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喜欢苏轼?【原创】

卷耳

<h3>  唐宋时期诗家词家不胜枚举,而我独独最爱苏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轼满足了我对男人的所有欣赏。</h3><h3><br /></h3> <h3>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喜爱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 /></span></h3><h3> 东坡的诗文晨读暮读,喜读悲读都自成一番韵味。东坡游庐山有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在中国历史上最具文化象征,而这种文化意义得益于苏子这样百读不厌的诗文,由景生境进而又演变为理。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苏轼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似乎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有过。而且宋以后,如若游玩观光、对酌畅饮、思亲念友,不吟两句东坡词,似乎什么都没有过瘾,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酒、月都会大为逊色。连皇帝宋神宗每读"东坡诗文"之时也会废寝忘食,发配了苏轼依然对他想念之深,甚至还控制不住自己的龙言感慨道:"苏子到底还是敬重我的!"更有学者章元弼为读苏子诗夜不想寐,遭妻埋怨,最后竟为苏诗而休了美妻。一个人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仰慕之极,所以不难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都"余词尽废"。</h3><h3><br /></h3> <h3>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苏轼让我爱之甚极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智慧仁厚、旷达幽默。</span></h3><h3><br /></h3><h3> 我们每天都在渴盼成为一个幽默有趣的人,这种追求每每觉得并不容易,但苏轼身上时时处处都溜洒出智慧和幽默。早前去朋友家吃饭被戏弄冷落饿肚子而归,他于是灵机一动,回请了一顿毳饭,也把朋友戏弄一番,而这种戏弄并非仇恨而起,多是出于文人间智慧与幽默的较量,胜利也便如孩童般天真可爱。还一次,他吃饱饭让家奴猜测腹中何物?人人皆奉承:才华横溢云云,他笑而摇头不语,唯侍妾朝云的一句:"我看先生一肚子不合时宜",引得他连连点头,哈哈称许。敢于🉑️自己的弱点,并能释怀于众人面前,可见其仁厚通达,自我悦纳。</h3><h3><br /></h3> <h3>  观其一生,他三分之二的日子都与太平无关,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为这些嫉妒和恨导致的曲折坎坷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凄凄哀哀,一蹶不振。困惑有过,烦恼有过,饥寒交迫过,丰衣足食过,人生的两个极点都经历过,但这些到底也就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穿行而过不着痕迹。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他一泼墨,就是一幅《枯木竹石图》成为士人画的引领者;他一挥毫,就有着百看不厌的《洞庭春色赋》,惊世的苏体流芳千载;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鱼""东坡蚝""东坡肉"、"东坡饼"各色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引领士大夫阶层的时尚潮流……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一出手,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失了苏东坡,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h3><h3><br /></h3><h3><br /></h3> <h3>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其实</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爱苏轼尤爱他的性灵纯澈,胸中可以有块垒但却从来无仇恨。</span></h3><h3> 王安石变法派中一些品质低劣的文人,如李定、舒亶、王珪之流,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这些小人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实则是嫉妒苏轼乃至苏门四学士的朝野威望及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于是嫉妒生恨去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网络罪名,以一首诗来论一位百姓爱戴,皇帝敬重的诗人忤逆罪,可谓蓄谋已久,"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h3><h3> 苏轼面对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和突如其来的变故,对所有挤兑他的政敌,一概"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h3><h3> 当年曾经推杯换盏以朋友论的章惇,后来权柄在手,便对苏轼大加迫害,生怕苏轼仕途顺畅荣尊龙宠,欲置之死地。在苏轼被贬谪惠州后,他不断地找茬滋事。其中,苏轼在惠州时候写过"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被章惇发现,便以"五更还在春梦"为由,便又把他贬到海南岛的儋州。结果在章惇倒台被发配到原来苏轼曾经工作过的杭州时候,章惇的儿子,找到苏轼,请他苏伯伯出面找杭州地方官不要为难老迈的章惇。苏轼不计前嫌,只念当初情谊,为章惇打点,为人仗义,已不需多言。</h3><h3> 《赠王安石太傅勅》是王安石去世后,时任中书舍人的苏轼起草的一则诰命。苏轼在文中毫无个人恩怨言词,而是客观公正地称赞王安石:"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之文,足以万物;卓绝之足以风动四方。"苏轼与王安石在政治上意见虽然不同,几十年颠沛流离也因王安石变法为线索引起,但在文学上的互相倾慕永远都应当成为惯于"文人相轻"、动辄互相倾轧到欲置对方于死地的文人们警省的楷模。</h3><h3><br /></h3> <h3>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再次,我更爱他"也无风雨也无晴"洒脱之极的人生态度"。</span></h3><h3><br /></h3><h3> 前几天坐火车去阿尔山,越北行越是雪景宜人,天地茫然素飒,突然想起东坡的那首《和子由渑池怀旧》:&quot;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quot;</h3><h3><br /></h3><h3> 感叹人的一生漂泊如浮萍,偶尔留下一丝印迹,就像塞北雪域高原的飞鸟在雪上的脚印一样渺小,大雪纷纷茫茫而下,纵是丝丝印迹也终于没入皑皑白雪。这本是让人无奈的!可是诗的后两句,却峰回路转,"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落雪没有趾爪的印记,而我已踏过"传达了诗人的终极的超然与洒脱,短短的几句,却字字矶珠,道出了"人生本无常,何须复惆怅"的意味,读懂了这首诗,也就读懂了人生。</h3><h3><br /></h3><h3> 可以说苏轼无论在如日中天之时,还是坎坷落魄之处,皆能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甚至把生死都看透了却没有受到虚无主义的影响悲观避世!乌台诗案一截侥幸得以保全性命,人生悲喜有若过眼云烟,苏子被贬黄州,饥寒交迫,穷困潦倒,他带领妻儿老小在贫瘠荒芜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家园,自谑:垦荒于东边废土之坡,苏东坡这个立于土地中的名号从此响当当传世。也是在这个时期,苏轼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h3><h3> &nbsp;</h3><h3> 在这首词里,宏大的宇宙观,源远流长的历史观,颠沛流离的人生,功业江山,红颜知己,一切都是那么惊心动魄。可是转瞬间一切又灰飞烟灭,让人感觉人生如梦。在有无相生的哲学背景下,东坡发出千年一叹,如此博大开放的胸怀,洒脱从容的态度,既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为后世多少文人墨客景仰?</h3><h3><br /></h3> <h3>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最后,作为女人,我是最爱苏轼的钟情重义。</span></h3><h3><br /></h3><h3> 一直非常喜欢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曾经感动到自己抱着书卷涕泗横飞。今年四月的北大学习之行,有幸听到程郁缀教授提及这首词,还讲述了现实版的痴情楷模唐圭璋老先生的故事,倍受感动,又情思泛滥,不能自已。对于苏轼逝去的原配夫人王弗,能够拥有一个男人为她亲自种下的三万株松树,九泉之下也是幸福而感动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h3><h3><br /></h3><h3> 妻子逝去十年的忌日,诗人在梦里,与那个蕙质兰心,曾经红袖添香伴他左右的妻子,在小轩窗下画眉梳妆。梦醒时分的诗人早已两鬓苍白,说什么都无法表达满腹相思,只有泪千行!隔世的你,远在故乡湄洲的山冈上,每一个月高风清的夜里,只有三万株无言的松林,代我陪伴在你的坟茔之旁。这是一个男人所能给予一个女人最深的眷念与思恋。</h3><h3><br /></h3><h3><br /></h3> <h3>  有位文人说:"成熟是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苏轼又哪一点没做到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苏轼!</h3> <h3>文字:卷耳</h3><h3>图片:网络</h3>