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写在父亲诞辰一百周年

汪夫

<p class="ql-block">△南下福建后父亲与战友们合影(前排左一)</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父亲离开我们四十五周年,也是他老人家诞辰一百周年。这个特殊的纪念日,勾起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一、苦难的少年 </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出生在山西省屯留县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庭贫穷,父亲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到一家药铺当伙计。那时,父亲个子才刚刚高过药铺的柜台,除了做碾药、铡药这样的杂活,其它时间还要侍候药铺老板全家大小的日常生活,经常是起五更睡半夜,挑水,煮饭,洗衣,刷马桶,样样都得干。</p><p class="ql-block"> 为了生活,为了全家,父亲忍受着对他年龄来说不相称的所有的苦和累。在干活的缝隙,父亲不忘偷学认字、打算盘。父亲的少年就是在这样的苦难中度过的。</p><p class="ql-block"> 二、投身革命</p><p class="ql-block"> 1937年,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并迅速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的华北、华中…… 在这中华民族危亡的关头,父亲毅然地参加了晋东南抗日组织,并以自己在当学徒时打下的基础,很快成为抗日武装的后勤骨干,他既拿枪战斗,又负责筹集抗日物质。在抗战最激烈的1939年,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父亲走上了他为之奉献一生的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父亲又迅速投身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程中。</p><p class="ql-block"> 三、南下福建 </p><p class="ql-block"> 1949年初,全国解放的进军号已经吹响,党中央、毛主席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号召。中共华北局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决定从太行、太岳两个老解放区,选调一批得力干部组建一支南下队伍,随刘邓第二野战军向南挺进,接管新解放区政权。父亲作为太岳革命老区的优秀骨干,被选调参加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经河北武安整编后的长江支队,带着党的重托挥师南下,五月下旬到达苏州。由于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党中央决定三野十兵团提前入闽解放福建。在新形势下,福建需要大批革命老区干部,经渡江总前委书记邓小平报请党中央同意,正式将长江支队划归华东局,随三野十兵团进军福建接管政权。父亲就是在长江支队南征后来到了福建。</p><p class="ql-block"> 从跨黄河,越淮河,渡长江,到苏州会合,最后进军福建,以太行、太岳优秀儿女为主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跋山涉水,风雨兼程,纵横驰骋八个省(晋、冀、豫、皖、苏、浙、赣、闽)65个县,转战行军6000余里,历经艰难险阻,于1949年8月到达福建建瓯(县),实现了进军福建的胜利大会师。 </p><p class="ql-block"> 在建瓯召开誓师动员大会后,长江支队各大队迅速开赴福建各地,接管新开辟的解放区并组建新生的人民政权。</p> <p class="ql-block">  四、建设新福建</p><p class="ql-block"> 建瓯会师后,父亲留在建瓯组建建瓯(地区)贸易分公司,并担任贸易分公司经理。刚解放时的建瓯,由于反动政权溃败时的掠夺和破坏,当地经济瘫痪,民生凋敝。面对旧政府留下的烂摊子,父亲坚定地执行上级的部署,紧紧依靠当地干部和群众,攻坚克难,逐步把当地新生政权的商贸体系建立起来。 </p><p class="ql-block"> 建瓯山高林密,木材资源丰富,但散落在各地的土匪十分猖獗。为了新中国、新福建建设的需要,父亲时常要带领公司采购小组深入到林区采购木材,每次下基层,父亲总是身先士卒,亲自带队。有一次,父亲带领一个小组到政和县附近收购木材,刚一进村,一伙土匪闻声而来。父亲临危不惧,让带钱款的其他同志迅速转移,自己和通讯员断后掩护,一直坚持到区中队赶来后,共同剿灭了这伙土匪。 </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闽北工作了6年,从建瓯到建阳,后来又到南平。虽然,父亲工作的地点和职务变换了,但他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始终没有变。父亲是在建瓯认识了母亲,并组成家庭,我就是在建阳出生的。</p><p class="ql-block"> 1955年,我们全家随父亲工作调动搬到福州。父亲先是任福建省百货批发公司副经理,后来又先后任福建省商业厅办公室主任和福建省食品局副局长、福建省商业厅副厅长,那时父亲才40岁出头。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是一个大忙人,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上,经常下基层蹲点,检查指导工作,有时忙到几天都不着家。</p> <p class="ql-block">  五、永葆革命初心</p><p class="ql-block"> 父亲对革命工作永远有一颗火热的心,但在生活上却非常俭朴,他的衣服都穿到褪色打了补丁还在继续穿。父亲时常教导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你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是我姐姐穿小的衣服改一改给我穿,我穿小了再改一改给弟弟穿。但父亲对生活有困难的同志却非常大方。记得我们机关食堂有一个姓谢的炊事员,家里孩子多,老婆又没工作,生活比较困难。父亲知道后,就把自己全月158元工资,又凑上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一共300元钱,“借”给了这位欢事员。300元钱在六十年代初不是一笔小数字,其实说“借”,只是为了让这位炊事员能够收下这笔钱,直到父亲去世,都始终没提起过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父亲帮助别人并不止这一件事,父亲甚至把我们家里的唯一值钱的缝纫机都送给了生活更困难的人家。父亲认为,作为一个党的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掉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政治本色。</p> <p class="ql-block">  六、“文革”冲击</p><p class="ql-block"> 1966年,组织上安排父亲到中央党校学习,就在父亲准备动身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是一场全国性的政治“浩劫”,几乎所有的领导在一夜之间都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此,父亲从一个“牛棚”关到另一个“牛棚”,整天写永远不能通过的检查,批斗成为家常便饭。看到父亲一天天消瘦的面庞和日渐添多的白发,我们做子女的都感到很揪心,但又着急不能帮父亲的忙。造反派甚至把我年幼淘气做得一些“坏事”,都用来作为斗我父亲的借口。我那时真恨自己没能减轻父亲的负担,反给父亲惹“祸”。 </p><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们全家随被下放劳动的父亲又回到了父亲南下福建在这里大会师的建瓯县。那时,父亲身体已经不大好,但单位的革委会头头无视中央关于“老弱病残”可不下放农村的规定,硬是要父亲下放劳动。父亲是农民的儿子,是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人,对到农村去劳动毫无畏难,能回到他战斗过的地方,他感到在当时也是一种慰藉。</p><p class="ql-block"> 七、鞠躬尽瘁为人民 </p><p class="ql-block"> 到了建瓯县,父亲要求到最基层的农村去劳动。这样,我们全家到了建瓯县东风公社大房大队。由于父亲曾在建瓯战斗工作过,当地的领导对父亲很尊重。但父亲从不要求照顾,哪里劳动艰苦,他就到哪里去。就这样,父亲拖着病弱的身体,一边劳动,一边搞调查研究,并把自己调查的情况向当地领导汇报,他希望以自己忘我的工作和劳动,换来当地农村面貌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病魔渐渐地侵蚀父亲的身体,一次,父亲倒在干活的水田里。在紧急送往县医院检查后,医生给出令我们全家绝望的诊断:癌症晚期。实际上,父亲早就有不适的感觉,甚至到了发生疼痛时,他只是用力用手压一压痛处,以暂时止痛。他觉得他应该更多地拿出时间去思考改变农村落后现状的途径,更多地为党工作。</p><p class="ql-block"> 但现实不给父亲时间,经过一年与病魔的抗争,父亲瘦得不成样子。1972年深冬的一天,这是一个让我们全家痛心和难忘的日子,父亲这位意志坚强的革命者,他带着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带着对故土和亲人深深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入党的誓词。虽然,父亲离开了我们,但他崇高的革命信念、高尚的个人品质,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您是矗立在您的儿女们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写于2017年12月15日)</p><p class="ql-block">(改版于2023年6月18日父亲节)</p> <h3>▼建瓯市为长江支队建的纪念亭</h3> <p class="ql-block">▼福建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原主任袁启彤和福建省政协原主席游德馨分别为长江支队南下入闽50周年题词。</p> <p class="ql-block">▼福州市在福州森林公园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建的纪念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