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罗马假日”之多洛米蒂

严子健(姥记者)上海

<h1><b>  &nbsp;</b>2017年初秋,我同夫人一起畅游了意大利这个古老而又时尚的国家,行程3000多公里,历时25天,度过了一个美好难忘的"罗马假日"。</h1><h1> &nbsp;20年前,我因采访报道在西西里岛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曾经到过意大利,到过罗马和威尼斯,但那只是工作之余,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如今重返意大利,总算能一偿夙愿,很好地领略了这一世界遗产最丰富国家的风采。</h1><h1> &nbsp;尽管我们这次游览意大利第一站是米兰,但我还是要把多洛米蒂(Dolomiti)编辑安排在我这套图文集子的首篇,因为她太美了,那个地区真的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她真的太过惊艳而彻底征服了我。</h1><h1> &nbsp;下图就是一幅在世界各大旅行杂志出镜率最高的多洛米蒂风光照片——白云石山盖斯勒群峰和圣马格达莱纳小教堂。虽然这张照片并不是在最佳时段拍摄,但我还是把她编排在了"头版头条"。</h1><h1><br></h1> <h1>  &nbsp;对于意大利北部的多洛米蒂山区,以前我知之甚少。虽然我到过欧洲不少地方,甚至包括了与意大利接壤的几乎所有国家,但真正去研究多洛米蒂,还是从这次决定深度游意大利开始的。</h1> <h1>  &nbsp;意大利是个纵向狭长的国家,他的版图就像一条在踢足球的腿。又因上海直飞意大利的城市不多,使我一开始就决定这次旅程从北向南走,所以做功课就是从意大利北部的多洛米蒂着手,多洛米蒂也是我这次意大利深度游的三大重点之一。</h1> <h1>  &nbsp;可当我打开地图做功课时,那些意大利语和德语双语标注的地名,让我有点犯晕。原来意大利的南蒂罗尔和现在奥地利的蒂罗尔地区,在一战前都属于奥地利领土,一战奥地利战败,南蒂罗尔从蒂罗尔州之中划归意大利,所以现住在多洛米蒂核心区的人,操的据说是一口以德语为主的拉定语(Ladin),甚至连女人服饰也接近德国式样。我们所到之处,见到在那里旅游度假的,大多数也都是德国人。</h1> <h1>  &nbsp;多洛米蒂是一个区域,就像法国的普罗旺斯和意大利的托斯卡纳。打开欧洲地图,整个阿尔卑斯山脉延绵上千公里,由西向东穿过了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多洛米蒂就在阿尔卑斯山的东段南麓,西接瑞士,北靠奥地利(见示意图)的这一片山区。以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为例,向正南方下行不到100公里,就是意大利多洛米蒂西部重镇博尔扎诺。</h1> <h1>  意大利语多洛米蒂(Dolomiti)有白云石的意思,这片由古代珊瑚礁风化侵蚀形成、并由地壳变化凸出隆起的白色碳酸盐石灰岩山群,因为完全裸露的岩石和幽谷深邃奇峰林立,在整个阿尔卑斯山区独树一帜,于18世纪被法国地质学家Dolomieu (17501801)发现而命名。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旅行者开始探索这片阿尔卑斯山深处的地区,多洛米蒂险峻的山势,奇特的地貌,一时间令无数登山客神往,被誉为"中欧最后一片净土"。多洛米蒂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教科文组织还将其划为9个区域,以呈现多样性的壮丽景观。意大利在多洛米蒂山区建立了10个自然公园保护区。</h1> <h1>  &nbsp;多洛米蒂山群,有18座海拔高度超过3000米的山峰,且山顶陡峭山峰耸立,据说世界上再无第二处拥有如此众多垂直峭壁的山体群。尽管多洛米蒂群峰大多裸露,可到了这些白云石山的山腰斜坡,则绿草如茵,再到山脚下更是树木繁茂,而且还因高山常年积雪,这片区域有大小41个冰川和数不胜数的湖泊。如此地形,使多洛米蒂冬天成为滑雪胜地,夏天则是徒步、攀岩、登山爱好者的天堂。东部重镇科尔蒂纳丹佩佐,曾于1956年还举办过冬季奥运会,此后的多洛米蒂,迎来越来越多的旅游度假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h1> <h1>  &nbsp;白色岩石和独特的山体结构,使得多洛米蒂山群成为人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世界最美山峰。尤其一早一晚时分,这种山体颜色会随着阳光变化而发生微妙变化,由最初的白色变成粉红色,直至呈现玫瑰红色,这种现象被当地人称之为"阿尔卑斯之光(enrosadira)"。</h1> <h1>  &nbsp;下图是我们住在Compaccio的第二天清晨,我拍到的唯一一张休斯山希利亚尔/施勒恩峰(Sciliar / Schlern)日出前呈现有微微玫瑰红色的片子。我们是坐东南面向西北,从这个角度观赏,希利亚尔特征明显,是休斯山的地标景观。可惜因为云层太厚,日出没见。远处的高山牧场仍是一片蓝调,近处的山路还亮着路灯。</h1> <h1>  &nbsp;游览多洛米蒂,我们是从米兰与维罗纳之间的加尔达湖(Lago di Garda)开始的。加尔达湖是意大利面积最大的湖,在米兰东面100多公里处,从维罗纳去,只有40公里。受阿尔卑斯山东南麓多洛米蒂山脉的影响,加尔达湖有温润的地中海气候和未经破坏的自然风光,湖岸布满古村老城修道院,北部还是帆船和水上运动的王国。</h1> <h1>  &nbsp;加尔达湖呈东西窄的长条形,从南向北,我们走沿湖西线的SS45bis。一路我们游览了大湖周边的萨洛、利莫内、里瓦,并在湖东岸最美丽的马尔切西内(Malcesine)住了一晚。下图是马尔切西内的地标建筑斯卡利杰罗要塞。</h1> <h1>  &nbsp;日落时分的加尔达湖和马尔切西内地标建筑斯卡利杰罗要塞。</h1> <h1>  &nbsp;马尔切西内镇中心有几条老街,其中最主要一条老街可以从公路直接下到湖边,再从湖边就可以逛到斯卡利杰罗要塞了。</h1> <h1>  &nbsp;老街商铺林立,应有尽有,而我喜欢逛老街,则是因为在这些幽径小巷里,你总能找到美妙的光影。</h1> <h1>  &nbsp;这是加尔达湖最北头的里瓦(Riva del Garda),虽然是个湖岸码头小镇,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在里瓦为进山准备了充足的食物水果和水。</h1> <h1>  &nbsp;从加尔达湖往北不远处,有一汪小到不能再小、可却幽静之极的托布林诺湖,湖中亭亭玉立着一座中世纪古堡——托布林诺古堡(Castel Toblino)。湖东面是Calavino小镇。</h1> <h1>  &nbsp;据说古堡当年由一位红衣主教所建,并流传有爱情悲剧故事。无论如何,尘世一晃到如今,这里已经是一家餐馆。</h1> <h1>  &nbsp;我们在蒙蒙细雨中欣赏这一极致美景,感觉真的就像偶尔遇见一位深藏闺阁的小家碧玉,纤细、文静,还有点羞答答。</h1> <h1>  &nbsp;在过了多洛米蒂西部重镇博尔扎诺(Bolzano)之后,我们稍微向北多走了一些路,先去看了一座据说建于公元1500年左右的普罗塞尔斯古堡(Prösels Castle)。离城堡最近的小镇是Völs。</h1> <h1>  &nbsp;这座哥特式古堡坐落在希利亚尔/施勒恩群山脚下,据说城堡名字最早出现在1279年的文件中,后几经转手和重建,并废弃了很多年。不过如今看去,依然神采飞扬,雄伟壮观。</h1> <h1>  &nbsp;离开普罗塞尔斯古堡,我们调头南下,进入阳光明媚的艾伽山谷,并翻越了Nigerpass/Passo Nigra山口之后,被誉为“阿尔卑斯最美湖泊”的卡雷扎湖(Lago di Carezza/ karersee),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深邃清澈的湖水犹如天上的绿宝石掉落人间,深深打动了我。</h1> <h1>  &nbsp;卡雷扎湖很小,湖面才4公顷,海拔1534米,冰川湖水含高矿物质,阳光下呈现出青绿色,所以又有“绿湖”、“翡翠湖”和“彩虹湖”等美称。而且由于此湖深陷在白云岩石构成的巨大的拉特玛尔群峰之中,又圆又小像眼珠,湖边还有成片的高山针叶林似睫毛,因此有人把她形容为“少女清澈的瞳孔”和“森林里的一滴眼泪”,真是美到让人掉泪。</h1> <h1>  &nbsp;因为拉特玛尔山群峰坐落在卡雷扎湖的东南面,上午背光,只有下午和傍晚才是最佳拍摄时。为了拍摄这个湖的落日美景,我们在国内就预订了附近的拉特玛尔古堡酒店。</h1> <h1>  &nbsp;这就是我们当晚住宿的拉特玛尔古堡酒店,也是我们进入多洛米蒂第一晚住的地方。酒店非常棒,阳台外就是卡蒂纳乔 / 玫瑰园群峰(Catinaccio / Rosengartenspitze),傍晚,我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等待太阳落山。</h1> <h1>  &nbsp;这是用手机拉的卡雷扎湖全景和湖中清晰的拉特玛尔群峰倒影。</h1> <h1>  &nbsp;哇喔!夕阳下的拉特玛尔群峰和卡雷扎湖,真是绝美啊。湖色墨绿深邃,山体则呈现出微微的玫瑰红。一大片针叶林和盘托出了拉特玛尔群峰,左边是拉特玛尔山最高峰,中间是个山体大裂隙,然后依次是东拉特玛尔塔、Diamant 塔、西拉特玛尔塔等等山峰。看着如此美景,我想我们的一切努力也都值得了。</h1> <h1>  &nbsp;第二天我们继续北上,在经过蒂雷斯(Tires)小镇后,抵达希利亚尔高原上的希利亚尔-卡蒂纳乔自然公园保护区(arco Naturale Sciliar-Catinaccio / Naturpark Schlern-Rosengarten)。在这个公园的东南角,是玫瑰园群山(Rosengarten group),北面就是休斯山的希利亚尔峰(Massiccio dello Sciliar),德语为施勒恩峰(Schlern)。</h1> <h1>  &nbsp;这就是在蒂雷斯( Tires / Tiers)方向可以看到的海拔2981米的玫瑰园群峰(Rosengartenspitze),山体形状奇特,非常多姿多彩。然后我们在经过卡斯特罗托(Castelrotto)小镇后,抵达了加尔代纳谷最重要的中心小镇奥蒂塞伊(Ortisei)。说其重要是因为在这个镇上,有三条四通八达的滑雪缆车,其中就有一条我们坐着可以去到塞切达山顶,那是从高处观赏多洛米蒂标志性山峰——盖斯勒峰(Puez-Geisler/ Puez Odle)的最佳地点。</h1> <h1>  &nbsp;这是从Nigerpass山口看过去的玫瑰园群峰(Rosengartenspitze)。在这里,我插一段没有图片对照的多洛米蒂"铁索步道"内容,因为我感到必须提及,但我们这次并没有尝试徒步,所以到不了有铁索的山里。</h1> <h1>  &nbsp;在多洛米蒂群山陡峭的悬崖上,人们修建了一种特殊的交通系统——"铁索道"(Via Ferrata),那是在峭壁岩石上打钢钉,架上铁索,徒步登山攀岩的人,靠两个登山扣,一根缆绳,就可以在离地面上千米的空中,攀着铁索飞檐走壁。这需要技术和胆量,也是人类创造的又一个奇迹。一战时期,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军人,就曾利用这样的铁索步道行军打仗,那里甚至还留有弹坑和残垣。</h1> <h1>  &nbsp;当天一早整个加尔代纳山谷就天不好,我们到了奥蒂塞伊,已经是淅淅沥沥的小雨了。但是塞切达(Seceda)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不上去看看,实在心有不甘。于是我们每人花了30欧元,坐两程缆车,在雨中抵达海拔2518米的塞切达山顶餐厅。可惜因为雨一直没停,我们在山顶呆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最终也没有看到像刀切一样的盖斯勒群峰。</h1> <h1>  &nbsp;从塞切达下来,我们穿行在云雾缭绕的山谷中。就在去到Compaccio营地旅舍的路上,这样一座小巧玲珑的小教堂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圣瓦伦蒂诺教堂,啊哈,太美了。生怕祥云飞走,我来不及拿脚架,抓起相机就奔上了刚下完雨的山坡。我随云走,不断变换机位,很快,我的鞋和裤脚全湿透了,头上身上也因为雾气而被打湿。夫人为了给我送三脚架,也湿了,冻得跑回车里。我贪婪地欣赏着这座纤细精致、婀娜多姿的小教堂,她美丽挺拔、婷婷玉立,她身后的飞云,时而平流,时而翻滚,犹如长袖美女,翩翩起舞,实在勾人心魂。我选的这张,拍摄瞬间,教堂后面的云正在快速地飞走,正因为有这样的速度,这云才有了如此美妙的动态。教堂、草坡、周围大山的静,和飞云的动态结合,给了这张片子以生命。</h1> <h1>  &nbsp;小教堂座落在卡斯特罗托镇附近一个村子边的绿草坡上,站在这个坡上,抬头就可以看见多洛米蒂山脉最著名的希利亚尔山峰,和山脚下的休斯小镇。只不过因为朝向关系,这还不是山峰最峻美的观赏和拍摄角度。</h1> <h1>  &nbsp;离开奥蒂塞伊,一路加尔代纳山谷的美景不断。尽管已是初秋时节,但由于刚下了雨,山谷被滋润得满目鲜嫩苍翠,空气中漂浮着浪漫快乐的因子,有种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感觉。山路九曲十八弯,像一条条丝柔缎带缀入山间,森林错落有致,四周青山环抱。连绵的村寨农舍,也点缀得非常好看。</h1> <h1>  &nbsp;当晚我们下榻在这个阿尔卑斯休斯山(Alpe di Siusi / Seiser Alm)中叫做Compaccio/Compatsch的地方,海拔1850米。我不知道应该称Compaccio什么地方,那里好像只是个仅有几家酒店旅馆的度假住宿集中地,甚至连村庄都算不上,距离最近的村镇是山下叫Siusi allo Sciliar / Seis am Schlern的山谷小镇。这也是我们住在多洛米蒂的第二晚,预订这家Bellavista***s的最直接原因,是在房间阳台就可以看到休斯高原海拔2450米的希利亚尔峰。</h1> <h1>  &nbsp;就在我们打开行李的当口,我一抬头发现了窗外的景象,哇塞!太惊人了,希利亚尔半山腰的白云,就像片儿刀一样飞快地旋转着,逆光下,白光闪烁,神奇无比。我冲上阳台,先拿下一张再说。然后再提上三脚架,绕到我们旅馆的南面露台,因为云飞得太快,没几分钟就把桀骜突兀的希利亚尔群峰包围了,此后就再也没见光比反差如此极端的飞云了。</h1> <h1>  &nbsp;这是从Compaccio我们驻地的阳台向西看,阿尔卑斯山的云,飞得很快,时起时落,希利亚尔又都露了出来。</h1> <h1>  &nbsp;太阳从云朵的间隙露了出来,非常珍贵的一束阳光,打亮了希利亚尔半山腰的高原草场。但好景不长,很快太阳就又躲了起来。</h1> <h1>  &nbsp;第二天一早,Compaccio这边依然天阴,多云。</h1> <h1>  &nbsp;半山腰的云,绕着希利亚尔玫瑰色的白云石山体,忽起忽落,时浓时淡,与高山草场绵柔的曲线互相呼应,别有一番风情。</h1> <h1>  &nbsp;就在我们离开Compaccio时,天似乎有放晴的迹象。因为当天我们计划是去看多洛米蒂“最上镜山峰”——富纳斯山谷(Val di Funes)的盖斯勒群峰,这是我们这次游览多洛米蒂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不可能在Compaccio多留时间,只能匆匆开拔。</h1> <h1>  &nbsp;从Compaccio我们旅舍的露台上向北看,是山体犬牙交错的Langkofel / Sasso Lungo (海拔3181米)和Plattkofel / Sasso Piatto (海拔2955米)的两座大山。</h1> <h1>  &nbsp;一路上,高山牧场的云雾依然伴随着我们,而太阳时不时也会露个笑脸,以致我们不得不经常停车拍照。</h1> <h1>  &nbsp;云中的白云石山,仿若一幅幅绝美的水彩画,朝我们扑面而来。</h1> <h1>  &nbsp;太阳出来了,山林腾云驾雾起来,把个富纳斯山谷装扮得亦真亦幻,仙境一般。</h1> <h1>  &nbsp;太阳出来了,一早就已吃饱的牛儿,趴在草地上,望野眼,看风景,懒得动一动。</h1> <h1>  &nbsp;大片的针叶林和绿草如茵的牧场,在阳光和晨雾中苏醒,那些本来原始破旧的小木屋,这会儿也变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另外,我们在多洛米蒂也见到了一身栗色而马鬃和尾巴则为亚麻色的哈福林格名种马(Haflinger pony)。</h1> <h1>  &nbsp;也许是山里面云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水汽很大,以致太阳光照过来的瞬间,大地亮得耀眼,就像在舞台上灯光下。</h1> <h1>  &nbsp;这里是全欧洲最好的高山牧场。我们的车在山谷里慢慢走着,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家每户在路口都放有一个金属大桶,里面盛的是一早刚挤下来的牛奶,然后由大车一路全部收走,统一送到牛奶工厂加工。</h1> <h1>  &nbsp;多洛米蒂山区有非常好的缓坡,冬天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滑雪场,12个山谷共有1220公里的雪道,并有完善的缆车系统连接各个接待点,向各级滑雪爱好者开放。</h1><h1>在这张照片中,我们还能清晰找到专供滑雪者上山乘坐的缆车。</h1> <h1>  &nbsp;终于,我们来到了盼望已久的世外桃源,被誉为“南蒂罗尔明珠”的富纳斯山谷(Val di Funes)。这是一条丰饶山谷,幽深绵长,精美异常。再往上,就是盖斯勒群峰。可惜因为当时山上都是云,什么也看不见,所以我在构图时,只选择拍摄了山谷,因散射光,拍出来的照片色彩还原相对较好。</h1> <h1>  &nbsp;富纳斯山谷主要有三个小镇,横向由西到东依次是蒂索(Tiso)、圣彼德罗(San Pietro)、圣马格达莱纳(Santa Magdalena)。其中又有两个小巧玲珑的教堂,成为各国摄影师争相追捧的明星,她们就是圣马格达莱纳小教堂和圣乔瓦尼小教堂,以及教堂背后的盖斯勒群峰(Puez-Geisler / Puez Odle)。</h1> <h1>  &nbsp;完全是因为早在两个月前预订住宿时,圣马格达莱纳小镇的旅舍这段时间都已满员,所以我只能退而求其次,订了一家在富纳斯山谷蒂索(Tiso)小镇外路边的Mittermühl,这是我们进入多洛米蒂的第三晚。结果没想到还歪打正着,那里距离圣马格达莱纳小教堂只有8公里,距离圣彼德罗小镇也只有不到6公里,进出方便。第二天一早我起床看着天好,提着器材拔腿就上山了。</h1> <h1>  &nbsp;这就是传说中的圣马格达莱纳小教堂(Chiesa di Santa Magdalena)。这座始建于1394年的后哥特式教堂,连同盖斯勒群峰一起,成为了富纳斯山谷乃至多洛米蒂山区最受摄影师追捧的明星,它们的倩影频繁占据世界各大旅行杂志的封面,当然也吸引了我一定要到这个地方去拍一张属于我自己的明信片。教堂在圣马格达莱纳镇外,差不多已经位于整个富纳斯山谷的尽头,再往上就是SP163省道和富纳斯山,再往后面就是盖斯勒群峰。</h1> <h1>  &nbsp;多洛米蒂这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美景——远处是尖石嶙峋的盖斯勒群峰,它被誉为多洛米蒂山区"最上镜山峰";近处是绿草如茵的富纳斯山谷,和沐浴在清晨阳光下的圣马格达莱纳小教堂。在国内我们就做足了功课,不仅研究了具体拍摄机位,也知道拍摄的最佳时间是日落。无奈头天下午阴雨,盖斯勒群峰全被云雾遮住了,第二天一早我们再次抵达预定机位,那是一个相对更高的山岗,还要从一家农舍边绕上去。后来总算盼到了极其短暂的一点点太阳光,还是侧逆光。为了让教堂能够亮些,我在构图布局时,刻意用深色的树丛来衬托教堂。</h1> <h1>  &nbsp;圣乔瓦尼小教堂(Chiesetta di San Giovanni in Ranui / St. Johann)也叫圣约翰小教堂,位于圣马格达莱纳小教堂的南面,两者相距只有2公里,并已进入Naturpark Puez-Geisler Parco / Naturale Puez Odle自然保护区。这座建于1744年的巴洛克式教堂,坐落在一个天鹅绒毯般的绿草坪上,你经常可以看到有奶牛在那里安静地吃草。教堂旁边有一家旅舍和停车场,房后有一条小路可以径直走到教堂,但教堂似乎并不对游客开放。草场是被围绳拦着的,里面是私人领地,不能贸然进入。由于教堂的背景正好是大片的落叶松和盖斯勒群峰,而教堂纯白色的墙面还被勾勒出玫红色的线条,因此这个画面也成了各大风光旅游杂志的热门。</h1> <h1>  &nbsp;由于头天下午下雨没拍成,我们不得不第二天一早拍完盖斯勒群峰后,再次来到这个地方。然而到了后才知道,早晨的小教堂完全是逆光的,连后面的盖斯勒也一样。好在头天晚上下了点雪,山体像洒了一层糖粉,才不至于漆黑一片。</h1> <h1>  &nbsp;在如此庞大的盖斯勒群峰和大片落叶松林脚下,圣乔瓦尼教堂真的太小了,而且孤零零的坐在那儿,有点孤傲,有点冷峻,我感觉更有点可怜,任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反正后来我干脆叫它“孤独教堂”,回国后上网查资料,与我有同样感觉的人还真不少。</h1> <h1>  &nbsp;其实在富纳斯山谷,大大小小还有好几个教堂,就像这座建造在村中央的St. Peter and St. Paul's Church,造型和建筑都不比前面两座教堂差,但就是名气上不去,原因很简单,前面那两座教堂,正好能与盖斯勒群峰搭配成完美构图,并被摄影师们宣传了出去。</h1> <h1>  &nbsp;要离开多洛米蒂了,我真的很想再多留几天。按照当地旅游官网的说法,那里一年有300天的好太阳,四季有着不同的景色。可惜我们不走运,在多洛米蒂山区转了三天,有两天是阴雨,我们只能在极其有限的阳光下,认真拍好重要景点。旅游摄影经常有遗憾,但也经常遇到惊喜,就像这次拍盖斯勒群峰,因为有了头天晚上那场雨,为山峰撒了把白糖粉般的雪,奇峰才会如此多彩。</h1> <h1>  &nbsp;接下来的一天,我们的计划是260公里行程,E66-SS49-SS51-A27,目的地威尼斯。期间我们将游览多洛米蒂东北区域的四个湖:布莱耶斯湖(Lago di Braies)、安多尔诺湖(Lago d'Antorno)、密苏里纳湖(Lago di Misurina)和卡多雷湖(Lago di Cadore)。</h1> <h1>  &nbsp;布莱耶斯湖(Lago di Braies)位于Naturpark Fanes-Sennes-Prags / Parco naturale di Fanes-Sennes-Braies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是多洛米蒂的北部边境处,据说距离奥地利只有不到30公里。布莱耶斯湖海拔1496米,周围石山高耸,水面幽深清澈,平静如镜,是个度假胜地,也是好多电影的著名外景地。</h1> <h1>  &nbsp;有人把布莱耶斯湖媲美于加拿大班芙国家公园里的路易斯湖,虽然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认为,但布莱耶斯湖除了拥有周围雄伟高山、翡翠色湖水和倒影之外,还有湖岸边陈旧原始的木屋、以及传统老式的木船,几乎满足了顶级美景所需要的一切元素。</h1> <h1>  &nbsp;据介绍,沿着布莱耶斯湖周围的步道走一圈,四周的景致更漂亮。可惜我们当天不仅要赶到威尼斯,而且中途还有三个湖泊要游览,其中最主要是想一睹“三峰山”的尊荣,因此我们没有在布莱耶斯湖耽搁更多时间,况且当时人也太多,于是继续去到下一站。</h1> <h1>  &nbsp;与那些大湖相比,安多尔诺湖(Lago d'Antorno)只能算一个池塘了。但在这个“池塘”里,终于观赏到了著名景点拉瓦雷多三峰山( Tre Cime di Lavaredo),这是多洛米蒂山区东北部Sexten山谷中最具特色的城垛式山峰。可惜因为角度关系,我们只能看到山体的东南缘,无法看全全部的三座主峰。欲观全貌,据说要徒步三四个小时,安多尔诺湖边就是一个步道口。</h1> <h1>  &nbsp;这是从安多尔诺湖到密苏里纳湖的途中,我们看到了克里斯塔洛山(Monte Cristallo),它的形状看上去跟我国四川西部稻城亚丁三神山之一的仙乃日像极了。也许因为有密苏里纳这个大湖,水汽多,所以这座山上的积雪更多。等我们到了密苏里纳湖,因阴天,就再也没看清这座山了。</h1> <h1>  &nbsp;密苏里纳湖,位于SP49公路的东边,距离多洛米蒂东部重镇科尔蒂纳丹佩佐(Cortina d'Ampezzo)约14公里,海拔1754米,周长2.6公里,水深5米,周围群山环抱,湖面平静如镜,因历史上有故事传说,这湖是一位美丽的公主变的,故又有"公主湖"和"仙女湖"美称,是多洛米蒂山区的著名景点。密苏里纳湖背倚海拔3216米的克里斯塔洛(Cristallo)峰,面朝拉瓦雷多三峰山 。每逢冬季湖面封冻时,大湖就成了绝佳的滑冰场所。由于那里清澈纯净的空气和宜人的气候,使之成为与瑞士达沃斯比肩的全欧洲两处最佳呼吸系统疾病疗养地。</h1> <h1>  &nbsp;拉瓦雷多三峰山(Tre Cime di Lavaredo),又名"三指山",岩体陡峭而壮观,最高峰海拔2999米,是多洛米蒂经典地标景观之一。只是我们一路走去,都只能看见三峰山的侧面,要看三峰山的正面,必须徒步。</h1> <h1>  &nbsp;这是我们在途中看到的三峰山,德语称其为"三胞胎"。据说阿尔卑斯登山家Gilbert和Churchill在1864年拜访这里,惊叹三峰山是"埃及的巨像"。而我们因为都在公路附近转悠,所以一路都无法看全三峰山,下图这样的画面,我也只能戏称"两峰半山"了。</h1> <h1>  &nbsp;我们在多洛米蒂山区游览的最后一个湖,是卡多雷湖(Lago di Cadore),那是个很狭长的湖,以致当地人在湖上分段筑了多道水坝,利用水利资源为当地造福。</h1> <h1>  &nbsp;多洛米蒂太漂亮了,我相信这个地方真的是上帝留在阿尔卑斯的后花园,美得让人惊叹,美到让人流连忘返。我想,此生有机会我还要再去一趟多洛米蒂,亲身攀一次那"铁索步道",亲眼目睹那世上独一无二的"阿尔卑斯之光"。(未完待续)</h1>

多洛米

教堂

群峰

我们

盖斯

利亚尔

山谷

意大利

马格达莱纳

富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