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宿将军轶事(上篇)——李伦将军《难忘岁月》钩沉拾趣

止水

<h3>  李伦,男,汉族,1927年11月生,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人。开国上将李克农幼子。1939年2月入伍,194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延安抗大、延安炮兵学校、晋绥野战军司令部、晋察冀中央党校干部科,张家口车站、华东野战军特纵榴炮团、三野特纵重炮团、铁道部军运课、军委运输司令部调度科、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后转隶总后勤部)、后勤学院和总后勤部等单位工作,历任见习报务员、学员、参谋、副站长、营长、团副参谋长、处长、总部二级部副部长、部长、院长、总后副部长等职。参加过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屡立战功。中共十三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同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李伦同志从一个小八路成长为我军一名高级将领,有着不平凡的经历。</h3><div> ——迟浩田</div><div> </div> <h3>  在中国革命史上,提起“龙潭三杰”无人不晓,尤其是被毛泽东戏称为“中共最大特务”的谍战枭雄李克农更是名震中外、彪炳史册!他是共和国开国将帅中唯一没有陈兵逐鹿、但却官至上将的传奇式人物。他在疆场之外的秘密战线以大智大勇为我党我军建立的丰功伟绩,不似元戎,胜似元戎!早已被华夏子孙所铭记、所景仰。但将门虎子们又如何继承父辈雄风,续写精忠呢?笔者有幸拜读了李伦将军未公开发表的自述《难忘岁月》一书,何啻是耆宿忆往。沿着将军的“难忘岁月”上溯,在被他那鲜为人知的铁血峥嵘岁月所震撼的同时,也被将军文武兼备的风采、文采和红色经历以及超强记忆力所折服、所痴迷。这位传奇将军的后代,从涉世那一天起,就注定要经历不平凡的岁月,注定要前赴后继、薪火相传。<br></h3><div> </div> <h3>  饱含革命经历而倾情写作的人,往往根据自己的经历来反映他的时代。生活在那个特定时代里的将军,不仅充满艰辛,而且也有许多发生在特定生活环境中的奇闻轶事。</h3><div> </div> <h3> 一、“别父十年”——苦难童年的写照</h3><div> 李伦将军于1927年农历10月6日,出生在安徽省芜湖市,祖籍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炯炀镇中李村,原名李润修。排行老五,是兄第姐妹当中最小的。其父李克农,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并负责隐蔽战线工作的中共传奇人物,当时跨党出任国民党芜湖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在1927年“四一二”国民党叛变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人的时侯,其父遭到芜湖市国民党当局重金悬赏通缉。为逃避敌人的追捕,随父母居无定所、行无踪影,整天东躲西藏,将军就是在这种白色恐怖中诞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就随母亲颠沛流离,四处流浪,兄弟姐妹从来没有买过衣服鞋子,生活在一种极度困苦的岁月之中。更为残酷的是,从他来到这个世上起,就很少和父亲一起生活过,在父亲转移到江西苏区后,也不知他的死活,全家人都在牵挂和思念父亲中惆怅度日。直到1934年的一天接到父亲寄来书信,才知道父亲仍然健在,而真正与父亲见面,是到他10岁那年。</div><div> </div> <h3> 二、“居无定所”——“‘八办’就是流动的家”</h3><div> 将军3岁那年,为掩护奉中央之命与钱壮飞、胡底潜入敌特首脑卧底的父亲工作,就随母亲来到乌云压顶的上海。但因顾顺章的叛变投敌,其父身份暴露,不得不突然转移。他们母子与父亲擦肩而过,从此又回复到了往日近似流亡式的日子。直到1937年3、4月间,将军随母亲再次回到上海红军办事处,才结束流浪生活。在此之前,将军一直营养不良、又瘦又矮。</div><div> </div> <h3>  到了上海后,生活才有了改善。其后不久,日军占领上海又迁至南京。但好景不长,没住几天,因战事紧急又回到乡下。再往后,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和党的工作需要,全家一阵儿上海、武汉,一阵儿南京、桂林,一阵儿城里、一阵儿乡下,就是这样漂泊不定、居无定所,不管到哪里,那里的八路军就是他们的家。</h3> <h3> 三、“小日本”——动荡生活的印记<br></h3><div> 经年累月生活在八路军办事处的将军,因年纪幼小无固定任务,整天在各个房间中转来转去,玩困了找个地方就睡。有一次在八路军高参李涛(解放后为总参作战部长、三部部长,上将)房间玩,不知不觉就在人家单人床上睡着了。主人是个大胖子,被他弄得哭笑不得,随后就开玩笑说他:“你侵占我的床,这不和日本鬼子侵占中国一样吗?”,这事被大家当作笑话传开了。叶剑英参座听到后,就送给将军一个外号——“小日本”。谁知此后周围的人都不叫名,而改叫外号了。落下这么个名,听起来感觉那么别扭。后来这个外号在“八办”之间竟不胫而走,由武汉带到桂林。当时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救亡室任文化教员,化名胡光的越共领袖胡志明,因头发稀疏,不少同志也戏称他“光头”。他们一老一少,相处的甚为融洽。大概是同病相怜吧?有一天,胡志明对将军说:“人家总叫你‘小日本’,不好听,要想法让大家不要这么叫”。将军反问那怎么办?胡志明说可以在墙报上写个声明,就说现在是抗日时期,大家都在打日本,日本是我们的敌人,请大家以后不要再叫我‘小日本’这个外号了。将军听了如法炮制,谁知,结果竟是适得其反。不料想,事过境迁快50年了,直到1986年4月,将军到武汉主持一个会议间隙,寻访到当年八路军办事处旧址时,当工作人员得知将军的身份时,竟好奇的问道:“首长:当时为什么都叫您小日本?”,可见流传之广。</div> <h3> 四、“党外人士”——革命家庭的红色幽默<br></h3><div> 有趣的是将军的外号不止一个,听起来有别扭的、有顺口的。仿佛它的产生总是与将军生活状态中的某个情节存在因果关系,似乎每次都能引起某个领导人物的推波助浪。</div><div> 到延安后,有一次家庭聚会,为了一个党内政治问题兄弟姐妹争论不休,哥哥姐姐都是党员,就将军是非党员。当时正好中央党校校长邓发同志在他家,便公推他评判是非,但邓发同志却让最小的先发言。将军姐姐却说,他还不是党员呢?邓发同志不无幽默地说,那就让党外人士发言嘛!无意中一句话,把将军给封了个“党外人士”。这话不知怎么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了。有一次将军二姐李冰在枣园陪主席跳舞时,主席问他二姐,你家那个“党外人士”现在哪里?于是又成了谈笑资料。在一些领导人之间迅即传开,说李克农同志家里出了个“党外人士”。将军父亲听到这些传闻后,觉得不对劲,这哪是笑话?有一次利用将军回家探望的机会,郑重其事地对将军说:“你是什么‘党外人士’?你是共产党的儿子,是党把你养大的,要听党的话,你走到哪里,哪里的党组织就是你的父母。我和你既是父子关系,又是同志关系,你要靠党、靠组织”。一席话,让将军刻骨铭心。由衷感到党就是他们父子的归属,从此更加坚定了他对党的信念。</div><div> </div> <h3> 五、“近朱者赤”——志在革命少小从戎</h3><div> 掀开尘封的历史之门,我们就会看到,将军不论是在他的人生起点或未来终点上,他都生活在风云际会的高端人群里,那里将帅云集、群贤毕至,崭新思想光芒四射。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纵情星空沐浴霞光,有着常人不可企及的得天独厚条件。“近朱者赤”,将军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从小就和周恩来、邓颖超等老一辈革命家很亲近,不仅亲身感受到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他们亲切的关爱和教诲,使他幼年就受到了革命大家庭的红色启蒙教育。在他十一岁,就当了一名小八路。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他上过抗大和炮校、抗过抢、操过炮。战争年代主动请缨奔赴战场,告别延安,从华北到华东,以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基层指挥员身份,浴血奋战于绥远包头、攻打石家庄、解放济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战上海、直至打舟山等各个战场之中。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一场战斗接着一场战斗,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锻炼和考验,功勋卓著。为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愧为一代开国国公之后!(为避免版权纷扰,文中插图均为作者早年由主人翁家中复制)</div> <h3>  作者赘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父子二人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硝烟的两个战场上,历经生死考验,为民族、为国家屡建奇功,同入共和国将军之围,这在上世纪末之前确为十分罕见,他们的盔甲和战袍是用鲜血与忠诚铸就的,与日月同辉!今天那些个被历史唾弃的奸吏废将,假如还有来生,与他们若有相遇,定会无地自容……生于芜湖、长于芜湖的李克农和李伦父子俩,一位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为开国元勋,一位于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这对共和国的父子将军传承着忠诚与信仰,书写了辉煌的篇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