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 肖培东

小薇叶子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肖培东,男,1972年1月出生,无党派,大学学历, 浙江省特级教师,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 永嘉十一中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正高)。    </p><p class="ql-block">永嘉县现在唯一在职特级教师,也是目前全省最年轻特级教师,1994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届被评为县“教坛新秀”,1997年及2000年连续两届获得市“教坛新秀”荣誉,2000年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2005年浙江省“ 春蚕奖”获得者, 温州市首届名师模范班主任, 永嘉县优秀 专业技术人才,永嘉县语文教学能手,温州市知名青年语文教师,市高中骨干教师研修班班长。</p> <p class="ql-block">肖培东:浅浅地教语文就是多读少讲,加上适时点拨</p><p class="ql-block">语文该怎么教,我想这一定是许多语文老师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关于语文的学术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各种各样的学说很多,说实话,我都没怎么去研究过。因为你根本就应接不暇。这是其一,其二是很多学说根本就不实用,停留在理论上的多,有可操作性的少。</p><p class="ql-block">听过肖培东的一节课,是厉老师邀请肖老师到我们学校参加一个文学社的活动,肖老师就给初三的学生和文学社的成员上了一节《&lt;艾青诗选&gt;选读》。我在公众号里看到过别的老师对肖老师上这节课的赏析,看的时候心向往之,可是真的身临其境,似乎又没有觉出多大的好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能是自己水平有限,也可能是肖老师在自己的家乡上课有些随意。</p><p class="ql-block">读了《我要浅浅地教语文》,用心品味肖老师的课堂实录,用慢镜头的方式去体悟肖老师教学生读的功夫,才一点点明白肖老师课堂的价值所在。</p><p class="ql-block">‖语文课堂的读不是为了读而读</p><p class="ql-block">说到朗读,估计很多老师都会莞尔一笑:这还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让学生读书,我们语文老师可都会。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肖培东老师也就评不上特级教师了。因为这个世界永远是物以稀为贵。</p><p class="ql-block">●读是为了熟悉文本。肖老师在让学生读之前,一般都会指导学生先把文章读通。学生只有读通了文章,才能把文章读好,才能读出文字里的情感和意蕴。</p><p class="ql-block">●读是为了把握文章的情感。很多学生是不重视读的,认为看书和读书是一样的,都可以把文章看明白。殊不知,看明白和体会文字背后的意蕴其实是两回事。看明白的是文字的意思,而读出来的却是情感的熏染。</p><p class="ql-block">●读还是为了体会语言的妙处。文章的语言好不好,好在哪里,光看是很难体会到真正的精髓的。只有读,才能体会语言的抑扬顿挫,体味语调变化背后的细腻情感,从而明白作者的表达指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的读要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p> <p class="ql-block">要达到读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随便读就可以实现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把读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去设计。</p><p class="ql-block">●读是有层次的。读的层次和读的目的是紧密相连的,读是为了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文本。首先,学生要读顺课文,清除字词障碍;其次,读要了解内容;再次,读要体会情感。不同的目的就要设计不同的读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p><p class="ql-block">●读的方法是多样的。默读,小声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读法的多样化不是为了表演,不是单纯地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而是紧紧围绕读的目标来展开。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真正品味文本的语言,实现课堂的语用目标。</p><p class="ql-block">●读要抓住细微处反复读。肖培东老师很善于抓住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抓住一个标点符号,让学生读,反复读。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细微的差别,从而读出更多的意味。</p><p class="ql-block">‖读不是目的,用才是</p><p class="ql-block">读不是为了读而读还有一层意思:读只是学习的一种手段。读的目的是为了体会和理解,然后在体会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以致用。所以,只停留在读上的课堂,实际上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堂。</p><p class="ql-block">肖培东老师的教学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是什么,还要学习为什么,以及学习怎么用。学生只有学会了用,也就真正沉淀了能力。所以肖老师在课堂的结尾一般都会设计一个动手环节,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的学和用联系起来。把语用训练落到实处。</p> <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浅浅地教语文不是要把语文教浅,而是深入浅出,用“浅”的方式教出语文的深来。而这个浅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语文味,读出语言的美,读出写作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生命里有诗歌萦绕是幸福的,生命里有美丽语文回味是幸福的。一个称职的教师自然应该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负责,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出课堂。</p><p class="ql-block">当学生开始记住朱自清,记住郁达夫,当荷塘月色照进他们未来的日子,当他们学会享受江南冬景中漫步的惬意,当他们开始阅读更多的月色、收藏更多的冬景......教育就是美好的。</p><p class="ql-block">通过我们教师的手指,学生可以看到月亮。我们的手,固然不能点石成金,但我们的手,对学生来说,必须是指向月亮的手!</p><p class="ql-block">在孩子心灵种下语文种子的人,是有尊严的。</p><p class="ql-block">不要用备课本的厚度</p><p class="ql-block">来测量我的思维</p><p class="ql-block">作为教师,别总拿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和别人的常态课。</p><p class="ql-block">其实,我就没有公开课这个概念。于我而言,上公开课就是更多的“大龄学生 ”,也就是听课教师来上我的课而已。“大龄学生 ”很挑剔,会测量、擅评价,他们不问自己学了什么,而是观察我怎么让他们学。他们会说一堆很专业的名词,可是,我就是把他们当学生。很平常的事儿,我多搬几条凳子而已,其他,依然如昨。</p><p class="ql-block">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一种积淀。当我们认真做好该做的每件事情,我们就是个优秀的人。刻意做好大家看到的一件事情,你只不过是个职业演员,落幕后、卸妆后,落差就会把你推向没有自信的深渊。</p><p class="ql-block">公开课不应该是一种形式和安排,我们要的是公开课中最闪耀的思维和理念。把那种思维和理念渗入到平时的每节课里,无需华丽、无需完美,我们就有足够的自信面对每一次亮相。</p><p class="ql-block">不要用备课本的厚度来测量我的思维,思想才是我备课的第一元素,抄写只是健忘者亟需依赖的拐杖。</p><p class="ql-block">别看我备课本的字数,你该审视的是我字里行间闪烁的思维火花。详细是一种态度,只追求详细那就是一种无奈和匮乏,抄得多更应记得熟,记得熟更应用得自如。</p><p class="ql-block">可以复印的就贴一贴,可以粘贴的就省下时间多想想。把熟记在心的课文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一次次复制抄写,多数情况下是对自己生命的无端耗费。从容的课堂是得心应手、举重若轻,只有尴尬的表演才一味遵从程序和提醒。</p><p class="ql-block">踮起我身躯的,是我的脚尖,我的思维才是真正有力的脚尖。思维的背后,是我不懈的积累。当然,这些,听课者是不容易看到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教育不拒绝分数</p><p class="ql-block">但更需本真和永恒的爱</p><p class="ql-block">当然,作为同行,我也会和其他老师比学生的考试分数的,毕竟我也需要以此来支撑外界对我的评价。</p><p class="ql-block">可我不会不厌其烦、乐此不疲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的某个数字。也许,对于一些老师而言,语文是一堆数字。可是,于我,语文是一种阳光。我想把阳光编织到学生的眼眸里,这样,他们的眼睛就光亮了、清澈了、深刻了、睿智了。</p><p class="ql-block">当学生再把阳光映射到心灵里、外露在谈吐间、闪烁在眉宇间、氤氲到举手投足的每一瞬间,他们就成了潇洒的清风、清辉的朗月、智慧的流水。时间会撑起他们的厚实,就连那转身的背影也会成一道儒雅的风景。</p><p class="ql-block">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我会送给学生未来的剪影,让他们在活泼生动的生命的感召下,一路向前。</p><p class="ql-block">所以,我经常会对学生和其他老师说:</p><p class="ql-block">“爱真正的语文吧,朗诵会让你更有韵律,阅读会让你更丰厚,写作会让你更深刻。穿越时空的隧道,语文的殿堂里,无数的雅士先贤文人墨客翩跹而至。 ”</p><p class="ql-block">“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悠悠雨巷,丁香芬芳,斗酒诗百篇,红楼泪千行,‘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 ’,高尔基也在遥远的书香世界冲我们微笑。语文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渐渐地,洗去铅华,心灵走向和平,精神有了慰籍。时光在不断地流逝,语文阅读却让我们永葆青春。 ”</p><p class="ql-block">而这些,绝不是一页又一页的试卷所能装载的!</p><p class="ql-block">当语文世界的博大精深、芳香四溢被试卷上的ABCD与标准填空取代时,学生的眼睛是灰暗的,学生的容颜是干枯的。当他们厌恶机械的眼神掠过语文课堂的时候,我们就成了永久的忏悔者。</p><p class="ql-block">教师,语文教师,本该是慈爱真情的燃灯者,如果不能直面生命和教育的真谛,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和珍爱,我们就可能伤害学生的慧命,熄灭他们光芒,就会成为他们心中没有尊严的泥人。</p><p class="ql-block">所以,我有信心和其他老师比分数,因为我教的是语文。语文不拒绝分数,但是语文更需要本真和永恒的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还愿意自己是个孩子,在软软的沙滩上,赤着脚写着成长的痕迹,然后,看浪花温柔地吞噬我自由奔跑的印痕……我把欢笑洒在沙滩上,每当一阵浪来,成长的花瓣就会漂向大海的远方。</p><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海边拾贝的孩子,只是我手里的贝壳已经比我的孩子们多了几只。在悠悠的海风里,我率先吹响了我的海螺,继而,孩子们也开始吹响了他们的螺号,轻悠响亮,透着对生命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p><p class="ql-block">望着他们聪慧清澈的眼睛,我微笑地指向大海,所有的眼睛就都朝向大海:天水交接的地方,几只白帆驶向视线的更深处、更深处……</p><p class="ql-block">那片大海,就是教育。那片大海,也是课堂。</p><p class="ql-block">是的,我愿意这样教书。</p><p class="ql-block">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p><p class="ql-block">教育的理想就在于</p><p class="ql-block">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p><p class="ql-block">幸福是现代教育的终极价值</p><p class="ql-block">作为教师</p><p class="ql-block">如何在让自己幸福的同时</p><p class="ql-block">让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