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游: “那山”篇——印度洋上的明珠——毛里求斯、留尼旺之旅之三

刘 翔(菩提树)

<h3>留尼旺是一座印度洋西部马斯克林群岛中的火山岛,为法国的海外大区之一,下辖留尼汪省。东边约190公里是毛里求斯群群岛,西边则与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相距650公里。留尼旺岛面积2,51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07公里。除沿岸有狭窄平原外,均属山地和高原,岛上最高峰约3,019米,是格罗莫讷火山峰。现已休眠。</h3><h3>在留尼旺岛被发现之前,它至少已经存在了300万年。留尼旺岛是由葡萄牙人于1513年发现,在1649年由法国统治,1810年由英国占领,1815年英国将该岛交还给法国,1848年定名为留尼旺岛,1946年法国宣布留尼旺为海外省,据说,郑和下西洋时,也曾登陆毛里求斯和留尼旺岛进行休整和补充给养。</h3><h3>日复一日的潮汐、迁徙的候鸟、欧洲殖民者,为小岛带来丰富的植物种子;火山运动、海风、洋流的经年累月的塑造,形成岛上高山、深谷、荒原、激流等丰富地貌,堪称上帝之手刻画的神秘之作!</h3> <h3>我们一出飞机场就发现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留尼旺的山上到处都是一片片白色的房子。八十余万人,2500多平方公里,怎么都在山上住?后来才知道,留尼旺岛本来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岛,中间大部分是高山、高原,只有沿海有少量的平原,加之整个岛的东南部分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不许开发,所以很多人都在山上建房居住。</h3> <h3>留尼旺的火山迄今在持续喷发中。小岛的东部是近代火山活动区,岛上的第一座火山雪峰山经过猛烈喷发为小岛的地形打下奠基工程后,便在2万年前进入休眠状态;而小岛东南部崛起的第二座火山—富尔奈斯火山(海拔2631米)依旧活跃,因而也成为岛上游客观赏最多的火山,平均一两年就要喷发一次,从17世纪至今,已喷发了150多次!2007年,2010年以及今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就都爆发过。其中2007年的那次爆发较猛烈,使整个岛的面积增加了25公顷。</h3><h3>所以导游跟我们说:在毛里求斯看海,在留尼旺则是看山。</h3> <h3>这是沿海平原地区。在这里建房土地要贵一些,而在山上建土地要便宜一些。山上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都很完善,生活也方便。他们的房价不贵,有一次看到中介的广告一套中等别墅也200万元人民币左右。</h3> <h3>我们在留尼旺三天,都是围绕看山安排的。第一天安排看冰斗及山间小镇。</h3><h3>所谓冰斗就是火山经年的喷发和陷没,形成一些盆地。留尼旺岛上最具代表性的冰斗是西拉奥斯、塞拉斯、马发特,它们常年堆积的火山灰是最好的养料,因而这里植物茂盛,水源丰富,风景迷人。我们游览的是西拉奥斯冰斗。</h3><h3><br /></h3> <h3>驱车上山,只见山路盘旋,半山间云雾缭绕,煞是好看。</h3> <h3>到了一座山顶,有一个观光点,导游停车让我们下车拍照。从山间云雾的间隙中看去,山谷中隐约看到一个小镇。</h3> <h3>那就是一个冰斗,多少万年前是熔岩流流淌的通道,而现在却是人们居住的好地方。</h3> <h3>西拉奥斯一名来自马达加斯加语,意为"永不离开之地",它是三大冰斗中阳光照射最充足的一个。通往西拉奥斯的道路非常曲折狭窄,有一个接一个的弯道,路两旁就是悬崖峭壁!旅行车在山谷中穿行,走到一处比较宽敞的地方,停了下来,导游让我们看一处瀑布。</h3> <h3>由于西拉奥斯冰斗周边有丰沛的水源,因而在峡谷中形成一个个瀑布。</h3><h3>这个瀑布从山巅倾流而下,直落谷底,有一百多米长。</h3> <h3>继续前进不远处一个瀑布群映入眼帘。导游告诉我们,这个瀑布叫新娘头纱瀑布,名字来源于一个公主与心上人私奔把结婚头纱遗落于此,变成这个瀑布群。</h3> <h3>旅行车在盘山公路上驶过一道道弯道,终于来到一个山间小村庄—法国海外最美丽的村庄之一—埃尔堡村庄。</h3> <h3>村庄入口处有一蓬曼陀罗花。</h3> <h3>曼陀罗花以前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读过,黑道人物常常用它制作毒药。这次才看到真容。</h3><h3>查资料知道曼陀罗花又叫洋金花、大喇叭花、山茄子,夕颜,果实名为:狗核桃、毛苹果。原产印度,花期5-9月,果期6-10月,喜温暖、向阳及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多野生在田间、沟旁、道边、河岸、山坡等地方,主要危害棉花、豆类、薯类、蔬菜等,有剧毒。</h3><h3>在佛经中,曼陀罗花是适意的意思,就是说,见到它的人都会感到愉悦。它包含着洞察幽明,超然觉悟,幻化无穷的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就可以成为曼陀罗仙</h3><h3>在古印度,曼陀罗花既是情欲之门的门环,又是构造盛景的基地,它被摊开,成为了宏大的曼佗罗道场,作为&quot;天使(魔鬼)的号角&quot;。但在西方的传说中,曼陀罗则一直被赋予恐怖的色彩。</h3><h3>我国常见品种有曼陀罗、毛曼陀罗、白花曼陀罗三种,花均为白色或微带淡黄绿色,单瓣。</h3> <h3>走进村庄到处可见延山坡而建造的风格各异,颜色鲜艳的小屋,屋前屋后到处都种满了鲜花。</h3> <h3>可能我们的说话声惊动了房主人,一个颇有风度的老人走了出来很友善的与我们打招呼,并欣然同意与我们合影。</h3> <h3>走出村庄,我们都感慨,在这里居住真是神仙过的日子。</h3> <h3>旅行车继续开行十几分钟,来到一个小镇。一条双向两车道的公路从小镇中间通过,路边是各种小商铺和饮食店。我们准备在这里吃饭。</h3> <h3>这是一户人家的大门,我刚一拍完,就见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孩子从门内出来乘车外出。</h3> <h3>小镇上年轻人不多,大部分是中老年人。</h3> <h3>我观察到,他们见面时双方先用拳头轻轻碰一下,然后热情的打招呼。</h3> <h3>如果衣帽取人的话他们应该都不富裕,但在他们脸上看不到不满和沮丧。</h3> <h3>从资料上看到这个地方兩百多年前是奴隶们(包括白人奴隶)为逃避奴隶主的压迫而隐住的地方,后来废除奴隶制,但这些人继续在这里生活,山下也陆续有一些人搬来居住。</h3> <h3>这两个老人看到中国人来了主动打招呼。</h3> <h3>其中一个还摆了一个PS,意思是中国功夫。像模像样。</h3> <h3>第二天导游安排我们去看富尔奈斯火山。我从游览攻略上看到,看火山要早去,因为十点以后往往山上云雾缭绕,看不见什么。我们都祈祷老天爷照顾给我们一个好天气。</h3> <h3>顺着盘山公路我们来到一个山头景点,下车一看山间果然云雾一片。</h3> <h3>一团团云雾时而聚拢时而飘散,聚散之间山下的风景偶尔露出神秘的面纱。</h3> <h3>现在看到的谷底就是曾经火山熔岩流经形成的冰斗。</h3> <h3>导游催促我们赶快上车,不然搞晚了等到了火山口就什么都看不到了。</h3> <h3>旅行车继续向上前行。越往上走,两边的植被越少,导游告诉我们等到了火山区就基本只能看见蕨类等低等植物了。突然前面出现一片暗红色的谷地。十分令人惊诧。</h3> <h3>大家看看这是火星还是月球。</h3> <h3>一大片暗红色的平原上零星散落隆起的土丘,大大小小的碎石块随意的洒落其间,数条直曲不一的曲线好似车行过后留下的痕迹。除了左边的山崖的绿色蕨草,没有任何生命迹象,一片死寂。</h3> <h3>这种地貌是火山爆发时,岩浆积聚流淌形成的岩浆湖,经过千万年的风化,才形成这样一片谷底平原。</h3><h3><br /></h3><h3><br /></h3> <h3>大家纷纷在这种难得一到的地方留影纪念。</h3> <h3>导游说这还不是真正的富尔奈斯火山,我们要穿越这片谷地,上到前面的山头才能看到她。</h3> <h3>车到山下,近距离观察,发现地面上铺满了暗红色的碎沙子,人在上面走似乎要陷下去一样。仔细看碎石间有不知名的小草从碎石缝中探出头来。大自然中生命真顽强。</h3> <h3>说这里像月球、火星还真不错,美国宇航局就曾经把在这里作为拍摄登月宣传片的外景取景地。</h3> <h3>越过"月球"谷地,翻上一座山头我们来到富尔奈斯火山观景台。眼前就是著名的富尔奈斯火山。在火山半山腰上可以看见黑色的熔岩流过的痕迹。</h3> <h3>在火山脚下,同样是一大片火山熔岩形成的熔岩湖,只不过年代要近一些。</h3> <h3>这个观景台可以看到两个火山口,除对面远处仍处于活动期的大火山外,近处还有一座小火山,只不过已休眠不知多少年了。</h3> <h3>这两座火山口目前都可以上去,不过到远处的富尔奈斯火山口来回要五、六个小时,我们显然去不了。大家商量去近处的小火山口看看。</h3><h3>很多人担心富尔奈斯火山今年七月还爆发过,去看有没有危险?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座火山是法国地质学家的重点研究对象,他们安装了各种先进设备,对火山实时监控,掌握火山动向。每次火山喷发前的一两个月,大量的科学家、火山和户外爱好者都赶来此处安营扎寨,实地调查,直升机、汽车频繁出入,只为等待火山爆发的壮观一刻。而且火山位于天然盆地内,没有居民居住,火山喷发的熔岩会顺着火山口的侧翼和斜坡,流入大海。</h3> <h3>在下山前往小火山的途中遇到一群去看小火山的学生,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h3> <h3>人们常说&quot;父爱如山&quot;,这两位父亲就是最好的证明。</h3> <h3>路上遇到两位刚从火山口回来的中国女孩,他们好心的告诉我:不要去对面的火山口,太远了,要五、六个小时,你会受不了的。我谢谢她们,心里对自己说,我不光是大火山去不了,甚至连小火山也去不了,因为我有比较厉害的腰椎疾病,走远了腰腿疼痛,会影响大家的行程。因此我只下到半山腰就没有再下了,就在半山腰给同伴们拍照。</h3> <h3>不过以上四张照片却不是我拍的,而是同行的熊女士等人拍的。</h3><h3>这一张拍的是火山口内部。</h3> <h3>就在我在半山腰边拍照边等待团友们回来的时候,天气突然发生变化,一大团白云从左边山口压了过来,对,就像是一堵高高的白色墙壁自左向右压了过来。此刻远处的火山口也发生变化,一团云彩悬停在火山口上,远远望去就好像火山口冒白烟,马上要喷发一样。</h3> <h3>在十分钟内,我看着这堵白色的云一点点吞噬了小火山。此时,我眼前不禁浮现出在美国灾难片里出现的外星生物侵入地球的场景。</h3> <h3>同时,我也庆幸我们的云气真好,刚刚看完了,这里就被云彩遮没了,什么都看不到了。</h3> <h3>回程路上,我们在此前貌似月球的山谷停了下来,近距离观看火山湖。</h3><h3>看看我这张给同行团友拍的照片,像不像中国勇士勇往直前,拯救月球。</h3> <h3>这一幅连拍照片,就好似中国大妈、大爹欢呼我们战胜了外星生物,取得胜利一样。反正这趟旅行大家嗨疯了。</h3> <h3>从火山下来我们又来到留尼旺火山博物馆,馆内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表现手段展示了地壳的运动和演变,火山的成因和爆发的过程,留尼旺岛的行成过程,以及留尼旺岛周边的海底世界。</h3> <h3>这是展馆内展示的火山石的结晶体内部。</h3> <h3>为了了解火山熔岩流动的过程,第三天我们参观了火山流经的著名景点熔岩之路—大烧焦岭。这里是大烧焦岭观景平台。</h3> <h3>2007年那次富尔奈斯火山爆发时,大量的熔岩就是流经这里涌向大海。此时从观景台向上看,云彩遮住了山口,但想象一下一股暗红色的,散发着火热的,呛人气息的洪流,缓慢而坚定的向你涌来。使你无处可逃,个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h3> <h3>向下看,熔岩奔流不息直扑大海,摧毁沿途的一切。只留下一片乌黑的焦石。</h3> <h3>但世间的事也有例外。四十年前,也就是1977年,富尔奈斯火山喷发带来的巨大熔岩流从教堂附近的村庄穿过,当它抵达教堂前时分为两股,神奇的从教堂两侧&quot;路过&quot;,一股流向海洋,一股流了一百多米后停了下来。人们惊叹,是上帝让这座教堂幸免于难,这里也因此成为留尼汪岛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教堂。</h3> <h3>教堂入口的门。</h3><h3>我仔细查看后发现这个教堂的确幸运,在教堂门口有一块较大的岩石,是它阻拦了熔岩流经的道路,加上熔岩到这里时已是强弩之末,如是从教堂两边饶过,一股流向不远的海边,一股流不多远就停了下来。其实从当时的照片看,还是有少量熔岩流入了教堂内,不过教堂是用砖石砌成的,没有烧起来。就这样也是够神奇的了。</h3> <h3>教堂内部。</h3> <h3>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教堂外面的熔岩石已不是原貌,是后来人们加上的,毕竟四十年了,人们还要在这里生活,不可能完全保持原样不变。</h3> <h3>此外我们还看了几个熔岩入海的地方。这是黑石滩。若干年前,这里也是熔岩入海的通道,但沧海桑田,现在这里树木昌盛,花草丛生,只有海边经过千万年海水冲刷,已没有了凌角的大大小小的黑礁石,还在无声的诉说曾经发生的事情。</h3> <h3>这是危险角,海边的堤岸看起来还是烧焦的黑石头。</h3> <h3>这就是曾经的熔岩出海口。</h3> <h3>经过千万年海水的冲刷,海风侵蚀以及日月照耀,形成今天的千姿百态的海岸奇观。</h3> <h3>我们这次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看到火山喷发。因为这里的火山喷发不像巴厘岛的火山,它喷发时壮观而温柔,极具观赏价值。所以每每喷发时,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和本岛居民前往观看。为了弥补我们的遗憾,导游给我们发了两段视频,好像是今年火山喷发的情景。在这里与大家共享。</h3> <h3>注:下一篇—&quot;那岸&quot;,介绍留尼旺的海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