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追忆金川集团铜合成炉建设历程)

柯玉栋

<h3>  <b><u><font color="#ed2308">【背景资料】<br></font></u></b> 2017年7月6日,随着铜合成炉停止投料,金川集团铜合成炉系统为期90天的冷修正式拉开帷幕。这是合成炉系统投产运行12年以来,历次检修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系统停产冷修作业。冷修以合成炉炉体、干燥机、锅炉改造和收尘系统大修等项目为主体,涉及冶金、机械、电气、仪控、管道、工业民用建筑六大专业280个子项,参与施工单位共计36家1000多人。</h3> <h3> 铜合成炉系统建成于2005年,现有矿铜冶炼产能20万吨(金属量)/年。<br> 2005年10月25日,世界首座合成式富氧强化炼铜炉在金川集团公司投产,这是该公司建厂以来规模最大、单项投资最多的重点建设项目,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完全国产化的大型有色冶金炉,它对原有的闪速炉炼铜工艺从炉型结构、控制指标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是金川镍闪速熔炼技术在铜冶炼上的新实践。其突出特点是自主创新贯穿实施全过程,在工艺、技术、设备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成果。</h3> <h3><b><font color="#167efb">  然而,还有多少人尚能记得当年铜合成炉建设鏖战的峥嵘岁月。此刻,请跟随本人珍贵的纪实历史图文,重温那场没有硝烟的工程建设主战场,追忆和感受铜合成炉项目英雄团队英勇善战、艰苦拼搏、可歌可泣的难忘历程————</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 ☆ ☆ ☆</h1> <h3><font color="#808080">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顺利飞向太空。在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里,肩负着集团公司“做大铜的文章”历史使命的铜合成炉工程在羊年除夕这天鸣炮开工了,现场寒风凛冽,却洋溢着节日般热烈的气氛。</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时任甘肃省省长徐守盛在原金川公司董事长李永军陪同下,视察当年唯一的天字号重点项目铜合成炉工程建设工地。</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合成炉工程不仅是集团公司实施“十一五”发展目标的战略工程,而且是建设公司有史以来承建的最浩大的工程。工程建设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把干好这项工程当作一次战役来组织,经过反复研究,成立了以王汝仑同志为项目部经理和项目副总指挥的管理班子,不仅确定了“保飞天、争鲁班”的工程创优目标,而且制定了科学严密的“作战计划”。参战的员工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项目部工作例会上王汝仑激动的话语:“我们之所以把‘神五’升天的日子作为开工日期,就是要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激励全体参战人员,发扬建设人‘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优良作风,殚精竭智,众志成城,高标准按照计划工期拿下这项‘天字号’工程,提升企业品质、扩大企业影响、树立企业形象。”</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但是铜合成炉工程毕竟是一项工艺复杂、施工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由土建、管道、电力、冶炼设备安装等31个配套子项组成,而且按照公司要求主体工程2004年元月21日开工,2005年7月必须点火试车,9月必须正式投料生产,计划工期仅有18个月,比定额工期要缩短一多半。这在国内同行业、同规模建设项目里是非常罕见的。<br></font><font color="#808080"> 尽管该工程始终得到集团公司、甘肃省、金昌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得到公司各兄弟单位、各相关部室的鼎立支持,建设公司领导也为确保铜合成炉工期敞开绿灯,但是要在最短的、近于苛刻的施工周期,采用最合理的施工方法、干出最优秀的工程质量和众望所归的成绩,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见缝插针,合理组织工序。铜合成炉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场地狭小,而且与生产同时交叉作业,因此,如何协调各专业忙而有序地组织施工就成为保证工期的关键。项目部所有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熟读、牢记图纸,而且每天查看现场,寻找施工中的难点和重点,和劳务队有关人员一起讨论、确定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并通过每日施工例会与相关专业进行图纸会审和方案讨论,形成初步施工方案后,再与监理、设计以及公司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确定最终方案后再组织实施。严谨的工作态度,不仅促成了各专业的友好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度,再现了建设人以大局为重的精神风范。</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铜合成炉基础工程是冶炼炉的核心部位,关系到5千多吨重炉体的稳定性和炉体钢结构热膨胀的耐久性,因此炉基的整体精度要求很高。设计要求80个柱墩基础平面、近200块预埋铁件的标高误差要控制在±1mm之内;60米钢结构厂房主体结构的整体垂直度要控制在20mm之内,整体平面弯曲度控制在20mm之内。这个要求在土建施工史上是非常罕见的。</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在铜合成炉返料破碎工程施工中,项目部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大胆使用大模板技术,实施挡土墙施工,不但改进了工艺,而且缩短了工期。此项技术在建设公司科技成果评奖活动中,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铜合成炉体基础攻关QC小组,还荣获了“2005年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font></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为了确保首层钢柱精确到位,项目部施工技术人员经过潜心研究、反复试验,改进了直接预埋螺栓、很难保证和控制施工过程中螺栓标高及位置的最初设想,决定采用预埋件两次加工,柱墩两次浇筑以及埋件底部两次灌浆的“三步定位操作法”,使柱底标高误差控制在±0.5mm之内,螺栓轴线位移误差控制在±1mm之内。这一方法,不但解决了施工难题,而且该技术的成功应用,经甘肃省建筑界专家现场鉴定,被确认引领国内同等条件下施工科技创新之先,该工法获“省级工法”,并获得甘肃省建设厅“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科技进步二等奖。</span></h3> <h3><font color="#808080">  在吊装筒体直径4.2米,长17米,单体重达139吨的干燥机时,为了保证这一庞然大物安然无恙的坐落在7.7米高的基础上,大家认真研究施工方案,反复测算、严密论证、细致安排,才万无一失地一次吊装成功。</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2004年3月份,铜合成炉新老管线碰头时,公司只给了3天停产施工的指令。由于老系统的地下管网十分复杂,与新建管线的标高相互影响,加上火车铁路下埋设φ1000钢管,需在72小时内拆除铁路埋设管并恢复生产,施工难度可想而知,而寒流突袭带来的春寒料峭,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为了在3天指令期内完成碰头任务,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轮流值守现场,带领施工作业人员白天顶着刺骨的寒风,夜晚顶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日夜鏖战,以顽强的毅力提前完成了综合管网一期工程200多处管道碰头的对接任务,确保了生产的正常运行。<br></font><font color="#808080">  在15#变电所6KV高压系统改造中,由于新的变电系统要求建在正在生产厂房的位置上,为了不影响正常用电,合理安排工序,见缝插针地的连续作业,边拆除边安装,终于使高压柜及负荷拆除安装转移工作顺利进行,受到了公司有关部门的好评。</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铜合成炉主体工程由于是在老系统的基础上改造施工的,开挖难度特别大,地下管网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稍有不填就会碰断管线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基础开挖那天正是大年三十,项目部人员和所有施工人员一样,放弃合家团圆的良辰美景,坚守在施工现场,指挥、协调机械作业,安安全全的度过了一个除夕之夜。<br></font><font color="#808080">主厂房6千立方米混凝土基础浇筑时,所有施工技术人员日夜坚守在混凝土搅拌站现场,从源头上进行质量监控,24小时的旁站监督,浇筑过程的全程跟踪,终于在5天5夜连续奋战后,大体积砼全部浇筑一次成功,创造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新纪录。<br></font><font color="#808080">精矿干燥及合成炉熔炼厂房钢结构的吊装时,正值滴水成冰的三九天。在狭小的施工场地上,各种大型机械“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作业,秩序井然。60米高的钢结构厂房,加上那些无法吊装的材料的肩背人扛,竟然使钢结构柱垂直安装误差控制在±20mm的精度内。他和800多名施工人员一起,经过100天的拼搏奋战,用火热的心和顽强的精神绘出了一幅令人叫绝的建筑精品。</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2005年6月,合成炉工程进入了倒计时。8月8日,铜合成炉一次点火成功后,很多人都以为可以松口气了,但是,为了确保炉体的运转正常项目部又成立了试车组、资料组、抹灰组、现场清理组、协调组等几支精干队伍,对试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排查,加紧解决。梅花香自苦寒来。2005年9月12日,凝结着建设人辛勤汗水和智慧的铜合成炉工程顺利投料生产。它不仅标志着集团公司铜火法冶炼技术一举跨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也标志着集团公司已经进入了“十一五”建设和发展的新时期。</font></h3> <h1><font color="#808080">  18个月来,铜合成炉所有参战人员累计完成该工程大型混凝土浇筑施工5万立方米,钢结构安装2.5万吨,设备安装900多台(套),管道敷设安装150公里,电缆敷设250公里,完成工作量13.7亿元。</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i> “人是有所欲有所求的,所求有高雅低俗之分,中庸雄健之别。追求清风淡水,明月流云吧,它会使你心灵纯洁而丰盈,追求苍劲的雄鹰、乘风的大鹏吧,它会使你对事业充满捕击的豪情;追求春蚕吐丝、蜡烛流泪吧,他会使你永远感到奉献的快乐。”</i></b></font></h1><h1><i><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font color="#808080"> <b>———摘自项目部某负责人工作手记</b></font></i></h1> <h3><font color="#010101">  时至此刻,追忆采访铜合成炉与大家相处的日子里,这些人的名字———王汝仑、贾建波、孙涛、严莉、杨小军、苟丽红、朱金玲、金丽芳、陈松涛、童方平、李群峰、杜学博、靳愧年、赵小花、谢霞、齐再丽、罗岳、王永辉、王道鹏、顾玉霞、张帆、徐雪花、孔祥华等等,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言谈个性特点,甚至他们的服饰装扮、笑声和表情,我都记得非常鲜活和清晰。我想我们都没有因为时隔十多年淡忘,而是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大家自觉奉献、热情乐观、专注投入的工作态度与性格魅力,团结齐心、和谐奋进的力量依然感召着我们今天从容向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就是这么一群人,硬是让成千上万堆沙石灰料,成千上万吨钢材水泥,上千号各路人马,汇聚一起,浇筑出了“做大金川集团铜文章”的建设丰碑。正如当年我的纪实通讯文字标题所写:“两载豪情洒热汗,励精壮志筑精品”。</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时至今日,每一次回看这些文字和图片的历史碎片,都会想起去工地、在工地与大家一起工作和相处的美好,有些瞬间总能浮现在眼前,难以抹去。<br></font><h3><font color="#167efb"> 人生短短几十年,有这么一段曾经为之赤诚奉献、拼搏奋斗的壮丽历程,我们是为之自豪和骄傲的,是感恩无尽,无愧于心的,我们将终生铭记。<br></font><font color="#167efb"> 我们没有理由忘记我们的曾经。</font></h3></h3> <h3><font color="#010101">注:本篇图片除第34两幅图为转自近期金川集团公司生产环境报道稿件外,其余均为本人当年在合成炉建设过程和投产以后纪录拍摄。</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