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壁之战

走过

<h3>文:张学涛 图:彭博</h3> <h3>“玉璧”野雉飞 明月照“无梁”</h3><div>&nbsp;</div><div>“玉璧城”,为世所重,亦为人所重。作为古战场遗址,其引人入胜、为众所称道者,不外战争的惨烈、将士的尸骸。的确,此言不虚;身入遗址,上述故实,依然清晰可见。</div><div>晚秋初冬,正当草木寥落,于夕阳下城墙更显得斑驳凄冷。伫立玉璧城头,远望汾河于城下流逝而去,怀古伤叹之感便悄然而兴。此正“玉璧秋风”之胜概也。然而,在此之外,当城头荒草之间群雉乱飞而出,又复有一种远胜于“秋风”的凄凉冷落之感。琴曲中有《雉朝飞》,述牧犊子见野雉飞而感叹孤苦之事。野雉群飞,生寥落之感,大概自古即然。虽然玉璧城遗址就近村落,城内城外亦耕地连陌,麦苗青青,然而城墙下有坟地一片,野雉聚集,荒落凄冷,其情正与琴曲同。另,坟地外有新修碑楼一座,其联甚具气魄:风满玉邑,玉璧藏风来龙聚气,金谷环水去脉连城。</div><div>白家庄村的名字,在印象里是有点朦朦胧胧的熟悉感的。为什么?说不清楚。直到看见玉璧城的文物保护碑,才恍然明白--“保护范围:东至白家庄村东无梁殿沟。。。”。无梁殿,元代建筑,在《晋南文物》上曾看见过它的照片,也曾多次计划去看看,一直没能成行。由玉璧出来,日已西斜。向村民打听去无梁殿的路,却问到了娘娘殿。略费周折,日落之前,终于找到了无梁殿。无梁殿在村子外边,始料未及。无梁殿在地头沟边,同样始料未及。建筑物规模并不大,略呈方形,五脊庑殿顶,砖砌仿木结构,斗拱简洁清晰。殿内供奉有菩萨神像一座。殿外有六十年代稷山县文保碑一块,对无梁殿有明确界定,“无梁殿是我县元代的砖建筑物,有独特风格,连同殿内菩萨及罗汉一并列入保护。。。”。我以为,从外形看,无梁殿确为元代建筑无疑。这是从建筑物外形各部分比例上得到的一种直观感觉。远的不说,看到无梁殿,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河津古剁的后土庙,两者的观感一致。无梁殿开有券形门洞,门洞上方,大约是梁架的位置,左右各留有方孔一个,其上则是斗拱屋檐。所以,这样的一个方形建筑,仔细看去,可以看到一个戴着方形尖顶帽子的孩童得形象。眼小口阔,恰似含笑迎人,十分的可爱。从外部看,无梁殿前后都有纵裂缝。然而裂缝只现于外表,内部却看不到,是否是经过修补,不得而知。无梁殿既为元代建筑,文物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可惜保护的不是很好,屋脊屋檐破损的很多;殿后为沟,殿前周围尽是荒地,杂草枯树荒乱一片,让人很是叹惋。</div><div>无梁殿看过一遍,天已暗了下来。“今天的月亮还挺圆的!”</div><div>“嗯,十五了!”</div><div>想想真是十五了。月亮不算很明亮,朦朦胧胧得,但是真得很大很圆,淡黄色的光,照亮了这一方天地。地上的草黑乎乎的,一团一团,起起伏伏,连绵如水流。树冠黑黢黢的,在月光里也显得更大了,成为一个硕大的圆球;枝条比白天更有精神,尽情地舒展着自己,亮出美妙的姿态。再看无梁殿,置身于这一片静谧之中,更像是庇护这一方天地的神灵,与周围的一切是如此的和谐美好。于是,之前的叹惋便悄然隐退。我想,幸好无梁殿在地头沟边,幸好它的周围没有屋舍。否则,它的神圣和庄严,它与自然的完美融通,明月下的无梁殿,这一片和谐的美景,一定会大打折扣。</div><div>白家庄村,现在这里的人主要以生产玻璃刀闻名。</div> <h3>玉璧之战</h3><div>玉璧之战,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欢对西魏发动的战役,旨在攻取战略要地玉璧城,进而打开西进的道路。</div><div>公元546年,高欢再次率重兵抵玉璧城下,军帐就设在平陇古镇。西魏大将韦孝宽率军坚守城池。高欢命部下在城南筑起土丘,企图居高临下,破城而入。城内原有两座高楼,韦孝宽命人在高楼上缚木连接,昼夜瞭望,严密防守,并准备了大量防御器械。高欢派人向城中喊话:“虽然你们把楼缚得很高,我们仍然能够穿城降服你们”;又命士卒在城南挖地道,在城北再筑土山,日夜攻城不息。韦孝宽让部下在城内挖掘堑壕,又在地道内储备了大量的柴草,敌兵一到即被擒杀或烧死。高欢命人赶造坚锐的战车,车到之处无坚不摧。韦孝宽派人缝制巨缦,使战车不能进入。高欢的战车无用武之地,又捆绑松竿、浇上油、点着火,以此烧布、焚楼。韦孝宽则命士卒做好铁钩,按上利刃,火竿一来,在很远的地方将它斩断。高欢的松竿不能奏效,又在城周围挖地道21条,分为4路,并安上木梁柱,涂上油,点着火,以使柱折城塌。韦孝宽则在城墙塌陷处竖立木栅栏,使敌兵不能攻入。高欢再命士卒用“兀盗”向城中射去,韦孝宽让城中的将士戴着面具防护:玉璧城中缺水,要从汾河汲水补充,高欢派人一夜间从上游截断汾水,但也无济于事。高欢用尽了战术,攻城不下,便派参军祖孝征劝韦孝宽投降。韦孝宽回答说:“我堂堂的关西男子汉,绝不当降将,也绝不会弃城牎”祖孝征劝降不成,又用离间计:“韦孝宽受宇文泰的恩宠和俸禄,所以如此卖命,你们何必要替他赴汤蹈火呢牵”接着,用箭将招降悬赏书射入城中,韦孝宽看到后,怒不可遏,也亲笔书写了悬赏书,在背后反射到城外。高欢诱降和瓦解韦孝宽军心的伎俩未能得逞,便将韦孝宽的侄儿捆绑到城下,将刀放在他的脖子上,向城中高喊:“若不早降,就要杀死他。”韦孝宽慷慨激昂,大义凛然,感动和激励了士卒,更加坚定了与城共存亡的信念。</div><div>高欢苦战了60天,东魏军屡攻不下,伤亡惨重,士卒死伤者达7万余人,葬在一个深坑。玉璧城不仅没有攻破,韦孝宽反而夺据了土山。高欢智尽能索,因愤恨恼怒而病倒。546年11月,东魏军撤退。这时,韦孝宽军中传出高欢中箭伤亡消息。为了稳定军心,高欢带病坐帐,强作镇定,会见幕僚,让斛律金唱《敕勒歌》。高欢自己领头唱和,但禁不住落下伤心的眼泪。玉璧未克,损失惨重,两个月后,高欢郁郁而死,终年52岁。</div><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1999年9月,经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者靳生禾、谢鸿喜长期考察研究,确定玉壁古战场就在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一带。玉壁城位居汾南高垣,城下濒临汾河,其东、西、北三面皆为深沟巨壑,地势突兀,险峻天成。古时南北大道从城中穿过,西、北、东三面绝璧环绕。唯有南边一条大道供人出入。这条南北大道将全城分为两半、东曰“东城”,西曰“西城”,如今当年的城廊大都废圮无存,只有西、南两处尚有夯土筑成的残垣断壁,这些夯土都是自下而上倒夯而成,和今人夯土操作习惯恰恰相反,遥想古人当时如何使夯筑墙的,真是匪夷所思!在南城墙入口的西侧,有两处地形高、墙基厚,平面是凸形的地方,如今荒草野蒿横生疯长。据说这两处就是当年西魏守城主将韦孝宽下令缚木连接建高楼,以抵御东魏高欢大军筑土山欲乘之而入的地方。城北部有一条土岗,高约3米,宽 约 约10 米,长约100余米,平面为拱形,当地群众形象地称其为“圈椅背”。据说,这个圈椅背上,原有一座宫殿式建筑,可能是韦孝宽的指挥所或勋州官署之所在。玉壁城东北角,原有一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下,直达汾河,据传为玉壁城的“饮马道”。城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个平顶土丘,与城相连,昔日均为城堡,无门,从暗道而入。后因高崖坍陷,城堡无存,暗道也不复再有。据说这城堡原为城防碉堡,也有人说是瞭望哨堡,用以观察效果动向,或称报警台。城东沟里半坡地方,有一地道口,人望可见,黑黝黝的,入口处塌土甚多,原来弯腰可进,如今仅容钻身而入。据当地人说:原地道内宽三尺有许,高约四、五尺,可容一人行走。传说此处原非地道口、而是城内暗道坍陷所致。当年玉壁大战时,韦孝宽命人专修的,从城内一直通到村东十里左右的吴壁村,因为韦孝宽夫人系当时的皇姑,其娘家就在吴壁村。修此暗道,以备战事吃紧时,让皇姑从玉壁城通过暗道安全转移。据笔者查阅有关史料,确有玉壁大战结束后,东魏曾向西魏遣返皇姑之一说,但此皇姑是否韦孝宽夫人,不敢贸然确定。更多的人则认定,此地道是从东往西而凿,当为东魏高欢攻打玉壁城时命人挖的,即所谓“我会穿地取尔”的军事战术之一。顺着这个地道口从崖上直线循迹,果然看到城西沟沿半腰处也有一个地道口,正是嶙嶙白骨堆积处,正好印证了当年韦孝宽令西魏士兵挖堑壕、点柴火、斩杀薰死从地道而入的东魏士兵这一史实。这个地道,是南北朝时攻坚战的历史见证,也是迄今我国时间较早、保存较好的古代地道战的实物遗存。</font></h3> <h3>万人坑遗址<br></h3><div>玉壁城遗址,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个万人冢,俗称“万人坑”。它位于圈背椅右前方六、七十米的城西沟沿,从底到顶深约三十多米,宽约十多米,里面骷髅依稀可辩,人骨叠放横陈,使人望之毛骨悚然,寒意顿生。据说这个“万人冢”原先黄土覆盖,后因年久水土流失,白骨露野,让人惨不忍睹,不禁黯然神伤。据《资治通鉴》记载:当年“东魏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战及病死者七万人,共为一冢。”“一将功成万骨枯,”此地空余万人冢。遥想当年那些血气方刚的健儿男子,别家离乡,远征作战,捐躯沙场,饮恨玉壁,至今已越1400多年,尸骨未能入土为安,亡魂未能还乡归祖,甚至连一个普通名字也未给后人留下,将士们九泉有知,宁不悲乎、痛乎?!每念至此,怎不让人潸然泪下,慨叹命运无常,长天不公!难怪清代稷山县令顾涞初到此吟诗凭吊曰:“玉壁城边旧战场,到今成败一苍凉。金风飒飒呤秋垒,月冷云迷草不霜。”</div> <h3>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朝代。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部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魏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h3><div>梁</div><div>北朝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人尽量消除胡汉隔阂。</div><div>最后北周形成团结的贵族关陇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及主体,取代鲜卑贵族,也为后来的杨坚建隋打好了基础。北周武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入朝辅政。</div><div>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隋文帝于开皇九年下诏灭陈,自西晋末南北分裂300余年的中国再度统一,南北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div> <h3>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h3><div>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div><div>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士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div><div>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的步伐。</div> <h3>北魏分裂</h3><div>499年孝文帝去世后由宣武帝继任。他沉迷佛教,国政大乱,贵族竞相奢侈。孝明帝继任后,由胡太后执政。胡太后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怿并宠信元叉、刘腾。元刘二人因与清河王不合而叛变,并掌控朝政。刘腾去世后,到525年孝明帝与胡太后方平定乱党。但胡太后把持朝政,乱政如故,并与孝明帝不合。而后北方发生六镇起义,北魏开始走向灭亡之路。</div><div>早在北魏初年,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于阴山黄河一带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及怀荒等六镇来拱卫首都。六镇将领由鲜卑贵族担任,将士多是鲜卑族或汉族的高门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可随时返京任职。但在迁都洛阳后,六镇地位下降。由于仍保有鲜卑原始习性,被汉化的贵族歧视为“代北寒人”,将领升迁备受压抑,心怀不满。最后北部鲜卑贵族与屯兵于523年发生六镇民变,秦陇、关东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事。此事历经三年方定,并形成许多军阀。其中以镇守晋阳的尔朱荣的势力最大,尔朱荣经过一系列军事攻伐,攻灭了关东势力最大的葛荣及其他群雄成为实力最强的军阀。</div><div>东魏</div><div>魏孝明帝意图联合尔朱荣对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先后立孝明帝独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钊为帝。同年尔朱荣以替孝明帝报仇为由,率军攻占洛阳,掌控朝政。他在河阴将北魏幼主和胡太后沉入黄河溺毙,改立孝庄帝,又杀死大臣两千余人,史称“河阴之变”,尔朱荣则于晋阳遥控朝政。孝庄帝愤为傀儡,于530年在尔朱荣晋见时亲自将其杀掉。而后尔朱荣侄子尔朱兆及从弟尔朱世隆拥长广王元晔为帝,攻下洛阳后杀孝庄帝,改立节闵帝。同年军阀高欢起兵反对尔朱集团,高欢于信都拥元朗为帝,并在532年攻下洛阳后,改立孝武帝。</div><div>魏孝武帝为其所制,有意联合关中镇将贺拔岳对付高欢。高欢先发制人,于534年暗杀贺拔岳。孝武帝则任宇文泰代之,并与高欢决裂,西逃投奔宇文泰。高欢再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孝武帝西奔后不久被宇文泰毒杀,宇文泰改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长安。北魏于534年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div><div>东魏与西魏对峙</div><div>东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东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后裔所继承,实际上分别由高欢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数年后分别篡夺,形成北齐与北周的对峙。基本上东西魏为沿山西陕西的边河黄河为界。由于东魏继承北魏的国力较多,所以不论在军力、经济或文化上均胜过西魏,但东魏在多次进攻后皆失利,双方的对峙至此已定。</div><div>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是由鲜卑化的六镇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组成,高欢本身也是鲜卑化汉人,使得在政治上较倚重鲜卑族。后来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高欢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是其伙伴,这些皆为后来的北齐打下坚固基础。然而他战术不及宇文泰,三次战役屡败。536年高欢率窦泰等人西征西魏,窦泰军于潼关战败。隔年高欢趁关中大饥时率军再度西征,于沙苑之役败给军力不多的宇文泰,至此分裂局势大定,战场也转向河东地区。538年,东西魏又爆发河桥之战,双方互有胜负,543年,东西魏邙山大战,战争形势激烈,攻防交错,546年高欢再率十万大军西征,但受阻于玉壁城。守城的是西魏将领韦孝宽,高欢无法攻克玉壁,东魏死伤七万余人,高欢无奈退兵,隔年病死于晋阳。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承霸业,对外驱逐叛将侯景,巩固疆土,对内加强高氏政权,积极准备代魏自立,但不久离奇遇刺。其弟高洋继任后于550年废杀东魏帝,并屠杀东魏皇室,东魏亡。高洋建立北齐,改元天保,史称北齐文宣帝。</div> <h3>谁认识此物?上有一字不知是“吴”还是“昊”</h3> <h3>木兰诗</h3><h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h3><div>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div><div>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iv><div>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div><div>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iv><div>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iv> <h3>敕勒歌</h3><div>南北朝 </div><div>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div> <h3>白辛庄无梁殿,元代砖建筑,殿內菩萨及罗汉一并例入保护。稷山县人民委员会,一九九六年二月一日</h3> <h3>中国历史朝代 </h3><div>夏朝 (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div><div>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div><div>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div><div>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div><div>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div><div>周朝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div><div>春秋 (公元前770~前476年)</div><div>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div><div>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年)</div><div>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div><div>秦朝 (公元前221~前207年)</div><div>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div><div>汉朝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div><div>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div><div>三国 (公元220~280年)</div><div>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div><div>晋朝 (公元265~420年)</div><div>晋朝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div><div>十六国 (公元304~439年)</div><div>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李雄和刘渊分别建立成国和汉赵时起,至北魏拓跋焘灭北凉为止。</div><div>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div><div>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div><div>隋朝 (公元581~618年)</div><div>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历二帝,享国三十八nian</div><div>唐朝 (公元618~907年)</div><div>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div><div>五代十国 (公元907~960年)</div><div>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div><div>宋朝 (公元960~1279年)</div><div>宋朝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div><div>辽朝 (公元907~1125年)</div><div>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年。</div><div>金朝 (公元1115~1234年)</div><div>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div><div>元朝 (公元1271~1368年)</div><div>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div><div>明朝 (公元1368~1644年)</div><div>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div><div>清朝 (公元1636~1911年)</div><div>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