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行

指手摩天

<p class="ql-block">  阔别26年之后,我再次来镇江不是来旅游,而是专门来跑镇江马拉松的。</p><p class="ql-block"> 在江苏省内,论经济,比之于其他几个同等城市,镇江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更遑论南京、苏州、无锡了;谈美食,比之于和它隔江相望的扬州淮扬菜那更是不可相提并论;说风景,比之于西边的六朝古都南京、东边的江南古城苏州以及北面的烟花三月的扬州同样是相形失色;讲交通,直到今天,她既没有城市地铁,也没有民用机场。</p><p class="ql-block"> 因此,也就显得有点默默无闻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江南鱼米之乡,几千年来,以三山(金山、北固山、焦山)和道教圣地茅山静静地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和信徒;以香醋和锅盖面浓浓地招待着大街小巷的八方食客;以江淮官话和吴语太湖片柔柔地迎来送往着天南海北的远方宾客。正因如此,也就让我产生了再次踏访这片土地的渴念。</p><p class="ql-block"> 因此,镇江马拉松正好是个机会,可以说,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p> <h3> 镇江马拉松是周日在镇江新区举行,百度显示由火车站坐公交到新区需要两个小时,因此,为了节约时间,也为了节省体力,周六下午两点多当我在镇江南站下了高铁出站后,便乘出租车急急地向着新区发放比赛装备的体育馆赶去。</h3> <h3>  镇江新区距离镇江市26公里,乘出租车大约需要半个多小时,一路上车辆很少,建筑很少,看不出任何繁忙的景象,也看不出第二天就要举办国际马拉松的任何迹象,难怪当出租车司机得知我是来跑马拉松的时候,睁大了眼睛,一脸茫然地看着我说:“从来没有听说过。”</h3> <p class="ql-block">  对啊,听他这么一说,我才猛然想起刚才在高铁上竟然没有看到一位同行的参赛者。</p><p class="ql-block"> 我由此想到,镇江组委会把马拉松赛事特意安排在远离市区的新区举行,这也许避免了给市区市民因交通管制所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安静是有了,麻烦是少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马拉松的影响力也就降低了,举办马拉松的意义也就变小了,对外地跑者的吸引力也就变弱了,更别提外国跑者了。你想啊,有谁会千里迢迢的花费大把银两,案牍劳形一周之后,抽出宝贵的周末休息时间转机换车,一路舟车劳顿地赶到镇江的郊外,看不到美丽的城市街景、热情的镇江市民;听不到此起彼伏、一波又一波的加油声;闻不到街头巷尾、深屋老宅的香醋味,顶着凛冽的寒风,吸着冰冷的空气,跑一个空旷僻静的冬季马拉松呢?可以想象,一定会有许多外地跑者不远千里地匆匆而来,即便是跑完了镇江马拉松却连镇江市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看都没有看上一眼便失之毫厘地忙忙而去了,因为如果不是特意安排旅游而只是跑马拉松的话是根本就不需要进镇江市区的。</p><p class="ql-block"> 望着车窗外寂静的天空、茫茫的原野,看着车内50、60、70元不断蹦跳着的计价器,闻着从司机师傅的手指间夹着的香烟上飘过来的缕缕烟味,一种惆怅不知不觉地涌上了心头,最近几天莫名其妙的头疼病似乎也隐隐地发作起来,已经患了十多天的感冒也一直未能痊愈。面对这无亲无故的城市,内心已经开始产生了此行的后悔。</p> <h3><font color="#010101">  体育馆外的广场上,比赛用的存衣亭已经一排排地搭建整齐,体育馆内的场地上,领取比赛装备的小桌子也已一张张地码放齐整,领取装备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负责发放装备的志愿者们或笑容可掬或不厌其烦地回答着大家的提问,并指挥着大家按部就班地领取装备,因此领取过程非常顺利。</font></h3> <h3>  待领完装备打算离开时,看到一张盖着干净桌布的桌面上放着一台血压表,桌子后面并排坐着两位青年女学生,想必是给参赛者免费测量血压的了,于是立刻走上前去准备宽衣。两位志愿者见我提着拉杆箱便好奇地问道:“您从哪里来啊?”</h3><div> “从北京来。”我说。</div><div> 她们听后都张大了嘴巴,倒吸了一口凉气,然后瞪着圆圆的眼睛说道:“从北京来这里跑我们镇江马拉松啊,您太牛了!”</div><div> 她们的惊叹让我惊讶,“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啊。”我淡淡地说道。</div> <h3>  不过,我望着两位姑娘稚嫩而惊奇的表情又一想,是啊,不管怎么说,这的确也是我滑雪骨折后蜗居北京近三年来离开北京最远的一次了,居然只是江苏,只是镇江。什么时候能再次启航,再次踏上更远的旅途呢?她们的吃惊让我感到了一阵绵长的伤感与酸楚。</h3> 姑娘们的惊讶还在继续。一位姑娘站起身来,搬起自己的椅子绕过桌子,放在了我的屁股底下,还直说:“您坐,您坐。”然后又笑着转过身去,掏出手机,倒退几步,两腿微曲,准备给我拍照。另一位姑娘也赶快拿起血压表给我测量。她们的热情让我有些欣慰,但测量结果却让我怎么也轻松不起来,血压表显示:高压140,低压90。<div> 见状她俩赶紧安慰我说:“没事,没事,您大老远风风火火地赶来,可能是累着了,过一会儿就好了。”<div>  “但愿如此吧。”我默默地祝祈着。</div></div> <h3>  为了不影响明天的跑步,晚上临睡前不但喝了一瓶清开灵,还吃了一粒白加黑的黑片,头脑感觉清醒了许多,头也不疼了,可还是迟迟不能入睡,无奈之下又吃了两粒褪黑素,这才渐渐地、昏昏噩噩地进入了梦乡。</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清晨,吃过早餐后,按时出发。从宾馆到起跑点体育馆的距离大约3公里,因为没有直达体育馆的公交车,出租车也很少,于是决定乘坐车身上贴满了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广告的那种三轮电动车。可对于三轮电动车司机来讲,马拉松也许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车费一口价10元,而且不容商榷,还只收现金。最后还是与三位南京来的南航学校的学生跑友一起合乘了一辆出租车,结果,到达比赛场地下车一看,车费只是起步费:9元钱,比三轮电动车还便宜。</span></p> <p class="ql-block"> 由于身体状况欠佳,且是骨折三年后的第一次跑马,因此,本次比赛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量力而行,不求成绩,只求完赛。因此,跑起步来,心绪静静的,步伐轻轻的,一心只想着完赛即可,不要太拼,只是参与,只是享受。和往常不同的是,每跑完一公里都要遗憾一番:怎么这么快又跑了一公里呢?一再企盼着下一个公里指示牌不妨晚点到来,进而期盼着终点也晚点到来;和往常一样的是,头上依然戴着耳机,依然是边跑边听着散文广播,这次听的是贾平凹的散文集《自在独行》。</p> <h3> 突然,耳机里传来了除了散文的朗读声之外的一声清脆的叮咚声,开始并没在意,心想,一定又是哪个烦人的广告吧。随即从腰包里拿出手机不经意的乜了一眼,这一乜不要紧,一行小字让我的精神陡然一振。原来那是镇江泳友沈葆琳发来的一条短信,信息显示他早已在终点等候我了,他的出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h3> <p class="ql-block"> 沈葆琳是当地的一名冬泳爱好者,我与他素昧平生,甚至连他的大体年龄都不清楚。这次从北京出发前,泳友小露告诉我,到了镇江如果想冬泳可以向泳友沈葆琳咨询下水点的位置,因此便与他加了好友。昨天与他微信联系,得知他去钱塘江看潮去了,并不在镇江。没想到他如此之快地回到了镇江,而且还如此之快地从镇江市内来到了新区马拉松比赛现场。</p> <p class="ql-block">  在陌生之地能够遇到泳友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事,如同“万里他乡遇故知,可谓三生有幸。”</p><p class="ql-block"> “老沈?老沈?沈葆琳,沈葆琳”终点处在我不无失礼的几声呼喊之后,老沈终于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只见他,身材匀称,体魄健壮,留着一副寸头,头发已显白发,上身穿着一件绿色抓绒衣,左胸前一块长方形的红标上“冬泳网”三字熠熠生辉,肩上斜挎着一个浅黄色的帆布小包,下身穿着一条咖啡色的休闲裤,整个人显得精神气十足,叫他老沈看来没错,不过,一问年龄还是让我无法置信,老沈今年已经74岁了,而且坚持冬泳30多年,是个名符其实的冬泳前辈,他是今天早上从市内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特意来见我的,这实在是让我非常感动。</p> <h3>  老沈陪我一起回到了所住的宾馆。房间里,他递给了我两本介绍镇江市冬泳人的画册,翻开页面,慈寿塔下,金山湖畔,一个个神灵活现的镇江冬泳朋友们的照片跃然纸上。男人们个个龙精虎猛、生气勃勃;女人们人人精神饱满,灿烂如花。显而易见,镇江的冬泳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有滋有味。老沈作为一名镇江冬泳的积极分子也总是身先士卒,乐此不疲。</h3> <h3>  老沈对我说,他本来是上海人,当年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镇江,这一待就是几十年。目前老伴儿陪着大儿子一家在澳洲,小儿子一家在上海,只有他在镇江留守。他说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冬泳,有时还和泳友们一起出外骑行旅游,他还经常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冬泳活动,生活过得充实美满,自己也是乐在其中。</h3> <h3> 一顿丰盛的午餐后,老沈带我坐了近两小时的公交车回到了市内,游览了镇江著名的风景区金山寺和西津渡。使我对镇江这座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名城有了切身的感受。</h3><div> 镇江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 ,长江下游南岸。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人口317万。1928年至1949年2月曾为江苏省省会。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因地位雄险、扼守长江,故名“镇江”,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观光城市。</div>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已有1600年历史的金山寺里,脚下是光洁平整的千年石砖,头顶是玲珑秀丽的古塔,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个古人的身影,想象着岳飞、康熙、乾隆当年在这里驻足的情景;耳旁似乎听到了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潮水声、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锣鼓声、苏东坡、王阳明的吟咏声、香火鼎盛时期僧侣们的咏经声。</p><p class="ql-block">  下山时, 我和老沈相扶相持,小心翼翼地用手扶着栏杆,用脚踩着陡峭的台阶一节一节地往下走。老沈指着狭窄的比一只脚还短的台阶对我讲,他年轻时曾经是一步两个台阶跑着下山的,现在岁数大了,也只能低头看路拾级而下了。不过他仍然坚持每天清晨在金山湖里游完泳后登一次金山,一年四季,风雨无阻,而且一游就是几十年,一登就是数十载,从没间断。</p> <h3>  是啊,我低头近看面前老沈下山的背影,抬头远眺山底晚霞映照下的烟笼寒水想,一朝又一朝,一代接一代,飘然而来,溘然而逝,留下的永远是塔寺,永远是钟梵,永远是滔滔不息的长江水。既然生命如此短暂,我们何不像老沈这样,健健康康地活,快快乐乐地过呢?</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二天清晨六点,天还没亮,我强忍头天跑步的疲劳,早早起床,如约重又来到了金山湖畔,观摩镇江冬泳朋友们的冬泳盛况。还没进公园门,老远就听到了泳友们的说笑声。走进前去一看,几十个泳友早已换好了泳衣泳裤,做完了准备活动,正要下水。热情的老沈把我介绍给了大家,我赶紧脱去外衣与大家合影留念。之后,泳友们便一个个噗通、噗通地跳入湖水,像蛟龙入水劈波斩浪,像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顿时,平静的湖面上卷起了一阵阵波浪,掀起了一团团热气。这时的气温是6℃,水温大约是10℃。</font></h3> <h3>  有道是,尝闻机会不容发,尚父宵征奚暇寐。面对如此难得的机会,我犹豫再三,终于也顾不得感冒血压高了,换上了泳裤也跳入了湖水之中,至此,也算是与金山湖水有了一次触肤之亲、切身之乐了,也算是不虚此行、心满意足了。</h3>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毛泽东在《水调歌头 游泳》里说的是:“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那么轮到我就是“才饮金山水,又食锅盖面”了。</p><p class="ql-block"> 从金山公园出来,老沈又带我去了下一站,也是此次镇江行的压轴戏:品尝镇江风味小吃~锅盖面。</p><p class="ql-block"> “陈记锅盖面”饭馆位于金山公园西南角的马路对面。据老沈介绍,老板也是一位冬泳爱好者,生意做了几十年了,味道非常正宗。我们去时,老板刚好站在门口,身穿一件蓝色的冲锋衣,身材魁梧,面目和善,留着一个寸头。老沈指着我对他讲:“这就是北京来的泳友,想见识见识咱们正宗的锅盖面,你把那小锅盖拿出来让他瞧瞧锅盖面是怎么做的吧。”</p> <p class="ql-block">  老板听罢,立刻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直径大约30公分的木制锅盖,还没等我醒过神来就一下子扔进了门口那口煮面的大锅里,盖在了锅里的一团面条上。就这样,大锅里漂着小锅盖,小锅盖下面压着翻滚的面头,不论怎么煮,面条始终贴在小锅盖的下面,水在其周边沸腾,这样煮出来的面条劲道不说,还带有淡淡的木香味。大锅的周围码放着小二十个粗瓷大碗,每只碗底都装着酱油、调料和青菜或青蒜苗,有些调料的表面还凝冻着一层厚厚的猪油。其中两只碗里还放着鳝鱼段,这就是当地有名的长鱼面了。据老沈讲这些长鱼,也就是鳝鱼,不是人工养殖的,而是金山湖周围的河道里自然生长的,是老沈头天特意嘱咐老板打捞的。具体的方法就是头天把鱼饵放进鱼笼里下到河水里,第二天早上捞起鱼笼就会有所收获。</p> <h3>  等锅开了,面熟了,揭开小锅盖,用特制的笊篱捞起小锅盖下面的面条放进大碗里,再浇入适量面汤,就这样,一碗香喷喷的锅盖面就做成了。当然,由于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加快,食客众多,一般已很少用小锅盖来盖面了。</h3> <h3> 面端上桌了,早已是垂涎欲滴,饥饿难耐,赶紧拿起筷子,挑起面条吹了吹就塞进了嘴里。一入口,就觉得味道鲜美,口感醇厚,长鱼鲜嫩光滑,面条劲道弹牙,转眼间,一碗面条就吃得盆干碗净,一根不剩,直到走出饭馆依然是唇齿留香。</h3> <h3>  就这样,我的镇江之行结束了,时间短暂,印象深刻,这一切都要感谢镇江泳友老沈的热情招待。使我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对镇江从陌生到亲切,从无趣到意浓,乃至依依不舍,梦魂萦绕。</h3><div> 镇江之行,令我满载而归。</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