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川藏线上《战友情深》系列之八。</h1> <h1> 1976年是一个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年月,我们和祖国一起历经了太多的磨难,经受了太多的考验,尝尽了喜怒哀乐万般滋味......。那一年,我在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隶属的37陆军医院文艺宣传队,我和宣传队的战友们伴随着这一年的风风雨雨与共和国一起走过.......。</h1>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的成立是1975年底(或1976年初),因为上级单位川藏兵站部(当时还叫成昌兵站部)要组织文艺汇演,我所在的医院纯粹是为参加汇演才成立了宣传队。此院人才济济,在大军区范围,当时是高年资技术人员比例最高(指文革前的大学生);医疗技术力量极强(75年大军区医护技术比武,我院不仅获团体第一,而且囊括个人前三名);女子篮球队更是超强,据说在分部打遍军内所属无对手,参加地方比赛照得冠军,有时还能应付一场男篮比赛(声明:俺可不是篮球队的)。</p><p class="ql-block"> 我是1975年才调去医院的。在此之前,听说宣传队也很棒!我所在的这届宣传队有17名队员,创作编导、吹拉弹唱、装台卸车等等等等,都是这17个人包圆儿。那时,部队基层的宣传队大多如此,一专多能,那是忒能啦!战友们简单纯洁,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吃苦耐劳,整天笑声不断,歌声不断,笑话段子也特别多,什么难事愁事在大家眼里都不算个事儿!那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啊!在汇演中,我们获得了一等奖(那可是整台节目哦,记忆好像有十几个单位参演,有52医院,40医院,372医院,171医院,汽车20团,27团,雅安大站,康定大站,巴塘大站,甘孜大站,还有军需仓库等等)。分部所属的很多单位都邀请宣传队前去演出。于是,首长发布命令:宣传队继续保留,到分部各单位巡回演出!!!这一演就演到1976年七月唐山大地震那个时辰。</p> <p class="ql-block"> 唐山地震发生后的最初,还没有涉及到四川,工作生活还能按部就班,宣传队在很短的时间里创作了诗朗诵《废墟中挺立的唐山》,加在演出节目里。其中有一句“瓦砾残骸难掩唐山人民的坚强无比,那‘人定胜天’的高歌,来自孩子们稚嫩的嗓音”-----现在读着这些语言,感到很幼稚甚至可笑,但那时的确非常煽情,在台上演出时能感受到与观众互动的情绪……。因为准备的时间太短,背不下来词,演出时我们还需要卡片提示。</p><p class="ql-block"> 没过多久,说是唐山地震要波及到四川,正常的秩序被打乱,宣传队也不复存在了,全被补充到重点科室协助“抗震”,我被分到外二科。外二科是一个重中之重的科室,因为我们医院地处川藏线门户,凡川藏线车祸事故、在沿线部队医院难以处置的重伤员,基本都由我们医院收治。当时病房住得满满的,病人全是吊着胳膊、打着石膏、拄着拐杖、坐着轮椅、还有在病床上挂着牵引器的。随着一 次次的地震预报,我们身背、手扶、担架抬,一次又一次,不分白天晚上,病人从楼房到操场来回搬。惊恐、担心、对病人承担的责任、极少的睡眠时间、超负荷的体力付出,很累很累,从来没有感到有那么累过(当时我都有这种想法:与其这样折腾,我宁愿震死算了)!可是一想到病人的痛苦,也就咬牙挺住了。轻病人还好些,自己可以走动,那些挂着牵引器,睡着石膏床的病人最可怜,每一次的搬倒不仅疼得他们龇牙咧嘴,而且对他们的骨伤创口冲撞极大,直接影响到愈合! </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院领导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要做长期打算。当时帐篷极其紧张,军队不能和百姓相争,库房里的战备帐篷那是万万不能动用的,好在医院所在地雅安是雨城,院内所有的建筑物之间都有长廊相连,于是,就用毛毯、床单遮挡在长廊两侧,再把长廊分段隔开,以科室为单位把病人安顿在里面。全院的工作人员、家属小孩也都住进了长廊。院内所有的房屋都空着,由绿军毯、白床单围起来的长廊成了工休人员的居所。</p><p class="ql-block"> 1976年8月16日和23日,四川北部的松潘、平武之间发生了7.2级地震——这可能就是预测中的、我们一直在等待的那场地震吧!总之,此地震发生后,情况见缓,我们陆陆续续搬回病房,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没过多久,9月9日那个极度悲哀的日子又把我们击蒙了!!!当时的感觉是天都塌下来了,似乎有一种不知路在何方的茫然。工休人员一谈到此,很多人的眼泪就止不住的流淌!因为要举行追悼活动,院里的医疗任务又很重,院领导决定:由宣传队筹备和组织全院的追悼活动,于是,我们这些人又集中起来,医院布置灵堂的花圈、追悼会用的胸佩白花,都由宣传队制作,大家围坐一起,没有一个人说话,就这样不停地做花……。</p><p class="ql-block"> 队里有一位L医生,脑子反应极快,我们称他“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宣传队刚集中他就建议“到隔壁造纸厂,把厂里裁下的纸边长条全买下来,可以布置灵堂”。我们便去了造纸厂,在人家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买走了厂里所有的纸边长条,整整拉了一卡车。9月18号下午三点是全国的哀悼日,当天一大早天还没亮,我们就开始布置。天一亮,全院人员就发现:医院所有的绿树凉亭、万年青上都覆盖着白色的长纸条,在白纸条中间还点缀着朵朵白花,这些白纸条和白花随着微风摇曳飘逸,加上喇叭里隐约播放的哀乐,全院一片悲哀肃穆。我想,见者定会惊诧:“为何我未想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灵堂布置在医院的礼堂,里面摆满了花圈、挽联,都是宣传队的杰作。下午三点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统一主持,我们开始了悼念仪式。那个场景今天、永远、稍有触碰即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悼念的人群里,除了医护人员,还有吊着胳膊的、缠着绷带的、打着石膏的、拄着拐杖的、坐着轮椅的、躺在手推车上的病人……,原本为了病人的身体着想,我们科不允许重病人到现场,可怎么劝都不行,差点没闹将起来,只好在医护人员的严格保护下前去参加。礼堂里哭声一片,那种痛心彻骨的本能情感展现无余,太真切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一回忆起那个场景,我仍不能自己!!!</p><p class="ql-block"> 哀悼活动结束后,我们又回到科室上班,大家都以为宣传队的使命就此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金秋10月,传来粉碎“四人帮”的喜讯,激动的院领导又发出命令:宣传队立刻集中,以最快的速度编排出一台节目……</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集中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拿出了整台节目,一些是原来的保留节目,根据时事又增加不少新节目。如:怀念老人家的独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怀念周总理的舞蹈“梅园新村”,反映唐山地震的节目、鞭挞“四人帮”的节目、还有文革前的一些版本,如《洪湖赤卫队》中的“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队里的W医生是非常棒的女高音)、《朝阳沟》中的“亲家母拉家常”等等。</p><p class="ql-block"> 队里有个H干事,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大拿,当时三十多岁,他曾在安徽黄梅戏剧团当演员,68年当兵后在野战军军宣传队干专业,后到我们医院当文化干事。此君极有意思:黄梅小调哼的真叫棒,我们的节目里凡是需创作编曲的,全是黄梅味儿,H就认为自己哼的调最好听,谁的也不认,大伙儿就依着他。最搞笑的是我们编排了一个批判“四人帮”的说唱节目,H也坚持用他哼唱的曲调,那个黄梅腔太温柔啦,用来批判“四人帮”力度见弱,他说什么也不改,只好就这样温柔的去批判啦。好在我们去部队演出时,安徽兵很多,大家非常喜欢听黄梅调,此节目大受欢迎。H很得意,反笑我们大家不识好歹!</p><p class="ql-block"> 豫剧《朝阳沟》选段“亲家母拉家常”也很受欢迎,我们编排的也很有意思:此节目没有报幕,几个女青年身着白衬衫、绿军裤雄赳赳气昂昂、像四个铁姑娘一样走上场,面向观众鞠躬,然后“刷”的来个军姿向后转,背朝观众,从白衬衣遮掩的腰间抽出一条白毛巾,像农村大妈那样包在头上,然后从左至右,挨个转过身,每转一个人都用河南话来一句“亲家母拉家常”,最后一个人转身完毕,四人齐说“中”,然后才起音乐过门——开唱。当转过身时,已不是铁姑娘啦,而是弯腰驼背的老太婆,故意不化老年装,完全靠肢体动作和表情来演绎老态龙钟,唱和说都极尽河南话之能事,演的特别“侉”!此节目从一上场观众不明白演什么、到谜底揭开、到笑声掌声不断、再到返场......!现在想起来,那几乎是瞎唱,当时什么资料也没有,全凭大家东一句西一句的回忆,曲子也是凭记忆哼唱再记谱。但是部队官兵就是喜欢!</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受分部所属各部队的邀请前去演出,每一场都很受欢迎,不是我们演的有多好,而是因为粉碎“四人帮”以后,那种积蓄多年的渴望、激情和热情的爆发,那种共鸣与互动的产生,可以说观众与演员都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了。</p><p class="ql-block"> 一直演到年底,毕竟是基层,不可能长期保留一支宣传队,最终还是结束了它的使命。虽然以后也总有文艺汇演,那只是单个节目参演。加之以后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也没有成立宣传队的必要了。</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1976年留给我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永远不可能忘却!最深切的莫过于总理、老总、老人家的离去,让我有一种国家遭受灭顶之灾和无路可走的感觉,真是透彻的悲凉!如今回想起来,那年虽才二十多岁很年轻,我仍然为自己当时那种政治上的孱弱愧疚!自以为受红色熏陶长大、有着坚定不移的信仰,却低估了老人家离世后那延绵不断的巨大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来,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每到关键时刻,仍然是老人家的灵魂、思想、精神在发挥作用! 验证了他逝世后,联合国大会主席对伟人的评价: “他是我们时代最英雄的人物”;“他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鼓励今后的世世代代。”还有一位敌对大国的总统称之:“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中国的国界。”</p><p class="ql-block"> 而我更多的是在行事做人方面,去汲取那用之不竭的宝藏,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老人家那句“嘴尖皮厚腹中空,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告诫,总在时时提醒我远离浅薄,希望自己能够厚重......</p><p class="ql-block"> 每年主席的诞辰日和祭日,深深的怀念已成了本能,那份心灵深处的追忆,早早的就开始涌动!写着、读着怀念主席的文字,总是让我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 </p> <h1> 那个时代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时代,更不是一个人人都称道的时代,甚至还是经济很贫穷和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艰苦的时代!但每当我们回忆起那个时代却总是激情燃烧,纯情滿滿,充滿着理想,漫溢着希望,饱含着质朴__这是为什么?__我总在寻找答案__似乎也早已有了答案……。</h1><h1> 那个一穷二白的艰苦岁月、让我们感受到的如火如荼的激情、无私奉献的精神、质朴坦诚的情怀、官兵一致的欢乐,无怨自甘甜的幸福,积极奋进的凝聚力……,都让我们没齿难忘!</h1> <p class="ql-block"> ↓ 原宣传队的魏战友随川藏兵站部宣传队上高原部队巡回演出。</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魏战友当年在5200米的高原卡集拉兵站演出帮厨时的情景,此照片被刊登在当年的解放军报……。</p> <h1>↓ 原宣传队的邹战友1985年于所在的142野战医疗所战地演岀队人员,在老山前线阵地演出。</h1> <h1> 四十一年过去了,2017年9月14日,在有来自全国各地二百七十多名战友参加的聚会上,宣传队的战友们又一次登台演出!</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