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善弹三弦的旧哈人</h3><h3><br></h3><h3><br></h3><div>雨亭</div><div><br></div><div> 走过哀牢山的人,大概不会忘记一种东西——粗犷的三弦声。在“8。14”洪灾过去一年后的水塘镇旧哈村委会,我就这么在三弦声中得到了想要得到的诸多答案。</div><div><br></div><div> 旧哈是全县最大的拉祜族村塞,离水塘只有三公里。“8。14”洪灾以后,旧哈村委会的9个村民小组、318户、1200多人搬迁来到大包包上,与1991年最先搬迁来到这里110多户合为一个旧哈有史以来最大的村寨。他们把村中新建的大街命名为拉祜大街,并在大街的两边种上了可以用来制作三弦的樟木树。在街头的场子边上,他们还种上了可以祭龙的树——大青树。现在,这棵树虽然只有人高,但是却长得十分茂盛,叶子绿得发亮。</div><div><br></div><div> 走在拉祜大街上,可以看到一排排崭新的小庭院式的水泥平顶房。有的人家还注重了装修,在醒目的墙壁上装上了风格各异、色彩绚丽的瓷砖画。如胡云山家的《桂林山水》,王国新家的《福寿延年》,王兴珍家的《万里长城》,它们为新建的小山村增色不少。然而,在旧哈,最能引人注目的还是一家一户必不可少的三弦。</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自弹自唱的罗志林</div><div><br></div><div> 在年轻的旧哈村委会主任龙家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去年“8。14”所造成的全无户罗志林家里。罗志林一家是“8。14”后从四公里的后山大旧院搬到这里的村民之一。回忆一年前的灾害,罗志林的妻子说:“那天,只是一转眼之间,我们就眼呆呆地看着我们辛辛苦苦盖起来的房子被泥石流冲走,我们悲痛欲绝。我的女儿安慰我们说:‘爸爸妈妈,不要着急,我们可以慢慢地重建的。’后来,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才建盖了这所房子。”</div><div><br></div><div> 我问:“你们村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男人会弹三弦,你会弹吗?”罗志林轻轻一笑,说:“这个太简单不过了,我们从小就会。”</div><div><br></div><div> 罗志林接过一把三弦,“咣咣咣”地自弹自唱:“不为青山不为水,只为我们到这里。山高路陡来到了,少酒无茶莫见怪。三弦不弹声不响,深情不诉你不知。社会主义这么好,我们就要这么过。”</div><div><br></div><div> 罗志林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儿子和一个在家务农的女儿。他每天都要出去帮工做活,以便在不远的将来好好装修一下房子。问起山里的日子苦不苦,他说:“有了三弦,什么都是快乐的。”</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种兰人期望</div><div><br></div><div> 在罗志林家的不远处,还有一户灾民叫童有发的,不仅是旧哈专业村的养殖户,而且是旧哈唯一的一个种兰人。</div><div><br></div><div> 今年48岁的童有发养着搬迁时政府送来的四个半大猪,现在它们已经长大,每个猪都在200斤以上。童有发说:“眼下青黄不接的,四个猪只能喂点叶子啦,等过一段时间收了的包谷以后,再喂养一段时间就可以赶去卖了。”</div><div><br></div><div> 童有发带着我走进他的房子,并问我是否懂兰花,帮他看看里面的兰花如何。在他床前对面的墙下有一个支架,上面放着两排兰花,分别是春兰和朵香。其中一株春兰的叶子一截洁白如玉,一截青绿苍翠。童有发说:“现在就等着它开花了。如果开出奇特的花,那么它就是真正的奇花异草了。”他还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加入兰花协会。”</div><div><br></div><div> 在他的床头,我看到了三把不同形状的三弦。我问:“你也喜欢三弦?”“怎么不喜欢?高兴的时候弹它可以助兴,忧伤的时候弹它可以消愁——可以这么说,它是老祖宗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最好的东西了。”</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真正的三弦高手</div><div><br></div><div> 我们正在弹拨三弦的时候,又来了两位位村民——老人朱家云和光着膀子的青年胡家旺。</div><div><br></div><div> 龙家存说:“来来来,让他们弹弹。”</div><div><br></div><div> 50岁的朱家云一点也不客气地接过三弦调了一下弦——这是所有琴师都要有这么做的,因为每一位琴师都要把弦声调得与自己的心韵相合拍。胡家旺也拿过一把三弦与老人的弦声调得互相一致。看来,他们今天是要合上一曲了。</div><div><br></div><div> 他俩一老一少弹起三弦,神情各异——朱家云是半眯着眼睛,低着头一心一意地弹着三弦;胡家旺则是和进来时一样,光着膀子,斜戴着帽子,头微微抑起,脚下还打着拍子。然而,他们弹出的琴声却是一致的,刚好恰到好处,合拍得就像一个人在弹一样——弦声高亢宽广,旋律优美动人。</div><div><br></div><div> 龙家存低声对我说:“他们弹的是我们这一带的老调。”他所说的老调,就是不知何年何月由祖祖辈辈代代相传下来的曲子。</div><div><br></div><div> 弹了一会儿,两把三弦有了细微的变化。朱家云弦声一转,翻成了另外一个调子,胡家旺跟了一会儿就跟不上了。他只得轻声说:“我弹不下去了。”他手按三弦,静静地看着朱家云弹。</div><div><br></div><div> 只要对音乐稍微略知一二的人都听得出来,朱家云是真正的三弦高手。他弹的三弦不像年轻人所弹的那样,只有“咣咣咣”的节奏声,从他手里弹出的不仅有紧密的节奏,还有动听的、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的旋律。那优美的旋律才是最主要的东西,它不急不躁,不缓不慢,像一首抒情的歌,从心里流到心里来。</div><div><br></div><div> 待他弹完,我问:“你从多大开始学弹三弦的?”朱家云说:“小的时候经常听我父亲弹三弦,叫父亲教,可是父亲大概因为我太小,并没有教我。在13岁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偷偷地取下父亲的三弦,一弹就弹会了。”</div><div><br></div><div> 龙家存还告诉我,他们村还有一位老人,名叫李家华,今年65岁了,是专门制作三弦的老人,刚才的这几把好听的三弦就是李家华做的。可惜的是今天李家华外出了,遇不上这位老人,不然的话可以再听听制琴人弹奏自己心爱的弦子,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境况呢?</div><div><br></div><div> 听了不同旧哈人的不同的三弦调后,我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崇尚音乐、崇尚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永不言愁、永远能找到欢乐的民族。</div><div><br></div><div><br></div><div> 绿色的乡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