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感动于这样的善良的与美丽。在冬日的暖阳里,我们循着教学的本真,带领孩子站在课堂的中央,我们与孩子一起书写一种叫数学的声响。</h3><h3><br></h3> <h3><br></h3><div> 故事的发生:走着走着就散了</div><div><br></div><div> 三年级上册,三位数加减法是其中一块重要的学习内容,教材编排了整整两个单元。老师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了教材的一个小变化:内容还是那个内容,题还是那道题,数据还是那个数据,可是,巧算的内容到哪儿去了?原教材老师与现教材的老师进行了沟通,同一种教学迷茫:巧算内容去哪儿了?为什么?</div> <h3>原教材:把巧算做为一种口算方法</h3> <h3>现教材:巧算去哪儿了?</h3> <h3><font color="#010101"> 故事的发展:见或者不见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当熟稔的内容居然不见,当习惯的方法居然消失,教还是不教?这样的巧算,在老教材中曾深受老师的喜欢,确实能够让一部分孩子体会到计算之巧、思维之妙,当计算充满思维的力量,数学学习是不是也充满了生长的力量?然则,部分孩子却因为思维需要张力而让这样的计算受阻,若这样的计算助长了畏难情绪,是不是不如不见?见还是不见?若我是孩子,站在课堂的中央,我要给孩子怎样的初见? 是让这样的算法如教材所编淡出我们的视线还是继续回归?三年级备课组三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力争留下。理由有二:1.能增加计算的乐趣,丰富学生的计算策略;2.计算的本质是思维。让计算还原思维的本质,教学主张逐渐清晰。我们的主张:学科拓展应服务于基础教学,我们应该拓宽数学视野,丰富数学经验,沟通知识关联。因此,备课组制定计划如下:小组研究阐述拓展缘由: 一道例题的不同编排带来的思考:计算是小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三上教材中就安排了两个单元的《万以内加法和减法》,可事实是我们在完成这两个单元的教学后并未明显感觉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提高。我们发现:现行教材在P38只要求掌握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而前几年的教材中同样的例题445+298却在竖式旁边多了一种口算方法:445+298=445+300-2=745-2=743,为什么教材要有这样的改动?这样的计算方法我们是否需要教?价值如何取向?我们思索于两种不同的教材编排意图。讨论后,我们觉得可以作为算法的一种拓展教学,增加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准确率,于是设计了本节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拓展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感受“凑整”的生活意义与数学意义,感悟凑整的方法,并能运用于数学计算。2.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帮助学生减少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拓展活动设计思路:1.合适的探究材料:由学生编题引入新课:有没有好办法能快速地计算出两道加法的结果?引导学生用“凑整”方法计算,并进行方法对比,初步感悟“凑整”计算。2.沟通联系,自主研究减法引发认知冲突:“凑整”后如何处理相差数?引导学生小结:多加要减、少加再加、多减要加、少减再减,进一步熟练巧算方法,加快速度,提高计算准确率。</font></h3> <h3><br></h3><div><br></div><div> 故事的继续:你有情怀,我有故事</div><div><br></div><div> 你若有情怀,我就有我的故事。11月30日,数学组学科拓展主题教研活动进行时。金珠老师执教《巧算》。共有的让学的姿态,共同倾听一个朴实的教学故事。金珠老师出示了一组数据,让学生自主编了加减法算式,以“还有其他算法吗”为大背景,引导学生进行加法巧算,进而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减法的巧算,进而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强化算理与算法,拓宽思维。</div><div><br></div> <h3>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表情:</h3> <h3> 最真实的数学表情,算式表达的是孩子最原始的思维,203=200+3,195=200-5,这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思维表达,那么面对这样的教学起点,我们的教学落于何处?</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一起来交流:你是怎么算的?谁的对?谁的方法更好?课堂里,需要的是一种多维对话平台,说着说着就去清了,辩着辩着就明了。</font></h3> <h3> 气球飞得快还是我们算得快?一起来比一比。</h3> <div>评课不如品课,一节朴素真实的数学课,引发了大家很多的思考:</div><div> 金珠老师的说课:我们觉得要教,要拓展,但是对怎么教还是心存疑惑,比如课时如何安排?加减一节课还是分开?</div> <h3> 李建英老师:这么好的计算方法,为什么教材上不见了?我们有义务为学生拓宽计算视野。</h3> <h3> 骆华民老师:我认同李老师的想法,应该带给学生这样的数学学习。就是在进行巧算的时候能不能把算理教学与生活事件结合在一起?比如去付钱时,我们通常用这种方法,如总价198元,通常都是付200元,找回2元。 </h3> 孙海雅老师:是的,这节课的拓展目标要实现,必须依托算理的建构;我认为不仅课可以通过具体事件支撑算理,还可以通过百格图等形的东西说明说理,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div>华丽老师:完全同意!比如小棒图就可以比较好的进行算理解释。</div> <h3><font color="#010101"> 蒋君燕老师:孩子的思维需要具体的情境支撑,需要具象理解;并且可以介入两个数都能处理的简算内容,能拓宽学生思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董小平老师:拓展内容必须落到实处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学习。我认为在编题的时候,对数据的处理上可以更细致一点,如不进位的和进位的,在复杂的进位计算中才能凸显巧算的价值,教学可以更顺着学生的思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蒋巧英老师:其实学生的原始思维是这样的,所以674-203=203=200+3,,怎样突破这样的思维局限比较好?</font></h3> <h3> 朱爱萍老师:个人认为这样说比较好:200和3都是减数,都要减去比较好。</h3> <h3><font color="#010101"> 童富清老师:这样的算法可以进行建模,( )+398等,让学生填不同的数感悟算理再建模……</font></h3> <h3> 董燕老师:简便计算的教学简算意识与简算方法不可偏颇,我们让学习发生于何处?如何细化教学行为?……</h3> <h3> 阳光下,我们的家庭教研真实而温暖。你有情怀,我有故事,三尺讲台,任流年来回,我们捧一杯安详的时光,共说一段溯舟而上的教学情事,老了,那是我们共同有过的青春无悔!<br></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