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12月2日,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日子,一个令人激动和难忘的日子,我们——电校新村的发小们在跨越半个世纪后团聚啦!70几位年龄跨度上至老三届下至80届相差十几岁的兄弟姐妹在沪华大酒店闵行店相聚啦!</h3> <h3> 座落在闵行美丽的江川路上的上海电机学院,创始于1953年,当年叫上海电器工业学校,1956年更名为上海电机制造学校(简称电校)。1970年被迫解散,1978年复校。2004年更名为上海电机学院。</h3><h3> 上个世纪50年代,为建设学校, 来自全国各地的电校教职员工——我们的父辈就此开始了创业生涯。随着教职员工和家属的不断增加,电校家属宿舍(简称电校新村)也就应运而生!我们这些发小也都是在此地诞生、成长的,都是电校子弟!</h3><h3> 为了这次跨越半个世纪的发小聚会,我专程走访了电校。</h3><h3> 这是电校的办公大楼</h3> <h3> 这是现在电校的照片,老电校印象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了,影像资料也无从找起。值得庆幸的是,改革开放后电校复校重建时,并没有把所有建筑都拆除,而是保留了大部分,包括只有一层楼、二层楼的房子,使我们还能依稀找回当年的办公楼、教学楼。</h3> <h3>这是实习工场</h3> <h3> 这是当时的东教大楼,现名第一教学楼</h3> <h3> 当年的电校大食堂,我们从小在这里吃大锅饭,那个时候总觉得食堂的饭菜比家里的香,教职员工的碗筷都集中放在一个大柜子里。有一次,才几岁的我想去拿碗筷,扒着柜子的搁板往上爬,不小心把柜子扒倒了,等我父亲等人把柜子翻开一看,还好,我人小,正好被扣在空格里面,逃过一劫!</h3><h3> 这里白天是食堂,晚上就是我们的电影院。《地道战》、《地雷战》、《列宁在1918》和样板戏等等,我们百看不厌!</h3> <h3> 大操场,我们小时候会屁颠屁颠地跟着邻家大哥哥大姐姐到这里玩耍,捉知了,学骑自行车,后来变成了新中华机器厂的打靶场,整天枪声不绝于耳。(全景)</h3> <h3> 走进校史馆,里面所存资料不多,迎面这幅浮雕记载了当年参与电校创业、建设的人们。</h3> <h3> 这尊铜像是电校的创始人之一——严雪怡校长。</h3> <h3> 这就是当年的电校家属宿舍,位于电校东门外,由四幢灰色 C形苏联式建筑组成,呈田字形排列,每幢三个门,南面二幢房子西至东1~6号,北面二幢房子西至东7~12号,其中:1、7、8、9号为单身教工宿舍,8号1楼左为小卖部,右为理发室,9号1楼右为卫生所,10号1楼全部为托儿所、幼儿园。而且每栋楼的大门都朝向"田"字的中间,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大院。</h3><h3> 在 3 号门路边电线杆上有个晚间亮灯的大时钟;四周用竹篱笆将宿舍与外部隔开,东、南、北面都是农田,油菜花黄、稻香麦浪、鸟语蛙鸣是我们儿时绿色的生活环境。</h3><h3> 它于2008年被拆除重建,我们寄托思念的家属楼不复存在。</h3><h3><br /></h3> <h3> 宿舍区内被两条十字交叉、铺有小块花岗岩碎石的道路分割,纵向南端连接步行道和电机新村相通,是我们孩提时代上学的必经之路,左侧是田野,右侧有一片小树林,南门口有个简陋的竹木门楼,旁边有个茅草房,1958年大跃进时为家属宿舍大食堂。</h3><h3> 下图这个十字路口的左侧4号门边上的空地是男孩子们踢球的地方,右侧10号门边上是幼儿园小朋友玩耍的天地。</h3> <h3>这是2008年拆后重建的电校新村,里面依然居住着许多老电校人和他们的后代。</h3> <h3> 在电校新村,我还专程拜访了仍居住在那里的电校老职工:李春生和解丛楠夫妇,解丛楠曾在医务室做医生,我因为患哮喘一直跑医院,解医生没少给我打针吃药,苦啊!如今他们都已80多了,在子女的照顾下幸福地安享晚年。</h3> <h3> 当时的电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有食堂,有医务室,有理发店、小卖部,还有托儿所,我们这些发小大多在电校的托儿所里度过学龄前的童年时光。许多50年代出生的大哥哥大姐姐提起这个托儿所都是满怀感情!</h3><h3> 这些老照片都是大家珍藏几十年后拿出来分享的。</h3> <h3> 这是我小时候坐在妈妈的自行车上在电校的东教大楼前的合影。电校解散期间这里是新中华机器厂技校的教学楼,我有幸在里面读了两年技校又留校任教。</h3> <h3> 2009年10月,三位姐姐:左起海爱萍、严小宪、史曼尼重返电校故地,在电校创始人、曾任校长和书记的严雪怡铜像前合影。她们的父亲(海定光、严雪怡、史祥周)都是电校的曾经的校长或者党委书记,也都居住在电校新村,是我们的邻居。</h3><h3> 深切缅怀这些为电校呕心沥血地工作,却在文革中饱受摧残和凌辱的老一辈电校人!</h3> <h3> 非常感谢我们电校新村的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他们在电校新村出生长大,享受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目睹过当时哥哥姐姐或者邻居们上山下乡的痛苦,也承受过父母被打成"牛鬼蛇神"游街批斗的屈辱,内心深处对电校新村的那份情感却是难以割舍的。他们心中的那份牵挂、那份思念,终于达成共识——组织一次电校新村发小的大团聚!</h3><h3> 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到70多位发小的响应,有些在外地,有些在国外,单位工作跑不开,不能参加的都表示了深深的遗憾!这是一次与以往任何一种聚会都不可同日而语的聚会!</h3><h3> 再次感谢谭家农、王建平和严明明等这些饱经风霜、低调沉稳、受人尊敬的大哥哥、大姐姐们👏👏👏</h3> <h3> 就是这些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大哥哥大姐姐!这些饱经人间沧桑、阅历了人生苦与乐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深知我们这些生在电校、长在电校、年过半百的发小,虽然有的父母都不在了,电校新村也拆得印记全无,但电校新村却始终是我们心中认定的根!是我们割舍不了、挥之不去的心结!</h3> <h3> 我们这帮发小,每家的兄弟姐妹都有至少3个以上,独生子女和2孩很少,老三届初中毕业就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去了,小的如我们60后尚幼,不谙世事。年龄虽然相差10多岁,但因为我们从小是在一个大院里玩耍的,读书时又往往因为住一起又被分在一个班级,张家哥哥和李家姐姐在一个班,他们的弟弟妹妹也在一个班,彼此之间有着象亲戚一样的关系。</h3><h3> 何况,在"文革"中我们的父母很多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迫害。可以说,电校新村承载着我们快乐的童年,也见证了我们痛苦的岁月!</h3><h3> 我们对电校新村都有着无限的怀念!终于在2017年12月2日大家有幸又聚在了一起!</h3> <h3> 一进沪华大酒店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认亲"热浪!相识相熟的热情拥抱,面熟陌生的先聊起来,完全"脸盲"的只好小心翼翼地问一声:"几号门啊?"或者问爷娘叫啥。大堂里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热情、温馨、亲切的气氛,就象一个大家庭碰在一起吃年夜饭一样的!</h3> <h3> 酒店大堂的一角,海爱萍和严小宪两位大姐姐热情地招呼着发小,为我们办签到,就象叫自家的弟弟妹妹回家吃饭!</h3> <h3> 谢谢你们,两位大姐姐❤</h3> <h3> 右边两位大哥哥:谭家农和王建平,发小聚会发起人</h3> <h3> 大家相亲相爱,亲切交谈。中间那位正在说话的是发起人之一的严明明大姐姐。</h3> <h3> 拍集体照前小范围先合个影。</h3><h3> 想当年,我们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电话,也没有照相机。有人要搬离了,也顶多留个新居地址,日后写信联络,想合个影还得跑到老街或者一号路曙光照相馆去拍,离家很远的。所以时间一长大家也就失去了联系。如今,有机会聚在一起就得抓紧拍照,互留电话、微信,不留遗憾!</h3> <h3>74届同学</h3> <h3>75届来一张</h3> <h3>77届小朋友</h3> <h3> 好邻居,我们姐妹俩中间是曼尼姐!当年我们同住12号,曼尼姐的小弟弟动军是我哥哥的同学,妹妹曼华和我是同班同学。他们的父亲是值得尊敬的曾经的电校党委书记史祥周。</h3> <h3> 小辰光,放暑假的时候,晚上吃了晚饭,洗好澡,我们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拿着小板凳和蒲扇去2号门楼下听万尼亚讲故事!她肚子里有好多故事,而且都是那种吓人的故事,一只绣花鞋,一把啥额尺。一盏昏暗的路灯挂在老高的电线杆子上,照在万尼亚厚厚的眼镜片上反射出一种幽幽的光,讲到紧张处万尼亚的眼睛也瞪得老大,真是有点吓死宝宝的感觉,听完故事都不敢独自回家了!(我的左手边就是万尼亚)</h3> <h3> 那时候年纪相差不多的女孩子在一起跳橡皮筋、跳绳、逃江山、捉迷藏、丢沙包、跳房子、踢毽子。玩得尘土一身,可开心啦!</h3><h3> 那时候的女孩子在家里都是要做家务的,早起买菜,回家煮饭,带好弟妹,等父母下班回家都能吃上饭啦。现在很多人都升级做奶奶、外婆啦!</h3> <h3> 大姐姐们个个精神饱满,神采飞扬!在她们身上完全看不到岁月留下的沧桑感,依稀可以看到孩提时代的模样!</h3> <h3> 那时候,男孩子们踢足球、打蓝球,到河里挖河泥自己搓弹子,晾干后就是一粒粒硬的弹子,然后在泥地上挖一个个小坑打弹子,撕作业簿叠角片玩,斗鸡,滚铁圈。还有大哥哥提起当年去黄浦江游泳的事,我很小的时候也去过,还碰到过江猪,哈哈,往事不堪回首!</h3><h3> 据建平大哥回忆说:电校新村的东南草坪是男孩们钟爱的皮球场;南面路旁有两棵大树,树上生长着圆形小粒籽,塞在竹管里能搞响,取名噼啪籽,是男孩竹管枪子弹;十字路口东面路灯下是我们夏夜里嬉戏的天堂,晚饭后不约而同聚集在那里疯玩;雨天,木质楼梯扶手成了滑滑梯;仅十几公分宽的一楼外墙边阶经常是我们探险的道路。</h3><h3> 快乐的电校生活是令人难忘的!</h3> <h3> 同住4号门2楼的老哥俩严小伟和侯贵海久别重逢,好好聊聊!</h3> <h3> 酒宴开始,主持人请各家派代表自我介绍,住几号门几楼,父母叫啥,到场的兄弟姐妹几个都齐齐亮相!这场面好感人哦!</h3><h3> 长达50年的分别,时间能改变我们的容貌,却抹不掉我们心中的记忆,一提起父母姓名,兄弟姐妹的名字,下面总会有一片欢呼声,往事如放电影一般历历在目,那时候我们邻居关系都非常好,相互之间情况也很熟悉,一提起谁谁都能讲出关于他的许多故事,如数家珍!</h3><h3> 大家脸上挂着笑,眼里含着泪!</h3> <h3>儿时的伙伴,再见时已是鬓发斑白的爷爷啦!</h3> <h3>把酒话今昔,但愿人长久</h3> <h3> 大家还有自带文艺演出的,唱歌跳舞全是专业水平!</h3> <h3> 平静一下,再按门牌号来个合影。</h3><h3> 这是2号门的</h3> <h3>这是4号门的</h3> <h3>这是5号门的</h3> <h3>这是6号门的</h3> <h3>这是10号门的</h3> <h3>这是11号门的</h3> <h3>这是12号门的</h3> <h3> 激动、感谢、思念,大家就像失散多年的亲人,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想问。真诚地问候和关心着彼此,没有客套,没有虚情,就如同过去住在电校新村时一样的聊着家长里短。</h3> <h3> 无限祝福、无限思念、无限牵挂、无限感恩,尽在不言中!</h3><h3> 但愿人长久,不日再相聚💝💝💝</h3><h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h3><h3> 电校新村的发小们,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家庭和谐,快乐每天🎉🎉🎉🎊🎊🎊💐💐💐</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