多的“彝”元素在减弱甚至消失,曾经的大凉山影像将成为永远的记忆,时不我待的号角在唤醒沉睡的旧凉山,而新凉山同样令我充满好奇和期待。</b></p><p class="ql-block"><b> 一年前的今天,我推出了《大凉山印象(一)》,这是我对一段时期摄影困惑的剖析破解,一百幅作品,从前期准备到后期整理,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与思考,以每天超10万的点击率震撼了广大读者和摄友的心扉(也一度被泛滥侵权盗版),令我始料不及、诚惶诚恐,才使今天的《大凉山印象(二)》如履薄冰、姗姗来迟。这两年孜孜以求,并非想超越,只想做好自己。从大凉山回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去触及这些照片,一直让它沉寂、沉淀,让它更清楚、更清晰。追逐,像风一样自由;苦,并快乐着;没有什么可以像摄影一样让我痴迷,就算苦难再多,大凉山,我会坚持拍下去!</b></p><p class="ql-block"><b> 大凉山啊</b></p><p class="ql-block"><b> 就是这样</b></p><p class="ql-block"><b> 让你揪心</b></p><p class="ql-block"><b> 让你牵挂</b></p><p class="ql-block"><b> 让你上瘾 </b></p><p class="ql-block"><b> 让你去了</b></p><p class="ql-block"><b> 还想</b></p><p class="ql-block"><b> 去</b></p><p class="ql-block"><b> 。。。 。。。</b></p><p class="ql-block"><b> 谨此百幅作品,感谢大家对我摄影的关注、支持和理解,一并纪念今天的自己。</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2017年12月6日</b></p> <h3>你的笑靥,令我欣慰。凝固瞬间,珍藏记忆。</h3> <h3>有火的童年,有爷爷奶奶的陪伴,温暖如春!</h3> <h3>仔细数一数,有多少个孩子。</h3> <h3>纯天然表演艺术家。</h3> <h3>  在经历了几千年奴隶制社会之后,大凉山彝族同胞在短短几十年间经历了巨大变迁,但大凉山社会经济的发展仍需要久久为功。</h3> <h3>风雪中耐心守侯,期待,寒冬也是风景线。</h3> <h3>多少次,面对你们,面对同胞,面对如此场景,我热泪盈眶。</h3> <h3>只要有火,生命总会延续。</h3> <h3>你的大爱,撼天动地,人间最美,湿润了我的镜头。</h3> <h3>  到达布拖的第二天,竟然漫天白雪,远山、田野、村庄一夜换上了银装,雪中凉山,也是如此美丽。</h3> <h3>行走在美仑美幻的凉山脚下,追逐梦想,放飞心情,是世界最惬意的旅行。</h3> <h3>恰逢开学第一天,孩子们穿上校服,三三两两、乐呵呵笑嘻嘻往学校赶去。</h3> <h3>天寒地冻也阻挡不了开心的笑靥、前行的步伐和对未来的渴望。</h3> <h3>新学期,新书本,新笑脸,新朋友,新气象。</h3> <h3>仅仅相隔一年,凉山孩子们上学就读的明显多了,路上满是一群群一队队上学放学的孩子,辍学呆在家里的少了很多。″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才是让彝族同胞赶上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h3> <h3><br></h3> <h3>两年前我在这里相识了10个辍学在家的小男孩,再次追寻他们,遗憾的是有6个已随家搬迁到山下的新房去了,庆幸的是见到了其中的4个,个子长高了一截。通往村里的唯一泥巴山路,别说通车,连爬行进村都很困难,还有6户人家坚守在这荒凉的土坯屋中。</h3> <h3>凉山人喜欢喝酒,而且冬天喝啤酒。孩子们自然不会放过丢弃的酒瓶,收捡抬到村口小卖部,5分钱一个,凑齐10个换一份零食。</h3> <h3>传说中的牛牛坝,凉山自古以来的一个商品交易集散地,赶圩是彝族百姓重要的活动,每隔十天,四周彝民将牛羊马猪赶往这里一片平整的杨树林里交易,层面非常壮观,吸引了不少摄影人。可惜的是,由于附近兴建水电站,这片树林已被开始砍伐,下次去恐怕不复存在了。</h3> <h3>凉山冬季湿冷,当时气温零度,空气中夹杂着雪粒。凉山的孩子在野外捡木柴装盆取暖,不经意撞入我的镜头,有如风雪中优美的伦巴。。。。。。</h3> <h3>凉山妇女的民族服饰简朴而精美,素雅而耐看。颜色以黑、蓝、红为主,辅以黄、绿。每个区域妇女的装束和盘发均有区别,美姑最为大气大方。</h3> <h3>刚生宝宝的新媳妇,按照当地习俗,第一次背上宝宝回娘家要穿盛装。你的笑,你的美,你的开朗,你的阳光,全烙印在我的镜头里</h3> <h3>我一直在想,年轻时的你,会是谁的新娘?</h3> <h3>追随一个小时,仿如一尊远古走来的雕像,一步跨过千年。彝族神的化身,是否就像你这样凝重、执着、坚韧、一直向前。</h3> <h3>“天菩萨”发型是彝族特有的原始宗教崇拜的产物,平时缠绕头顶,长约2一3米,是神秘彝文化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h3> <h3>无时不精彩,处处是人文。稍有松懈,错失瞬间。</h3> <h3>遇见你,是那么的亲切、淳朴、慈祥。当年的你,该有多美。</h3> <h3>自醒自励自立,脱贫奔小康,任重道远,只争朝夕。</h3> <h3>纯真灿烂的笑容,无不洋溢出对大凉山未来的美好憧憬。</h3> <h3>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有一座塑像——《绳索》,基座上刻着4句寓意深刻的话:“一根粗大的绳索,一段曲折的历史,一个觉醒的过程,一个崛起的时代。” 大凉山彝族正经历着“一步跨千年”的艰难嬗变,让我们共同期待凉山新的跨越、新的明天!</h3> <h3><br></h3> <h3><b>  图文原创作者 之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发表,近年来专注大凉山地区人文纪实摄影,创作交流QQ558105276。未经原创允许严禁侵权盗版。</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